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46例小脑幕裂孔下疝(简称幕下疝)中,2例合并有大脑后动脉梗塞.另2例幕下疝虽已解除,但由此引起的大脑后动脉梗塞征象仍然存在,以前的文献对幕下疝引起大脑后动脉移位已有论述,但脑疝引起大脑后动脉梗塞,脑组织变性坏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滑车神经在小脑幕裂孔区的显微解剖,为小脑幕裂孔区手术时定位和保护周围神经和血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应用10例成人尸头标本,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小脑幕裂孔区滑车神经及周围的神经血管的显微解剖,测量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间以及与周围标志点的毗邻关系。结果显微镜下观察滑车神经于小脑幕裂孔后方起自脑干的下丘,在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之间穿行。滑车神经入小脑幕缘入口,是重要的解剖标志,距离前床突(25.02±2.09)mm,距离后床突(14.75±4.02)mm,距离颈内动脉鞘(18.32±3.62)mm,距离动眼神经入口(12.85±2.86)mm,距离三叉神经的距离为(9.11±2.85)mm。结论滑车神经是颅底手术时的重要定位标志,保护滑车神经时必须注意伴行血管和供血血管的保护,掌握滑车神经的显微外科解剖可提高神经外科医生在该区域手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脑部分水岭梗塞是指在两条较大血管之间的边缘地带的局部缺血性损伤[1],多见于大脑前与大脑中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供血边缘带。其次为基底节小动脉供血区之间。偶见于小脑上与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脑组织。一般发生在大脑半球的单侧,也有发生在双侧,但...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MRI对小脑梗塞的诊断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68例病例行回顾性分析法。结果:小脑上动脉(SCA)区梗塞7例;小脑前下动脉(AICA)区梗塞12例;小脑后下动脉(PLCA)区梗塞36例;小脑上动脉(SCA)并小脑前下动脉(AICA)区梗塞6例;双小脑后下动脉(PLCA)区梗塞7例.小脑梗塞灶T1WI呈略长T1低信号,T2WI呈略长T2高信号,边缘清楚光滑,病灶无强化。结论:MRI对后颅窝病变,如小脑梗塞的诊断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期单侧大脑中动脉梗塞后 ,大脑中动脉自身及所供血区脑组织的CT及MRI表现。方法 :搜集 2 4例同时进行CT和MRI检查的早期单侧大脑中动脉梗塞的病例 ,对照研究单侧大脑中动脉梗塞后大脑中动脉本身及所供血区脑组织的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单侧大脑中动脉梗塞的病例 ,CT虽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多数病例仍有一定的表现。MRI诊断急性期单侧大脑中动脉梗塞 ,所有病例均有表现 ,根据T1WI、T2WI及 2D PCMRA的表现可确诊。结论 :CT、MRI在急性期大脑中动脉梗塞的病历中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MRI较CT敏感性更高  相似文献   

6.
外伤后小脑幕裂孔疝病人的预后较差,除与脑干神经组织的损害有关外,大脑后动脉梗塞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我院自1989年至1998年共收治颅脑外伤后小脑幕裂孔疝病人205例,其中有10例合并大脑后动脉梗塞,现报告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8例,女2例,年龄6~48岁,平均21岁。车祸伤5例,坠落伤3例,打击伤2例。 2.入院时情况及治疗:本组病人术前GCS评分均≤7分,均有单侧瞳孔散大及对侧巴氏征阳性。术前CT示:硬膜下血肿4例,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3例,硬膜外血肿3例,均未发现脑梗塞。全部病人…  相似文献   

