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不同年龄儿童纤维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ASA I或II级全麻气管插管手术的患儿60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年龄3个月至2岁;B组2 ~ 6岁;C组6 ~ 12岁.按丙泊酚3 mg/kg,瑞芬太尼1 μg/kg实施麻醉诱导,以丙泊酚6 mg·kg-1·h-1、瑞...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在新生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观察其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n=30):S组使用8%七氟醚诱导,3%~4%七氟醚维持吸入;RS组采用8%七氟醚、2 μg/kg瑞芬太尼及顺阿曲库铵0.1 mg/kg诱导,术中用2%~3%七氟醚复合每分钟0.15μg/kg瑞芬太尼维持.监测患儿入室后、诱导后、插管后、切皮时、结束时及苏醒时的心率和血压.记录诱导至拔管的时间、停药至自主呼吸恢复的时间以及术后拔管时间,并在拔管时进行镇痛评分(CRIES评分).结果 RS组插管时间短于S组(P<0.05),RS组插管时、切皮时血压低于S组(P<0.05)、心率慢于S组(P<0.05).RS组苏醒时血压高于S组(P<0.05)、心率快于S组(P<0.05).RS组CRIES评分高于S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用于新生儿全身麻醉较单纯使用七氟醚血液动力学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3.
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小儿腹腔镜手术麻醉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小儿腹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ASA 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年龄1~3岁,随机分为A、B组两组.患儿入窜后予高浓度七氟烷面罩吸入,浓度8%,氧流呈为7 L/min,患儿入睡后,开放静脉,A组予舒芬太尼0.5μg/kg缓慢静脉注入,B组予芬太尼5μg/kg,两组均复合咪达唑仑0.1~0.15mg,kg,维库溴铵0.1~0.15mg/kg静脉注射,待睫毛反射消失后插管.A、B两组均吸入3%~5%七氟烷维持麻醉.记录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时(T2)、气管插管后5 min(T3)、气管插管后10 min(T4)、气腹时(T5)、气腹后5 min(T6)、及术后拔管时(T7)、拔管后5 min(T8)、10 min (T9)、30 min(T10)51、1 h(T11)、2 h(T12)的生命体征,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经皮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手术结束停药至自主呼吸恢复、呼之能睁眼、拔除气管导管及恢复定向能力的时间;记录拔管后5 min、拔管后1 h、2 h的镇痛评分以及苏醒期不良反应.结果 (1)两组诱导插管均顺利,B组插管后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P〈0.01),10min后下降至基础水平,术后拔管时再度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P〈0.01),拔管后逐渐下降,仍高于基础值(P〈0.05).A组诱导后出现心率下降(P〈0.05),气管插管、拔管及术中维持时血压、心率水平较T0稍增加,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h血压升高,心率增快(P〈0.05).两组SpO2均保持98%~100%(P〉0.05).(2)术后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疼痛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P〈0.01).(4))A组患者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1).恶心呕吐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呼吸抑制.结论 舒芬太尼用于全麻下小儿腹腔镜手术,能有效减轻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术后苏醒快,呼吸抑制轻,且后续镇痛效果好,能减少躁动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雷米芬太尼对小儿心内直视手术转机前心率、血糖、应激反应的影响,探讨适合该类手术的合适的输注剂量.方法 选择本院拟行ASD(12例)及VSD(18例)矫治术患儿30例.男14例,女16例.全麻诱导后至转机前持续泵注丙泊酚6μg·kg-1·min-1和不同输注剂量的雷米芬太尼,依据其剂量不同分为0.5μg·kg-1·min-1组(R0.5组)、1.0 μg·kg-1·min-1组(R1.0组)及2.0 μg·kg-1·min-1组(R2.0组).分别于麻醉前、开胸后及转机前即刻测定其血浆神经肽Y(NPY)、血清皮质醇及血糖水平,记录心率.结果 与麻醉前比较,雷米芬太尼各剂量组心率、血糖和皮质醇水平在开胸和转机前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与麻醉前比较,各剂量组转机前血浆NPY水平显著升高(Pa<0.05);与R0.5组、R1.0组比较,R2.0组转机前血浆NPY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雷米芬太尼持续输注0.5 ~2.0 μg·kg-1·min-1,能有效抑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正中开胸心内操作刺激的应激反应,保持临床参数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小儿腺样体刮除、扁桃体摘除术的麻醉效果、苏醒时间、苏醒质量。方法选择80例行小儿腺样体刮除、扁桃体摘除术的小儿,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n=40)和芬太尼组(F组,n=40),麻醉诱导给咪唑安定0.05mg/kg,万可松0.1mg/kg,R组用瑞芬太尼1μg/kg,F组用芬太尼3μg/kg。气管插管后控制呼吸。术中维持R组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μg·kg·min^-1,F组不再追加芬太尼,两组均吸入异氟醚辅助麻醉。监测不同时点(插管前、后,手术开始后5min、30min)的MAP和HR。