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的建立,已能对临床上常规方法难以诊断的肝炎作出较为准确的病原学诊断。我们用PCR法检测了27例抗HCV阴性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与HCV-RNA,以探讨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与抗HCV阴性非甲非乙型肝炎之间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临床诊断为抗HCV阴性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27例,酶联免疫及(或)放射免疫检测其血清抗HAV-IgM、HBV-M及抗HCV均为阴性。其中,急性肝炎患者13例,慢性肝炎患者14例,均符合1990年(上海)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1.2试剂和方法HBV-…  相似文献   

2.
21例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巨脾型患者(巨脾组)和24例切脾患者(切脾组)、20例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表明:晚血患者两组CD_3~+、CD_4~+细胞百分率及CD_4~+/CD_8~+比值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巨脾组与切脾组CD_3~+、CD_4~+、CD_8~+细胞百分率和CD_4~+/CD_8~+比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晚血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巨脾切除未使之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3.
晚期血吸虫病和肝炎后肝硬化有类似的临床表现,但二者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方面均不同,因此鉴别诊断十分重要。我们对111例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以下简称晚血)病人进行以肝组织病理检查为主的多项检查综合诊断,发现不少误诊病例,现将出现误诊的原因及有关问题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湖北省江陵县(血吸虫疫区)血防所临床诊断为晚血病人111例,男71例,女40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68岁,平均32.81岁。1.2研究项目:临床表现,血吸虫病实验室检查:包括大便孵化、直肠镜检、环卵沉淀试验(COP)、间接血凝试验(IH…  相似文献   

4.
105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PHC)之间的关系和其病理特征。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05例PHC患者,检测了解其HBV感染史和感染模式,并分析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以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PHC)之间的关系。结果:105例PHC患者中HBV感染102例,感染率达97.1%,以HBsAg、抗-HBe和抗-HBc的阳性率最高(53.3%)。而HBsAg(+)、HBeAg(+)、抗-HBc阳性率次之(为23.8%),肝组织病理学特征:肝细胞癌(HCC)占94.3%(99/105),结节型、巨块型、小肝癌分别占60.9%、30.5%、和8.6%。多分布在肝右叶(占63.8%),85%合并有肝硬化。结论: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关系密切,是PHC的主要病原学因素。PHC以肝细胞癌、低分化为主,主要分布在肝右叶、以结节型为主。  相似文献   

5.
HBV、HC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沛华  石莉 《吉林医学》2003,24(2):119-119
近年来,人们对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PHC)之间的关系颇为重视,且采用多种方法检测PHC患者中HBV、HC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发生率。多数认为PHC与HBV、HCV关系密切。为了进一步探讨肝癌高发地区PHC与HBV、HCV感染的关系,我们对67例PHC患者进行了HBV检测和抗-HCV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8年6月至2002年8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PHC患者67例,其中男61例,女6例,男女之比为10.17∶1,年龄38~81岁。1.2检测方法:HBV、HCV检测试…  相似文献   

6.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22例晚期血吸虫病(下称晚血)患者肝内T细胞亚群。发现晚血患者肝内T细胞可集中分布于虫卵肉芽肿外层或者散在分布于非肉芽肿部位的虫卵附近,广泛纤维化的区域无T细胞浸润。肉芽肿和非肉芽肿部位的T细胞均以CD8 T细胞(抑制性/细胞毒T细胞)为主。晚血患者肝脏病变以汇管区纤维化为主,浸润细胞不多,仅27.27%(6/22)患者肝内存在已被免疫调节了的慢性虫卵肉芽肿。提示晚血患者肝内细胞免疫反应很弱,肝内的CD 8T细胞可能主要是抑制性T细胞(Ts)。  相似文献   

7.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22例晚期血吸虫病(下称晚血)患者肝内T细胞亚群。发现晚血患者肝内T细胞可集中分布于虫卵肉牙中外层或者菜知分布于非肉芽肿部位的虫卵附近,广泛纤维化的区域无T细胞浸润。肉芽肿和非肉芽肿部位的T细胞均以CD8^+T细胞(抑制性/细胞毒T细胞)为主。晚血患者肝脏病变以汇管区纤维化主,浸润细胞不多,仅27.27%(6/22)患者肝内存在已被免疫调节了的慢性虫卵肉芽肿。提示晚血患者  相似文献   

