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Eichwald等报告过雄性小鼠的皮肤同基因移植片常为雌鼠所排斥。这表明存在着一种受Y染色体影响的抗原。由于该抗原与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有关,故称为小鼠的H-Y抗原(histocompatibility-Y)。有人用补体介导的细胞毒性试验检出了小鼠精子的H-Y抗原。免疫电镜的研究发现,H-Y抗原集中在小鼠精子的顶体部位。从C57BL/6J小鼠附睾和输精管收集的精子,经H-Y抗血清和马的补体处理后再行人工授精,结果显著地提高了雌性小鼠产出数。  相似文献   

2.
人们一直进行试验,试图将携带Y染色体精子从携带X染色体精于中分离出来。在此之前,还未建立分离精子的准确方法。采用染色体分析鉴别性别的胚胎已进行过移植试验。 本文将讨论哺乳动物胚胎H-Y的抗原活性和胚胎细胞Y染色体上的SRY(性别决定区)基因,以及使用H-Y抗体或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雄性特异性引物的方法鉴别这些胚胎性别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对影响牛性别鉴定雌性胚胎产犊准确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胚胎质量对产犊准确率有显著影响。取样大于等于5个细胞组的产母犊准确率高于取样1~4个细胞组,二者差异极显著。取样细胞活性对胚胎性别鉴定的准确率有显著影响。电泳条带清晰程度对性别鉴定准确率有极显著影响,而胚胎发育阶段和取样时有无透明带对产犊牛准确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家畜性别控制(性控)一旦能为人类精确掌握,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就会成倍增长。因此,学者们正在为此而不懈地努力。 在正常情况下,哺乳动物由携带Y染色体的精子(Y精子)与卵子结合受精,这种XY受精卵就向雄性发育;而由携带X染色体的精子(X精子)与之结合,受精卵即向雌性发育。按此道理,性的发育方向取决于参加受精的精于类型,人为地选用某一类精子与卵结合受精就可以达到控制家畜性别的  相似文献   

5.
人们已经发明和改进了多种分离X、Y精子的方法,但尚无一种被广泛接受。我们对于Y精子能够、而X精子不能够在其质膜上表达一种雄性特异抗原的问题重新进行了探讨。用血清学检测的高效价雄性特异抗血清所作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表明,这种雄性特异抗原存在于大约50%的精子上,并且定位在顶体后端和尾部中段。其他研究工作者在牛精子上获得了类似结果。这些资料重新提出了这个问题,即精子表面雄性特异抗原是否是Y染色体特异的单倍体基因表达的结果。如果是这样,那么免疫学方法分离X、Y精子可借助于此雄性特异抗原而实现。  相似文献   

6.
一、H-Y抗原:雄性决定学 说和存在的问题 将近交系小白鼠(例如C57BL/6J)雄鼠的皮肤移植给同系雌鼠,可产生弱的排斥反应。于是,人们认为在Y染色体上存在控制遗传差异表达的组织相容性-Y(组织相容性Y或H-Y)抗原,并由此而提出决定睾丸分化的因子是H-Y抗原这种假说。但1982年以来,陆续对这一学说提出反驳,下面将讨论该学说可否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饲养管理 1.产犊前时期 为得到最高的乳产量,乳牛须有50—60天的干乳期,使其乳腺体得以恢复并为下一个泌乳期作好准备。如果乳牛在干乳期具有良好的体况而不过肥,就可使其在产犊后有最大的干物质采食量和乳产量。为下一个泌乳期的乳牛复膘,应于接近干乳的泌乳最后阶段增加饲料喂量。因为饲料中的代谢能转化为体组织的总效率,泌乳牛(61.6%)比干乳牛(48.3%)更有效。  相似文献   