记录停止吸入麻醉药至拔管的时间,苏醒后是否再入睡及麻醉效果(以患儿术中MAP、HR监测值和同一术者的评价综合评分)。结果两组病人插管前、插管后、手术开始后5min的MAP和HR无显著差异,R组手术开始后30min的HR低于F组(P〈0.05),苏醒时间短于F组(P〈0.05),苏醒后再入睡率低于F组(P〈0.05),麻醉满意度高于F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用于小儿腺样体刮除、腺扁摘除术,能保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苏醒快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头皮神经阻滞技术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小儿神经外科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30例择期行颅内占位手术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罗哌卡因神经阻滞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5例。常规麻醉诱导行气管插管后,B组于诱导后以0.25%罗哌卡因阻滞耳颞神经、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和枕大神经、枕小神经,C组不进行神经阻滞。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维持麻醉。记录不同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丙泊酚与瑞芬太尼使用总量、拔管时间,术后4、8、24、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麻醉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均稳定,B组瑞芬太尼总量[(3.52±1.75)μg/(kg·h)]与C组[(6.54±1.23)μg/(kg·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拔管时间[C组(10.01±8.47)min vs B组(8.35±7.17)min]、丙泊酚使用总量[C组(3.28±1.05)mg/(kg·h)vs B组(3.61±1.29)mg/(kg·h)]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 h和8 h 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皮神经阻滞技术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可减少小儿颅脑手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镇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并对比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对小儿静脉吸入复合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3月至2016年6月本院108例1~4岁择期实施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A组(右美托咪定组)、B组(咪达唑仑组)和C组(生理盐水组),每组各36例。三组均予七氟烷诱导并维持。比较三组年龄、身高、体重、BMI和ASA分级等一般资料,用药前后血流动力学数据,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和苏醒时间,以及对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等指标。结果三组患儿年龄、身高、体重、BMI和ASA分级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儿用药前后SBP、DBP、HR和SpO_2存在波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和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拔管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20 min(T4)躁动发生率与C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即刻(T0)和拔管后30 min(T5)A组、C组间躁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各时间点躁动发生率较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小儿静脉吸入复合麻醉苏醒期躁动的疗效优于咪达唑仑。  相似文献   

8.
七氟烷与异丙酚在儿童麻醉中诱导及苏醒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七氟烷、瑞芬太尼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和异丙酚、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用于儿童手术的诱导和苏醒特征。方法将拟在全麻下手术的2~12岁ASAI级住院患儿5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和异丙酚组(P组)。所有患儿均不使用术前用药。S组通过面罩吸入七氟烷,采用浓度递增法麻醉诱导,术中复合静脉输注瑞芬太尼维持麻醉。P组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诱导及维持麻醉。两组均采用机械控制通气,手术结束时停用所有药物。比较两组麻醉诱导时间、拔除气管插管时间、唤名睁眼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诱导、苏醒期不良反应。结果S组诱导时间为99±35s,P组为55±16s,两者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气管插管均一次成功,两组在拔除气管插管时间、唤名睁眼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诱导及插管过程中,S组发生心动过速14例(56%)、高血压和低血压各1例(4%),P组发生心动过速2例(8%)、心动过缓4例(14%)、低血压8例(32%)。