8.
嘉兴市第14次晚期血吸虫病随访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及时掌握和观察晚期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晚血)的动态变化,我们自1974年以来,每2—3年对晚血患进行定期复查,本次为第14次的随访。方法:对复查的237例患进行体检及肝肾功能、血吸虫免疫、肝纤维化指标等项目测定,并作B型超声显象检测。结果:现有晚血237例中男女之比为1:2.65,平均年龄64.4岁,60岁以上达74.26%;晚血分型巨脾型为主,占晚血总数的65.82%,二年半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达43.21%;新增晚血中60岁以上高达67.86%,巨脾型占57.14%。血吸虫免疫测定,单项酶标阳性6.34%(13/205),单项间凝阳性11.71%(24/205),2项均为阳性为38.05%(78/205);肝纤维化指标检测中,HA、LN、PCⅢ、CⅣ4项均为正常49例(24.62%),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B超检查结合临床体检脾肿大的43例中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肝病、肝纤维化、混合性肝硬化及脂肪肝等。结论:血吸虫病患尽管经过病原治疗杀虫后和晚血患脾切除后,但肝纤维化仍可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HBV DNA含量与肝组织中HBV DNA含量的相关性以及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方法选取70名未经免疫或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用荧光PCR法检测CHB患者血清、肝组织中HBV DNA的含量,并与同期肝组织活检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肝组织中HBV DNA载量明显高于血清HBV DNA载量,但两者呈高度相关(r=0.882,P〈0.05);肝组织病理分级与血清HBV DNA含量之间正相关关系(r=0.210,P〈0.05)。结论肝组织HBV DNA水平较血清HBV DNA水平更能准确反映HBV DAN复制情况;随着血清HBV DNA浓度的增高,肝细胞炎症及肝细胞纤维化程度也随着加重。  相似文献   

10.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引起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主要原因在临床上HCV感染常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1]。由于HCV与乙肝病毒(HBV)有共同的传播途径,所以极易发生联合感染,通过血清学和PCR等手段现在完全可以证实HBV和HCV的共同感染国外的研究资料表明.在HBV感染者中有10%~19%的患者合并HCV感染。本文通过对HCV和HBV联合感染的慢性肝炎和单纯的慢性内肝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生化、血清学特点作一比较。1对象和方法1.1对象为我院1994~1997年间收住的122例抗HCV阳性的患者.其ALT、AST均异常,并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当地既往供血者HBV、HCV感染状况及与有偿供血的关系。方法 常规生化检查肝脏功能,采用ELISA、PCR、Stayver谱线探针杂交法检测HBV—m、HCV及其亚型。结果 245例有偿供血者乙肝感染57.9%,丙肝感染97.55%,肝功能异常占46.93%,感染后继续供血是造成血源污染的危险因子。68例丙型肝炎HCV基因型表现为2a/2c为主,占44.1%;1a,1b、2a/2c三种亚型的混合感染累计达69.1%。结论 当地既往有偿供血者感染HBV、HCV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且HCV亚型与国内1b型为主的感染不完全一致,混合感染与长期供血交叉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肝组织纤维化与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按HBV—DNA检测,分为阴性组94例、阳性组86例,采用核酸扩增荧光定量(FQ—PCR)检测HBV—DNA,放射免疫分析(RIA)检测肝纤维化标志物肝胆酸(CG)、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CⅢ)、四型胶原(Ⅳ—C)和层黏连蛋白(LN)。结果慢性乙肝患者HBV—DNA复制水平增高,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含量亦增高(P〈0.05,P〈0.01)。结论慢性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水平增高可促使肝组织纤维化,抗病毒治疗、清除和控制病毒复制对阻止肝组织纤维化有益。  相似文献   

13.
聚合酶联反应(PCR)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体外基因扩增技术,通过体外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扩增,可检测出血清中约合0.4Pg/L的HBVDNA(约相当于130病毒基因/ml)[1]。为了进一步探讨血清抗-HBe阳性的乙肝患者中HBV存在的状况,我科从1994年来用PCR法检测西宁地区抗-HBe阳性患者血清78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78例患者中住院病人61例,门诊病人17例;男性66例,女性12例;年龄5~69岁,平均37岁;其中急性肝炎7例,慢性肝炎64例,肝硬化5例,慢重肝1例,亚重肝卫例。检测方法78例患者均行HBV标志物HBSAg、抗…  相似文献   

14.
应用逆转录一多聚酶键反应(RT/PCR)方法,对8例慢性丙型肝炎血清进行了HCV-RNA检测,结果显示7例(87.5%)阳性。认为丙肝病毒(HCV)感染后,病毒血症的长期存在和肝内HCV的活跃复制,是导致任性丙型肝炎持续肝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利用RT/PCR技术检测HCV-KNA,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情及传染性的估计,指导临床治疗、预后判断等方面比抗一HCV检测更具意义。丙型肝炎病毒(HCV)在我国感染率较高,引起丙型肝炎(HC)后易慢性化.近年来随着HCV克隆成功,相继建立了一些HCV$染标志的检测方法。资料表明['J,目前…  相似文献   

