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持续氧气雾化法与间断氧气雾化法对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该院64例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持续氧气雾化法)和观察组(间断氧气雾化法),比较2组患者气道湿化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湿化满意度(65.5%)略优于对照组(5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栓形成、气管损伤、肺部感染、痰痂形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雾化方法进行气道湿化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但间断氧气雾化法在湿化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节约雾化液方面略优于持续氧气雾化法。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比较气管切开后不同湿化液对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8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给予0.45%的氯化钠溶液湿化气道,对照组患者给予注射用水湿化气道,观察记录湿化效果、痰液粘黏稠度、呼吸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湿化效果较好33例(82.5%),湿化不足4例(10.0%),湿化过度3例(7.5%),研究组较好35例(87.5%),不足2例(5.0%),过度3例(7.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痰液黏稠度Ⅰ度占60.0%,Ⅱ度占25.0%,Ⅲ度占15.0%与研究组的62.5%,25.0%,12.5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呼吸道黏膜出血13例,刺激性咳嗽13例,肺部感染16例,显著高于研究组的3例、3例、6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0.45%氯化钠溶液和注射用水用于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2者湿化效果良好,但0.45%氯化钠溶液的并发症发生率低,因此,0.45%氯化钠溶液是理想的湿化液,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气管切开患者两种气道湿化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气管切开后,气道自身的湿化作用明显降低,湿化不足的气体进入气道引起呼吸道纤毛运动频率下降,使其清除分泌物的能力下降,肺部感染率升高,极易发生气管导管被阻塞。我科自2007年2月开始对气管切开患者采用注射器间断气管滴人和输液泵控制滴速持续滴入湿化液,并观察两种气管湿化方法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病人气道的最佳湿化方式。方法5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用输液泵将湿化液24h持续泵入气管内实施气道湿化;实验组25例,用输液泵将湿化液泵入经过改良的氧气驱动雾化器,以持续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的方法湿化气道。比较两组在湿化效果、并发症、每日吸痰次数、气管切开置管时间的不同以及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在湿化效果方面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少(P〈0.05);实验组每日吸痰次数少,气管切开置管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湿化方式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对于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湿化效果优于持续湿化液泵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脑疾病患者气管切开后较为合适的气道湿化方法。方法:随机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分为甲、乙、丙三组各20例。分别采用气道内间断滴入加湿法、超声波雾化吸入法、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法进行气道湿化。结果: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法效果最好。结论: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法湿化气道流速恒定、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安全有效,气道湿化效果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用0.45%的低渗盐水加沐舒坦用于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7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观察组35例,分别采用气管持续滴入传统湿化液生理盐水加糜蛋白酶加庆大霉素(对照组)和滴入0.45%低渗盐水加沐舒坦(观察组),比较2组湿化效果。结果:观察组痰液性状、痰痂形成和呼吸道感染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渗盐水加沐舒坦气道湿化法用于开放性气道湿化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护理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气管切开是临床上为解决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救治危重患者的一项重要措施。正常情况下,鼻腔、咽腔及呼吸道均对吸入的气体有加温和湿化作用,气管切开后,吸入气体未经上呼吸道湿化而直接进入下呼吸道,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的发生率高达30%-66%,从而导致气道黏膜损伤、纤毛运动受限、痰痂堵塞、肺部感染率升高等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9.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病人的常用急救手段之一,术后可迅速解除多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从而纠正病人的缺氧状态,改善通气功能及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水分丢失可增加800 ml/d[1],尤其在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呼吸道水分丧失量增加,容易形成痰痂,进而造成肺部感染,甚至痰痂堵塞套管引起窒息.合理的气道湿化可保持气道湿润,稀释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因此,加强气道湿化,促进有效排痰显得极为重要.现将80例气管切开患者采用气道湿化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8例EICU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给予人工鼻加湿化上氧,观察组给予费雪派克湿化氧疗系统湿化气道.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效果、舒适度、吸痰费用、气道湿化7 d后痰细菌培养分类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效果、舒适度、吸痰费用、气道湿化7 d后痰细菌培养分类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费雪派克湿化氧疗系统湿化气道明显优于人工鼻加湿化上氧,可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率及气道并发症,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病人痰液黏稠度不同所需的气道湿化量。