S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13例,52%)高于P组(6例,2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异丙酚、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相比,儿童七氟烷递增浓度法吸入诱导速度较慢,诱导期心动过速发生率较高;而七氟烷、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的苏醒期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与全静脉麻醉无差异,但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麻醉对小儿等离子刀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中血流动力学和血皮质醇(Cos)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ASA Ⅰ~Ⅱ级拟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和对照组(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每组各30例.分别于麻醉前5 min(T1)、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时(T3)、腺样体切除时(T4)以及手术结束时(T5)自静脉采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Cos水平,记录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的变化,观察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麻醉期问实验组血流动力学明显较对照组稳定;对照组气管插管后各时点Cos高于实验组(P<0.01),实验组各时点Cos无明显改变(P>0.05).实验组术后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与芬太尼相比,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可有效降低应激引起的内分泌反应,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术后苏醒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用于小儿等离子刀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手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小儿骶管应用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对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2-6岁择期行下腹部、会阴和下肢手术60例患儿.随机分成左旋布比卡因组(Ⅰ组)和左旋布比卡因复合不同浓度舒芬太尼组(Ⅱ组)和(Ⅲ组),每组20例.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麻醉诱导均采用静脉注射氯胺酮1 mg/kg,异丙酚2 mg/kg,置人喉罩进行机械通气.然后行骶管穿刺,成功后Ⅰ组注入0.25%左旋布比卡因,Ⅱ组注入0.25%左旋布比卡因与舒芬太尼0.5μg/ml混合液,Ⅲ组注入0.25%左旋布比卡因与舒芬太尼1.0 μg/ml混合液,三组均按l ml/kg缓慢注入.分别于术后2、4、8、12、16、24h观察镇痛效果,记录镇痛评分、镇痛时间、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4、8、12 h镇痛评分Ⅱ组和Ⅲ组明显低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h镇痛评分Ⅲ组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6、24h的镇痛评分三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和Ⅲ组的镇痛时间明显长于Ⅰ组(P<0.05),Ⅲ组比Ⅱ组的镇痛时间明显延长(P<0.05),三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术后均无呼吸抑制.Ⅱ和Ⅲ组各有1例患儿在术后出现面部皮肤瘙痒及1例患儿出现运动阻滞,术后约3h运动功能完全恢复,Ⅲ组有1例患儿在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结论 0.25%左旋布比卡因复合0.5 μg/ml及1.0μg/ml舒芬太尼均可安全应用于小儿骶管麻醉及术后镇痛,且可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延长左旋布比卡因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少,而复合1.0μg/ml舒芬太尼组的术后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早产儿黄疸早期干预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早产儿黄疸的疗效和对肠外营养及体质量增长的影响。方法174例早产儿,出生体质量1500~2000g者(A组)87例,出生体质量〈1500g者(B组)87例,分别按常规干预和早期干预分组。常规组血清总胆红素(TSB)达干预推荐方案的标准时光疗,早期组于出现黄疸,但TSB未达干预标准即光疗。结果A、B组的早期组胆红素峰值(PSB)均低于常规组[A组:(209.48±38.99)umol/L和(266.59±37.11)umol/L,B组:(180.23±31.63)umol/L和(243.68±37.45)umol/L,P均〈0.05];早期组与常规组相比黄疸消退日龄早[A组:(14.5±4.4)d和(18.0±3.8)d,B组:(10.8±3.0)d和(18.8±5.5)d,P均〈0.05l,脂肪乳起始日龄早fA组:(5.8±2.7)d和(8.1±3.7)d,P〉0.05;B组:(3.8±1.8)d和(9.2±4.4)d,P〈0.05],恢复出生体质量日龄早[A组:(13.1±6.0)d和(14.4±4.0)d,P〉0.05;B组:(9.3±4.8)d和(15.4±5.6)d,P〈0.05]。结论早期干预可以使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PSB降低,黄疸持续时间缩短,利于早期添加脂肪乳和早产儿体质量增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衰竭拔管失败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河北省儿童医院NICU达到撤机拔气管插管标准,需要继续无创呼吸支持的8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700 ~1 500g,胎龄27~32周)作为研究对象.