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双期薄层动态增强CT在胰岛素瘤术前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定量分析胰岛素瘤动态增强扫描各期相的强化特点,探讨胰岛素瘤术前CT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肿瘤的形态特点、各期相的强化方式和强化程度及CT定位诊断的敏感度及假阴性的潜在原因等进行分析。结果:胰岛素瘤术前薄层双期增强CT诊断的敏感度为81.6%,单纯动脉期CT诊断的敏感度为81.6%,门静脉期为60.5%,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胰岛素瘤平扫时平均CT值(40.32±8.13)HU,周围正常胰腺组织平均CT值为(44.48±6.75)Hu,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38例中有36例肿瘤至少在一个期相上强化明显。动脉期胰岛素瘤的平均CT值(113.66±27.26)HU,周围正常胰腺组织为(80.5±15.43)HU;门静脉期胰岛素瘤的平均CT值为(111.59±19.05)HU,周围正常胰腺组织为(90.5±13.91)HU,两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胰岛素瘤动脉期强化值(73.44±29.23)HU,门静脉期为(71.22±21.64)HU,两者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627);胰岛素瘤动脉期较周围正常胰腺组织的强化程度为(33.16±20.64)HU,门静脉期为(20.09±16.31)HU,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7例漏诊的病例中,5例呈等密度,2例为异位胰岛素瘤。结论:薄层双期CT增强扫描对检查胰岛素瘤有较高的敏感性,动脉期扫描的诊断价值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分析总结胰岛素瘤的CT影像特点,评估双期增强扫描对胰岛素瘤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临床疑诊胰岛素瘤患者30例,行CT扫描,以手术后病理及临床定性诊断为对照标准,分析双期CT增强扫描诊断胰岛素瘤的定位诊断效能,并总结分析胰岛素瘤的CT影像特点。结果 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岛素瘤,CT扫描检出22例,6例临床定性诊断除外胰岛素瘤患者CT检查均为阴性。CT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67%(22/24)、100%(6/6)、93.33%(28/30)。22例胰岛素瘤均为单发,其中1例为恶性肿瘤,余均为良性;肿瘤位于胰头7例,胰体5例,胰尾10例;肿瘤多较小,边缘光整,最大径为0.60~5.22cm;CT平扫多为等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明显强化,静脉期肿瘤强化减退,密度减低。结论胰岛素瘤CT影像表现具有鲜明的特征,应用25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CT与MRI对于胰岛素瘤定位诊断的临床价值.资料和方法:2006-09~2009-12临床疑诊胰岛素瘤患者共28名,均接受CT和MRI检查.以手术病理及临床定性诊断为对照标准,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对胰岛素瘤的定位诊断效能.结果:19名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胰岛素瘤19例,其中CT检出12例,MRI检出16例.9名临床定性诊断除外胰岛素瘤的患者CT和MRI检查均为阴性.CT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2%(12/19)、100%(9/9)、100%(12/12)及56.3%(9/16),MRI上述数值分别为84.2%(16/19)、100%(9/9)、100%(16/16)及75%(9/12).两种检查方法对胰岛素瘤定位诊断敏感度、阴性预测值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36,P=0.4343).结论:CT和MRI对胰岛素瘤定位诊断的价值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胰岛素瘤的影像学评价(附28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多种影像学方法在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患者于术前做B超和DSA检查,22例行胰腺CT扫描,10例行MRI检查。结果:4种影像学方法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DSA 82%(23/28),超声57%(16/28),CT 41%(9/22),MRI90%(9/10)。DSA与超声。MRI相结合使本组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达93%(26/28)。结论:MRI和DSA是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高而有效的方法。对临床有Whipple三联征患者,应首先选用超声和MRI或螺旋CT检查,特别是MRI或螺旋CT薄层快速动态增强扫描。当上述无创检查方法仍不能明确诊断时,可进一步行胰血管造影,多种影像技术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多层螺旋CT与内镜超声对于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 15个月内低血糖症患者共35名(男:女=19:16, 平均年龄46.9岁),在2~7天内先后接受多层螺旋CT及内镜超声检查.