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吕晓  刘蓉  孙群 《中国临床研究》2014,(8):1016-1017
目的探讨新型气管切开防护罩在微量持续气道湿化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8月至2013年6月手术后合并肺部感染或ARDS引起肺功能不全造成气管切开患者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3例和对照组27例。实验组患者采取气管切开防护罩微量持续湿化气道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套管外口敷料覆盖并间断湿化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及吸痰后5 min SpO2<95%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及吸痰后5 min SpO2<95%的发生率均低于传统湿化(P均<0.05)。结论气管切开防护罩在微量持续气道湿化中有良好的湿化效果,能够有效防止异物进入气道、减少肺部及气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持续氧气雾化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脱呼吸机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方法:以2014年1月至12月和2015年1月至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气管切开术患者28例和32例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滴入液体气道湿化法,实验组采用持续氧气雾化气道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液粘稠度、痰痂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液粘稠度、痰痂形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持续氧气雾化在气管切开脱呼吸机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可减少患者刺激性咳嗽,降低痰液粘稠度,减少痰痂形成,操作安全简便,缩短留置气管套管的置管时间,护理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降低人工气道患者肺部感染的有效气道湿化方法。方法选取神经外科病房人工气道患者,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共8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实验组:采用持续小剂量氧气雾化湿化;对照组:采用持续微量泵气道湿化。观察对比两组气道湿化效果及肺部感染情况。结果实验组刺激性咳嗽、气道内痰痂、黏膜出血、痰培养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采用持续氧气雾化吸入进行人工气道湿化,可明显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加温持续气道湿化对减少人工气道并发症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加温持续气道湿化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随机将喉部术前或术后气管切开患者96例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采用加温持续(湿化液温度35~38℃)湿化气道,对照组48例用常温间断气道湿化法室温为20~22℃,并连续观察.结果治疗组形成痰痂、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的例数和吸痰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肺部感染发生率及住院天数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温持续气道湿化可明显减少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并可减少吸痰次数,减轻吸痰所致的低氧血症程度并缩短其持续时间及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氧气驱动氨溴索雾化吸入联合微量泵持续泵入气道湿化法与单纯使用微量泵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方法选取入住本科室的6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联合组),B组(微量泵组)从气管切开第2天开始记录气管切开患者2、3、4、5、6天的日吸痰次数,日护理用时,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结果 A组在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每日吸痰次数,日均护理用时方面低于B组(P0.05)。结论氧气驱动氨溴索雾化吸入联合微量泵持续泵入气道湿化法比单纯使用微量泵气道湿化法,气道并发症及日常护理方面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加温持续气道湿化对减少人工气道并发症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加温持续气道湿化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随机将喉部术前或术后气管切开患者96例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采用加温持续(湿化液温度35~38℃)湿化气道,对照组48例用常温间断气道湿化法室温为20~22℃,并连续观察。结果:治疗组形成痰痂、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的例数和吸痰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O.01);肺部感染发生率及住院天数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温持续气道湿化可明显减少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并可减少吸痰次数,减轻吸痰所致的低氧血症程度并缩短其持续时间及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7.
高春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7):4057-4057
目的探讨氧气驱动湿化在气管切开术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氧气驱动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定时、间断气道湿化方法。结果通过对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实验组发生刺激性咳嗽、形成痰痂、气道黏膜出血和肺部并发症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氧气驱动持续气道湿化可以明显减少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氧气驱动持续气道湿化优于间断气道湿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出血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用2种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5例脑出血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用雾化器接面罩半封闭持续氧气雾化吸入气道湿化法,对照组采用持续滴注0.45%生理盐水气道湿化,比较2组肺部感染、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情况。结果观察组肺部感染、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雾化器面罩半封闭持续氧气雾化吸入气道湿化法效果优于持续滴注0.45%生理盐水气道湿化法。  相似文献   

9.