于拔气管插管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nIPPV组(40例)和nCPAP组(44例),分别于拔管0、24、48、72 h进行血气分析,监测PaO2、PaCO2、FiO2以及PaO2/FiO2,统计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计算拔管成功率(以nIPPV或nCPAP作为拔管后呼吸支持模式而不需再次气管插管的比例),拔管后频发呼吸暂停、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和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率以及治愈率、放弃治疗率、病死率.结果 两组患儿的原发病构成比、性别、体重、胎龄、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及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辅助通气治疗48、72h时,nIPPV组PaO2、PaO2/FiO2高于nCPAP组[48h:PaO2:(63.2±3.6) mmHg vs (52.3±6.7)mmHg,PaO2/FiO2:(243.2±32.8)mmHg vs(187.6±34.0)mmHg; 72 h:PaO2:(66.4±5.8) mmHg vs (51.8±5.9) mmHg,PaO2/FiO2:(280.6±16.8)mmHg vs(245.2±40.5)mmHg;1 mmHg=0.133 kPa],PaCO2低于nCPAP组[48 h:(40.3 ±4.8)mmHg vs (49.2 ±6.6)mmHg,72 h:(42.2±5.6) mmHg vs(57.3±6.9)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与nCPAP组患儿无创通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0.9 ±46.7) hvs (180.5 ±50.1) h,P<0.05];氧暴露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0.6±45.2)hvs (216.8 ±54.4)h,P>0.05].nIPPV组与nCPAP组患儿拔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5%(37/40) vs 75.0%(33/44),P<0.05];频发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0% (6/40)vs34.1% (15/44),P<0.05].nIPPV组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低于nCPAP组[2.5% (1/40) vs15.9% (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晚发感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及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Y能够更明显改善患儿肺部氧合功能,缩短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提高机械通气拔管成功率,并可减少极低出生体重儿频发呼吸暂停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晚期早产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体液免疫指标的特点。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产科出生并除外窒息、感染、免疫缺陷等疾病的晚期早产儿(胎龄34~36周)为观察组,选择同期的早期早产儿(胎龄〈34周)和足月儿(胎龄37~42周)为对照组。所有新生儿均于生后24 h内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及体液免疫水平。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新生儿共203例,早期早产儿组、晚期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分别为57例、58例和88例。早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生后24 h内外周血CD3+、CD4+、CD8+及CD4+/CD8+均低于足月儿[CD3+:(47.3%±6.9%)、(60.6%±7.7%)比(73.8%±8.4%),CD4+:(27.1%±5.5%)、(37.1%±9.1%)比(50.8%±6.1%),CD8+:(14.9%±5.7%)、(17.9%±4.4%)比(21.4%±3.8%),CD4+/CD8+:(1.8±0.5)、(2.1±0.3)比(2.5±0.7),P〈0.05],晚期早产儿高于早期早产儿(P〈0.05)。早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IgG、IgM均低于足月儿[IgG:(5.33±3.05)、(8.81±2.97)比(12.65±2.21),IgM:(0.23±0.07)、(0.31±0.14)比(0.45±0.12),P〈0.05],晚期早产儿高于早期早产儿(P〈0.05);各组Ig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早产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和体液免疫功能较早期早产儿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健康足月儿,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对晚期早产儿的护理和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产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及其与脑血流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胎龄28~33周的单胎早产儿100例,根据是否发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根据出血严重程度将观察组分为轻度组和重度组,全部研究对象均在生后第3天、第10天采血应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1β和IL-6的浓度,同期进行头颅彩超检测收缩期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值(S/D值)和阻力指数(RI)。结果纳入的100例早产儿中77例发生PIVH,其中轻度组65例,重度组12例,未发生PIVH对照组23例。胎龄28~31周早产儿PIVH发生率与32~33周早产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度PIVH比例高于32~33周早产儿(27.6%比8.3%,P〈0.05)。出生体重≤1500 g和1501~2000 g早产儿PIVH发生率高于〉2000 g早产儿(90.0%、88.5%比46.4%,P〈0.05),重度PIVH比例高于〉2000 g早产儿(33.3%、4.3%比15.4%,P〈0.05)。