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冠心病的智能诊疗系统随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已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医学对人体疾病的认识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发展性的特点,目前中西医结合的冠心病病证智能诊疗仍未能体现中医思维特色。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是中医思维的基本要素,共性与个性相协调是中医临床思维的一大特点。因此,单纯基于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的中医诊疗知识模型有悖于中医思维要求。通过分析现有中医诊疗知识模型特点与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常用算法在中医病证结合诊疗模型中的运用,针对冠心病心绞痛提出构建基于中医思维的病证结合诊疗知识模型,即在病证结合模式下引入证候要素概念,以中医思维为指导、标准化为前期基础、病证结合为实现方法、"疾病-证候-证候要素-症状"为诊断顺序、"理-法-方-药"为诊疗路线,从而实现智能化处方用药的目的,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冠心病病证智能诊疗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琦教授在传统中医学辨病、辨证基础上,提出以辨体为核心的“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从体-病-证多维角度来反映疾病的本质、阐释人与病证之间的关系、指导疾病的临床诊疗。文章以失眠为例,从辨体、辨病、辨证3个维度和层次,对以辨体为核心的思维贯穿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的诊疗模式进行论述,以期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韩天雄  颜琼枝  刘珺 《新中医》2013,(11):160-161
中医临证思维,是指医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用自己掌握的中医理论和自身的实践经验,在判断和分析疾病本质、发病规律,制定治疗、预防疾病的原则及处方用药过程中所表现的思维活动。根据临床诊疗的不同阶段,大致可分为3种表现形式:∞在诊断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思维,称之为中医诊断思维;墨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辨别所表现的思维,称之为中医辨证思维;⑨制定具体治疗方剂和药物配伍所表现的思维,称之为中医治疗思维。开展临证思维研究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具有十分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对疾病认识过程中,作为中医理论认知中两个重要基本概念,证候与病机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证候是认识疾病现象变化发展之网上的逻辑起点,症状和体征作为感性具体,是医家认识疾病的出发点;病机作为医家诊疗思维活动中的抽象,则是认识疾病现象变化发展之网上的重要纽结。是进行理性具体证治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之间既有所区别,又辩证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证论治的诊疗思路。医家在临床实践中,诊疗思维对疾病本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就是从感性具体的证候到抽象的病机,再从抽象与具体紧密结合的证型,到证治具体(理性具体也简称具体)治则、治法、方药的论治,辩证思维运动过程,这个辩证思维运动的基础是医疗实践。  相似文献   

5.
"证候"作为中医学对疾病现象特有的认知形式,是中医理论在临床诊疗中最具体的体现。其核心内容是中医原创性思维"象思维"背景下"象-素-候-证"的病机证候要素的整合。从象思维出发,以复杂巨系统的观点,结合整体观系统论,探索证候的哲学基础和文化属性,象思维演绎出的本体论特征在哲学上超越了二元论认识的局限性,也体现人文医学的自觉和回归,作为中医学的灵魂和核心内涵具有传承和创新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辨证论治的精髓,同病异证、异病同证是对疾病本质的深入探索。骨伤科疾病多为局部之病变,可伴有全身性改变。正确理解和掌握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辨证思维有助于骨伤科的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7.
病、证、症是中医理论体系中层次有别的对人体疾病的反映,对于病证的诊断均不可或缺。应综合病、证、症(包含现代医学检查)三位于一体的诊断思维模式,逐渐发挥出中医学在疾病诊治方面的优势。自内涵至外延,厘清病、证、症的概念,强调以病证结合思想为基础,以辨证为核心,客观看待"症"、全面"识症",构建诊病-辨证-识症三位一体的诊疗模式,并论证其在临床实际中发挥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要符合中医临床诊疗模式,应该遵循"方-证-病-效"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所谓"方",是指临床疗效确切的经典复方."证"是指方证,即复方的临床应用指征."病",是指现代医学疾病."效"是指疗效.构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要选择临床疗效确切的经典复方并规范其临床应用指征,挖掘与复方主治证候相关现代医学疾病的关键病理环节选择恰当的造模方法,通过动物再现较直观、较明显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再以复方干预进行疗效验证.这种以临床疗效确切的经典复方为切入点,采用能够体现证候与疾病关联性的造模手段构建动物模型的思路不仅符合中医临床诊疗模式,还可以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构建提供思路与方法学借鉴.  相似文献   

