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可行性及其显微解部学关系.方法 (1)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20侧)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颢下窝、翼腭窝、蝶筛区、海绵窦等区域的显露情况及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2)经该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翼突、中鼻甲、上颌神经是经上颌骨翻转手术入路的三个重要解剖标志,此入路对前、中颅底、斜坡区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从颅外暴露颅底,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临床应用中,6例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反应小,恢复快.结论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手术可行,熟悉此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对开展此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可行性及其显微解部学关系.方法 (1)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20侧)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颢下窝、翼腭窝、蝶筛区、海绵窦等区域的显露情况及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2)经该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翼突、中鼻甲、上颌神经是经上颌骨翻转手术入路的三个重要解剖标志,此入路对前、中颅底、斜坡区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从颅外暴露颅底,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临床应用中,6例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反应小,恢复快.结论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手术可行,熟悉此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对开展此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可行性及其显微解部学关系.方法 (1)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20侧)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颢下窝、翼腭窝、蝶筛区、海绵窦等区域的显露情况及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2)经该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翼突、中鼻甲、上颌神经是经上颌骨翻转手术入路的三个重要解剖标志,此入路对前、中颅底、斜坡区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从颅外暴露颅底,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临床应用中,6例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反应小,恢复快.结论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手术可行,熟悉此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对开展此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可行性及其显微解部学关系.方法 (1)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20侧)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颢下窝、翼腭窝、蝶筛区、海绵窦等区域的显露情况及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2)经该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翼突、中鼻甲、上颌神经是经上颌骨翻转手术入路的三个重要解剖标志,此入路对前、中颅底、斜坡区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从颅外暴露颅底,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临床应用中,6例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反应小,恢复快.结论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手术可行,熟悉此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对开展此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可行性及其显微解部学关系.方法 (1)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20侧)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颢下窝、翼腭窝、蝶筛区、海绵窦等区域的显露情况及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2)经该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翼突、中鼻甲、上颌神经是经上颌骨翻转手术入路的三个重要解剖标志,此入路对前、中颅底、斜坡区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从颅外暴露颅底,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临床应用中,6例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反应小,恢复快.结论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手术可行,熟悉此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对开展此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可行性及其显微解部学关系.方法 (1)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20侧)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颢下窝、翼腭窝、蝶筛区、海绵窦等区域的显露情况及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2)经该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翼突、中鼻甲、上颌神经是经上颌骨翻转手术入路的三个重要解剖标志,此入路对前、中颅底、斜坡区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从颅外暴露颅底,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临床应用中,6例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反应小,恢复快.结论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手术可行,熟悉此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对开展此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可行性及其显微解部学关系.方法 (1)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20侧)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颢下窝、翼腭窝、蝶筛区、海绵窦等区域的显露情况及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2)经该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翼突、中鼻甲、上颌神经是经上颌骨翻转手术入路的三个重要解剖标志,此入路对前、中颅底、斜坡区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从颅外暴露颅底,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临床应用中,6例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反应小,恢复快.结论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手术可行,熟悉此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对开展此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可行性及其显微解部学关系.