7.
小脑幕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脑幕、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小脑幕、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特征。结果:12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7例,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下血肿5例,CT表现为小脑幕区的片状或扇形影2例、新月状高密度影1例;对称或不对称的U或Y形高密度灶2例,本组中误诊5例,其中3例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误诊为正常大脑镰钙化。结论:小脑幕、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多平面重建及复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天幕裂孔后内方病变常用的手术入路,特别对经枕经天幕入路作深入研究。方法:应用经乳胶灌注成人福尔马林固定头颅湿标本,共10具,模拟幕下小脑上入路和经枕经天幕入路,体会两种入路暴露的范围、经过的重要结构。结果:行经枕经天幕入路Galen静脉显露满意;幕下小脑上入路Galen静脉及其主要属支大脑内静脉显露差。经枕经天幕入路能良好暴露天幕游离缘水平以上的结构;幕下小脑上入路能良好暴露天幕裂孔后方空闰的下半部分。经枕经天幕入路当体位放在3/4俯卧位术侧朝下时,枕极牵开较易,暴露松果体区、中脑和接近三脑室后部都较方便。坐位时处理小脑上表面时比较方便。枕内侧静脉以及距状沟、顶枕沟的交汇点可以作为定位大脑后动脉、脉络膜后内侧动脉以及Galen静脉的标志。结论:经枕经天幕入路可用于主体主要位于天幕裂孔后内方空间上半部的病变,同时也适用于部分延伸至下半部分的病变,对于累及小脑前上部和四叠体的病变也适用。幕下小脑上入路主要适用于那些位于中线且完全位于天幕裂孔后内方空间下半部分、侵及四叠体和小脑前上部的病变。对于两种入路均可选择的病变,我们更倾向于选择经枕经天幕入路。3/4俯卧位术侧朝下体位是适合经枕经天幕入路的较好体位;坐位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枕内侧静脉以及距状沟、顶枕沟的交汇点可以作为定位大脑后动脉、脉络膜后内侧动脉以及Galen静脉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肺癌幕上脑转移瘤的MRI特征与血供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肺癌幕上脑转移瘤的MRI资料20例,以脑血供解剖为基础,从断层像上观察瘤灶在脑内分布的规律性。结果:20例中小细胞肺癌6例,非小细胞肺癌14例。幕上脑转移瘤共有90个瘤灶,左侧53个(58.7%),右侧37个(41.3%)。单发7例,多发13例。位于皮质内或皮髓质交界处83个(92.2%),胼胝体3个(3.3%),脑白质4个(4.5%)。分属于大脑前动脉供血区23个(25.6%),大脑中动脉供血区47个(52.2%)。大脑后动脉供血区20个(22.2%)。结论:通过对本组病例的MRI研究,瘤灶以皮质内或皮髓质交界处和大脑前,中,后动脉供血区多见,尤以中动脉供血区为多。  相似文献   