9.
辨证论治是传统中医诊疗的主要思维模式,在异病同治中的应用具有显著优势。然而,过度强调辨证论治,易忽略“病-症-因-机”。《伤寒杂病论》所云“但见一证便是”以柴胡证为例体现了抓主症思维在诊疗中的应用,然而直接将方与症对应有简化诊疗思维的倾向。基于此,提出“独藏”辨治理论,“独”作“单独”“独一个”之意,“藏”作“深藏”之意,通过辨识深藏在诸多症状中的独有核心症状,执简驭繁,从而实现中医辨病整体观与辨症精准化相结合。并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伏气温病、肥胖的辨识为范例,探讨以辨主症为核心,疾病为纲领,辨证为枢纽,上连审因,下达求机的“病-症-证-因机”相结合的“独藏”辨治思路,以期为现代中医诊疗思维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在中医临床诊疗中辨证论治是基本原则,也是中医思维的基本特点。在诊疗疾病中一定会面临"症""证"及"病",正确理解三者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正确辨证及后续的立法、遣方、用药至关重要,因此也是临床教学中的重点。本文主要解析了"症"、"证"及"病"的概念及相互关系,从而指导临床教学。  相似文献   

11.
陈列红 《山西中医》2000,16(4):8-10
在辨证论治总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证候、病因、病位的复杂性,采用系统分析方法,从单层辨治法、复层辨治法、多途施治法3个层次,探讨了实施中医辨证施治的分层多途施治途径,是对中医辨证论治临床治疗学方法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吕仁和用“六对论治”诊治痛风肾病的经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六对论治”是吕仁和先生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总体思想指导下总结出对疾病诊治的 6种具体方法 ,包括对病分期辨证论治、对病辨证论治、对病论治、对症论治、对症辨证论治、对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论治。以痛风肾病为例 ,阐述了“六对论治”在疾病中的具体应用 ,使医生能够将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有机地结合起来 ,尤其对慢性、复杂性的疾病容易找到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证候规范以及临床疗效评价进行研究,将有助于中风病规范化诊治。  相似文献   

14.
构建诊断与理法方药紧密契合的诊疗体系,从而实现诊断与治疗的精准化,是中医药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主诉诊疗学作为切入点,从四诊合参、关联分析等方面展开论述,提出主证精细深入分析、主证横/纵向分析等研究思路与对策,以期优化中医临床诊断思路,为临床路径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杜倩  李成卫 《世界中医药》2014,9(12):1592-1594
"治未病"理论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均被作为预防原则,而该理论在《金匮要略》中则经历了从预防意义进一步被发展为治疗原则并成为该著作重要的诊治体系的过程。应用原著中明确提出的方法对原文进行分析研究,其结论无疑更客观、可靠。《金匮要略》中虚劳病与现代中医内科中虚劳的含义有所不同。文章以仲景"治未病"理论试分析《金匮要略》中虚劳病的原文思考及诊治步骤疾病思路,以期扩展对《金匮要略》原文的理解方法,丰富现代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从症候标准、资料分析、诊治思路等论述中医诊治溃疡性结肠炎。指出:溃疡性结肠炎病机复杂,多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证。治宜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期论治。在扶助正气、健脾止泻的基础上,适当加用活血化瘀之品,从而使溃疡早期愈合,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系统论述《金匮要略》惊悸病辨证施治。通过惊悸病名分析,病因病机探讨,病性虚实的区分,探讨和了解《金匮要略》对惊悸病辨病思路。通过惊悸病治法与方药应用,掌握其论治特点,从而总结归纳仲景对惊悸病的辨证论治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医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下针刺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4年5月石家庄市第八医院精神科住院的抑郁症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下另给予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3%,对照组有效率71.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评分、住院天数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下针刺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眩晕症是一种交叉性学科,且是一种综合症状,通过对眩晕症的临床进行病因分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70例中老年眩晕症患者临床特点、并发疾病及辅助检查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和诊治.结论:针对眩晕症基础病因进行积极治疗,且有计划的做好预防工作,避免眩晕的发作,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程志清 《山东中医杂志》2000,19(10):585-586,591
就诊治冠心病的临床体会结合现代研究 ,探讨了其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分为心气虚血瘀、心阳虚衰、心阴亏损、痰浊闭阻、寒凝血瘀、气滞血瘀六个证型进行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