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风后失语自古作为中风病的兼证,各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认识不同,唐宋以前的医家发挥了外风理论,重视"内虚邪中"学说,金元以后,则以内因立论,突出了风、火、痰、虚、气、血的作用,然而"内虚邪中"学说也开启了中风后失语从肾论治之先河。历代文献记载均贯穿中风病的病本在肾、从肾论治,基于《黄帝内经》、《难经》中理论,从肾—髓—脑的关系来阐述肾脑相关,把髓作为肾脑关系的中间环节。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亦证实了脑肾相关性,为中风后失语从肾论治提供了客观依据,文章将对其理论渊源和现代生物学基础进行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2.
中风属危急重症,而从古至今,研究者颇多,见仁见智,或主外风,或主内风,论治必言息风。邵念方教授通过对中风理论的分析研究和积 30余年临床经验,并结合当今中风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中风无风论”。现就个人体会,对此新论探讨如下。 1中风发病源于风,中风既成则无风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发为偏枯”,即是内虚邪中之“外风论”。《素问·生气通天论》又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即是“内风论”。仲景又承袭《内经》内虚邪中之“外风论”,云中风“…  相似文献   

3.
《灵枢·贼风篇》曰;“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令人病焉”。《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指出“贼风虚邪”极易伤人致病。王冰注云:“邪乘虚入,谓之虚邪;窃害中和,谓之贼风”。历代医家对此也分别指出贼风是泛指四时不正之气;虚邪是乘人体之虚而伤人的邪气。其实“贼风虚邪”是外恶邪气的统称。《灵枢·九宫八风篇》云:“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  相似文献   

4.
唐贤彪  谭子虎 《河南中医》2013,33(4):615-616
唐宋以前,中风病以“外风”学说为主,以“正虚邪恋”立论,治疗上以祛风通络为主,调气补虚兼顾.唐宋以后医家除考虑外内因素致病外,还考虑到了内在因素明清时期,“内风”学说日趋成熟与完备.  相似文献   

5.
中风肢痛从痹症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霞  陈萍  乔凯 《四川中医》2000,18(7):12-13
中风病恢复期或后遗症期部分患者留有患侧肢体疼痛,多见于脑血管病所致的丘脑性疼痛。西医主要治疗原发病,如常规治疗脑梗塞或脑出血,中医不外补气活血通络,但疗效尚难满意。近年来,我们从痹症的角度治疗中风肢痛证,取得较好疗效,介绍如下。1 中风肢痛从痹症论治的理论基础中风肢痛的病因病机当为中风后由于正气亏虚,风寒湿邪或邪热闭阻经络,气血不通而发病。早在唐宋以前,关于中风的病因学说就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即“外风”,《内经》中“冬病善痹厥”,说明冬季多中风,现代医学认为脑血管意外与气象季节因素有一定关系。隋·巢元方《诸…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桂凤 《河北中医》2001,23(5):396-398
中风是中医四大难治病之一 ,近年来随着脑科学研究的进展 ,许多学者开展了大量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以及药理、药化研究 ,尤其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发病机理的探讨提出了毒邪和络病学说 ,研制并开发了使用方便、疗效确切的新药 ,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救治的成功率。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探讨中风病因病机历代医家都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 ,在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至金·刘完素首先提出“肾水虚衰”之说 ;明·张介宾强调“内伤积损”是导致中风的根本原因 ;清·叶天士认为是“精血耗衰 …  相似文献   

7.
银屑病从瘀论治古田县水口卫生院(352200)余家诒银屑病多从血热、血虚、风燥等论治,而就其临床观察,血热、血虚、风燥不能完全反映银屑病发生发展之病机。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银屑病之发生,虚是其本质,邪即为风热毒乘虚侵袭,蓄结体内,毒热蕴久,...  相似文献   

8.
气虚血瘀是缺血性卒中的基本病机 缺血性卒中,属中医“中风”、“厥证”、“偏枯”等病证范畴,气虚血瘀是中风、偏枯发病的基本病机,历代医家对此论述颇多。“内虚邪中”说始于《内经》,在《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提示了气虚是发生中风的重要原因之一。《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论》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  相似文献   

9.
咳喘从肝治     
治疗咳喘,前人多以虚实论治,邪实者多从风痰立论,责之于肺,正虚者多以气不摄纳为宗,责之于肾。笔者根据临床观察,认为咳喘与肝有关。《素问·经脉别论篇》说“喘出于肝”。《素问·脉要精微论》也说:“肝  相似文献   

