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病例:男、36岁,农民,住院号:4212。1985年3月18日以间竭发作性上腹及脐周痛一月余,近六大来加重急症住院。病初腹痛持续30分钟常自然缓解,伴腹胀,尚能进食。当地县医院诊为“肠蛔虫症”,服驱蛔灵便出蛔虫30余条,但腹痛无好转,六天来腹痛加重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解黑便一次。既往健康,无腹痛、肝病及腹部外伤史。检查:T:37.3℃P:84次/分、BP:130/80mmHg、R:21次/分,一般状况尚好,表情痛苦,皮肤粘膜无出  相似文献   

2.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SMVT)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肠缺血性疾病。1998年1月~2008年12月,我们共收治ASMVT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陈萍  孙林  车海杰  勇俊 《山东医药》2006,46(10):77-77
2000-2004年,我院共收治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肠系膜血管阻塞引起的肠梗死在十九世纪已有报道,但直至1935年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简称MVT)才被描写为与动脉阻塞有区别的一种临床疾病。目前已知MVT不仅可并发于许多疾病过程,而且也可发生于无明显其他疾病的情况。有些近年的报告,集中于MVT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并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取2015-01/2016-12医院收治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并急性系膜静脉血栓患者60例,设为观察组.取同期入院收治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医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并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与肝硬化病程、高血压、自身免疫性、白细胞、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并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与糖尿病、脾切除史、硬化剂治疗史、血红蛋白、血小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显示: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并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与糖尿病、脾切除史、硬化剂治疗史、血红蛋白、血小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并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素较多,应根据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处理,降低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男性,57岁,患肝硬化10余年,反复消化道出血1年,再次呕血、便血7天人院。入院前曾在外院行止血、抑酸、输血等治疗,因仍然便血转入我院。入院当天患者出现剧烈腹痛,辗转不安,大汗淋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1991~2002年收治的6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经验,并从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例非手术治疗,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误诊4例,确诊1例。6例均治愈出院,随访8~19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该病大部分诊断困难。警惕本病症状与体征不相符的特点及CT、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手段治疗切除坏死肠段,静脉取栓及术中、后抗凝溶栓是提高治愈率、防止复发的重要方法,尚未引起肠坏死、穿孔时,非手段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和分析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02-01~2007-12 收治7例AMVT的诊断、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病人中治愈出院6例,1例死于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结论 早期AMVT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CT等影像学检查是获取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及时抗凝溶栓治疗可阻止血栓蔓延,出现腹膜炎表现时要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9.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是一种少见的肠系膜血管阻塞性疾病,常继发于其它疾病,临床上很难在发病早期确诊而延误治疗。当病情加重,发生明显腹膜炎时小肠已广泛性坏死,病死率极高。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VT)是一种较罕见的肠系膜上血管阻塞性疾病。由于术前无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难以早期诊断。自2001年以来,我们曾收治3例,2例经治疗好转,1例死亡。现择其中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AM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非手术治疗21例,治愈19例,2例采用非手术溶栓治疗,无效后自动出院。手术治疗5例,治愈4例,1例术后3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在未出现肠坏死的情况下,非手术及介入治疗AMVT安全、有效,应为首选;接受手术者,术后抗凝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1999年4月至2003年5月,我院共收治11例肠系膜血栓形成患者,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对我院30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总结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30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51.9岁。手术治疗19例,死亡7例;溶栓治疗11例,放弃治疗1例。结论腹部CT可对早期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做出正确的诊断,早期溶栓或手术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7月至2003年6月经手术确诊的8例AMV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结果8例术前均以急腹症就诊,疑诊AMVT2例,8例均手术后确诊。1例为肠系膜上静脉主干血栓形成,全小肠坏死,术后2d死亡。余7例部分肠系膜静脉栓塞及肠坏死,6例治愈,1例并发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明确病因。结论AMVT大多数以急腹症就诊,早期腹痛明显而体征轻微是其临床特点,临床诊断较困难。对有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可疑肠坏死和血流动力学不稳的患者应立即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溶栓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是一种少见的肠系膜血管阻塞性疾病,起病隐匿,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很难早期诊断。近几年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和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提高,使MVT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也使该病能在早期阶段得到治疗,已有保守治疗成功的报道。我院在使用螺旋CT进行早期诊断基础上,对5例患者采用介入性溶栓治疗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敬长春  陈冰  朱玉森 《胃肠病学》1999,4(3):132-132
临床资料:本组男3例,女1例。年龄31~78岁,平均55岁。发病至就诊平均4.5天。术前3例诊断为肠梗阻,1例诊断为消化道穿孔。4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2例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史,1例有心肌梗塞史,1例原因不明:经手术4例中3例死亡,其中1倒术后2天再次出现小肠系膜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MVT)多起病缓慢 ,早期症状不典型 ,但发作后常迅速引起肠坏死。 1996~ 2 0 0 1年 ,我们收治MVT患者 12例 ,现将诊治体会介绍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7例 ,女 5例 ;年龄 2 4~ 6 8岁 ,平均41.5岁。曾因门脉高压行脾切除加断流术 9例 ,此次发病距手术时间 3~ 10个月 ;产后 2 1天、老年糖尿病及高脂血症各1例 ,无明显诱因 1例。12例均有持续或间歇加重的腹痛史及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 ,腹胀 7例 ,呕血 2例 ,便血 5例 ,腹泻 2例 ;早期体征轻微 ,后期均有腹膜刺激征。诊断性腹腔穿刺 6例 ,均抽出血性腹水。肠鸣音减弱 6例…  相似文献   

18.
张杰  纪霞  刘翠英 《山东医药》2007,47(20):99-100
1996~2005年,我院共收治18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VT)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王长友  高舸 《山东医药》2004,44(36):66-67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是一种罕见的肠道缺血性疾病。该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MVT是指有症状,时间不超过4周者;而症状超过4周,且没有肠梗死,或经腹部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者,称为慢性MVT。临床所见多为急性MVT。MVT初期症状轻微,腹部常无阳性体征,故早期不易确诊。文献报道本病的误诊率高达90%~95%。为了降低误诊率,现将有关的诊断方法做一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周亚勇  何赞 《心脑血管病防治》2009,9(3):240-240,F0003
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是普外科及血管外科较少见的急腹症,临床表现为血运性肠梗阻,如延误诊治常引起缺血性肠坏死,病死率高达60%~100%。2001年5月至2007年6月,我科共收治肠系膜血管栓塞11例,现将治疗与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