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VEGF及其受体Flt-1、Flk-1 mRNA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不同时点模型,采用RT-PCR方法观察VEGF及其受体Flt-1、Flk-1的表达。结果VEGFmRNA在3h开始表达增强,6h达到高峰,后很快降低至第7天恢复基线水平;Flt-1、Flk-1mRNA在3h表达增强,3d达到高峰后逐渐降低至第7天仍有表达。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导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背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缺血缺氧导致脑内代谢异常乃至能量衰竭,是引起脑组织损伤坏死的重要原因,可见能量代谢障碍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心问题.在脑的能量代谢中葡萄糖转运体3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不同缺血时间和不同再灌注时间的脑梗死体积比、皮质半影区葡萄糖转运体3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材料实验于2002-08/10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动物试验室完成.选择SD大鼠56只,随机分成3组①缺血1 h再灌注组28只.②缺血3 h再灌注组24只.③假手术对照组4只.缺血1 h再灌注组自缺血开始分别选取1,3,6,12,24,72 h,1周7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7只大鼠;缺血3 h再灌注组除无1 h时点外,其余时间点与缺血1 h再灌注组相同,假手术对照组只作切口,不作插线.方法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检测缺血中心区和缺血半影区脑梗死体积比;剥取缺血半影区皮质组织,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葡萄糖转运体3 mRNA水平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半定量测定葡萄糖转运体3蛋白水平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梗死面积.②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葡萄糖转运体3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③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葡萄糖转运体3蛋白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5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缺血1 h后再灌注组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缺血3 h再灌注组梗死体积.②葡萄糖转运体3 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变化葡萄糖转运体3自3 h即开始升高,24 h到达高峰,1周时仍高于假手术对照组;缺血3 h再灌注组在3 h有一下降点,然后升高,24 h到高峰,1周时接近正常水平.葡萄糖转运体3蛋白水平的表达与mRNA相符合.结论葡萄糖转运体3在缺血半影区的表达上调,可能是机体对缺血再灌注的保护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Fas蛋白在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及丁苯酞对其的影响.[方法]8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丁苯酞治疗组.各实验组又分为缺血再灌注后6h、12h、24h亚组.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病理学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TUNEL法原位检测凋亡细胞,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Fas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6h后胞浆中Fas蛋白表达增多,24 h达高峰.缺血再灌注组中Fas蛋白呈强阳性表达,丁苯酞治疗组中Fas蛋白阳性表达较弱,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丁苯酞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神经细胞坏死和凋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可能是通过抑制Fas蛋白的释放起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中脑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通透因子(HIF-1)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Zea 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即MCAO模型),54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即对照组(n=6)、EGB组(n=24)及缺血/再灌注组(n=24),分别在缺血/再灌注4、6、24、72 h取材.应用免疫组化法(SABC法),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软件,计数脑梗死后不同时间点阳性细胞的数量.检测VEGF及HIF-1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脑组织VEGF和HIF表达均较低;EGB组:VEGF及HIF阳性细胞密度均相对较高;缺血/再灌注组:VEGF在4 h开始升高,24 h达到高峰,72 h下降到接近正常水平,HIF-1在缺血后4 h开始降低,8 h开始升高,24 h达到高峰,72 h下降到接近正常水平.结论 EGB对于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P-选择素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规律,探讨P-选择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缺血2h再灌注组(3h,6h,12h,24h,48h),采用尼龙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P-选择素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未见P-选择素的表达,P-选择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3h出现少量表达,12h达高峰,48h仍有表达.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P-选择素的表达明显上调,根据炎症反应的机理,说明其介导了白细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缺血3h以及缺血3h、再灌注3、6、24、48和72h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大鼠脑组织VEGF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脑组织有极低水平的VEGF表达,脑缺血后表达主要位于半影区,随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中心区由表达增强降低至正常水平,半影区表达逐渐增强。结论内源性VEGF表达增强,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促进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2小时再灌注动物模型,实验动物分缺血对照组和移植治疗组,再灌注24小时后移植治疗组经颈动脉移植体外培养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移植后1周、2周、4周、12周分批处死实验动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技术观察缺血区脑组织的新生血管及VEGF 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①大鼠脑缺血后1周时缺血区皮层即可见大量的微血管增生,2周时达到高峰,4周、12周时有所下降.1周、2周、4周、12周时移植组比对照组缺血区皮层微血管密度(MVD)明显增高,P<0.05;②大鼠脑缺血后1周及2周时缺血区脑组织中均可见大量的VEGF mRNA.阳性细胞,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皮层及血管周围的神经细胞,缺血后4周及12周对照组VEGFmRNA阳性信号很弱,而移植组VEGF mRNA阳性信号仍较强.结论MSCs可能通过促进微血管增生改善缺血区血运修复缺血区损伤组织,从而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缺血缺氧导致脑内代谢异常乃至能量衰竭,是引起脑组织损伤坏死的重要原因,可见能量代谢障碍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心问题。在脑的能量代谢中葡萄糖转运体3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不同缺血时间和不同再灌注时间的脑梗死体积比、皮质半影区葡萄糖转运体3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 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材料:实验于2002-08/10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动物试验室完成。选择SD大鼠56只,随机分成3组:①缺血1h再灌注组28只。②缺血3h再灌注组24只。③假手术对照组4只。缺血1h再灌注组白缺血开始分别选取1,3,6,12,24,72h,1周7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7只大鼠;缺血3h再灌注组除无1h时点外,其余时间点与缺血1h再灌注组相同,假手术对照组只作切口,不作插线。 方法: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检测缺血中心区和缺血半影区脑梗死体积比;剥取缺血半影区皮质组织。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葡萄糖转运体3mRNA水平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半定量测定葡萄糖转运体3蛋白水平的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梗死面积。