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流程在在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56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8例.对照组按常规皮下注射方法操作,观察组按改良注射流程进行规范化操作,比较两组患者注射局部皮下出血、硬结发生情况及用药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注射局部皮下出血、硬结发生情况及用药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改进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流程可以减少皮下出血及硬结发生率,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心病病人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的皮下注射流程对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 建立流程改良小组,通过循证,改进操作流程,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钠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流程进行操作,运用改良后的方法对观察组病人进行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观察注射部位皮下出血例次及出血面积的大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皮下出血的例次、出血程度的轻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流程的改良,规范了护士操作,有效降低了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发生率与出血面积,减轻了出血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改良注射流程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效果,以及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流程进行注射(皮下)操作,观察组采用改良注射流程规范化操作。比较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疼痛程度、用药依从性、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注射局部皮下出血、硬结、瘀斑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局部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改良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流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减轻注射局部疼痛,减少皮下血肿、硬结、瘀斑等不良反应,提高用药依从性、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低分子肝素的皮下注射方法.方法 选择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脑梗塞、冠心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24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进组.常规组采用传统法,改进组采用改进法(即从心理、体位、部位、排气、穿刺方法、注射和拔针、按压、用药后观察等方面进行皮下注射).观察两组皮下出血情况.结果 改进组较常规组皮下出血发生率低、出血程度轻,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通过改进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降低老年患者皮下出血及较大面积出血率,对减轻老年患者恐惧心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改良低分肝素皮下注射方法,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减轻皮下注射时局部疼痛,以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治疗依从性。方法:选取PCI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钠的冠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改良式皮下注射方法的60例为观察组,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方法的60例为对照组,评估两组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局部疼痛情况,观察皮下注射后48 h皮下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皮下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局部出血和疼痛程度较轻,具有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结论:使用改良后的皮下注射方法,可以减少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引起的皮下出血,减轻局部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6.
盛洁  姚慧 《天津护理》2020,28(4):473
目的: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提高护士低分子肝素注射规范性,降低皮下出血率。方法:选择2019年3至5月143例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9年7至9月16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注射方法,观察组应用六西格玛 DMAIC 模型规范低分子肝素注射过程、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强化管理、建立考核机制等手段对注射过程进行质量持续改进,比较两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48 h皮下出血发生率及皮下出血程度。结果:观察组单项质量关键点(CTQ)规范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注射后48 h皮下出血率,瘀点、紫癜、瘀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西格玛管理可有效提高护士低分子肝素注射规范性,降低低分子肝素注射后皮下出血率,减轻患者皮下出血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流程,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保障病人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方法]选取住院接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同时口服拜阿司匹林、波立维治疗的病人420例,按病人住院顺序进行分组,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观察组,观察组成立流程管理小组,查找文献,确定皮下注射最优流程,按照已确定的流程进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并按注射部位又分成1/2处和1/3处注射组,然后对每一组病人注射后按压与否再进行分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注射。观察两组出血发生率及出血程度。[结果]两组皮下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处和1/3处注射组皮下出血发生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后按压组与不按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低分子肝素注射流程的再造,规范了护士的操作,减少了皮下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改进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与皮下出血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建英  梁涛 《护理研究》2006,20(2):327-328
[目的]改进低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方法。进一步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及减少出血面积。[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且需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病人,将每例病人10次皮下注射分为对照组和改进组,进行自身对照。观察皮下出血的例次及出血面积的大小,[结果]改进组局部出血例次明显减少,未发生较大面积的瘀斑,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改进的注射方法可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避免较大面积的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减轻局部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随机选取135例住院行PCI后接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患者,采取在患者腹部两侧用2种方法注射的自身对照法,右侧使用常规注射法,左侧使用改良注射法,每例患者腹部两侧各皮下注射了4次,2种方法交替使用,各完成540针次,比较2种注射方法注射部位出血发生率、出血程度、注射疼痛感、皮下硬结发生率.结果 与常规注射组比较,改良注射组出血和疼痛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出血和疼痛程度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下硬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改良式注射法可以明显减少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程度、皮下硬结形成,减轻注射部位的疼痛程度及减少不良并发症,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不同注射方法在减轻老年患者疼痛、皮下出血、硬结方面的效果。方法采取自身对照,分别进行常规注射和无痛注射,注射后由患者评定疼痛、皮下出血、硬结的程度。结果两种注射方法在减轻疼痛、皮下出血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用无痛注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疼痛、皮下出血、硬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赵冰冰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2003-2005
目的 探讨改良注射方法在预防注射低分子肝素引起皮下出血和疼痛中的作用.方法 将2011年9月~2012年3月入住我心内科病房需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264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查询文献、询求专家意见,并结合患者病情和家属的实际情况,为实验组患者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改良注射方案,包括:注射前热敷局部皮肤、应用提捏腹壁皮肤垂直进针法、快速推注药物、针尖拔出后保持提捏皮肤3 min等,对照组进行常规注射.结果 实验组患者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出血面积和注射时疼痛低于常规注射组.结论 采用改良注射方法可有效地预防注射低分子肝素引起的皮下出血和疼痛.  相似文献   

12.