生后第3天重度组患儿血清IL-1β(μg/L)、IL-6(μg/L)及头颅彩超S/D值、RI水平高于轻度组和对照组[IL-1β:(90.1±7.4)比(42.7±4.0)、(16.5±4.7),IL-6:(102.5±8.2)比(55.3±7.2)、(20.2±4.4),S/D:(6.65±1.32)比(4.12±0.11)、(2.89±0.13),RI:(0.85±0.12)比(0.72±0.08)、(0.66±0.05),P〈0.05];第10天,轻度组患儿血清IL-1β、IL-6及头颅彩超S/D值、RI水平已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重度组患儿仍高于轻度组及对照组(P〈0.05);轻度组及重度组生后第10天血清IL-1β、IL-6及头颅彩超S/D值、RI水平与第3天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PIVH患儿血清IL-1β、IL-6水平与S/D值、RI水平均呈正相关(r〉0.5,P均〈0.05)。结论血清IL-1β、IL-6水平与颅内出血病情及脑血流有关,动态监测血清IL-1β、IL-6水平有利于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近4年来转运人院的新生儿中发生不良结局者的特点进行分析,为提高本省围生儿的生存质量及降低病死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问转运病例中发生不良结局者25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按时间先后分为A组124例(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及B组131例(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分析其基本资料、围生期因素及主要疾病等情况,并比较患儿在不同时期相关特点的变化。结果发生不良结局者中男性患儿比例明显高于女性(男:女为3.05:1,192:63),早产儿比例高(73.3%,187/255),剖宫产比例高(49.0%,125/255);主要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71.4%,182/255),其次为循环系统疾病(40.4%,103/255)及严重先天发育异常(26.3%,67/255)。B组与A组比较:(1)住院时间〈24h者比例上升(73/131 vs 50/124,P〈0.05);(2)经过2次以上转院者增加(41/131 vs 23/124,P〈0.05);(3)极低出生体重儿(包括超低出生体重儿)显著增加(75/131 vs 43/124,P〈0.05);(4)呼吸系统疾病(131/131 vs 124/124)及窒息(9/131 vs 22/124)、缺氧缺血性脑病(6/131 vs 16/124)显著下降(P〈0.05);(5)循环系统疾病(60/131vs31/124)及先天发育异常者(51/131vs23/124)显著上升(P〈0.05);(6)机械通气(115/131vs88/124)及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85/131vs52/124)显著增加(P〈0.05);(7)血液制品使用率显著下降(39/131vs53/124,.P〈0.05);(8)因经济等原因放弃治疗者显著减少(22/131vs37/124,P〈0.05)。结论基层医疗机构对转运时机及转诊医院的选择,可能影响不良结局的发生率;高剖宫产率可能增加不良结局的发生;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能力可能直接影响不良结局的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对不良结局影响大,但同时伴随的循环系统疾病对不良结局的影响近年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婴儿腹腔镜下结肠次全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2年3月本院55例婴儿长段型巨结肠(Hirschspmng’s disease,HD)、巨结肠同源病(Hirschsprung’s disease of allieddisorder,HAD)及HD合并HAD,行开腹和腹腔镜下结肠次全切除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38例,开腹手术17例(开腹组)。以2010年2月为界,将腹腔镜手术者分为腹腔镜前期组和腹腔镜后期组。比较腹腔镜前期组、腹腔镜后期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腹腔镜前期组与开腹组相比,手术时间明显延长(t=3.462,P=0.002),腹腔镜后期组较开腹组手术时间缩短(t=-2.671,P=0.013)。腹腔镜各组较开腹组术后肠蠕动恢复快,进食时间早,且以腹腔镜后期组为著(Z=-3.819,P:0.000)。腹腔镜各组较开腹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以腹腔镜后期组为著(Z=-3.661,P=0.000)。腹腔镜组术后5例近期肠炎,1例皮下气肿。开腹组2例切口感染、1例切口裂开、2例近期肠炎。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62,P=0.286)。结论婴儿腹腔镜下结肠次全切除术是治疗长段型HD、HAD及HD合并HAD的微创方法,该方法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疗效好,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计数(PLT)在早产儿颅内出血(ICH)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急救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30例ICH早产儿为观察组,30例非ICH早产儿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及血细胞分析仪,动态监测2组早产儿在生后1~3天(出血活动期)、7~ 10天(出血稳定期)血清VEGF及PLT变化,并对VEGF与PL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早产儿生后第1~3天、第7~ 10天VEGF水平(p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89.8&#177;16.4)比(214.2 &#177;13.7),(319.4&#177;15.0)比(220.2&#177;12.7)],且出血稳定期较活动期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活动期PLT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77.0&#177;18.6)比(229.2&#177;23.3)],稳定期明显升高[(271.8&#177;27.6)比(235.9&#177;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早产儿生后7~ 10天血清VEGF水平与PLT变化呈正相关(r=0.420,P<0.05).