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合群 《中国卫生产业》2013,(18):155-155,157
目的分析并评价螺旋CT平扫应用于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自2010年5月—2012年11月期间收治的62例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与螺旋CT影像进行分析。结果首次经常规CT平扫确诊为超急性期脑梗死者22例,占35.48%。在全部62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中,有50例在首次经CT平扫后呈脑实质低密度征,39例患者显示为局部脑肿胀征,19例单侧显示大脑中动脉血管高密度征,12例显示基本正常。结论螺旋CT平扫诊断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有理想的准确性,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与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均进行CT检查,分析CT诊断特征及诊断结果,并对CT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结果 45例患者肯定诊断25例,提示诊断17例,未见异常3例。结论 CT在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诊断中,整体诊断效果比较理想,简单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分析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征象,提高CT平扫对超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63例经临床确诊为超急性脑梗死的病例,均在发病后12h内行CT平扫。结果 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征象主要有:致密动脉征;脑回肿胀、脑沟变浅;轻度脑白质密度减低。结论 CT表现致密动脉征、脑回肿胀及脑沟变浅、轻度脑白质减低对诊断超急性脑梗死有重要价值,结合临床,可对超急性期脑梗死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普通CT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在发病后1~6h内应用常规CT扫描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T征象,所有病例均在发病24h后复查螺旋CT或MR证实为脑梗死患者。结果300例中出现异常征象者共有202例,超急性期脑梗死CT征象包括:脑实质局部密度轻度减低者126例,局部脑肿胀、邻近脑沟变浅、脑室变形变窄者52例,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者94例,豆状核密度减低108例,脑岛、最外囊和屏状核密度减低、灰白质界线模糊87例。结论超急性期脑梗死常规CT虽然征象轻微,但结合临床,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超急性期及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经临床综合诊断证实的病例58例,其中超急性期脑梗死10例,急性期脑梗死15例,亚急性期闹脑梗死33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I和弥散成像检查,比较两者对病灶检出率和临床关系。结果10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灶在弥散成像清晰显示,而在常规MRI上未显示或显示不清晰。15例急性期脑梗死灶在弥散成像及常规MRI均能显示。33例亚急性期脑梗死灶在弥散成像上显示无特异性,常规MRI均能明确显示。结论弥散加权成像对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病灶的诊断有很大的临床价值和明显优势,特别是对于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灶的诊断具有极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及其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013-01-01~2013-12-01期间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例20例,采用16排CT颅脑1mm螺旋扫描,24~48h后16排CT复查.结果:CT图像均可见局部脑肿胀征、脑实质密度降低征,其中2例可见脑动脉密度增高征.结论:根据CT征象结合临床症状能及时准确对超急性期脑梗死作出诊断,并对及时救治起到重要作用.且CT扫描仍是当前检测和诊断脑梗死的一种最简便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螺旋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完整资料,其中27例大面积脑梗死是脑血管栓塞引起,12例是其它部位栓子脱落引起,6例是由于外伤性血管损伤引起。45列患者均在临床症状出现后2 h24 d内行头颅CT平扫,经积极治疗后均行头颅CT复查。结果 45例患者均在脑实质内出现大片状低密度影,累及脑灰白质。结论螺旋CT能准确诊断大面积脑梗死,特别是外伤后出现的大面积脑梗死时,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和资料支持,避免医疗引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 I DW 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33例发病时间<6 h,临床高度怀疑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常规CT、MR I和DW I扫描,对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并测量病灶在DW I(b=1000 I)图像上的信号强度以及对侧相应解剖部位正常脑组织的信号强度,计算病灶相对于健侧脑组织的信号强度变化百分比△SI,并与后者的△SI进行比较。结果DW I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梗死灶信号强度明显增高,信号强度变化百分比与健侧相比,增高幅度从41.74%至151.50%不等。结论MR I的DW I序列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快速、准确的确定诊断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毅  云睿  胡贵华 《现代保健》2010,(4):152-153