方法 (1)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20侧)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颢下窝、翼腭窝、蝶筛区、海绵窦等区域的显露情况及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2)经该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翼突、中鼻甲、上颌神经是经上颌骨翻转手术入路的三个重要解剖标志,此入路对前、中颅底、斜坡区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从颅外暴露颅底,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临床应用中,6例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反应小,恢复快.结论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手术可行,熟悉此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对开展此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可行性及其显微解部学关系.方法 (1)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20侧)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颢下窝、翼腭窝、蝶筛区、海绵窦等区域的显露情况及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2)经该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翼突、中鼻甲、上颌神经是经上颌骨翻转手术入路的三个重要解剖标志,此入路对前、中颅底、斜坡区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从颅外暴露颅底,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临床应用中,6例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反应小,恢复快.结论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手术可行,熟悉此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对开展此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可行性及其显微解部学关系.方法 (1)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20侧)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颢下窝、翼腭窝、蝶筛区、海绵窦等区域的显露情况及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2)经该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翼突、中鼻甲、上颌神经是经上颌骨翻转手术入路的三个重要解剖标志,此入路对前、中颅底、斜坡区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从颅外暴露颅底,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临床应用中,6例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反应小,恢复快.结论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手术可行,熟悉此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对开展此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可行性及其显微解部学关系.方法 (1)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20侧)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颢下窝、翼腭窝、蝶筛区、海绵窦等区域的显露情况及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2)经该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翼突、中鼻甲、上颌神经是经上颌骨翻转手术入路的三个重要解剖标志,此入路对前、中颅底、斜坡区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从颅外暴露颅底,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临床应用中,6例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反应小,恢复快.结论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手术可行,熟悉此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对开展此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的方法及相关解剖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采用8具成人头颅标本,通过神经内镜下模拟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进行逐层解剖,并测量和采集相关数据或图片,对神经内镜解剖过程中的不确定结构和数据,通过显微镜下模拟耳前颞下-颞下窝开放入路证实。结果8具尸头标本(16侧)的膜性鼻泪管位于上颌窦内壁的骨性鼻泪管内,开口于下鼻道,其长度为(14.3±3.6)mm,直径为(5.3±1.8)mm。眶下神经和眶下动脉在眶下裂处形成神经血管束,走行于上颌窦顶壁的眶下管内;颊神经自下颌神经分出后从翼外肌上、下头之间穿出,在颞肌与翼外肌之间向前走行并支配颊肌。结论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的关键为膜性鼻泪管的显露和保护;进行神经内镜手术时,眶下神经血管束可作为识别翼腭窝内结构的标志,颊神经可作为识别颞下窝内各肌肉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上颌窦-翼腭窝-海绵窦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上颌窦-翼腭窝-海绵窦手术入路相关结构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共20侧,完全模拟该手术入路,对入路相关解剖标志进行了详细地显微解剖、观察、拍摄、测量和统计.结果上颌窦后壁与翼腭窝区结构复杂,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经过,是颅前、中窝与鼻腔、窦肿瘤互相蔓延的通道.该入路可较好地显露海绵窦前外侧相关的结构.结论该手术入路是海绵窦入路的一个特殊方法,拓展海绵窦手术入路的路径,为利用颅底硬膜外间隙进行入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颅眶交界区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颅眶交界区域显微解剖。方法从不同的方向对26侧颅眶交界区进行显微镜下解剖研究,并留取图像资料。结果颅眶交界区的侧方暴露有利于眶-翼腭窝-颞下窝沟通肿瘤的切除,额底眶顶暴露适合于眶-蝶沟通肿瘤的切除,海绵窦和眼眶沟通肿瘤的暴露要兼顾额叶底面、中颅窝底前部和眶外侧壁暴露以颞侧上方入路为佳,内侧中线的暴露适合于鼻-眶沟通肿瘤的暴露。结论颅眶交界区与眼眶后部、海绵窦前部、蝶鞍区、鼻腔顶部筛窦、颞下窝和翼腭窝相关,不同特点肿瘤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向和手术入路暴露。  相似文献   

15.
颌内动脉翼腭段和翼腭窝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前方颅下病变处理提供颌内动脉翼腭段和翼腭窝的显微解剖参数。方法 对20具成人带颈头颅标本,仿Janecka的标准面部移位入路(左侧)行两侧颌内动脉翼腭段和翼腭窝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颌内动脉翼腭段位于神经成分前方,变异常见,前颞深动脉可作为确定颌内动脉翼腭段的一个可靠标志。确认翼腭窝内的翼管神经和上颌神经,有助于周围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的保护。结论 熟知颌内动脉翼腭段和翼腭窝的显微解剖,有助于前方颅下病变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翼腭窝区解剖特点,为经上颌颅底手术入路提供解剖资料.方法 在10个甲醛固定成人头颅标本上,显微镜下观察翼腭窝内神经血管的解剖毗邻关系.利用冷冻铣切技术,获得横断、冠状及矢状位0.1 mm层面,在断面上连续追踪、观察翼腭窝的解剖结构.结果 翼腭窝内有上颌神经、翼管神经、蝶腭神经节及上颌动脉等重要结构,其内容物分为血管层和神经层.翼腭窝的解剖标志有圆孔、蝶腭孔及翼突,圆孔至翼管前口的距离为(0.872±0.242) cm,翼管至蝶腭孔的距离为(0.946±0.262) cm.圆孔位于眶上裂的外下方,圆孔至眶上裂距离为(0.846±0.264) cm.结论 冷冻铣切技术获得的断面清晰地显示了翼腭窝的解剖关系;显微和断层解剖方法相结合,阐明了翼腭窝区神经与血管分层的解剖特点,圆孔、蝶腭孔、翼突及翼管外孔可作为该区域的定位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17.