8.
利用H-Y抗体的胚胎性别鉴定法是根据H-Y抗原与H-Y抗体反应可使雄性胚胎发育停止的特性,H-Y抗原仅存在于雄性染色体。虽然此法始于1975年,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困难。1987年日本歧阜县肉牛试验场开始研究胚胎的性别鉴定,他们通过反复试验以确定反应时期性别鉴定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9.
试验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对牛、羊精子进行分离,试验结果表明,当温度为4℃、15℃,用250克离心25分钟,分离牛冻精,精子回收在3-7层较密集,占回收精子总数的85.1%-87.4%,8-9层精子占到8.8%-9.14%,从第6层精子活率明显提高,畸形率显著降低,第8层低于10%,第9层无畸形精子,两种温度间差异不显著。通过试验选择出牛冻精在室温条件下适宜的分离条件,离心力250克,离心时间15分钟,取8、9层精液给生产母牛及超排供体牛输精,获得6头犊牛,其中4头母犊、2头公犊。 绵羊鲜精在室温15℃-18℃,250克离心15-20分钟分离条件下,得到清晰且较均匀的分离层,分离精子的回收率、畸形率、活力与分离牛冻精结果类同。母羔率75%(18/24)。用注射器作为分离管,直接从底部取第9层精液,母羔率达76.5%(13/17)。  相似文献   

10.
通过从奶用和肉用牛获得双生犊牛的途径是可以增加用于繁殖和肥育的牛数。在自然条件下,牛群和品种间产双犊的概率范围是0.44-8.84%。按产双犊的性状进行选育不会产生理想的效果。用激素诱发超数排卵获得双犊的方法是无效的。卵巢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无法控制,因而不可能达到正常的双胎怀孕,就更不可能产三犊和四犊。 在繁殖双胎犊牛中,移植早期胚胎具有优越性。具体做法是移植两枚胚胎,每个子  相似文献   

11.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是胚胎性别鉴定的一大突破。我们发展了先进的PCR技术,用于移植前牛胚胎的性别鉴定,用两个特异的雄性Y染色体重复序列为标靶,以PCR方法对DNA进行扩增。我们进一步扩增了出现在雄性和雌性中的牛重复序列。这一方法极其准确,结果无一差错,可用于90%以上的牛半胚性别鉴定。  相似文献   

12.
“性控胶囊”在奶牛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性控胶囊”对121头奶牛进行冷配,冷配受胎率平均达到70%。(有记录的)产犊41头,其中母犊30头,公犊11头,母犊率为73.17%。对使用与未使用“性控胶囊”进行奶牛冷配的情期受胎率进行了统计,分别为56.76%和57.77%,差异不显著。对使用了“性控胶囊”的成年牛与青年牛的情期受胎率进行了统计,分别为40%、68.18%,差异极显著(P〈0.01)。因此使用“性控胶囊”可以显著提高母犊率,尤其在青年牛的应用效果好,可在奶牛生产中大量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鲜胚及分割胚移植,超排处理供体牛8头,采卵7头,获取胚胎29枚,其中可用胚21枚。 移植受体贵州黄牛16头,移植3个月后检胎,确定妊娠8头,妊娠率为50%,妊娠期放牧流产2头,产犊6胎,产出8头(2头双胎),出生重为25—30千克。 自70年代迄今,胚胎移植技术在乳牛及肉牛业生产中,对提高牛的品质、增加乳肉产量及扩大良种牛群等起到积极作用。倘若在农畜方面应用E.T技术,则可大大加快农畜的改良进程,因为现有的级进杂交改良需时12—16年之久,而采用E.T技术只需1—2年便可获得纯种乳牛或肉牛,如此便可显著地加速奶牛群和肉牛群的发展。 几年来,贵州省家畜胚胎移植研究中心曾进行少量的农畜胚胎移植的尝试并取得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4.
前 言 哺乳动物射出精子不能立刻与卵子受精。在受精之前,精子必须在雌性生殖道内滞留一段时问。例如,兔精子在进入雌性生殖道6小时后才能获得受精能力。精子要与位于输卵管壶腹部的卵子受精必须首先通过子宫颈粘液、子宫和输卵管,在这一过程中精子将获得受精能力。其中精子最明显的变化是头  相似文献   