夫西地酸是1962年由丹麦L eo公司首次从梭链孢酸脂球菌(Fusidium coccineum fungus )的发酵液中提取的一种全新机理的抗革兰氏阳性菌抗生素,由于其不溶于水而制成了钠盐,现国内已有生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按照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常规,调整剂量后仍不能耐受当前剂量的患儿,采用非常规注射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56例常规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中14例出现全身不良反应的患儿,采取按个人耐受能力调整注射剂量、间隔时间和保证有效治疗总量的非常规注射治疗方法。结果 经非常规注射法治疗的14例患儿未再出现全身不良反应,达到预期疗效。治疗前后自觉症状评分和体内过敏原检测皮肤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常规注射法的自觉症状评分和体内过敏原检测皮肤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不能耐受常规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患儿,采取非常规注射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根因分析法在预防药物不良反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3年3~8月6例骨折患儿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以下简称低右)药物不良反应,运用根因分析方法进行近端原因、根本原因分析。制订骨科病区静滴低右的安全使用指引。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追踪。结果2013年9月~2014年2月骨折患儿静滴低右药物不良反应1例,骨折患儿静滴低右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由1.21%降至0.44%。结论应用根因分析法确定根本原因,制订骨科病区静滴低右的安全使用指引,提高了骨折患儿静滴低右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壁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的患者,注射后按压时间的长短与局部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的关系,以求找出适当的按压时间,以减少皮下出血以及大面积出血的发生率.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支架置人术后的患者50例,将每例患者≥10次的腹壁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取前10次,按局部按压时间的长短每2次为1组,分为5组,每组按压时间分别为3、...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不良反应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探讨预防措施,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38例达到换血标准的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采取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接受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其中32例疗效满意,6例在换血治疗中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79%。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是治疗重症高胆红素血症、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的最佳方法。但在治疗实际病例时存在不可预测性,须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和普通肝素 ( Standard heparin, SH)对血液透析患者的脂质代谢、出血倾向等方面的影响,总结日常护理的心得。方法回顾性分析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患者透析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并对比两组患者一年内的血脂代谢和出血倾向变化。结果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在透析过程中抗凝效果无明显差异,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导致患者的出血倾向较小,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变化较小。结论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对患者的出血倾向和脂质代谢的影响明显优于普通肝素,但对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患者仍需要严密观察其出血情况及透析管路凝血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76例晚期肾癌患者采用索拉非尼治疗,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及方法,总结经验,指导临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2年9月使用索拉非尼治疗的76例患者的随访资料,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76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及不同表现可耐受的不良反应。结论索拉非尼对晚期肾癌病情控制疗效显著,而且其毒副作用相对较轻。通过严格随访,积极预防及对症护理,服药后安全性良好,患者多可耐受。  相似文献   

19.
徐雪华  张伟芬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1810-1811
目的探讨小儿静脉推注地塞米松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护理。方法分析门诊280例患儿静脉输液前推注地塞米松中55例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护理对策。结果用药前做好与患者沟通,减慢推注速度,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及停药后均能缓解不良反应。结论地塞米松在门诊儿科临床应用广泛,短期用药也可发生不良反应,提示医护人员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低分子肝素穿刺部位出血原因,探索防止出血的注射方法,保证低分子肝素钙的安全应用.方法 120例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患者,均接受A、B两种注射法:A为改进注射法(气泡留置技术加平移腹壁皱褶30 s间期注射法),B为常规皮下注射法.A的注射部位为腹壁左侧,注射次数为618次,注射时间是30 s;B的注射部位为腹壁右侧,注射次数为617次,注射时间是10 s.通过自身对照,分析A、B两种方法注射后局部出血情况和疼痛程度.结果 A与B比较,穿刺部位出血发生率(由7 3.9%降低至37.2%)、平均出血直径(P<0.01)及注射疼痛程度(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注射法可明显降低穿刺部位的出血发生率、减轻注射疼痛、提高低分子肝素使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