10.
肺癌幕下脑转移瘤与血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鹏  邓开鸿  卢春燕  孙龙 《华西医学》2004,19(2):190-192
目的:研究肺癌幕下脑转移瘤的MRI分布特征与血供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搜集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肿瘤幕下脑转移MRI资料20例,以脑血供解剖范围为基础,从断层像上观察确定瘤灶在幕下小脑和脑干对应脑血供区分布的规律性。结果:20例肺癌中,11例为病理证实,4例为非小细胞肺癌,7例为小细胞肺癌;9例为临床诊治过程证实。20例肺癌幕下脑转移瘤单发7例,多发13例,共有55个瘤灶,即小脑半球47个,脑干4个,小脑上蚓部3个.小脑下蚓部1个,行分属于小脑上动脉供血区13个(23.6%),小脑前下动脉供血区20个(36.4%),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16个(29.1%).基底动脉脑干分支供血区4个(7.3%),小脑动脉均有的混合供血区2个(3.6%)。20例中伴幕上多发转移瘤15例(75.0%)。结沦:肺癌单独幕下脑转移瘤较少,多伴有幕上多发脑转移;幕下脑转移以小脑半球多见,依次分布于小脑前下和后下动脉以及小脑上动脉供血区,但三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别。研究表明幕下瘤灶分布与脑血供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小脑幕切迹疝,又称颞叶钩回疝[1-2],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急症,最多见于脑外伤中的急性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和脑出血等急症.对脑疝治疗方法主要是开颅清除血肿或挫裂脑组织加去骨瓣减压术,但清除血肿或挫裂脑组织后对疝入小脑幕裂孔的脑组织复位有多种处理办法.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应用水冲复位法取得较满意效果[3-5].2003年9月至2008年6月,笔者行联合水冲脑疝复位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小脑幕切迹疝46例,同期单纯行开颅血肿或挫裂脑组织清除去骨瓣减压术39例,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3T磁共振的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加权成像(3D ASL)方法,通过观察全脑脑血流灌注情况,评价3D ASL在诊断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CCD)的作用,并了解原发脑组织病变与CCD的关系。方法收集幕上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病变合并对侧小脑半球低灌注患者58例,利用3D ASL可定量测量脑组织的脑血流量(CBF)方法,测量双侧小脑半球脑组织的CBF的灌注情况,计算小脑不对称指数(AI),依据AI大于10%时诊断为CCD,并分析幕上病变与CC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58例幕上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病变导致幕下对侧小脑半球低灌注区,以小脑半球下部明显;幕上单侧脑组织病变中55例均为脑梗死,脑外伤3例,脑梗死病变占绝大部分。幕上病灶均累及皮质-桥脑-小脑束的放射冠及以上的白质纤维走行通道;其中幕上脑组织的CBF值越低、其对侧小脑半球CBF测值越低,呈明显正相关性;幕上脑组织低灌注面积与CCD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4例患者做了2次ASL检查,2例患者做了3次3D ASL检查,其CCD病变区小脑半球的血流量变化不明显。发出CCD的病程最短为1d,最长为1年2个月CCD小脑半球低灌注区以小脑下部明显,其CCD产生与幕上脑组织病变发生部位呈明显相关,与发病时间及病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3D ASL作为一种新的灌注方法,能够无创的评价CCD的发生,其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及能定量评估小脑半球低灌注程度,3D ASL为进一步研究CCD的发生机制提供广泛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一、腔隙的部位分布问题传统文献均认为腔隙梗塞位于大脑前、大脑中动脉的深穿支供血区,此深穿动脉的直径在200μm以下,腔隙灶最常见的部位为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侧脑室周围白质、丘脑、胼胝体、桥脑基底部、内囊.大脑皮层、大脑脚、小脑、延髓、脊髓不发生腔隙梗塞,而没有明确这种选择性分布的原因.但是,近年来CT、mRI、病理报告除肯定深穿动脉供血区多发性以外,也发现了一些原来认为不可能发生部位的腔隙灶,如Miller经mRI扫描证实的纯运动性偏瘫(PMH)中,其腔隙灶1/3在大脑皮层;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塞尽管病因多样,但中心的病理生理过程都是局部脑血流量的减少。但脑血流量增加对脑功能的影响结论不尽一致。本文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对6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塞患者进行了脑血流量测定,并在病程的不同时期进行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探讨脑梗塞急性期脑血流量的变化对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首次发病临床及脑CT确诊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塞的病人60例,其中大脑中动脉主干梗塞、深穿支梗塞和皮层支梗塞各2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施行紧急颞下减压后大骨瓣减压联合小脑幕切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的作用.方法 对92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颞叶钩回疝患者随机分为2组,42例采用紧急颞下减压后大骨瓣减压联合小脑幕切开术,50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均进行术前、术后头颅CT及颅内压的监测;对幸存者术后3个月至1年随访,按GOS预后标准评价,并对其并发症进行统计.结果 紧急颞下减压后大骨瓣减压联合小脑幕切开术病例组疗效优于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组(P<0.05).结论 小脑幕切迹疝施行紧急颞下减压后大骨瓣减压联合小脑幕切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颞叶钩回疝可迅速解除脑受压、缓解颅内高压、挽救生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价值,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17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0例,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7例,CT表现为高密度片状影2例、U形影2例,累及大脑镰后部3例,呈Y形或镰刀样改变。结论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复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60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资料。结果 60例中发生于单侧55例,双侧5例;大脑镰硬膜下血肿25例表现为条索状,10例呈小带状,发生于两侧4例,MRI表现为双轨征,小脑幕下血肿7例呈片状,5例呈扇形,MRI表现为片带状高信号影,小脑幕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6例呈“Y”形,3例呈镰刀状。结论 通过60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MRI表现的比较分析,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有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MRI在定位诊断方面优于CT。  相似文献   

18.
<正>脑中心疝又称为中央型脑疝,主要是指幕上额顶叶的占位性病变向下向后对大脑中线结构产生压迫的一种脑疝,属于小脑幕裂孔疝的一种,一般认为不同于颞叶钩回疝,主要包括基底节区、丘脑、丘脑下部、第三脑室和上位脑干等移位、疝出,并产生有顺序性变化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脑中心疝发病机制复杂,病情严重,颅内血肿形成后,并发脑水肿和颅内高压,形成向下的作用力,导致大脑中线结构受压而致病。患病初期表现常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相似文献   

19.
小脑幕裂孔下疝(简称幕下疝)是颅内病变的一种危险并发症,因而研究CT 对幕下的诊断是必要的。本文旨在①提出半环疝的命名及新的疝内容物;③探讨幕下疝的CT 表现及诊断;③强调幕下疝的CT 诊断,先于临床;④根据CT 表现,推测幕下疝病人的预后。到目前为止,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报道甚少,全面涉及幕下疝的CT 诊断尚未见到。  相似文献   

20.
四、脑移位和脑疝颅内压增高时,颅内各分腔间出现压力梯度,脑组织从压力较高的分腔向压力较低的分腔移位,并将脑组织推挤到小脑幕裂孔或枕骨大孔内,压迫邻近重要结构,为脑干(中脑、延脑),颅神经(动眼神经),脑动脉(大脑后动脉)等产生紧急而危险的临床症状,称为脑疝。它不是疾病,而是疾病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导致的一种综合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