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间歇导尿分为无菌性间歇导尿和清洁性间歇导尿( clea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CIC )。1971年Lapides将CIC应用于脊髓损伤(SCI)患者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CIC即指在清洁条件下,定时将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内,使膀胱能够有规律地排空尿液的方法。许多研究表明,神经性排尿功能障碍者长期应用CIC能免除留置导尿的不便,并能显著降低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生存得更长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因此,CIC已成为目前公认的SCI患者科学的尿路管理方法 。然随着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及家庭康复护理,仍出现不少与CIC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病例,这无疑成为CIC护理实践中的一大弊端。为了探讨针对由CIC引起的尿路感染其预防与控制的有效措施,我们对CIC相关性感染因素作了大量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改良膀胱冲洗技术预防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清洁间歇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清洁间歇导尿患者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0)。观察组采用生理盐水500 ml改良膀胱冲洗,隔天1次;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500 ml传统膀胱冲洗,每天1次。结果治疗后4周和6周,观察组尿路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膀胱冲洗技术可降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清洁间歇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在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将138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按就诊顺序及病人意愿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66例,观察组实施清洁间歇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对照组给予常规留置导尿法。观察两组治疗2周、4周时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和泌尿系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治疗2周、4周后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早期实施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可明显降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自我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4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9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留置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患者给予自我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于入选时、导尿2个月后分别对2组患者膀胱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2个月导尿训练后,发现治疗组患者残余尿量[(80.6±16.7)ml]、尿路结石发生率(2.1%)及尿路感染发生率(2.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膀胱最大排尿量[(313.8±0.4)ml]则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2组患者入选时均不能自主排尿,经2个月导尿训练后,发现治疗组恢复自主排尿的患者例数(46例)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自我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有助于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尿路结石及尿路感染等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最佳导尿方法。方法将60例SCI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实施个体化自家清洁导尿(对照组)和优化导尿程序(试验组),2组均配合膀胱训练。结果 2组患者尿路感染及插管不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进行(3.47±1.02)次训练、试验组进行(2.13±0.75)次训练后操作者即能熟练掌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尿道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导尿程序后的自家清洁导尿方法简单,易掌握。  相似文献   

6.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常见的并发症,间歇导尿是国际尿控协会推荐协助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空膀胱最安全的首选措施。笔者从导尿方式,导尿频次方法、尿管选择、预防处理尿路感染、管理依从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促进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普及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加艾箱灸对恢复脊髓损伤后截瘫病人膀胱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病情基本相同的脊髓损伤截瘫病人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予间歇导尿技术进行护理,观察组予间歇导尿联合艾箱灸气海、关元穴,治疗2个月后观察两组病人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和尿路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自主排尿恢复时间、残余尿量、膀胱容量等均有明显改善(P〈0.01);病人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间歇导尿加艾箱灸气海、关元穴对于促进脊髓损伤后截瘫病人膀胱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作用,并且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间歇导尿指在清洁的条件下定时将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内,使膀胱有规律地排空尿液,其可有效减少脊髓损伤患者因留置导尿而带来的诸多并发症。护理过程中可教会患者及家属基本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科自2007年1月始在脊髓损伤患者中使  相似文献   

9.
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的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方法。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6月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2例。实验组采用Crede手法按摩、电针刺激、间歇性导尿术等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方法,对照组单纯采用留置导尿和间歇性导尿术。训练期间定期查尿常规和中段尿培养,进行尿路感染率比较;监测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结果(1)实验组、对照组尿路感染率分别为12.5%(2例)和25.0%(4例),有统计学意义(P〈0.05);(2)膀胱容量测定实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实验组少于对照组。结论脊髓损伤后早期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可以促进膀胱功能障碍的恢复、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正>脊髓损伤(SCI)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间歇性导尿(IC)是指在无菌或清洁的条件下,定时将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内,使膀胱能够有规律地排空尿液的方法[1]。间歇性导尿是基于膀胱正常生理机能以及神经反射机制的理论而创立的一种针对神经源性膀胱障碍的临床护理实践;可以减少病人肾  相似文献   