②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葡萄糖转运体3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③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葡萄糖转运体3蛋白水平表达的变化。 结果:5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缺血1h后再灌注组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缺血3h再灌注组梗死体积。②葡萄糖转运体3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变化:葡萄糖转运体3白3h即开始升高,24h到达高峰,1周时仍高于假手术对照组;缺血3h再灌注组在3h有一下降点,然后升高,24h到高峰,1周时接近正常水平。葡萄糖转运体3蛋白水平的表达与mRNA相符合。 结论:葡萄糖转运体3在缺血半影区的表达上调,可能是机体对缺血再灌注的保护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P-选择素和L-选择素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规律,探讨它们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P-选择素组、L-选择素组和持续缺血组,采用尼龙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P-选择素和L-选择素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未见P-选择素和L-选择素的表达,P-选择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3h出现少量表达,12h达高峰,48h仍有表达;L-选择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2h出现少量表达,6h达高峰,24h仍有表达。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P-选择素和L-选择素的表达明显上调,两者介导了白细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激发内源性GAP-43和Bcl-2促进凋亡神经元可塑性再生并介导海马缺血半影区代偿性修复的作用。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各10只,再灌注组80只。再灌注组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根据缺血再灌注时间细分为再灌注2、6、12、24、48h及3、7和14d8个时间点各10只,缺血时间均为1h,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UNEL、GAP-43和Bcl-2在神经元中的表达,用TTC法观察海马梗死灶的改变。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偶见TUNEL阳性细胞。再灌注组与前2组比较,缺血再灌注2h点TUNEL阳性细胞增加,48h达高峰,14d时降至最低;神经元GAP-43缺血再灌注2h点呈基础表达,3~7d达高峰,14d时降至最低;神经元Bcl-2表达缺血再灌注2h点增加,7d达高峰,14d降至最低;梗死灶于再灌注2h点开始逐渐形成,48h点梗死面积最大,以后梗死面积逐渐减少,至14d时恢复正常水平。结论:脑缺血后激发内源性GAP-43和Bcl-2表达可能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神经元凋亡可能参与内源性相关凋亡基因激活途径。  相似文献   

11.
当归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再灌注后血管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观察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再灌注后,当归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rgrowthfactor,VEGF)层粘连蛋白(laminin)表达的影响。方法:65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60—180g,随机分成假手术组(A组),缺血组(B组)和当归组(C组)。制作右大脑中动脉血供阻断(MCAO)模型,缺血2h后,恢复灌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的VEGF和层粘连蛋白在缺血损伤再灌注后3h,6h,12h,1d,3d,7d变化。结果:C组除再灌注后3h外各个相应时间点VEGF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与B组和A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C组层粘连蛋白在缺血再灌后3d,7d时较A组和B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当归促进缺血性脑损伤后血管生成,可能是当归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在大鼠短暂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后不同时点表达的变化,探讨VEGF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栓线法MCAO动物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VEGF及Flt-1的表达情况。结果VEGF及FIt-1免疫阳性细胞主要在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内皮细胞中表达。结论这些发现表明短暂MCAO后VEGF及Flt-1的表达上调,提示可能VEGF及Flt-1表达的增加对促进缺血周边区血供的恢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丰富环境对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梗死灶周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影响。方法:采用开颅电凝法制作SD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术后第24小时随机分为丰富环境(EE)组和标准环境(SE)组。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及Flk-1的表达。结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缺血区神经元变性、坏死,Flt-1和Flk-1在缺血周边区表达明显增加,经丰富环境干预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大量增加。结论:丰富环境可促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上调,进而促进微血管新生,有利于脑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经颅磁刺激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磁刺激组和电针加磁刺激组.制造大鼠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后,各治疗组分别施以电针、磁刺激和电针加磁刺激处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不同干预方法对VEGF及Flk-1表达的影响.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梗死灶周围VEGF和Flk-1的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强(P<0.05);电针组、磁刺激组和电针加磁刺激组VEGF和Flk-1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增强(P<0.05),尤以电针加磁刺激组为明显(P<0.01).结论电针或磁刺激治疗均可增强急性脑缺血大鼠梗死灶周围VEGF和Flk-1的表达,从而减轻缺血后脑损伤,促进脑功能的康复,二者联合应用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运动训练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微血管新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后微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5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康复组;模型组和康复组动物以线栓法制成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康复组术后1天开始进行运动训练.每周5天,共4周;其余两组常规饲养。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因子表达,测定微血管密度。结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后,缺血区神经元变性、坏死,VEGF和因子在缺血周边区表达明显增加.经运动训练干预后,VEGF和因子表达大量增加,做血管数目明显增加。结论:运动训练可通过促VEGF表达上调.促进微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运动训练能否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功能恢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假手术组(n=10)和运动组(n=10),制作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再灌注模型,运动组再灌注24h起每天滚笼运动训练30min,分别在再灌注12h和21d测试行为功能,免疫组化法观察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再灌注12h,运动组和对照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前肢放置实验和后肢放置实验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再灌注21d,运动组行为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运动组再灌注12h 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再灌注21d VEGF蛋白表达水平运动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训练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肢体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VEGF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7.
