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方法将80例脑梗死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予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对照组(予单纯西医治疗)各40例.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脑梗死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笔者1990年8月~2001年5月 ,采用自拟利湿通瘀汤为主 ,配合脉络宁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 ,治疗发病6个月以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7例 ,并与32例西药治疗对照观察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组病例共89例均为住院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57例 ,对照组32例。治疗组57例中 ,男32例 ,女25例 ;年龄25~78岁 ,平均45 72±4 19岁 ;左下肢41例 ,右下肢16例 ;有手术或外伤史者21例 ,久病卧床7例 ,妊娠后5例 ,无明显诱因者24例 ;发病部位 :髂静脉27例 ,股静脉15例 ,静脉6…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据统计,美国DVT年发病人数超过100万,并发肺栓塞死亡超过20万,80岁以上发病率为10、7%。我国近年DVT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吴氏在2003-2005年连续调查外科、骨科等围手术期患者,发现大手术后DVT发病率在45%左右。DVT可引起下肢肿胀疼痛,如不能及时明确诊断及治疗,可导致肺栓塞或截肢,遗留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甚至危及生命。2005年9月-2007年9月,本院血管外科共收治DVT患者85例,均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不正常的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该病属中医“脉痹”、“瘀血”、“肿胀”等范畴。DVT由创伤、手术、妊娠、恶性肿瘤及其他疾病长期卧床等因素,以致久坐久卧伤气,气伤则气行不畅,气滞则血凝,以致瘀血阻于络道,脉络阻塞不通,不通则痛;络道阻塞,营血回流受阻,水津聚而为湿,流经下肢则肿。《医宗金鉴》中曰:“人之气血周流不息,稍有壅滞,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给予抗凝、溶栓、祛聚、活血化瘀、促进静脉淋巴回流消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观察2组治疗10 d后综合疗效,比较2组健患侧下肢周径差变化,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0 d后D-二聚体水平,统计2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年内复发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10 d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健患侧下肢周径差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10 d后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较快缓解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并可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nousthrombosis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 ,不仅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而且可以并发肺栓塞 ,危及患者的生命。目前 ,对本病疗法虽多 ,但效果常不令人满意。1 995~ 1 999年 ,我们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 39例 ,取得了一定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 39例中 ,男 2 4例 ,女 1 5例 ;年龄 2 0~ 78岁 ,平均 49.0 7岁 ,其中 >50岁 2 0例 ,占 51 .2 8%。病程最短 6日 ,最长 2 1年 ,其中 7日以内就诊者 3例 ,1月以内就诊者 2 4例 ,1月以上就诊者 1 2例。1 .2 分型 采用国内外通用分型方法 ,分…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预防下肢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性贵 《光明中医》2010,25(7):1264-1266
目的观察顾步汤加减配合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下肢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形成的疗效。方法将所收治全髋关节及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8例,随机为A、B、C三组,围手术期分别给予中药配合低分子肝素钠预防性治疗(A组),低分子肝素钠预防性治疗(B组),未使用中药及低分子肝素钠抗凝预防(C组)。结果 A、B、C三组术前各随机因素无差异,A组DVT的发生率为12.9%,B组DVT的发生率为21.9%,C组DVT的发生率为53.3%。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顾频汤加减配合低分子肝素钠能有效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消除肿胀,改善患者术后高凝、高黏、状态,可以更有效降低下肢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彭金军 《江西中医药》2006,37(12):50-5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抗凝溶栓祛聚厦中药辨证分型治疗。结果:全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出院随访3~6个月,24例完全再通或部分再通。未遗留DVT后综合征,12例遗留不同程度的DVT后综合征。治愈率为66.7%,总有效率为100%。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手术、分娩病人常见的并发症,是因静脉内的血液发生不正常的凝结,使患肢出现肿胀、疼痛、功能障碍,严重者并发肺栓塞,危及生命.我科自2002年9月-2003年6月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5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刘东敏  赵明君 《河南中医》2011,31(6):646-64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舍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6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4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溶栓、抗凝、祛聚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3周为1疗程,1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对照组32例患者中,治愈16倒,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38%;治疗组34倒患者中,治愈26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06%。两纽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扶正祛瘀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养阴扶正、祛痰活络中药。