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67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治疗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49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分别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哮喘患儿的血清总IgE,并对各数据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儿血清MP-IgM阳性28例,阳性率为41.79%;对照组患儿中有6例血清MP-IgM阳性,阳性率为12.24%,两组患儿血清MP-IgM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MP-IgM阳性患儿的血清总IgE水平明显高于MP-IgM阴性患儿的血清总IgE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8,P<0.01);观察组MP-IgM阳性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明显高于MP-IgM阴性患儿的EO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5,P<0.01).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的重要原因,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存在相关性,对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应当行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指导临床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哮喘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MP)与非感染者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及IgE水平。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在渭南市妇幼保健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哮喘患儿163例,依据被动凝集法测定确诊为MP感染的76例患儿为研究组,其余87例为对照组;另选取同时期健康儿童80例为正常组。对比3组患儿的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及IgE水平测定结果。结果研究组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为(608.13±26.95)×10~6/L,高于对照组的(461.18±19.57)×10~6/L和正常组的(127.51±52.37)×10~6/L,且对照组外周血嗜细胞计数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IgE水平为(641.04±98.76)IU/ml,高于对照组的(321.11±79.32)IU/ml和正常组的(61.73±23.12)IU/ml,且对照组IgE水平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感染MP的患儿机体内的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以及IgE水平相对于未感染肺炎支原体的患儿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3.
肺炎支原体感染和哮喘患儿IL-13、总IgE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6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6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C)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3(IL-13)及血清总IgE水平,另设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支气管哮喘组PBMC培养上清液IL-13和血清总IgE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支气管哮喘组又较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在发病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6例儿童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8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血清MP-IgM进行检测;将观察组分为MP-IgM阳性组与阴性组,对两组患儿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MP-IgM阳性率为4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IgM阳性组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高于MP-IgM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支气管哮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余晖  高晓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175-2176,2178
目的研究儿童哮喘的发生与肺炎支原体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近两年在某院治疗的哮喘患儿145例为哮喘患儿组,选择同期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43例为对照组。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的检测,常规测定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检测),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总IgE检测。结果哮喘患儿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MP-IgM阳性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血清总IgE明显高于MP-IgM阴性患儿,﹥7岁的患儿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密切相关,应注意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为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324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哮喘组)与10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在入院后7d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咽拭子肺炎支原体-DNA、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检测.结果 肺炎支原体检测结果比较,哮喘组阳性率为37.65%,对照组阳性率为2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6岁患儿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最高为46.67%,3~6岁患儿阳性率为27.12%,<3岁患儿阳性率为23.08%,不同年龄段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肺炎支原体阳性患儿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486.29±242.18)×109,免疫球蛋白E为(650.96±257.84)U/ml,阴性患儿分别(368.52±129.76)×109、(417.42±274.46) 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密切,在哮喘发作时常伴有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检测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中总IgE以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变化可能的免疫机制。方法对6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试验组)及55例健康儿童(对照组),采用特种蛋白分析仪对血清总IgE进行测定;选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进行测定;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试验组血清总IgE含量为(201.35±63.16) kU/L,对照组为(107.13±35.89)k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0.35±0.28)×109/L,对照组为(0.25±0.17)×109/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外周血Th1细胞为(16.18±8.98)%,对照组为(21.13±14.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外周血Th2细胞为(5.31±2.19)%,对照组为(5.01±2.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h1/Th2为3.41±1.97,对照组为4.32±2.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存在免疫调节功能紊乱,Th1/Th2失衡,表现为Th1细胞受抑制,而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相对占优势状态,从而引起患儿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可能进一步引起支气管哮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分析患儿变异性哮喘(CVA)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观察组按照儿童CVA防治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两组患儿均应用间接血球凝集法测定MP-IgM,并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MP阳性率为41.9%,对照组的阳性率为1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MP-IgM阳性与阴性患儿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P感染与变异性哮喘密切相关,可诱导CVA的发生与发展,MP感染的CVA患儿在CVA防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可以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朱香兰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8):3052-3053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相关性,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检测40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观察组)和4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的外周血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比较两组MP-IgM阳性率和MP-IgM阳性及阴性患者的EOS计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MP-IgM阳性率明显升高(χ2=69.832,P=0.0093);MP-IgM阳性患儿的EOS显著高于MP-IgM阴性患儿(t=2.671,P=0.0076)。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密切相关,对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应常规检测MP-IgM。