两名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做出CT诊断,两名消化内科医师共同做出内镜超声诊断.符合手术适应症的患者最终接受手术治疗并获得病理结果.将多层螺旋CT及内镜超声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5名患者中共25名患者经术前评估行手术切除治疗,24名患者经病理确诊为胰岛素瘤(胰头钩突部8处,颈体部7处,尾部9处);术前多层螺旋CT检查共发现肿瘤24处(胰头钩突部9处,颈体部6处,尾部9处),术前内镜超声共发现肿瘤30处(胰头钩突部12处,颈体部9处,尾部9处).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部位为统计单位,多层螺旋CT术前诊断胰岛素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5.8%(23/24)、100%(51/51)、100%(23/23)、98.1%(51/52)及98.7%(74/75),内镜超声的上述数值分别是79.2%(19/24)、86.3%(44/51)、73.1%(19/26)、89.8%(44/49)及84.0%(63/75);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病灶为统计单位,多层螺旋CT术前诊断胰岛素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5.8%(23/24)、98.8%(80/81)、95.8%(23/24)、98.8%(80/81)及98.1%(103/105),内镜超声分别是79.2%(19/24)、86.4%(70/81)、63.3%(19/30)、93.3%(70/75)及84.8%(89/105).结论: 与内镜超声相比,多层螺旋CT有着更好的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胰岛素瘤DSA、CT表现及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功能性胰岛素瘤DSA、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以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对23例功能性胰岛素瘤患者行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和胰腺动脉DSA检查,分析CT、DSA具体表现,并与手术、穿刺病理对照.结果23例患者中手术病理诊断为良性胰岛素瘤22例,共检出肿瘤结节26个,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恶性胰岛素瘤1例,肿瘤结节CT和DSA检查与病理的符合率分别为57.7%(15/26)和88.5%(23/26).选择性DSA检查主要表现为肿瘤供血动脉增粗,血管增多和肿瘤染色.结论选择性DSA检查对功能性胰岛素瘤定位诊断率高于CT,同时可提供肿瘤血供情况,对手术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I在胰岛素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共55个胰岛素瘤病灶的MRI影像表现。测量并比较胰岛素瘤病灶及周围正常胰腺组织的ADC值。结果:43例胰岛素瘤中,良性单发40例(93%),多发3例(7%)。38例T1WI抑脂序列呈低信号;36例T1WI正反相位呈低信号;37例T2WI抑脂序列呈高信号;31例在DWI中呈高信号;其中3DLAVA多期动态增强检出26例。3例乏血供胰岛素瘤在MRI平扫时呈异常信号,但其LAVA增强和CT动态增强扫描各期未见显示。31例胰岛素瘤的ADC值平均约(1.71±0.17)×10-3 m/s,周围正常胰腺的ADC值平均约(2.23±0.29)×10-3 m/s,二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抑脂序列下DWI和增强检查能提高胰岛素瘤诊断的敏感性。胰岛素瘤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信号差异在MRI抑脂序列上较为明显,扫描有利于病灶的检出。对乏血供胰岛素瘤,MRI平扫抑脂序列更具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DCE-CT)对胃部异位胰腺与间质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胃部异位胰腺及4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灶的形态、部位、生长方式、长径、短径、边界、强化模式、胃黏膜强化、钙化、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的CT值和"导管征"显示率等征象的差异。结果:异位胰腺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小于间质瘤组(50.12 vs. 59.70岁;P=0.001)。异位胰腺多位于胃窦部(70.6%)、强化不均匀(52.9%)、边界欠清(29.4%)、长径-短径比值(LD/SD)相对较大;间质瘤多位于胃底部(67.5%)、呈均质性强化(75.0%)、边界清晰(97.5%)、LD/SD相对较小,四个征象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41、0.011和0.002)。异位胰腺与间质瘤在动脉期、静脉期的相对CT值(病灶CT值/腰大肌CT值)及强化程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8、0.004和0.043)。异位胰腺组中约52.9%的患者出现“导管征”。联合患者年龄、病灶的位置、囊实性和LD/SD四项指标进行鉴别诊断,ROC曲线下面积为0.94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88.2%。