15.
用经常测定乳中孕酮的方法,对三群157头产后的肉用母牛做了卵巢活性检查。平均(±s.e)天周期性活动期的长度为56.9(±2.5)天,但在群内和群与群之间都有显著的差异。总的说来,在母牛产犊后体重的大小同无周期性活动期的长度呈负相关(r=-0.3800,P相似文献   

16.
绪言 产犊间隔是影响动物繁殖率的重要因素。虽然各种家畜的妊娠期是相当恒定的,但缩短其产后空怀期是很有生产意义的。 本次研究对产犊后水牛立即用催产素和PGF_(2a)处理,观察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选择40头5一7岁、健康,妊娠第3—5胎的母水牛,饲养在开罗附近的一个政府农场。所有试验水牛在青绿季节(11—5月)采食埃及三叶草;其它月份(干燥季节)饲喂精料和干草。自由饮水。 采用自由交配方法。选择3头有繁殖力的公水牛,分配到三个15—20峰母驼的试验  相似文献   

17.
用简单方法(即胚胎透明带不经链霉蛋白酶软化处理)直接分割7—8日龄新鲜胚胎(一分为二)。裸半胚成对移植给66头受体,90天妊检,移植妊娠率为56.1%(37/66)。除6头流产和尚有5头待产外,已有26头受体产犊35头,其中有9对同卵双胎,双胎率为34.6%(9/26),半胚产犊率为29.2%(35/120)。对影响成对半胚移植妊娠率和半胚产犊率的因素如胚胎质量、胚胎在体外停留时间、胚胎发育阶段、黄体状况、受体牛品种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此外对冷冻胚胎进行了分割试验,移植妊娠率为45.5%(5/11)产3头犊牛。对快速冷冻和常规冷冻胚胎分割后的移植妊娠率进行了比较,分别为25.0%(1/4)和57.4%(4/7)。  相似文献   

18.
业已证实,放置孕酮释放阴道环(PRID)是诱导黄牛发情和排卵的一种有效方法。用PRID处理能明显地提高产犊率,为辅以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则能使受胎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婆罗门牛及其杂种是澳大利亚北部的主要品种,其繁殖力比黄牛低。许多研究者认为,这种繁殖力差别可能与种间内分泌差异有关。因此,有必要了解已成功地诱导了黄牛发情和排卵的激素处理法是否对婆罗门杂种牛也能产生类似的效果。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用罗克汉普顿热带牛研究中心的36头杂种青年牛(1/2婆罗门牛×1/4海福特牛×1/4短角牛)进行了激素处理试验。其方法是:用PRID处理14天,在取出PRID前24小时给予750IU  相似文献   

19.
肉牛犊牛死亡率的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内牛示范园区2003年犊牛死亡率进行调查,在被调查189农户中,产犊322头,犊牛死亡40头,死亡率为12.5%。影响犊牛死亡率的因素是营养不良、疾病、意外事故、冻死,其比例分别为27.5%,37.5%,12.5%,22.5%。并对不同规模、产犊季节、母牛补饲与否、品种等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排卵数是决定牛生双胎或多胎的关键因素,研究牛GDF9、BMP15、FSHβ和FSHR基因与牛多胎和生殖激素水平相关性。筛选影响牛多胎性状的候选基因为揭示牛多胎分子遗传机理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有血缘关系的产双胎母牛和产单胎母牛为试验牛,以GDF9、BMP15、FSHβ和FSHR基因外显子区为候选基因,采用测序技术,对8头产双胎鲁西黄牛的DNA样本和60头正常产单胎鲁西黄牛的混合池DNA样本的四种基因的编码序列进行测序,并对产单、双胎牛血清中GH、LH、FSH和P4四种激素水平在孕前分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头产双胎牛在FSHR基因的第11外显子共找到FSHR-G1109C、FSHR-G1153A和FSHR-A1327T三处共同突变位点;除孕酮(P4)激素单胎牛较双胎牛略高外,产双胎牛孕前GH、LH和FSH三种激素水平高于产单胎牛,且接近产单胎牛2倍;并没有在BMP15上找到共同的突变位点,可能不是控制牛生双胎的主效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