目的总结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表现,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对卒中样起病且发病时间在6h以内、临床高度怀疑脑梗死的21例患者进行急诊CT扫描,分析CT表现。结果CT首诊有阳性表现并初诊为早期脑梗死者9例,且在随后的CT复查中同一部位均可见脑梗死病灶;首诊阴性12例。经CT或MRI复查,最终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16例,5例多次复查CT无阳性发现的病例最终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初诊准确率为42.9%。结论CT对脑梗死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对超急性脑梗死要仔细分析CT表现,细致观察重要结构间的变化,并及时复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扫描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诊断的价值及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与我院以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为诊断而收入院患者者60例,采用西门子64排双源cT机进行扫描检查,将本组检查结果分为得到肯定诊断、得到提示诊断、得到建议复查、得到未见异常四个标准,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h内经螺旋CT平扫检查结果得到肯定诊断的患者为16例(26.67%),得到提示诊断的患者为13例(21.67%),得到建议复查的患者为18例(30.00%),得到未见异常的患者为13(21.67%)例。18h-12d内复查,得到肯定诊断的患者为41例(68.33%),得到提示诊断的患者为14例(23.33%),得到建议复查的患者为3例(0.05%),得到未见异常的患者为2例(0.03%)。两组结果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能够明确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MRI表现进行分析,并对发病时间进行分期。结果:52例急性脑梗死病例中,超急性期10例,DWI显示新发病灶100%,T1-FLAIR未见显示,T2WI、T2-FLAIR像只有2例部分显示病灶。急性期42例,T1-FLAIR、T2WI、T2-FLAIR及DWI像均能100%显示病灶。在急性期DWI像上较T1-FLAIR、T2WI、T2-FLAIR像上病灶显示更清晰、更直观。结论:DWI技术在急性脑梗死的部位及病程方面较常规MRI优越,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诊断敏感性高,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常规CT窗口技术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尽早采取合理的溶栓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将临床高度可疑脑梗死的67例患者在发病6h内行常规CT检查后,采用2种改良窗口技术与常规CT窗口技术进行回顾性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窗口技术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检出率.结果 经随访证实37例脑梗死中,常规窗口技术①(W:90 Hu,C:35 Hu)敏感性为29.7%,特异性为100%;改良窗口技术②(W:80 Hu,C:50 Hu)敏感性为40.5%,特异性为100%;改良窗口技术③(W:50 Hu,C:50 Hu)敏感性为75.7%,特异性为100%.3种不同窗口技术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0,P<0.05).改良窗口技术③与常规窗口技术①比较,改良窗口技术③与改良窗口技术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窗口技术①与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的CT窗口技术能有效提高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检出率,为临床尽早采取合理的溶栓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联合MR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9月—2022年11月于黑龙江省医院急诊科就诊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MRI成像及单纯MRI扫描,分析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MRI及单纯MRI扫描的诊断结果及CT灌注成像联合MRI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病灶检出数目和病灶位置等情况。结果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MRI成像检出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53例,检出率为94.64%(53/56),单纯MRI成像检查超急性期脑梗死37例,检出率为66.07%(3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MRI成像检查出梗死灶82例,单纯MRI成像检查出梗死灶54例,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MRI成像相较于单纯MRI成像检出的梗死灶更多。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MRI成像相较于单纯MRI成像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检出率更高、更容易发现梗死病灶。该方法检查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双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探讨螺旋CT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总结本科18例临床可疑脑梗死、进行CT平扫、CT脑灌注检查和复查的住院病倒,对灌注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T脑灌注可在发病90min后即可显示出病灶区域血流灌注异常,对于CT平扫未见梗塞灶的患者可预示有无梗塞病灶存在、位置及范围;对于已有梗死灶形成的患者可预示病灶的发展趋势。统计学结果可作为诊断脑血流灌注异常的一种补充。结论CT脑灌注成像技术可超早期预示脑梗死灶及其发展趋势,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对诊断超早期脑梗死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EPI弥散加权成像在诊断早期局灶性脑梗死中的价值,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85例临床可疑为脑卒中患者,24h内行CT检查,排除了颅内出血性疾患,随即行常规MRI及EPI弥散加权成像。结果上述85例患者中78例为早期局灶性脑梗死,病灶直径最小者约2.5mm,最大者20mm左右,其中脑质内合并其它病灶者46例,CT诊断与DWI无一例相符,常规MRI检查发现梗死病灶位置和数目与DWI完全相符者13例;另32例脑质内不合并其它病灶,CT怀疑缺血性病灶区域与DWI相符者9例,常规MRI检查发现梗死病灶位置和数目与DWI完全相符者23例。