15.
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进一步证实太原地区HCV、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ed PCR)检测74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HBV DNA,HCV RNA。结果 肝癌患者血清HBV DNA、HCV RNA及HBV DNA、HCV RNA双阳性者各占63.5%、12.2%及14.9%。其中9.5%的肝癌患者HCV、HBV标志物均为阴性。结论 HBV及Ⅱ型HCV感染在其相关性肝癌的发生中可能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HGV单独及重叠HBV、HCV感染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庚型肝炎病毒(HGV)单独及重叠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致病性。方法: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患者血清中HGV RNA,用ELISA和(或)PCR法对其他肝炎病毒标志物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从临床分型来看,HGV单独感染者以急性肝炎(AH)多见,占47.1%;重叠HBV感染者以肝硬化(LC)多见,占51.3%;重叠HCV感染者以慢性肝炎(CH)多见,占75%。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肝功能恢复情况来看,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GV单独感染多表现为AH,重叠HBV、HCV感染时对病情影响不明显,提示HGV有一定致病性。  相似文献   

17.
PCR法与ELISA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比较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CR与ELISA2种方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和惭型肝炎病毒的差异和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无偿献血者标本300份,分为ALT升高组和ALT正常组,用ELISA法检测抗-HCV和HbsAg,用RT-PCR检测HCV-RNA和HBV-DNA。结果:抗-HCV阳性标本26例阳性率为8.7%,经RT-PCR检测,HCV-RNA均为阳性,抗HCV阴性的标本中有2例HCV-RNA为阳性。HCV-RNA的阳性率为16%,2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份标本中HBsAg阳性和HBV-DNA阳性比率分别为11.3%和12.7%,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ELISA方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存在一定的漏检现象,应用RT-PCR检测HCV-DNA利于早期诊断,也是筛选献血员是否携带丙型肝炎病毒的较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供血员及病毒性肝炎患者与庚型肝炎病毒(HGV)重叠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庚型肝炎病毒核酸(HGV-RNA)。结果:供血员HGV感染率为4%,HBV、HCV合并HGV感染率分别是13.9%和15.8%。结论:说明HGV感染具有普遍性,与HBV、HCV重叠感染,对人体免疫反应及肝组织中复制情况仍是今后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中Hp感染状况以及与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源性溃疡的关联。方法:肝硬化患者406例,采用ELISA法检测HBV—M及抗HCV,PCR法查HBV—DNA和HCV—RNA,金标法查Hp—cagA。14↑C尿素呼气试验采用HTY1001HP测试仪,如≥0.1dpm/molCo2判定为有Hp活动性感染;血氨采用比色法。胃镜下取胃窦及胃体黏膜组织2块,行HP的组织学涂片检查。选117例HP感染的肝硬化高氨血症患者,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4例,给予枸缘酸铋钾、克拉霉素及替硝唑进行根除治疗。对照组53例用乳果糖治疗。用PCR法对肝组织进行HpDNA扩增分析。结果:Hp在慢性肝病中的感染率(47.2%)明显高于对照组(24.7%,P〈0.01)。Hp阳性组中肝性脑病发生率为36.4%(4/11例),对照组为60.0%(6/10例),对照组肝性脑病的发生率高于治疗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行Hp根除治疗后,治疗组血氨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Hp阳性组出血率为40.2%(47/117例),阴性组出血率为13.7%(18/131例),两组出血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Hp阳性率60.5%(26/43例)高于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Hp阳性率53.8%(35/65例)。肝源性溃疡组Hp的感染率为60.9%(39/64例)与非肝源性溃疡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23例患者肝组织中扩增出Hp的16SrRNA基因。结论: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中Hp阳性率明显增高;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源性溃疡的发生与Hp感染有关,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存在Hp感染。慢性肝病并有Hp感染的患者根除治疗对预防和治疗慢性肝病及其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α-2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组织学的变化及对血清HBV DNA滴度的影响。方法对21例CHB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1周进行肝穿刺活检并对肝组织学进行评分,采用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清中HBV DNA,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中HBsAg、HBcAg表达。结果治疗前后血清中HBV DNA分别为(log值)8.3±O.7,7.3±1.1(P〈0.01);肝组织学HAI计分治疗前后分别为9.7±3.5,7.4±3.5(P〈0.05);肝组织中HBcAg于治疗后9例(9/16)转为阴性,占56.25%。血清e抗原阴转率为57.14%。结论α-2b干扰素对HBVDNA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明显降低血清HBV DNA水平,并能显著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的炎症及坏死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