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认为,高原移居者久居高原返回平原后,开始三年为“危险期”,但也有人不同意此观点,认为高原移居者返回平原后的脱适应症状不足以对人体构成危险。为了深入探讨脱适应阶段人体的反应,我们对626例在拉萨(海拔3680m)居住8~31年的高原移居者返回昆明、兰州、郑州,成都四地区后的情况,进行了追踪调查,本文报告对脱适应症状的分度、评分标准及相互比较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被调查者为在西藏拉萨地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高原移居者久居高原返回平原后,有“三年危险期”,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高原脱适应反应症状需要持续多长时间?目前仍未有文献详细报告。我们对移居西藏高原(海拔3680m)8~31年后,返回昆明、兰州、郑州、成都(以下简称四地区)后的626例移居者,脱适应反应症状持续时间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脱适应反应症状,绝大多数仅持续一年左右时间,并且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移居高原的年限和返回居住地地区无明显关系。表明:“三年危险期”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3.
626例西藏高原移居者返平原后脱适应症状调查(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移居西藏高原8~31年,返回昆明、兰州、郑州和成都四地区(以下简称四地区)后,脱适应反应症状出现率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脱适应反应症状出现率与移居高原时间的长短无明显关系,与返回住地的海拔有关,返回住地的海拔较高,脱适应反应症状出现率较低,返回住地的海拔较低,脱适应反应症状的出现率较高。因此认为,实行阶梯性脱离高原,是探索减少或减轻高原移居者返回平原后脱适应症状出现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及与训练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抽取驻疆某部高原驻训返回平原1周后140名士兵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士兵训练倦怠问卷方式进行测评,分有、无高原脱适应症状两组,比较两组训练倦怠间的差异性,同时分析高原脱适应症与训练倦怠的相关性。结果①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脱适应症发生率为80.00%,与高原维稳部队返回平原后脱适应症状发生率78.36%(χ2=0.188,P=0.664)、高原移居者返回平原后脱适应症发生率75.10%(χ2=1.279, P=0.258)均无显著性差异。疲倦(12.86%)、头晕(11.43%)、乏力(10.00%)位居高原脱适应症状前3位。②有高原脱适应症状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身心耗竭、训练疏离得分显著高于无高原脱适应症状士兵( P<0.01)。体质量超重士兵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显著高于体质量正常士兵(P<0.05)。③进入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与训练倦怠的回归方程(P<0.01)为:训练倦怠=0.498×高原脱适应症-0.126×年龄+0.038×军龄+0.069×文化程度+0.029×体质指数。结论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与训练倦怠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性,减少高原脱适应症的发生,有助于降低训练倦怠程度。  相似文献   

5.
对久居高原的移居者返回平原后的脱适应研究,近年青海及新疆同行进行了多项研究和报告,西藏高原脱适应反应未见报道,我们进行了系统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对象 均系移居西藏高原(海拔3650m)8~31年,在近10年内返回平原者共626例,男521例,女105例;干部506例,家属63例,工人57例;其中含离退体人员138例,仍断续工作者488例。年龄60岁以上96例,50~59岁122例,30~49岁387例,29岁以下21例。调查对象中除外慢性高原疾病、慢性肺心病、脑血管疾病等患者,现驻地为成都、昆明、郑州和兰州诸地。  相似文献   

6.
慢性持续性高原低氧暴露人群返回相对富氧、高气压的平原环境后,机体须通过各种复杂的调节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逐渐恢复机体由于缺氧因素导致的一系列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代偿性变化,即为高原脱适应调节过程。高原脱适应反应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与移居地海拔高度、高原驻留时间、从事工种及工作强度、返回平原地海拔高度等因素密切相关。高原脱适应反应症不仅影响官兵的身心健康,也影响部队返回平原后的战斗力维护,须引起足够重视。该文综述了高原脱适应症的诊断分级、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等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在格尔木地区对590人(男416人,女174人)进行了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及有关因素的调查。结果,发生率37.80%。发生率与年龄大小,移居高原时间长短,劳动种类有密切关系。移居高原时间长,年龄大,发生率高,从事体力劳动者较脑力劳动者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原脱适应症的诊断方法,制定高原脱适应症的诊断标准。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相结合的方法,对由高原返回低海拔地区的3011人的一般健康状况、血尿便常规、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神经功能、性激素、尿微量蛋白、心电图、心脏彩超、肺功能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等进行检测,并与同一地区、同一海拔高度、相同年龄梯度的健康人群进行比较,找出高原脱适应症的规律和发病特点,并依据此特点制定高原脱适应症的诊断标准。结果高原返回内地人群中有脱适应症状者占84.36%,其中60%为轻度反应,30%为中度反应,重度患者仅占10%。返回地的海拔越低、高原居住时间越长、高原劳动强度越大者的高原脱适应症发病率越高。高原脱适应症患者不仅存在血液学指标异常,也常有左、右心功能的异常,尤以右心室的舒张功能恢复最慢,一般需1~5年。长期高原暴露人群的心脏形态学改变明显,表现为左、右心室增大,尤以右心室增大明显。此外高原脱适应症患者血压测定以低血压和低脉压多见,尿中可见微量蛋白,少数患者粪便潜血阳性。因此诊断高原脱适应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患者近期从高原返回平原,出现头昏、乏力、嗜睡、胸闷、浮肿、记忆力减退等脱适应症状和体征,经短期休整或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同时须排除其他心、肺、脑、肾等器质性病变。结论高原脱适应症必须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高原驻训人员返回低海拔地区后高原脱适应证(high altitude de-acclimatization syndrome,HADAS)的发病特征并探索其相关因素,为HADAS的科学防治提供线索.方法 对在西藏阿里地区(4300 m)驻训1年并返回平原1月的456名官兵进行体格检查,同时对其中356名官兵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综合评价高海拔地区高原习服后的缺氧性右心重构情况。方法随机选择从内地低海拔地区空运进藏的100名志愿者列为对照组,从低海拔地区移居海拔3000m以上且对高原完全习服的100名驻藏部队官兵列为高原组。后者根据移居高原的海拔高度再分为移居高度Ⅰ组(海拔高度3000~4000m,n=67)和移居高度Ⅱ组(海拔高度4000~5500m,n=33);根据受试者移居高原时间的不同又分为移居时间Ⅰ组(进藏1~2年,n=72)和移居时间Ⅱ组(进藏2年以上,n=28)。应用便携式多功能复合超声心动图技术测量静息状态下的右心结构与功能,综合分析与评价高海拔地区高原习服后的缺氧性右心重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移居高海拔地区后右心重构主要表现为右室、右房增大,右室壁增厚,三尖瓣反流程度增加,肺动脉主干及分支增宽(P<0.01)等。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右心重构更加明显,移居海拔4000m以上受试者的右心重构程度明显高于4000m以下者(P<0.01),4500m以上者尤甚。随着移居时间延长,右心重构亦更加明显,移居时间2年以上的受试者右心重构程度明显高于2年以下者(P<0.01),5年以上者尤甚。结论海拔高度和时间是影响缺氧性右心重构的主要因素,高原习服仅仅是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调节性适应。应用便携式多功能超声技术能早期、及时地评价缺氧性右心重构情况,对保障移居高原部队官兵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