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相关性及大环内脂类药物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0月本院儿科收治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120例为观察组,同期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2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Ig M,比较观察组肺炎支原体抗体Ig M阳性和阴性患儿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及血清总Ig E水平,并观察大环内脂类药物阿奇霉素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51.67%)明显高于对照组(1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肺炎支原体抗体Ig M阳性患儿血嗜酸粒细胞计数〔(0.51±0.05)×109/L〕和血清总Ig E水平〔(198.56±59.62)/ml〕均明显高于肺炎支原体抗体Ig M阴性患儿〔(0.29±0.03)×109/L、(119.24±55.2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0例患儿中,62例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后总有效率93.55%,其中显效38例(61.29%)、有效20例(32.26%)、无效4例(6.45%)。随访期间病情均无复发,复查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 E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引发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主要原因之一,大环内脂类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到院治疗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小儿支气管哮喘10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10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inophil,EOS)检测,探究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相关性。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以及阴性率,研究组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阴性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PCT、hs-CRP、WBC、EOS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发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与IgE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血清IgE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89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恢复期进行血清IgE水平测定,并对非肺炎支原体感染不伴有喘息的呼吸道感染患儿58例及正常对照组儿童50例检测血中IgE水平。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IgE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儿童和普通呼吸道感染患儿IgE水平均有显著升高(P<0.01),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恢复期其血清IgE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恢复期血清IgE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儿童及非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IgE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时血清IgE水平升高,且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慢性咳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白三烯拮抗剂辅助治疗儿童呼吸道支原体感染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肺炎支原体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发病率高,除引起呼吸道粘膜损伤,尚可作为变应原,引起气道的高反应,导致长程咳嗽,甚至诱发哮喘的发生发展[1]。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可阻断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作为变应原刺激呼吸道的炎症反应,降低气道的高反应性。方法选择2006年3月-2008年2月在我院呼吸专科就诊收治入院的76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抗支原体的基础治疗,观察组同时予以孟鲁司特治疗4d和7d后观察咳嗽情况。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常规应用阿奇霉素抗支原体及对症治疗,辅以孟鲁司特进行治疗后,咳嗽缓解与明显有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选择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阻断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作为变应原刺激呼吸道的炎症反应,降低气道的高反应性,减少粘液分泌、缓解支气管痉挛,可以缩短咳嗽病程。  相似文献   

14.
小儿过敏性咳嗽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过敏性咳嗽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及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的过敏性咳嗽患儿89例为观察组,99例同期就诊、年龄相仿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A,以及儿童保健科正常体检小儿86例为对照组B。3组患儿均应用颗粒凝集法测定MP-IgM。观察组MP-IgM阳性者应用阿奇霉素治疗。结果:观察组MP-IgM阳性率为40.4%;对照组AMP-IgM阳性率为12.1%;对照组BMP-IgM阳性率为8.1%。36例过敏性咳嗽并MP感染的患儿在常规哮喘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奇霉素口服,总有效率为83.3%。随访6~12个月,仅4例轻度咳嗽发作。结论:小儿过敏性咳嗽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密切,过敏性咳嗽并MP感染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疗程丙酸倍氯松 (BDP)吸入对支原体感染诱发咳嗽变异性哮喘 (CVA)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 60例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呈阳性反应的CVA患儿随机分成长疗程组和短疗程组 ,分别吸入BDP 12~ 2 4周或 2周。结果 :CVA复发率、血清总IgE持续升高率、发展成支气管哮喘率 ,在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CVA患儿按哮喘病治疗 ,在缓解期后继续给予吸入皮质激素 ,有利于CVA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陈雪娟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1521-1522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004年1~10月住院的支气管哮喘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40例及无喘息症状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50例,检测外周血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对比两组支原体抗体阳性率。并对比支原体抗体阳性哮喘患儿与支原体抗体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40例哮喘患儿中,有21例血MP-IgM阳性,阳性率为52.5%;而50例对照组患儿中有14例血MP-IgM阳性,阳性率为28.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支原体抗体阳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支原体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论: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认识和提高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对某医院98例住院确诊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持续发热伴刺激性干咳占94.90%,早期症状均系呼吸道感染症状,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MP-IgM阳性率高(84.69%),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正常(75.51%),胸片均有支气管肺炎性改变。轻症77例,重症(肺外并发症)21例,所有病例加用阿奇霉素治疗,肺外并发症加用激素治疗,尚未发现耐药情况。结论:持续发热伴刺激性干咳患儿,早期治疗(2~5天)无效时,应考虑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血清MP-IgM检查帮助诊断。  相似文献   

18.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变化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B细胞以及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变化,并探讨其在MPP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了43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和40例正常对照组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亚群以及Th1、Th2细胞的百分比;并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的含量。结果MPP患儿外周血CD3+、CD4+T细胞百分率分别为50.03±9.37和30.25±7.11,较对照组65.88±8.83和36.55±6.01显著降低(P〈0.05),CD8+T细胞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别;患儿外周血Th1细胞百分率为14.26±5.78,对照组为21.08±6.83,两者差异极为显著(P〈0.01)。Th1/Th2比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B淋巴细胞和B1细胞较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5)。43例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gG和IgA均无明显差异,IgM较对照组稍高,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P患儿存在机体免疫功能减低,免疫调节功能紊乱,Th1/Th2失衡,且Th1型细胞受抑制,而Th2型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占相对优势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