To determine the involvement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and its receptors Flk-1 and Flt-1 in capillary growth in ischaemic skeletal muscle, extensor digitorum longus muscles from hindlimbs of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studied at 1, 2 and 5 week intervals after iliac artery ligation. Muscle VEGF protein levels (as determined by Western-blot analysis) increased only after 2 (60%) and 5 (80%) weeks, with more capillaries positively immunostained for VEGF than in control muscles. Ischaemia-induced angiogenesis was gradual, with capillary proliferation at 1 and 2 weeks and capillary:fibre ratio increased 20% after 5 weeks. This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itial doubling of Flk-1 protein after 1 week that declined below control levels by 5 weeks, whereas Flt-1 expression was elevated more than 40% at all time points. During more sustained ischaemia (femoral ligation 3 weeks after iliac ligation), VEGF protein level at 5 weeks was even higher, but Flt-1 and Flk-1 were unchanged from control levels and no capillary growth occurred. Intermitte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10 Hz, 7x15 min/day) of these ischaemic muscles between weeks 3-5 did not elevate VEGF further, but increased Flk-1 by 32%, decreased Flt-1 by 71%, and led to significant capillary growth.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during chronic muscle ischaemia Flk-1 and Flt-1 are regulated differentially and tha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ischaemic muscles can promote angiogenesis via Flk-1 up-regulation. Even when ischaemic muscle VEGF levels are high, capillary growth appears to be dependent on the presence of Flk-1.  相似文献   

18.
背景肌苷参与机体多方面的代谢过程,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其机制还没有彻底阐明.目的研究肌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肌苷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本实验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68只,体质量230~270 g,清洁级,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措施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68只,应用线栓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32只和对照组32只,每组再随机分为缺血1.5 h再灌流2,6,12,24 h,2,3,7,14 d组(n=4),另外4只作假手术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流后脑组织VEGF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脑组织未见VEGF阳性表达.对照组在皮层区和纹状体区VEGF在脑缺血再灌注2 h开始表达,12 h达高峰,持续24 h,随即迅速降低.VEGF阳性细胞主要位于Ⅱ,Ⅲ,Ⅳ层神经元和血管内皮细胞,尤其神经细胞核周细胞浆和树突染色最深.肌苷治疗组VEGF表达于缺血再灌注2 h~2 d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78~22.62,P<0.01).结论肌苷可上调脑缺血再灌注后VEGF的表达,可能是其缺血后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兔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表达的特点.方法 成年健康新西兰兔103只,应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动物模型,将成功的60只兔MCAO模型随机分为永久性缺血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各30只.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两组脑组织细胞凋亡的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组织TIMP-1表达的情况.结果 脑缺血后脑组织细胞凋亡数逐渐增多,缺血12 h达高峰,以后逐渐减少(F=14.48,q=4.79~9.39,P〈0.01).缺血1 h时脑组织TIMP-1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多,48 h达高峰(F=52.05,q=4.98~19.43,P〈0.01).动物缺血1 h再灌注后,各时间点凋亡细胞数和TIMP-1表达都低于永久性缺血组,再灌注23 h阳性细胞数最多,再灌注47 h下降(F=8.34、53.34,q=3.10~18.70,P〈0.01).结论 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与TIMP-1表达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VEGF/VEGFR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与VEGFR抗体组,每组36只,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模型,假手术组不造成缺血。VEGFR抗体组在造模前20 min侧脑室注射VEGF抗体,假手术组、对照组侧脑室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比较3组在造模后1、3、7 d Bederson评分、VEGFR及缺血半暗带VEGFR2的变化。结果:VEGFR抗体组的Bederson评分在第1、3天高于对照组(P<0.05),VEGFR的表达在第1、3天低于对照组(P<0.01),但较假手术组高;VEGFR抗体组VEGFR2表达在第1、3天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VEGF活化刺激VEGFR表达上调,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加速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