[方法]随机选取气管切开术后病人180例次,根据痰液黏稠度不同分为Ⅰ度、Ⅱ度、Ⅲ度3组,每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第一组中实验组36 h内气道湿化量为6 mL/h,36 h~48 h之间逐渐过渡为12mL/h;第二组中实验组气道湿化量为12 mL/h;第三组中实验组36 h内气道湿化量为16 mL/h,36 h~48 h之间逐渐过渡为12 mL/h;3组中对照组均给予间歇气管内滴入,使用注射器每2 h向气管内滴入0.45%氯化钠溶液4 mL/h~6mL/h。72 h后对痰液黏稠度进行评估,并应用脉冲震荡肺功能仪检测肺功能,统计气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气道湿化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弹性阻力(X5)、周边气道阻力(R5-R20)、共振频率(Fres)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刺激性咳嗽、黏膜出血、痰痂形成及肺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同痰液黏稠度病人应给予不同的气道湿化调整方案,应用持续的气道内滴药的湿化方法,对气道刺激性小,能减少刺激性咳嗽、黏膜出血、痰痂形成及肺炎等并发症,并能维持较好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病人使用两种气道内湿化方法的效果.[方法]将8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间断注射器滴入湿化法,观察组采用推注泵持续推注法,对两组病人的肺部感染发生率、置管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病人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注泵持续推注法较间断注射器滴入湿化法效果好,能更有效地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及缩短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术后两种湿化方式对气道的影响.[方法]将50例气管切开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间断湿化气道方法,实验组采用微量静脉泵持续泵入氨溴索湿化气道,对两组1周内更换气管套管次数、湿化满意度、血氧饱和度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更换气管套管次数少于对照组、湿化满意度及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术后应用氨溴索微量泵持续湿化气道优于传统的间断湿化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的影响。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2月选择上海市奉贤区奉城医院实施气管切开行人工气道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输液泵加输液恒温器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输液泵持续常温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和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并观察患者的平均氧分压、氧饱和度、心率以及呼吸频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平均痰液黏稠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和肺部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平均氧分压、氧饱和度较对照组稳定;心率和呼吸频率变化较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输液泵加输液恒温器持续气道湿化能有效促进患者排痰,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气道切开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湿化方法.[方法]将50例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微泵持续滴入,湿化液为生理盐水、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及庆大霉素,对照组采用气道滴注,湿化液为生理盐水、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及庆大霉素,比较两组病人湿化满意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湿化满意率、并发症发生率(刺激性咳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泵持续湿化法明显优于传统间断气道滴注湿化法,气道湿化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应用两种不同的气管内滴药法的气道湿化效果和所需护理人力的情况。方法将62例颌面部复合性外伤行气管切开手术的患者分为试验组(34例)和对照组(28例),试验组采用持续性气管内滴药法,对照组采用间断性气管内滴药法,对比观察两组气道湿化的效果并统计其护理操作消耗的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痰液黏稠的发生率及需要雾化吸入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气管内套管痰痂发生率无差异,P〉0.05。为患者气管内滴药护理操作人平均每天所需的时间,试验组为10min,对照组为144min。结论持续性气管内滴药法的效果优于传统的间断气管内滴药法,且可明显节省气道湿化的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8.
人工气道持续氧雾化湿化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持续氧雾化人工气道湿化在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92例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采用持续氧雾化温化法和对照组采用持续滴注湿化法。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气道湿化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痰液黏稠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气道湿化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刺激性咳嗽、痰栓形成、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病人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升高,心率、呼吸频率明显减慢(P〈0.05)。[结论]持续氧雾化人工气道湿化能安全、有效地提高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病人的气道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持续雾化进行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4例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间歇气道滴注,实验组采用持续雾化提高吸入气体的湿度,进行2 w的持续气道湿化,比较两组的气道湿化效果.结果 实验组刺激性咳嗽和气管黏膜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实验组气道湿化效果及促进痰液排出、减少感染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采用持续雾化进行气道湿化临床效果显著,提高了气道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