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急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该院经院前急救的脑卒中患者70例为观察组,并随机选取自行前来该院就诊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院前并发症、预后和急救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呼吸不畅、脑疝、神经功能后遗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院外急救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院前急救对挽救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命、减少其并发症、改善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17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误吸致窒息救护成功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脑卒中误吸患者17例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者均抢救成功,痊愈出院。结论:护士要加强急救意识,掌握急救技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落实各项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路径在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急性老年脑卒中患者52例,依照随机对照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25例予常规急救护理,实验组27例予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比较2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结果实验组病死率为7.4%、伤残率为29.6%,低于对照组的病死率16.0%、伤残率52.0%(P0.05);实验组接受院前急救及医院专业救护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治疗,能够有效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早期治疗有效率,降低病死率与伤残率,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服务在急性缺血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急救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由家属自行送达医院,之后依据我国标准化脑卒中急救流程开展院内急救措施,观察组通过院前急救服务到达医院后依据我国标准化脑卒中急救流程开展院内救治。比较两组救治时间、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及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神经功能、溶栓情况、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发病至CT检查完成、发病至溶栓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时GCS评分、GO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栓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合理的院前急救服务,可缩短发病至来院CT检查及溶栓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吴智鑫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2,17(5):399-400,F0003
脑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的特点[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2].目前,脑卒中的诊断和分型仍依赖临床病史、体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技术[3].近年来,国外学者希望通过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单组或多组的血液生物学标记物进行检测,以实现对该病的急诊诊断、分型,原发性或复发性脑卒中的预测和预后评估.B型脑钠肽(BNP)是众多急性脑卒中生物学标记物的研究热点之一[4].本文就BNP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进展情况进行综述报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脑卒中患者家属对脑卒中急救知识的了解程度和需求状况。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法,对我科住院的160例脑卒中患者家属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和需求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脑卒中患者家属对脑卒中急性发作时急救知识缺乏,需要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结论:针对不同人群进行脑卒中急救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基本急救技能培训,可提高患者家属对脑卒中的判断和处理能力,从而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研究优质护理在急性脑卒中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0例急性脑卒中危重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普通组(常规急诊护理)和优质组(优质急诊护理),各20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优质组的急救过程各环节用时均短于普通组(P<0.05)。两组患者死亡率、致残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组顺利康复出院率高于普通组(P<0.05)。优质组患者家属满意度高于普通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危重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缩短急救过程各环节用时,增加患者顺利康复出院率,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院前及院内急诊救治现状,探讨影响其在院前、院内急诊救治延迟和治疗效果的因素,以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急诊收治的6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来院方式分为院外出诊接回10例(院前急救组),自行来院接诊54例(非院前急救组),统计院前及院内急诊救治时间,包括头颅CT扫描时间、获取影像学报告时间、溶栓治疗时间节点,对院内外救治关键环节耗费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美国国立神经病与卒中研究院(NINDS)规定的脑卒中救治标准流程和标准时间相比,非院前急救组的院内诊治各关键环节耗时明显延迟性(P<0.05);非院前急救组较救治与院内救治关键环节耗时在CT报告获取时间、静脉溶栓时间与明显延长(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急救过程中,院内诊治延迟严重,导致确诊对患者治疗延迟;在院前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急救能够缩短院内急救时间,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标准化急性脑卒中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急救的19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两组,2016年2~7月入院的98例患者为对照组, 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入院的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措施,观察组则采用标准化急性脑卒中急救护理流程。对比两组静脉通道开通时间、CT检查确诊时间、入院至开始溶栓治疗时间、溶栓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对照组静脉开通时间、CT检查时间、入院至开始溶栓治疗时间分别为(13.72±4.59)min、(33.19±7.13)min、(61.07±7.29)min,均明显长于对照组的(9.16±1.85)min、(25.59±6.85)min、(54.13±10.27)min(P0.05)。对照组病死率为8.16%,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02%(P0.05)。对照组呼吸道阻塞、脑疝、神经功能后遗症发生率分别为9.18%、7.14%、14.29%,明显高于观察组的2.04%、1.02%、5.10%(P0.05)。对照组溶栓率为35.71%,明显低于观察组的52.04%(P0.05)。结论标准化急性脑卒中急救护理流程可明显缩短静脉开通时间、CT检查时间、入院至开始溶栓治疗时间,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溶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急性脑卒中患者不同部位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发生机制。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对16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心电图的异常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病变部位为基底节、丘脑的患者心电图异常率高。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较高,与脑卒中的类型和部位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现阶段北京市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延迟时间分布情况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收集北京市现阶段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就诊流程的资料,详细记录院前延迟时间段以及患者的一般信息,通过统计学方法试分析影响院前延迟的主要因素.