结论:胃部异位胰腺的临床和CT征象与胃部间质瘤之间有一定差异,多指标联合诊断可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1例胰腺肿瘤(36例胰腺癌、5例胰岛素瘤)病例,均作了螺旋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测定各期瘤灶与正常胰腺组织CT值,并计算两者差值。结果平扫、动脉期、门脉期的肿瘤灶与正常胰腺组织的CT差值分别为(6.7±4.3)HU,(31.6±14.3)HU,(4.9±3.8)HU。两者差值在动脉期与平扫、门脉期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11.4,10.5,P均<0.001),平扫与门脉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和小瘤灶的检出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动脉钙刺激静脉采血(ASVS)检查术前定位胰岛素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例临床定性诊断为胰岛素瘤患者术前行ASVS检查,选择性插管至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脾动脉近段和远段,分别快速注入葡萄糖酸钙激发,于激发前和激发后30、60、90、120、150和180 s经肝静脉采血测胰岛素值,计算不同激发值与基础值之比值,将比值最高者的动脉所供应的胰腺区域认定为肿瘤所在区域。结果ASVS定位准确性为83.3%,优于经腹超声(33.3%)、内镜超声(42.9%)、CT(75%)、MR(80%)和选择性血管造影(16.7%)。结论ASVS在胰岛素瘤术前定位中准确率高而且安全,尤其适合于其他形态学检查阴性的隐匿型胰岛素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SCT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早期综合评估及6个月左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36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均于介入治疗后1周及6个月行MSCT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根据MSCT延迟扫描将患者分为A、B、C组,分析不同组别的图像特点。结果:36例患者中,早期扫描检出早期灌注缺损(early defect,ED)34例,经冠脉造影证实32例,30例表现为心内膜下,2例为透壁性,ED区域CT值(45.32±15.32)HU,明显低于正常心肌。延迟扫描检出孤立性心内膜下晚期增强(late enhancement,LE)18例,心内膜下残余灌注缺损(residual defect,RD)和心外膜下LE 4例,单纯心内膜下RD 12例;LE区域CT值(105.85±16.23)HU,明显高于正常心肌;RD区域CT值(39.24±8.36)HU,明显低于正常心肌。A组ST回落程度(63.2±7.1)%明显高于B、C组,C组(44.3±3.5)%明显高于B组;B组CT梗死容积(13.2±4.1)%明显高于A、C组;B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41.2±7.2)mm3明显高于A、C组。结论:介入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MSCT双期扫描图像表现出不同的强化方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急性心肌梗死6个月左心室重构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田志辉  王琦  时高峰  杜煜   《放射学实践》2012,27(4):417-420
目的:对比研究双能CT和多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肾囊肿CT值的变化,观察肾囊肿假性强化现象。方法:43例肾囊肿患者(46个肾囊肿)纳入本次研究,均采用CT多期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均被诊断为单纯肾囊肿(BosniakⅠ型)。患者行常规平扫后,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分别采集25s皮质期、70s皮髓质期及120s均衡期图像。23位患者的26个囊肿采用GE MDCT腹部多期扫描,20位患者的20个囊肿采用Siemens双能CT腹部多期扫描。结果:46个肾囊肿中直径最小5mm,最大57mm。双能CT检出20例肾囊肿,6例出现假性强化,MDCT检出26例肾囊肿,13例出现假性强化,双能CT和MDCT的假性强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7)。双能CT扫描增强前后囊肿的CT值最大相差(8.74±7.09)HU;MDCT扫描增强前后囊肿的CT值最大相差(11.64±7.37)HU。直径<1cm的囊肿在重建层厚5mm时假性强化的概率明显高于重建层厚1mm时假性强化的概率。结论:肾囊肿假性强化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部分容积效应和硬射线效应是其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另外,MDCT机型、病变大小、肾脏背景浓度及肾囊肿位置都是影响囊肿CT值测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王晓岩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0):1441-1442
