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正>徐小圃、徐仲才父子二人以善治内、儿科疾病,屡起沉疴,医名显著。他们善用辛温药物的临床经验和重阳的学术思想,不仅使其在近代海派医家中独树一帜,更吸引着无数后辈学者向其学习。然二位先生均忙于诊务,生前著述不多,这也使得后辈学者难以窥其学术之全貌,尤其是诊病辨证之思维。  相似文献   

2.
5温泄法——扶正泄浊,通利二便5.1用药法度徐氏父子常以附子配伍利水药,用温阳利水法治疗阳虚水肿;将附子或乌头与通腑药配伍,用温阳通腑法治疗阳虚腹痛或阳虚腑秘。此法扶正泄浊、通利二便,故称为温泄法。水肿有阳水和阴水之别,而温泄法可用于阴水的治疗。小圃先生认为,阴水属脾肾阳虚者为多,当投温阳利水之剂,方用真武汤为主,并选加肉桂、胡芦巴、仙灵脾等助阳化湿之品。若久泻伤脾、脾肾两亏而致水  相似文献   

3.
正徐小圃(1887-1959),字名放,受其父清末名医徐杏圃亲传,以善治小儿病而闻名;徐仲才(1911-1981)幼承家学,尽得其父徐小圃教授。徐氏父子极其重视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特别在儿科疾病治疗中推崇"扶阳抑阴",其学术渊源可追溯至《内经》、《伤寒论》,并承袭儿科温补派肇始陈文中"小儿元阳为本"的理论。兹就徐氏父子扶阳思想渊源探究  相似文献   

4.
徐小圃、徐仲才父子注重扶阳,临证常用"温阳九法",即温潜法以温肾潜阳,温解法以助阳解表,温培法以温肾健脾,温清法以温阳清热,温泻法以扶正泻浊,温化法以温阳化湿,温和法以扶正理脏,温滋法以潜阳育阴,温固法以温阳固涩。并举典型医案以说明。  相似文献   

5.
总结徐仲才学术特色;介绍其应用附子治疗急性热病、黄疸型肝炎、霍乱、血证、高血压病、过敏性疾病、肺炎以及以麻黄为主治疗咳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6.
老中医徐仲才擅长用小青龙汤,经他随症化裁用以治疗外感风寒而致的咳喘及痰饮等症,均有显著的疗效。兹将其临床用此方加减治疗支气管疾病的病例及体会介绍于下。例1:于某,女,34岁。初诊:1983年12月。自幼哮喘,每于春秋发作。发作时大  相似文献   

7.
南通市名中医邱祖萍主任,系国家中药工程中心兼职研究员、江苏省痛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医30余年,擅治疑难病证,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对先生运用附子的经验有所领悟,今不揣愚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9.
20世纪上海地区擅用附子六大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邢斌  金甦 《四川中医》2003,21(12):5-7
20世纪上海地区存在着一个以擅用附子为学术特点,具有学术继承关系的医学流派。这一流派的创始人是祝味菊,徐小圃同为第一代人物,陈苏生是祝味菊的弟子,徐仲才是徐小圆哲嗣、祝殊菊弟子,章次公受祝、徐两位的影响,陈耀堂很可能受祝味菊的影响。并具体介绍了六位名医运用附子的成就和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11.
徐仲才名树梓,生于1911年,上海市人,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儿、内科临床名家。自幼秉承家学,深得近代儿科名医徐小圃心传。曾师事山阴名医祝味菊,研习内科。1935年在沪自设诊所。1946年被选为上海神州医学会常务理事。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上海市中医学会儿科学会担任  相似文献   

12.
13.
附子一药可称为“重”药,是因为其大辛大热,力重而专,且能力挡一面,独创其功,非一般药品所比拟和取代。附子主要功用在于温阳补肾,而肾又为先天之本。现仅将本人在临床工作中应用附子的一些体会,介绍于同道,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14.
王业龙 《光明中医》2000,15(6):32-33
附子 ,辛甘热 ,归心脾肾经 ,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能。虞抟云 :“附子禀雄壮之质 ,有斩关夺将之气 ;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 ,以追复散失之元阳 ;引行血药入血分 ,以滋养不足之真阴 ;引发散药开腠理 ,以驱逐在表之风寒 ;引温药达下焦 ,以除在里之冷湿”。足以表达了附子的应用范围。现将笔者应用附子一得录后 ,供同道参考。1 痢疾亡阳案王亚芹 ,女 ,9岁。来榜镇黄花村人。初诊 1 980年 1 2月 6日。面色苍白、神昏、气息奄奄 ,冷汗量多 ,脉微欲绝。诊之有阴阳离决之兆 ,生命危在旦夕。辨为亡阳证 ,急处人参 1 0 g ,熟附片 1 0…  相似文献   

15.
赵述武 《光明中医》2000,15(6):33-34
附子是一味大辛大热的温里药 ,药性峻猛 ,若临床应用得当 ,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治疗实践中按辨证所需 ,尤喜应用附子 ,长期验用于临床 ,小有心得 ,今不揣简陋 ,举例如下 :1 温阳化湿少加附子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患者戚某 ,女 ,2 7岁。盲目滋补 ,连续服用补肾养阴药物月余 ,导致口淡乏味 ,脘痞如滞 ,胸闷、胃纳明显减少 ,舌苔白腻而厚。某医以芳香化湿等药物治之 ,服药兼旬 ,症情无明显改善 ,遂转余求治。观其舌苔白腻脉象沉而略缓 ,此为寒湿困遏之象。查阅先前所用药物 ,皆为藿、佩、川朴、苍术之属。化湿当属正治 ,唯缺温药蒸腾尔。遂对…  相似文献   

16.
张松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0):42-43
1附子的品名及炮制每年暑季三伏为附子出新季节。附子在土中最忌烈日后遇暴雨,热气遏郁,易致腐坏。凡在暑天遇暴雨后,药农必及时掘取。出土时名“泥附子”,先用水将泥洗净,再煮六、小时,然后刮皮切片,清水漂净。放人胆水缸或盐水缸泡存,视制片所宜。胆水缸可储藏4、5年不坏,盐水缸可储存10余年不坏。但附子出土后若不及时收入,短期即可腐坏。在制片时由胆水缸或盐水缸取出(以下照习惯称胆缸、盐缸)务须将胆盐完全漂净,不然以后无论如何烘晒均不能干硬,且易生霉。盐缸附子颜色黯黑,不易漂白,专制黑片。  相似文献   

17.
王章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356-1357
附子的应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纯阳刚烈,作用迅猛,走而不守,能通达上下,行表彻里,通行十二经脉,为药中之"良将",被誉为中医治病救命之第一品药.但若应用小当,其严重的毒副作用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故古人感慨其为"最有用又最难用"的药物.作者在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附子治疗各种疾病,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归纳为十法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附子的性味、功能,主治作了论述。认为附子有“上温心阳以通脉,中助脾阳以健运,下补命火以复阳,外固卫阳以止汗,内驱寒凝以镇痛”之效。采用综合、分析对比之法,就附子与其他温阳药的区别,配伍应用、用法及用量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对妊娠期应用附子的问题遵“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之旨而探颐索隐,踵事增华,并列举病例以验正之。  相似文献   

19.
20.
姜琴 《陕西中医》1992,13(9):411-412
<正> 附子泻心汤出于《伤寒论》,是治疗热痞兼表阳虚,证见“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在临床上凡热痞而兼心脾肾三脏阳虚者,都可灵活辨证治疗。本方配方谨严,用药精简,疗效显著.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用本方辨证治疗多种疾病,屡获满意效果,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