结果 自2005-10~2006-10,连续收集北京市15家三甲医院698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年龄31~89岁,平均56.72±12.96岁;院前延迟时间范围分布为0.83~19.17 h,中位数为6.61 h;其中,使用EMS(急救系统)的院前延迟中位时间为4.65 h,未使用EMS的院前延迟中位时间为6.95 h;3 h内就诊率为16.4%,6 h内就诊率为34.1%;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出影响因素主要有3个,分别是发病时间、基层医院延迟以及发病后的疾病严重程度.结论 使用EMS可以缩短院前延迟时间;应当加强公众脑血管病知识教育,并宣传EMS的作用,同时加强医院与急救系统的密切合作,说明建设急性脑卒中救治绿色通道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模式干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6月30日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7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干预;选择2018年7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7例作为观察组,实施HFMEA模式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比较两组就诊应用静脉溶栓时间(DNT)、临床结局。结果:观察组就诊-CT检查时间、CT检查-用药时间及DNT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低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症状性脑出血、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MEA模式干预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中,可有效缩短DNT,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是当前严重威胁健康与生命的一种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突出特点.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进一步升高.脑卒中治疗目前已得到临床广泛重视,并从躯体治疗和康复治疗的角度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但对其伴发的精神障碍却未引起足够重视,往往被临床医生忽视,如能及早识别急性脑卒中致精神障碍,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在脑卒中病人抢救中的作用,提高急性脑卒中的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方法]2011年1月—12月我院接收的685例急性脑卒中病人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急救护理方法;2012年1月—12月我院接收的708例急性脑卒中病人为研究组,采用由三级护士构成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为中心的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病人护理措施完成时间、从接诊到确诊时间、从确诊到接受专科治疗时间、致残率和死亡率,病人、家属及医生对护士配合的满意度。[结果]采用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模式后护理措施完成时间、从接诊到确诊时间、从确诊到接受专科治疗时间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致残率、死亡率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家属及医生对护士配合的满意度均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模式能缩短急性脑卒中病人急诊科救治的时间,提高救治的时效性和成功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导航护理模式在二级医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全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1月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2022 年12月~2023 年11月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根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南实施导航护理模式开展急救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急诊初筛脑卒中病人时间、静脉通道开放时间、就诊至完成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时间、就诊至完成 CT 扫描的时间、就诊至接收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溶栓后肢体运功、语言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导航护理模式能优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工作流程,缩短静脉溶栓时间,提升护理质量,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6.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死亡及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压氧(HBO)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较多的临床研究都深入探讨了HBO治疗脑卒中的可能分子机制,但目前,HBO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本文总结了HBO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基本生理效应、抗氧化、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和神经保护作用以及调节脑血流和脑代谢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优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流程.方法:对1 71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规范院前自救指导、现场救治、合理用药、病情监测、安全转运等急救流程.结果:本组1 719例患者,其中1 432例成功转运回医院治疗,死亡287例.结论: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后,可缩短院前急救时间,对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模式在脑卒中病人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在脑卒中病人抢救中的作用,提高急性脑卒中的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方法]2011年1月-12月我院接收的685例急性脑卒中病人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急救护理方法;2012年1月-12月我院接收的708例急性脑卒中病人为研究组,采用由三级护士构成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为中心的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病人护理措施完成时间、从接诊到确诊时间、从确诊到接受专科治疗时间、致残率和死亡率,病人、家属及医生对护士配合的满意度.[结果]采用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模式后护理措施完成时间、从接诊到确诊时间、从确诊到接受专科治疗时间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致残率、死亡率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家属及医生对护士配合的满意度均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模式能缩短急性脑卒中病人急诊科救治的时间,提高救治的时效性和成功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9.
尹金平  孟笑  刘书来 《循证护理》2022,(20):2825-2828
目的:探究基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估(NIHSS)评分的分层干预应用于抢救急性脑卒中病人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给予基于NIHSS评分的分层干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急救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服务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救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NIHSS评分的分层干预应用于急性脑卒中病人的抢救过程中,可有效改善病人的神经功能,提高急救效果,减少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正脑卒中已成为我国高患病率、高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的常见病种之一,给广大社会和群众带来极大负担,其中缺血性卒中占69.6%~70.8%~([1-2])。在血管闭塞的急性期,开通血管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呈明显的时间依赖性~([3-4])。时间就是大脑,快速优化的院内绿色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