目的:探讨肺腺鳞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肺腺鳞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12例肺腺鳞癌中,周围型9例,中央型3例;肿块直径为(3.3±1.2)cm;均匀密度肿块3例(25%),不均匀密度肿块9例(75%),其中有钙化2例;常见CT征象包括分叶征10例(83%),胸膜凹陷征9例(75%),肿块内坏死7例(58%),厚壁空洞2例(17%),毛刺征9例(75%),2例肿块CT增强扫描,强化程度达(23.5±1.2)HU。结论:多层螺旋CT对于肺腺鳞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燕风  戴景蕊  王小艺  朱正   《放射学实践》2010,25(7):780-783
目的:探讨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32个肿瘤)有完整临床和CT资料并经病理证实为卵巢卵泡膜细胞瘤患者的CT表现,并结合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肿瘤形态规则22例(73.3%),边缘光滑29例(96.7%)。肿瘤为实性型23例(76.6%),囊实性5例(16.7%),囊性型2例(6.7%),实性肿瘤中肿瘤越大低密度区越多。CT平扫示肿瘤密度低,肿瘤实性成分CT值(38.51±10.15)HU,低于肌肉(42.97±9.85)HU;增强扫描示肿瘤呈轻度强化,CT值[(44.21±20.33)HU]低于肌肉[(55.93±12.89)HU]。合并腹部和盆腔淋巴结肿大2例(6.7%),肠系膜增厚5例(20%),无腹水9例(30.0%)、少量腹水19例(63.4%)。结论: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是诊断本病的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的多层螺旋CT(MSCT)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42例成人纵隔型淋巴结结核的MSCT表现并进行总结。结果:①部位:42例CT共见淋巴结肿大185个,淋巴结主要位于4R区、2R区,8例累及1个区淋巴结,34例累及2个以上区;②大小:短轴直径范围10~54 mm,加权平均(18±6)mm,长轴直径范围10~68 mm,加权平均(26±11)mm;③形态:37例进行病理对照的169个淋巴结中,122个(72.189%)未融合的淋巴结呈卵圆形或圆形,47个(27.811%)融合的淋巴结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④边缘:122个(72.189%)未融合的淋巴结边缘光滑、清楚。47个(27.811%)淋巴结干酪样坏死,边缘欠清楚;⑤密度:145个(78.378%)淋巴结平扫密度基本均匀,CT值40~60 HU。40个(21.622%)淋巴结平扫密度不均匀,中央部分CT值16~37 HU,平均25.2 HU;32个淋巴结内或周边有斑点状钙化。⑥增强表现:169个淋巴结表现为7种强化形式。a.均匀强化(12个);b.不均匀强化、中心低强化有小的低密度区(22个);c.周边不规则厚壁强化、中心无强化(52个);d.周边薄环状强化、中心无强化(36个);e.周边不规则强化、中心无强化区延伸至淋巴结外(4个);.f周边不规则环状强化、中心分隔状强化(40个);g.无明显强化(3个);⑦肺内结核:8例(19.048%)肺内有结核病灶,其中6例为非活动性条索状影及钙化灶,2例为斑片状活动性结核。结论:MSCT对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及CTA诊断颈动脉体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和CTA的影像资料,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1例共12个肿块,平扫肿块密度与肌肉相类似,CT值35~48HU,其中5例内见小灶状液化坏死区,动脉期图像显示所有病变明显强化,CT值高达200HU以上,延迟扫描病变密度明显降低,其中3个病灶强化均匀,6个病灶强化不均匀。12例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水平。8例颈部CTA均可清晰显示肿块与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的关系,并可见肿块侧的颈动脉分叉呈杯口状扩大。结论:多层螺旋CT颈部平扫和增强以及CTA可以替代DSA作为确诊颈动脉体瘤的最佳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田笑  杨颖  殷小平  梁广路   《放射学实践》2010,25(8):884-88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多层螺旋CT对8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先平扫,再以3ml/s速度高压团注碘海醇(300mg I/ml)80~100ml,分别行动脉期(注药后30~35s)和实质期(注药后60~70s)扫描,测量各期肿瘤的CT值。结果:肿瘤平扫CT值为(41.09±6.38)HU,动脉期为(43.82±10.35)HU,实质期为(48.91±9.93)HU。肿瘤动脉期与实质期强化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在实质期强化显著高于动脉期,为该病特征性的CT表现,螺旋CT双期增强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能谱CT双低剂量在下肢动脉CTA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仁锋  刘婷婷  李超  陶芳   《放射学实践》2014,(4):378-381