两组疗程均为14天,观察临床疗效和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70.0%,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组间治疗后及治疗前后积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扶正祛瘀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猴头菌片结合西药治疗胃癌根治术后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猴头菌片结合西药对胃癌根治术后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胃癌术后(远端胃切除术1年以上)因消化不良症状接受内镜随访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予铝碳酸镁,治疗组予铝碳酸镁和猴头菌片。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患者治疗后上腹痛、腹胀、嗳气、烧心、口苦、间歇性吞咽困难和体质量减轻等消化不良症状改善程度和组织学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63例、61例完成研究,总有效率分别为84.13%和83.61%,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腹胀、嗳气、间歇性吞咽困难、体质量减轻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组织学检查炎症及活动性均有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猴头菌片结合铝碳酸镁对胃癌术后消化不良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观察益心片治疗心绞痛的疗效,将96例心绞痛患者,以双盲随机对照分组,分为益心片治疗组35例,心通口服液对照组35例,其余26例这开放治疗组,疗程15天。结果:益心片改善胸痹心痛及对心电图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对血脂TC和TG及血液流变学影响优于对照组,对中医证候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益心片具有改善心绞痛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祛毒活血中药配合西医干预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予西医常规疗法结合祛毒活血方)和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每组各15例,疗程为7天。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APACHEⅡ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TNF-α、IL-1、IL-6和IL-10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55.3%,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和APACHEⅡ评分值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水平(P〈0.05);治疗后治疗组TNF-α、IL-1、IL-6和IL-10水平下降(P〈0.05),且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祛毒活血中药配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脓毒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脓毒症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180例脑血栓患者采用中药补阳还五汤,血栓通脉汤,配合低分子右旋糖酐,刺五加注射液及西医对症治疗。结果:治愈120例,显效4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有效率显著。结论:脑血栓的形成是属于中医学当中中风的范围内的疾病,中老年人的脑血栓发病率为首位,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益气活血通络的作用,化痰开窍,同时加上西医的对症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动脉粥样的硬化,阻滞血栓的形成,采取此中西医结合的疗法治疗脑血栓,疗效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2年10月收治的74例脑血栓形成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同时,采取中药血栓通脉汤进行治疗。3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分析成效。结果:我院收治的74例脑血栓形成患者治愈40例,显效20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98.6%,取得显著疗效。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形成在临床观察中,疗效显著,有着较高的治愈率,值得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7.
脑梗塞的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逐年上升,而脑梗塞治疗技术也不断发展,临床发现中药治疗是当前最常用的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脑内微小病变为脑梗死治未病的客观依据,研究中药干预脑内微小病变,进而预防脑梗死发病的效果,同时观察中药对脑梗死相关危险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试验方法,将300例经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脑内多发微小病变者随机分为中药组、阿司匹林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100例;中药组予桂枝茯苓丸加地龙粉剂,阿司匹林组予阿司匹林,治疗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服药时间不少于6个月;阴性对照组不使用相关治疗药物。定期随访各组脑内微小病变、相关危险因子变化情况,以及脑梗死发病情况。结果中药组入组时与入组6个月时组内比较,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阴性对照组入组时与入组6个月时组内比较,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6个月时组间比较,中药组与阿司匹林组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阴性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阿司匹林组、阴性对照组脑内微小病变总有效率分别为64.56%、48.19%、42.86%;组间脑内微小病变疗效比较,中药组与阿司匹林组、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随访结束,中药组、阿司匹林组、阴性对照组脑梗死发病分别为2例、6例和9例;中药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脑梗死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茯苓丸加地龙可以治疗脑内微小病变,减少微小病变的数量,预防脑梗死发生,并可有效干预血管性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为,I盎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神经内科收治住院的患者88例,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及家属意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研究组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实施单纯西医治疗。分别治疗3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42例(95.45%),对照组总有效35例(79.5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西医治疗,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口服中药“复肌康”每日3次、每次6片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35例。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