两种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持续氧气雾化湿化法与持续滴注湿化法对人工气道的湿化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将120例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持续滴注湿化法,实验组采用持续氧气雾化湿化法。观察两组气道湿化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痰液黏稠度及刺激性咳嗽、痰阻、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氧气雾化湿化法对人工气道的湿化效果优于持续滴注湿化法,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2种湿化液对气管切开患儿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60例入住PICU行气管切开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0.45%盐水湿化气道;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湿化气道。观察2组患儿日吸痰次数、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及吸痰时SpO2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痰液黏度、日吸痰次数、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及刺激性咳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SpO2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气管切开术后采用0.45%盐水湿化气道能有效地降低患儿肺部感染及气道出血的发生率,从而有效地缩短气管切开周期,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使用人工鼻联合持续气道湿化技术湿化液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气道湿化量对使用人工鼻联合持续气道湿化技术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重症医学科80例使用人工鼻联合持续气道湿化技术的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0例通过评估病人痰液情况随时调整湿化量,痰液黏稠度Ⅰ度以2~4ml/h、Ⅱ度以4~6ml/h、Ⅲ度以6~8ml/h的速率泵入;对照组40例直接以2ml/h的速率泵入湿化,对两组患者的湿化效果、气道黏膜出血、痰痂形成情况、刺激性咳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导管更换频次、平均每例每天吸痰次数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湿化效果好,气道黏膜出血、痰痂形成情况、导管更换频次、平均每例每天吸痰次数减少,刺激性咳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采用人工鼻联合持续气道湿化技术,通过评估痰液黏稠度,及时调整湿化量,保证了人工气道的湿化效果,有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人工气道持续氧雾化湿化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持续氧雾化人工气道湿化在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92例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采用持续氧雾化温化法和对照组采用持续滴注湿化法。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气道湿化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痰液黏稠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气道湿化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刺激性咳嗽、痰栓形成、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病人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升高,心率、呼吸频率明显减慢(P〈0.05)。[结论]持续氧雾化人工气道湿化能安全、有效地提高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病人的气道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气道湿化护理,观察组采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观察两组患者的每天吸痰次数、排痰量及肺部感染和痰痂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每天排痰量、吸痰次数及肺部感染及痰痂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人工鼻对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进行湿化,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气管内持续微泵推注湿化法与气管内间断滴药湿化法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观察组25例气管切开患者应用持续微泵推注湿化法湿化气道;对照组24例用气管内间断滴药湿化法湿化气道,2组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肺部感染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明显。结论持续性气管内滴药法的效果优于传统的间断气管内滴药法,且可明显节省气道湿化的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与对比机械通气患者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蒸汽加温、雾化吸入、定时定量气管滴注湿化液、按需吸痰及配合医生定期行纤维气管镜检查气道湿化方法,对照组用蒸汽加温、雾化吸人、吸痰时气管滴注湿化液3-5mL湿化气道法,观察和探讨两种方法用于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结果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蒸汽加温、雾化吸入、定时定量气管滴注湿化、按需吸痰及配合医生定期行纤维气管镜检查气道湿化,可有效预防痰痂形成,减轻气道损伤和避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蒸汽加温、雾化吸入、定时定量气管滴注湿化、按需吸痰配合医生定期行纤维气管镜检查的方法进行气道湿化,方便、安全,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加雾化吸入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爱民 《现代护理》2007,13(20):1876-1877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气道应用持续湿化加雾化吸入的疗效。方法将8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40例)与实验组(B组,40例),A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给药湿化,B组采用持续湿化加雾化吸入法,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持续时间,气管置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肺部感染持续时间、气管置管时间、明显短于A组,A组气管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气管切开术后持续气道湿化加雾化吸入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持续气道湿化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气管内持续微泵推注湿化法与气管内间断滴药湿化法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法,观察组25例气管切开患者应用持续微泵推注湿化法湿化气道;对照组24例用气管内间断滴药湿化法湿化气道,2组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肺部感染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持续性气管内滴药法的效果优于传统的间断气管内滴药法,且可明显节省气道湿化的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气管内持续微泵推注湿化法与气管内间断滴药湿化法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法,观察组25例气管切开患者应用持续微泵推注湿化法湿化气道;对照组24例用气管内间断滴药湿化法湿化气道,2组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肺部感染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持续性气管内滴药法的效果优于传统的间断气管内滴药法,且可明显节省气道湿化的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气管内持续微泵推注湿化法与气管内间断滴药湿化法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法,观察组25例气管切开患者应用持续微泵推注湿化法湿化气道;对照组24例用气管内间断滴药湿化法湿化气道,2组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肺部感染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持续性气管内滴药法的效果优于传统的间断气管内滴药法,且可明显节省气道湿化的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20.
微泵持续湿化气道对气管切开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气管内持续微泵推注湿化法与气管内间断滴药湿化法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法,观察组25例气管切开患者应用持续微泵推注湿化法湿化气道;对照组24例用气管内间断滴药湿化法湿化气道,2组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肺部感染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持续性气管内滴药法的效果优于传统的间断气管内滴药法,且可明显节省气道湿化的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