翼腭窝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翼腭窝的显微解剖,为颅底外科手术治疗翼腭窝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10例颅骨干标本对翼腭窝区的结构及孔道交通等进行观察,对10例(2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的翼腭窝进行显微解剖。结果翼腭窝呈一狭长的漏斗型间隙,经八个自然管道与鼻腔、口腔、咽、眶、颞下窝、颅中窝相交通。其主要内容物包括上颌动脉翼腭段及其分支、上颌神经和蝶腭神经节等。结论翼腭窝解剖结构复杂,血管神经丰富,毗邻结构重要,熟知此区的显微解剖,对手术治疗翼腭窝区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经鼻颅底手术中骨性解剖标志的临床意义。方法测量100例干性颅底骨性标本的相关解剖数据;并分析2000年9月~2007年3月进行的172例内镜经鼻颅底手术录像,评价中鼻甲、筛窦、蝶窦腔内骨性隆起、蝶骨翼突等作为骨性解剖标志的临床意义。结果骨性解剖数据:两侧翼突内侧板、枕髁前缘和破裂孔间距分别为26.47mm、16.92mm和19.98mm;视神经管与破裂孔、卵圆孔和下颌关节窝内缘距离约26mm、30mm和44mm。在172例内镜经鼻颅底手术中,与手术入路相关的并发症包括颈内动脉损伤1例,视神经损伤1例,其他并发症包括脑脊液鼻漏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膜炎致死1例;中鼻甲、筛窦、蝶窦腔内骨性隆起及蝶骨翼突是内镜经鼻前颅底、鞍区、斜坡、海绵窦、颞下窝和翼腭窝手术中指导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结论颅底骨性解剖标志对于内镜经鼻颅底手术有指导作用,正确认识这些解剖标志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Lateral skull base meningiomas, particularly sphenoorbital meningiomas, sometimes extend extremely widely into adjacent structures including the paranasal sinuses. For endonasal skull base reconstruction using a vascularized nasoseptal flap for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leak, the simultaneous combined transcranial and 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 was applied for resection of these extensive tumors. We performed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four patients treated with the simultaneous combined transcranial and 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 for resection of lateral skull base meningiomas. Preoperative characteristics, tumor extent, extent of resection, complications, and postoperative outcomes were analyzed. The tumor extended into the paranasal sinus, infratemporal fossa, and pterygopalatine fossa in all patients. Extracranial extension into the cavernous sinus or superior orbital fissure was detected in two and three patients, respectively. In one patient without extension into the cavernous sinus and superior orbital fissure, gross total resection was achieved, whereas in the other three patients, subtotal resection was performed, and small residual masses of the tumor remained in the cavernous sinus or superior orbital fissure to minimize the risk of postoperative ocular nerve damage. No patients experienced postoperative CSF leak. The simultaneous combined transcranial and 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 is useful for a subgroup of patients with lateral skull base meningiomas for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CSF leak. Particularly in recurrent cases in which vascularized flaps from the transcranial side are likely unavailable due to prior tumor resection, this combined approach is worth considering depending on tumor extension into the paranasal sinus.  相似文献   

20.
The authors describe a rare case of intracranial tuberculoma of the Meckel's cave and cavernous sinus with extension into the infratemporal fossa causing widening of the foramen ovale and adjacent bone destruction. The rarity of the lesion and the unusual extension of the lesion are presented with a brief review of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