11.
王春兰  吴婉英  夏黎瑶   《护理与康复》2018,17(11):28-30
正间歇导尿(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IC)指不将导尿管留置于膀胱内,仅在需要时插入膀胱,排空后即拔除。间歇导尿被推荐为协助膀胱排空的金标准[1],且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间歇导尿不仅应用于脊髓损伤患者,在妇科术后尿潴留等领域也有探索应用并有良好效果[2]。与长期留置导尿相比,间歇导尿是一种更安全和方便的膀胱管理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本组76例脊髓损伤患者,均施行无菌间歇导尿,根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调整间歇导尿次数,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加强会阴部清洁护理。结果本组膀胱容量均正常或接近正常,残余尿量均小于100ml,10例残余尿量小于30ml;52例形成反射性膀胱,24例膀胱充盈后可自行排尿,无严重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等并发症。结论间歇导尿操作简便、效果可靠、减少了逆行感染,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是解除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SCI患者清洁间歇导尿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将本院康复科于2014年3~10月收治的32例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的行清洁间歇导尿的住院患者为观察组(实施品管圈);于2013年8月~2014年1月住院治疗的32例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行清洁间歇导尿的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品管圈前),并按常规清洁间歇导尿法对患者进行导尿方法指导及宣教。观察组采用品管圈活动模式管理清洁间歇导尿患者,即设立品管圈活动小组,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尿路感染原因,设立目标,制定相应对策并实施。结果对照组发生尿路感染为10例(31.25%),观察组发生尿路感染为3例(9.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可降低SCI患者清洁间歇导尿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居家实施自我清洁间歇导尿的效果.方法 选取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患者68例,住院期间实施无菌间歇导尿,出院后实施自我清洁间歇导尿,收集两种方法6周间歇导尿期间每周1次尿常规、尿培养检查结果和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的测定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出院后3周,7例终止导尿.61例患者在实施无菌间歇导尿和居家自我清洁间歇导尿期间的泌尿系感染、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可居家实施自我清洁间歇导尿,是一种方便、经济、有效的膀胱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寿命低于发达国家,其中泌尿系统并发症是导致此类患者晚期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其主要原因是对泌尿系统并发症的治疗和护理水平较低[1]。SCI对泌尿系统的影响主要为排尿障碍,如处理不当则可造成膀胱输尿管反流(VUR)、肾积水、泌尿系统感染和肾功能减退或衰竭[2]。我们尝试在康复护理工作中应用间歇性导尿术对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以进一步观察其对患者的膀胱功能及尿路感染发生率的影响。2003年7月-2005年9月,我科对脊髓损伤伴有排尿障碍的37例患者应用间歇性导尿术,取得了良好…  相似文献   

16.
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本组76例脊髓损伤患者,均施行无菌间歇导尿,根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调整间歇导尿次数,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加强会阴部清洁护理。结果本组膀胱容量均正常或接近正常,残余尿量均小于100ml,10例残余尿量小于30ml;52例形成反射性膀胱,24例膀胱充盈后可自行排尿,无严重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等并发症。结论间歇导尿操作简便,效果可靠,减少了逆行感染;此法结合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是解除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加艾箱灸对恢复脊髓损伤后截瘫病人膀胱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病情基本相同的脊髓损伤截瘫病人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予间歇导尿技术进行护理,观察组予间歇导尿联合艾箱灸气海、关元穴,治疗2个月后观察两组病人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和尿路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自主排尿恢复时间、残余尿量、膀胱容量等均有明显改善(P0.01);病人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间歇导尿加艾箱灸气海、关元穴对于促进脊髓损伤后截瘫病人膀胱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作用,并且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熊根玉  冯珍  刘炎玲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7):1589-1590
目的探讨最佳导尿方法,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生存质量。方法观察组70例SCI患者实施个体化自家间歇性清洁导尿和或定时自家间歇性清洁导尿,同时配合各种辅助方法进行膀胱训练,对照组70例SCI患者行留置导尿。结果观察组70例患者和/或家属均能熟练掌握ISICC和SICC方法,37例患者恢复自主性排尿,15例建立反射性排尿,18例仍在行SICC,无一例尿路感染发生;对照组中3例恢复自主性排尿,1例建立反射性排尿,66例继续行留置导尿,19例形成小膀胱(挛缩膀胱),11例发生尿路感染。结论个体化自家间歇性清洁导尿法能有效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生活质量和恢复自主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9.
间歇性清洁导尿术在脊髓损伤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歇性清洁导尿术(CIC)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68例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对照组给予常规留置尿管法,观察组实施CIC;观察两组治疗2周、4周时的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及泌尿系统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第2周和第4周的泌尿系统感染率为2.94%和11.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5%和32.35% (P<0.05);观察组第2周和第4周膀胱残余尿量为(61.27±2.36)mL和(46.73±2.14)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1.42±1.94)mL和(143.16±1.48)mL(P<0.05);第2周两组的膀胱容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观察组的膀胱容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4周滴漏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为2.9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71%(P<0.05).[结论]对SCI病人采用CIC,可明显增加膀胱容量、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和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综合训练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08年6月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2例,采用留置导尿、Crede手法按摩、间歇性导尿术、电针刺激等综合训练及护理.训练期间定期查尿常规和中段尿培养.结果 通过对32例脊髓损伤患者2个月的膀胱功能综合训练,有30例患者训练后达到自主排尿,有2例患者膀胱功能未恢复,训练期间尿路感染率为6%,未发生肾功能衰竭.结论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采取早期、规范、系统的综合训练,正确指导患者积极配合,能有效降低尿路感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