目的:探讨使用低管电压和低浓度对比剂对下肢动脉CTA检查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行下肢动脉CTA的连续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40例。A组:管电压100kVp,对比剂使用威视派克(270mgI/mL);B组:管电压120kVp,对比剂为欧乃派克(350mgI/mL)。图像重建使用自适应统计迭代算法(ASiR)。两组其它扫描参数相同。测量和计算图像最佳对比噪声比(CNR),噪声值(SD)和多处下肢动脉CT值的均值,计算每例患者的辐射剂量(ED)及平均碘摄入量(mgI/kg),由两位放射医师采用4分法评估图像质量,对2组间的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图像的CNR(15.23±2.10)高于B组(13.42±1.9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4.02,P%0.001)。A组的图像噪声和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9.45±1.04)HU和(3.64±0.49)分,B组为(9.38±0.97)HU和(3.52±0.48)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下肢动脉平均CT值为(446.5±30.3)HU,高于B组的(375.1±24.6)HU,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11.57,P〈0.001)。A组辐射剂量[(13.25±2.08)mSv]明显低于B组[(22.43±3.67)mSv],降低约40%(t=13.2,P〈0.001)。A组人均碘摄入量为(290.42±10.04)mgI/kg),显著低于B组的(363.34±12.34)mgI/kg(t=63.46,P〈0.001)。结论:能谱CT下肢动脉CTA使用低管电压及低浓度对比剂可以提供更好的图像对比噪声比,在保证诊断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地降低了辐射剂量,同时减少了患者的对比剂碘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VX2肿瘤生长过程中微血管生成情况,以及肿瘤微血管密度与MSCT灌注值之间的变化关系。方法:8只荷瘤大白兔分别于肿瘤生长第7、14、21、28天行MSCT灌注扫描,分别测量肿瘤血流量(BF)、最大强化指数(PEI)、峰值到达时间(TTP)及血容量(BV)作为灌注指标。于第7、14、21、28天肿瘤组织行免疫组化CD34染色,进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不同时间段灌注值比较行方差分析SNK均数比较,各项MSCT各灌注指标与MVD计数之间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肿瘤生长大小分别为(14.1±2.9)mm、(27.7±4.5)mm、(39.5±8.3)mm和(52.5±7.8)mm,第7天MSCT灌注值BF为(135.10±13.08)ml/100g/min,其余灌注参数分别为PEI(73.11±5.25)HU,TTP 18.57±1.38,BV(45.0±2.53)ml/100g,至第28天,相应灌注值为BF(46.05±7.55)ml/100g/min、PEI(70.25±6.25)HU、TTP(35.90±1.90)s、BV(51.63±4.77)ml/100g,第7、14天的CT灌注值与第21、28天灌注值中的BF和TTP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4次灌注中的BV和PEI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T灌注值中的BV与MVD存在相关性,PEI与MVD存在弱相关,BF、TTP与MVD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兔VX2肿瘤灌注值BF在生长早期较高,随肿瘤生长灌注值BF下降。肿瘤BV值和PEI值与VX2肿瘤血管生成存在相关关系,MS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VX2肿瘤微血管生成特征以及肿瘤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微血管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0.
王锐   《放射学实践》2010,25(11):1224-122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评价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理特征的价值.方法:对129例NSCLC患者行MSCT灌注扫描,采用多元相关分析探讨灌注参数与病理特征的关系,再分组进行趋势检验.结果:灌注参数与NSCLC病理特征具有相关性,高、中和低分化肿瘤的血流量(BF)值分别为(58.3±20.5)、(38.5±15.7)和(30.3±6.7)ml/(100g·min),强化峰值(PEI)分别为(26.1±11.7)、(23.6±6.9)和(16.2±4.9)HU,血流量和强化峰值随分化程度减低而降低(P值分别为0.01和0.023);有淋巴结转移组的BF[(28.4±9.8)ml/100g·min)]和PEI[(10.9±8.4)HU]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47.3±16.5)ml/(100g·min)和(24.0±8.7)HU],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值分别为〈0.001和0.002);术后转移组BF值[(22.6±3.2)ml/(100g·min)]明显低于未转移组[(45.0±16.4)ml/(100g·min)].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不同病理类型灌注参数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通过无创性评价血管生成的方式和程度,间接反映肿瘤分化程度,从而预测淋巴结转移和术后转移的可能性,是判断NSCLC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