结论对于临床怀疑脑卒中患者,在行CT检查排除了脑出血后,结合常规MRI,行平面回波成像(EPI)序列弥散加权成像(DWI),可快速、准确地诊断早期局灶性脑梗死,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成像技术对急性脑梗塞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规的MRI、DWI和ADC图像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其中超急性期7例,急性期24例,亚急性期41例。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脑梗死DWI均表现为高信号,ADC图均表现为低信号。DWI和ADC图较常规MRI序列显示梗死灶有明显优势。结论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图能对急性脑梗塞死作出诊断,尤其对超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效能及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宜兴市和桥医院收治的81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DWI检查及临床综合诊断,并以病因、病理生理诊断及脑血管造影检查等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常规MRI、磁共振DWI检查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结果,常规MRI、磁共振DWI检查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效能及常规MRI、磁共振DWI对急性期、超急性期、亚急性期脑梗死的检出率。结果 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81例经临床综合诊断,确诊阳性69例,阴性12例;经磁共振DWI检查显示,其中阳性68例,阴性13例,其中67例为真实急性脑梗死患者;经常规MRI检查显示,其中阳性67例,阴性14例,其中60例为真实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规MRI、磁共振DWI检查诊断急性脑梗死的阳性检出率[82.72%(67/81)、83.95%(68/81)]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DWI对急性脑梗死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均显著高于常规MRI检查(均P<0.05)...  相似文献   

18.
《临床医学工程》2017,(6):739-740
目的评价在超急性和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鉴别诊断中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间于我院就诊的发病72 h以内、临床高度怀疑脑梗死的42例患者,比较患者病灶与对侧相应位置的DTI各项参数的差异,分析DTI用于超急性和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效能。结果42例患者中,超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6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例。病灶区域的FA、ADC、DCavg和EA值与对侧对应区域存在明显差异(P<0.05);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的病灶区域FA、ADC和DCavg值存在明显差异(P<0.05)。DTI对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为80.95%,灵敏度为81.25%,特异度为80.77%;对于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为95.24%,灵敏度为95.00%,特异度为95.45%。结论在早期临床高度怀疑脑梗死的患者中,应用DTI诊断超急性和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常规磁共振成像(T2WI、T1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FLAIR)、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早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72例早期脑梗死患者,包括超急性期23例,急性期49例。全部患者行脑常规MRI、FLAIR、DWI和3D-TOF-MRA检查。结果:23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的DWI、常规MRI、FLAIR和3D-TOF-MR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0%、39.1%和78.2%;49例急性期脑梗死的DWI、常规MRI、FLAIR和3D-TOF-MR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0%、83.7%、91.8%和80.0%。DWI扫描发现脑梗死发病<6小时、6~24小时、24~72小时病灶ADC值分别为0.34±0.03、0.41±0.03、0.45±0.04,与对侧正常脑组织ADC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早期尤其是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方面,DWI优于常规MRI、FLAIR和3D-TOF-MRA;FLAIR优于常规MRI,对皮层和脑室旁病灶显示更佳;FLAIR、DWI联合MRA能够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大面积脑梗死早期诊断,可为溶栓治疗提供机会。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大面积脑梗死于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行CT诊断后的平扫、症状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h内进行第一次头部CT平扫检查。结果 (1) CT平扫显示24例豆状核境界模糊、32例局限性低密度改变、54例大脑中动脉区改变。10例颈内动脉主干闭塞患者均死亡。剩余56例于首次CT扫描结束24h后行复查,均得以确认大面积脑梗死。12例溶栓患者低密度病灶较首次CT扫描更为清晰及缩小很明显,完全再通者5例;(2)50例于临床症状6h以内出现意识改变。结论 CT扫描是临床有效判断患者病症及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的有力依据,提倡及早为脑梗死患者行CT诊断,尤其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利于拟定正确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