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目的 分析总结开放性上矢状窦损伤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开放性上矢状窦损伤的手术入路、手术方法以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的应用。结果 本组 2 8例病人中 ,12例行骨窗入路 ,另 16例行骨瓣入路并Ⅰ期颅骨整复修补 ,上矢状窦损伤均行一次性修补成功 ,恢复良好 2 4例 ,2例下肢轻瘫 ,1例失语失明 ,1例死于广泛脑挫裂伤。结论 早期彻底清创 ,选择正确手术入路和修补方法是成功救治上矢状窦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分析13例外伤开放性上矢状窦损伤的临床表现特点,以及手术处理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上矢状窦是颅内静脉窦损伤的最常见部位。1996~2008年作者共手术治疗开放性上矢状窦损伤11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男9例,女2例;年龄10~62岁,平均28.4岁。伤后至手术时间为1.2~16 h,平均8 h。损伤原因为重物打击、车祸伤6例,坠跌伤3例,刀伤及钉伤2例。入院时休克6例,头痛、昏迷、呕吐等颅内高压4例,深感觉障碍、皮质盲和同向偏盲等局灶体征7例。术前GCS评分为3~8分2例,9~12分6例,13~15分3例。本组病例在上矢状窦或  相似文献   

4.
分析13例外伤开放性上矢状窦损伤的临床表现特点,以及手术处理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手术治疗上矢状窦破裂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 1 997年 1 2月~ 2 0 0 0年 5月共收治颅脑损伤导致上矢状窦破裂 9例 ,通过急诊手术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男 7例 ,女 2例 ;年龄 1 8~ 5 8岁 ,平均年龄35岁 ;颅骨凹陷性粉碎性骨折致矢状窦破裂 6例 ;颅骨线形骨折致矢状窦破裂 2例 ;开放性颅脑损伤术中误伤 1例 ;外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5小时。1 .2 部位及症状矢状窦损伤情况 :前三分之一处 3例 ,中三分之一处 5例 ,后三分之一处 1例 ;伤后意识障碍 8例 ,合并有颅内血肿脑挫裂伤 6例 ,一侧肢体不同程度肌力减退及感觉障碍 6例 ,失血性休克 4例。…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本组8例,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31-38岁。矢状窦上凹陷部位:顶枕、顶各1例,余均在额顶部。偏左侧3例,偏右侧5例。凹陷面积:最小2.0×2.6cm2。最大7×6cm2。平均3.8cm2。凹陷深度:最小0.6 cm,最大1.1 cm。治疗方式:单纯凹陷骨折切除3例,凹陷骨折切除加一期颅骨成形3例,凹陷骨折整复+硬膜外血肿清除2 例。其中有1例为双额顶冠状切口过中线开颅。双侧EDH清除,颅骨整复ET胶粘合修补复位。本组无死亡。  相似文献   

7.
上矢状窦损伤,特别是中后段损伤,往往造成大出血及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而预后不佳。现将我院1976~1986年收治上矢状窦损伤24例进行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26例上矢状窦损伤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 对我科自2004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2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本组26例病人中,治愈20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结论 对于上矢状窦损伤的手术治疗,术前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正确的手术方案是提高救治成功率及减少后遗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上矢状窦损伤在颅脑损伤中发生率较少,因解剖方面的原因,人体受伤时顶部损伤的概率较小,并且顶骨在整个颅骨中最厚、硬,承受力较大,不易发生骨折。但如果上矢状窦损伤,由于窦壁坚韧不易回缩,出血凶猛,病情凶险,如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常导致致命性的大出血。我科从2000年8月~2008年1月共收治上矢状窦损伤59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伤性上矢状窦损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方式。方法总结23例上矢状窦损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6例开放性损伤采用跨矢状窦骨瓣开颅,17例闭合性损伤根据颅骨骨折或颅内血肿情况开颅,根据上矢状窦裂口部位及大小情况选用明胶海绵压迫、直接缝合、修补或结扎矢状窦。结果14例临床痊愈,4例遗有不完全性肢体瘫痪(其中3例伴智力减退),1例肢体感觉障碍,1例性格改变,1例植物生存,死亡2例。结论对上矢状窦损伤选择正确手术方式和修复方法,是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后遗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内窥镜及显微镜观察成年人上矢状窦、窦汇窦腔及其内的纤维索、蛛网膜颗粒结构的解剖学形态特征。方法:取新鲜成年人头颅标本5具,去除颅盖,完整取出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窦汇、两侧横窦及其周边硬膜,应用内窥镜观察上矢状窦、窦汇窦腔内纤维索及蛛网膜颗粒的原始结构特征,并沿窦腔上壁中线纵行剖开管腔,显微镜下观察纤维索及蛛网膜颗粒的形态结构。结果:上矢状窦管腔内纤维索分3种类型:瓣膜状(47.1%)、小梁状(30.6%)、板层状(22.3%)。蛛网膜颗粒多集中于上矢状窦中段侧壁及静脉隐窝处呈指状突起突入窦腔。上矢状窦最后段近窦汇区有纵行板层状纤维索结构,将上矢状窦最后段管腔分为左右两个单独管道,有分流和支撑作用。窦汇区腔内亦存在少量板层状纤维索结构,直窦开口常偏向右侧。结论:内窥镜较常规解剖手段可以更直接地观察窦汇及上矢状窦腔内结构的完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血栓形成(SSST)的诊断及临床误诊原因。方法:对14例SSST的临床资料及临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进行性头痛为SSST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部分患者原因不明及不能恰当地分析CT所见(大脑皮层静脉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出血,梗塞,脑水肿)是产生误诊的重要原因。结论:对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应高度怀疑,CT和MRI是诊断SSST有效手段,脑血管造影诊断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产褥期上矢状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发病机制和CT表现的认识。方法:对12例褥期上矢状窦和脑静脉血栓病例进行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结果:脑静脉窦、脑静脉血栓CT表现为低密度脑水肿和低密度区内小片状高密度出血灶,特征性变化为平扫时可见硬膜窦内异常高密度及脑实质静脉增高即“条索征”,强化后硬膜窦内呈“空三角征”。结论:CT和MRI可准确地显示脑静脉系血栓的图像学改变,DSA检查最可靠,血栓形成的静脉窦和引流静脉不显影,可为本病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MRI、MRV、DSA技术相结合,是诊断脑静脉系血栓形成敏感、准确、快捷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型、巨大型侵犯颅外的上矢状窦中后1/3复发脑膜瘤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6例大型、巨大型侵犯颅外的上矢状窦中后1/3复发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完善头颅增强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和颅骨三维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等,评估肿瘤侵及范围、脑水肿情况、颅骨受侵程度、肿瘤血液供应、上矢状窦受压程度等,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术后3个月、6个月、1年行头颅增强MRI评估肿瘤情况。结果:16例患者肿瘤均位于上矢状窦中后1/3段,侵犯至颅外,3例肿瘤直径≥4 cm, 13例肿瘤直径≥7 cm,其中,第二次手术8例,第三次手术6例,第四次手术2例;末次手术采用原骨瓣复位4例,采用钛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反复电刺激清醒状态下大鼠上矢状窦后的行为学表现。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连续给予21 d电刺激(电流1~2 mA、频率20 Hz、正弦波,脉冲宽度250 μs,持续15分钟/次,1次/天),通过观察大鼠体重变化、液体消耗实验及旷场实验来评价大鼠是否抑郁。结果电刺激21 d后,实验组较对照组大鼠体重增长减慢(P<0.05),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旷场实验得分、液体消耗实验中糖水消耗量和蔗糖偏嗜度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纯水消耗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21 d反复电刺激清醒状态下大鼠上矢状窦,大鼠有抑郁的行为学表现。  相似文献   