10.
由于格林-巴利综合征多以急性软瘫为主要表现,故中医学普遍认为本病属于"痿证",亦多从痿证论治。但从其起病及临床表现看,格林-巴利综合征属于外风侵袭导致四肢不收的中风病,属风痱范畴。这与唐宋之前所盛行的外风理论,即"内虚邪中"的学说高度吻合。此风痱病因风起病,致四肢不收,病因病机为"气血虚甚,风邪乘之",当用"外以散邪,内以补虚"之续命汤随证治之,并以"非汗不瘥,以知为度"随病加减。同时,从外风论治格林-巴利综合征亦能启发临床工作者将其应用到更多风痱病中,包括但不局限于以感染为病因,以迟缓性瘫痪为结局的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1.
中风病毒邪界定与治疗初探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被历代医家视为风、劳、臌、膈四大难证之首。中医认为,风、火、痰、气、血、虚六端是中风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此六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发为中风病。随着对中风病病理机制及临床治疗的深入探索,结合传统中医“毒”的理论,借鉴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认为毒邪是中风病病理因素,并采用解毒、排毒法治疗以提高中风病疗效,已成为现代医家在中风病病因学及治疗学研究中新的视点与热点[1,2],初步临床实践亦显示了良好的研究前景[3,4]。目前中风病从毒论治研究中存在两大不可回避且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毒与非毒之间如何界定…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属中医“瘿病”范畴。历代医家把瘿病责之于肝,强调气滞、痰浊、瘀血等邪实因素为主要病机;现代医家多认为甲亢的病机是以气阴两虚为本,以火郁痰凝血瘀为标,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证候。笔师从陈如泉教授学习,发现甲亢患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毒邪”表现,渐悟甲亢从“毒”论治之思路,现浅述于后。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首创“中风病”病名,病机重视“内虚邪中”,治疗强调运用疏散外邪之药,对后世论治中风病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金匮要略》原文,详细探讨张仲景论治中风病思想,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补肾活血化痰法在缺血性中风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缺血性中风病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 ,其病机与五脏诸虚有关 ,总以肾虚为本 ,病理因素可见虚、火、风、痰、气、血六端 ,却以瘀血、痰浊为要。治疗不必求其本 ,谨守病机 ,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就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理论依据作简要论述。1 历史渊源中风病以肾亏气虚为本之源可上溯至内经“内虚邪中”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 :“年四十 ,而阴气自半也 ,……年六十 ,阴痿 ,气大衰”。《素问·调经论篇》云 :“血之与气 ,并走于上 ,则为大厥”。《灵枢经·刺节真邪篇》云 :“虚邪偏客于身半 ,其入深 ,内居营卫 ,…  相似文献   

15.
陈建杉  江泳 《光明中医》2002,17(1):34-36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强调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 ,当先治其卒病 ,后乃治其痼疾。”其主要精神在提示医家治病当有缓急先后、轻重之分 ,然后世有些医家以此为据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 ,墨守成规 ,一味考虑新病 ,忽视痼疾的影响 ,用药单一 ,以至起效甚微或延误病情 ,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诚然 ,临证中有痼疾加以卒病 ,先治卒病的情况 ,但更多的是二者加以兼顾 ,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疾病的病理过程、病理产物等相互影响 ,机体正气与病邪相互消长 ,故《内经》云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素问·上古天真论》…  相似文献   

16.
明代医家王肯堂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继承前医家观点并有独到见解。通过强调正虚邪中与真气不周,突出心与胃的功能,注重肾与冲任的联系来阐发中风之病机,将中风病分为中脏、中腑、中经络及中血脉四类,多以发汗祛风、通腑泻下、调血顺气、攻痰清热、培正补虚为治则。王肯堂论治中风病的思想与方法,对当今中风病的中医临床治疗仍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毒性心肌炎(VMC)属祖国医学心悸、怔忡、胸痹、温病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对该病治疗有一定优势,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张镜人〔1〕认为该病病因病机为外邪侵袭,内舍于心,心气阴两虚,郁热血瘀内阻所致。田淑芳〔2〕总结刘弼臣教授从心肺论治理论,提出心肺相传,病初温热闭肺、心神受扰,湿困脾阳、湿热扰心;继而病邪内陷,正气不支,心阳虚衰;病久气阴两伤,瘀血内阻致使心脉气血运行不畅。杨纲领等〔3〕将该病分三期,急性期风热邪毒袭肺或湿热邪毒侵及肠胃而上犯于心,甚者邪毒直陷心包,心阳虚脱而亡阳。恢复期正虚邪恋、本虚标实,或正气损伤…  相似文献   

18.
“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出自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原文是“医风先医血 ,血行风自灭”。实践证明 ,这一法则若运用得当 ,确能获取良效 ,笔者就此浅谈体会如下。1 风病缘于气血失调疾病的发生 ,主要是由于人体气血阴阳失调 ,而风病亦不例外。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为人体一身正气之根本 ,气血阴阳失调 ,疾病由生。《素问·评热病论》说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也说 :“风雨寒热 ,不得虚 ,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 ,盖无虚 ,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贼风 ,与其身形…  相似文献   

19.
偏头痛属中医学头风、夹脑风、偏头风范畴,西医称为血管神经性头痛。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外感与内伤,导致头部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致,治疗以缓急止痛为要务。本文拟对中医治疗偏头痛的用药规律作初步探讨。 1 祛除病邪 偏头痛的病邪外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济生方·头痛论治》云:“凡头痛者……风寒暑湿之邪,伤于阳络,伏留不去者,名曰厥头痛。”内邪指痰湿、瘀血。《丹溪心法》谓:“头痛多主于痰。”《医林改错》则认为头痛多因瘀血所致。内邪的形成或因病前饮食内伤,七情郁结,跌打损伤所致,或为病后邪气停聚,气…  相似文献   

20.
"中风"一词,首见于《内经》。关于中风的病因病机,一般认为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突出以"内风"立论。清代医家黄元御首创"一气周流"理论,并以此论治中风,颇有成效。笔者将对黄氏论治中风试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