结论 血清VEGF和PLT在早产儿ICH发生后呈动态变化,且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两者可能参与了早产儿ICH后的病理过程,动态联合检测可能对于判断早产儿ICH病情变化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定新生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激素(PTH)、钙、磷浓度,了解兰州市新生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指导临床补充维生素D。方法选取2012年9~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9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早产儿30例,足月儿6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两组患儿生后10天内血清25(OH)D、PTH浓度,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血清标本的钙、磷水平由贝克曼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早产儿血清25(OH)D浓度为(21.9±2.5)nmol/L,显著低于足月儿(34.9±10.8)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血清町H浓度为(94.7±40.2)pg/ml,显著高于足月儿(56.1±30.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血清25(oH)D水平与明H呈负相关;旱产儿血钙浓度为(2.1±0.3)mmob/L,低于足月儿(2.3±0.3)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血磷浓度为(1.8±0.7)mmoL/L,足月儿为(1.6±0.5)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兰州市新生儿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现象,应加强孕母和新生儿的维生素D补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早产儿和足月儿神经发育结局,探讨高危儿门诊对早产儿早期神经发育干预的作用,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选择2008-2011年在我院高危儿门诊规律随访的早产儿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在本院儿童保健门诊保健的健康足月儿为对照组,在早产儿校正年龄/足月儿生后年龄3个月、6个月时分别进行Gesell测试和DDST筛查,评估并比较两组婴儿的神经发育.结果 校正年龄3个月时,早产儿大运动、语言、适应性与个人社交落后于足月儿[(62.2&#177;22.7)分比(82.6&#177;20.0)分,(91.8&#177;49.3)分比(117.0 &#177;22.5)分,(63.1 &#177;29.5)分比(88.7&#177;19.4)分,(66.5&#177;35.7)分比(92.2&#177;17.5)分,P均<0.05],两组精细运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6个月时,早产儿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适应性、个人社交等发育商与足月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校正年龄6个月时大运动、适应性和个人社交发育商与校正年龄3个月时相比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早期发育商水平低于足月儿,尤其是大运动、语言、适应性和个人社交落后于足月儿.通过早期干预,早产儿发育商后期能追赶上足月儿.应重视早产儿出院后干预,促进早产儿潜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策略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代谢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2年出生体重〈1500g、无先天消化道畸形、住院2周以上、存活出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2009-2010年为A组,2011-2012年为B组。比较两组出生时一般情况、肠内外营养摄入、体格增长及血生化指标。结果与A组(118例)相比,B组(130例)早产儿应用氨基酸、脂肪乳剂更早[氨基酸:21.0(17.0,31.5)h比28.0(22.5,41.8)h,脂肪乳:40.0(28.0,46.0)h比45.0(30.0,75.8)h],起始剂量更高[氨基酸:(1.21±0.40)g/(kg·d)比(1.07±0.33)g/(kg·d),脂肪乳:(0.86±0.35)g/(kg·d)比(0.66±0.24)g/(kg·d)],热卡达到120kcal/(kg·d)时间更短[(24.9±9.2)天比(28.4±9.9)天],开奶时间更早[48.0(36.0,71.5)h比56.5(37.0,88.0)h],禁食时间缩短[4.5(2.5,7.5)天比5.0(2.9,8.0)天],体重增长速度更快[(17.04-3.7)g/(kg·d)比(14.54-4.6)g/(kg·d)],出院时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降低(59.2%比82.2%),体重最大下降值减少[70.0(40.0,110.0)g比80.0(50.0,117.5)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胆汁淤积症、医院感染、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氧疗及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更积极的营养支持策略能促进早产儿生长,减少宫外生长迟缓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不会增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胆汁淤积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以及氧疗、机械通气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