16.
3D-CT在颅骨凹陷性骨折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3D-CT)在颅骨凹陷性骨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初诊颅骨凹陷性骨折患者进行病变区域3D-CT扫描,根据检查结果提供治疗方案。结果30例患者均得到确切的诊断并施行了手术治疗。所有病例近期效果满意,其中15例颅骨整复外观恢复良好。结论3D-CT图像可以立体、直观、清晰、多角度地显示颅骨解剖结构以及骨折分型,减少开颅的盲目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速凝止血敷料对犬静脉窦破裂出血的止血效果.方法:采用枪伤结合手术的方法建立犬上矢状窦破裂出血模型(n=15),15只犬分为2组,速凝止血敷料组和即速纱对照组,分别应用自行研制的速凝止血敷料(n=10)和即速纱 (n=5)进行止血,观察比较止血1 h后两组的存活时间、出血量及血液学参数.结果:成功建立犬上矢状窦破裂出血模型.速凝止血敷料组止血1 h后犬血液学参数与制模前无显著差异,且存活时间明显长于即速纱对照组(P<0.05),出血量明显少于即速纱对照组(P<0.05).结论:速凝止血敷料对犬上矢状窦破裂出血止血满意,是一种良好的止血敷料.  相似文献   

18.
产褥期上矢状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CT对产褥期脑静脉血栓(CVT)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3例临床怀疑或随诊CVT的患者行CT检查。患者23~25岁,产后3~17天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高颅压症状,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偏瘫、失语、抽搐发作及意识障碍等。结果 CVT在CT上表现为脑水肿低密度区内小片状高密度出血灶,特征性变化为平扫时可见硬膜窦内异常高密度及脑实质静脉增高即“条索征”,强化后硬膜窦内呈“空三角征”。结论 CT可准确地显示CVT的图像学改变,与MRI、MRV、DSA技术相结合,是诊断脑静脉病变可靠、有效和快捷的检查方法。x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研究上矢状窦及其属支静脉的解剖形态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07年2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行头部或头颈部联合VCTDSA、符合上矢状窦及其属支静脉研究纳入标准的102例患者资料。观测上矢状窦起始点及输出端形态;上矢状窦的形态、大小;属支静脉的数目;上矢状窦与其他静脉窦间的吻合。结果上矢状窦起点为盲端占40.2%,59.8%由静脉汇合形成;输出端形态以直窦分支,上矢状窦偏侧型最多(48.0%、49/102),其次是双分支型(36.3%、37/102),而简单型只占12.7%(13/102);上矢状窦截面形态以三角形为主,占79.4%(81/102);显示Trolard吻合106个,Labbe吻合155个,上矢状窦通过大脑镰静脉与下矢状窦、直窦的吻合25个。结论VCTDSA是清晰显示上矢状窦及其属支静脉解剖形态的有效方法,从不同角度完整、充分显示血管的形态、分布,有助于临床上矢状窦病变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跨矢状窦脑膜瘤术中矢状窦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跨矢状窦脑膜瘤术中矢状窦的处理方法.方法对26例跨矢状窦脑膜瘤及受累矢状窦进行切除,依具体情况重建或不重建矢状窦.结果该组病人无手术死亡,手术后均未加重原有神经功能障碍,无脑血液回流障碍,7例重建矢状窦者未发现有矢状窦内血栓形成.结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治疗除肿瘤切除外,对受累上矢状窦处理是否彻底对预防术后复发是至关重要的.对受累矢状窦应按具体情况按一定的原则进行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