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表达的变化对DNA损伤修复的影响,为从DNA损伤修复角度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伪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线栓法制作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5分制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免疫组化法测定PCNA,TUNEL法检测DNA双链损伤。结果:缺血再灌注后24~48h实验动物神经功能缺损最为明显,再灌注96h后逐渐减轻。缺血再灌注之后,PCNA表达明显下降,至24h达到高峰,并持续低表达至96h。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神经元PCNA表达及DNA双链损伤有密切关系(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952和1.029)。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PCNA表达减少导致DNA损伤无法得到有效修复,进而导致DNA双链断裂和神经元死亡;DNA损伤与修复系统失衡可以影响大鼠缺血后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DNA修复酶Ku70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2h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缺血脑组织区Ku70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手术组非缺血侧大脑半球Ku70广泛表达,定位于细胞核;手术组缺血侧尾壳核于再灌注0.5h、额顶叶皮质于再灌注2hKu70阳性细胞数开始减少犤分别为(83.3±5.3)及(105.5±5.1)个/视野,t=2.561及14.934,P均<0.05犦,于再灌注6h,上述区域Ku70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犤分别为(23.8±3.8)及(37.8±4.3)个/视野,t=3.149及20.771,P均<0.01犦,并持续至再灌注48h。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早期,DNA修复酶Ku70在损伤区域的表达水平降低,提示再灌注早期DNA修复功能降低,在促进缺血再灌注区域细胞损伤中可能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早期DNA修复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DNA修复酶Ku70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2h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缺血脑组织区Ku70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手术组非缺血侧大脑半球Ku70广泛表达,定位于细胞核;手术组缺血侧尾壳核于再灌注0.5h,额顶叶皮质于再灌注2hKu70阳性细胞数开始减少[分别为(83.3&;#177;5.3)及(105.5&;#177;5.1)个/视野,t=2.561及14.934,P均&;lt;0.05],于再灌注6h,上述区域Ku70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分别为(23.8&;#177;3.8)及(37.8&;#177;4.3)个/视野,t=3.149及20.771,P均&;lt;0.01],并持续至再灌注48h。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早期,DNA修复酶Ku70在损伤区域的表达水平降低,提示再灌注早期DNA修复功能降低,在促进缺血再灌注区域细胞损伤中可能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超短波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观察超短波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线栓法制备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0R)大鼠模型,将造模后动物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n=16)、对照组(n=24)和治疗组(n=24),治疗组在再灌注6h时给予无热量超短波治疗10min,所有大鼠于24h后断头取脑,分别观察形态学变化,测量梗死灶体积、脑含水量、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 再灌注6h时给予超短波治疗能减轻大鼠缺血侧脑含水量,提高抗氧化酶SOD含量,降低自由基产物MDA的含量,病理损伤减轻,而对大鼠梗死灶体积的影响不明显。结论 超短波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蛋白p80和增殖性细胞核抗原表达的时空变化及趋势,判断亚低温在缺血性脑损伤中是否具有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实验室完成。①取4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4),常温组和亚低温组(n=20),后两组根据再灌注时间分为再灌注3,12,24,48和72h5个亚组,每亚组4只。②用线栓法建立局部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不插入栓线。③亚低温组于缺血30min时实施病灶侧脑部亚低温,脑温控制在32~35℃,持续4h,其他两组脑温保持在37℃左右。④各组在相应时间点断头处死大鼠取脑,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80和增殖性细胞核抗原的表达。结果 44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p80表达:在假手术组极少,主要见于细胞质中;常温组p80的表达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升高,48h达到峰值,72h时有下降的趋势;亚低温组的表达与常温组趋势一致,且均高于同一时间点的常温组。②增殖性细胞核抗原表达:假手术组有广泛表达,主要见于细胞核中;与假手术组相比,常温组在再灌3h表达即明显下降,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升高,24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亚低温组的表达在缺血再灌注后持续升高,且高于相应的常温组。结论亚低温能显著抑制或延迟p80和增殖性细胞核抗原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表达的下降,提高DNA的修复能力,进而减轻缺血再灌后神经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 DNA损伤随再灌注时程在各脑区的动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近年来对于缺血半影区的研究,涉及脑组织血流量、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率、细胞凋亡以及相关蛋白质表达等多个方面,然而对于
DNA单链与双链损伤的动态分布研究很少. 目的研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时,
DNA损伤随再灌注时程在各脑区的动态分布情况. 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
地点和对象本实验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完成;选择健康纯系
Wistar大鼠 28只,体质量 200~ 230 g,雌雄各半,所有动物均由同济医学院动物饲养中心提供.
干预用线栓闭合大鼠大脑中动脉 30 min,然后分别再灌注 30 min, 1, 2, 4,
6, 12, 24, 48 h.采用原位 PANT( DNA聚合酶 I介导的生物素标记的 dATP缺口平移)及原位
TUNEL(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 dUTP末端标记),分别检测 DNA损伤的单链断裂及双链断裂.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单链断裂细胞和双链断裂细胞在大鼠前囟水平冠状切面的脑组织切片各区域的分布.
结果缺血 30 min(再灌注以前)各脑区均未检测到 PANT或 TUNEL阳性细胞.再灌注
1 h在尾壳核区检测到 DNA单链断裂,再灌注 2 h在该区和梨状皮质检测到
DNA双链断裂;再灌注 24 h以前各时间点 DNA单链断裂和双链断裂细胞数依次增多,并且出现在顶叶皮质和额叶皮质,再灌注
48 h二者均减少;再灌注各时间点,分布在尾壳核和梨状皮质的 PANT或
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多于分布在额叶皮质及顶叶皮质的数量 (P<
0.05). 结论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 30 min再灌注的线栓模型,尾壳核和梨状皮质是受缺血影响的中心区域,额叶和顶叶皮质是受缺血影响相对较轻的区域,可能是缺血半影区. 相似文献
7.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氧化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氧化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1在泸州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研室进行。将雄性成年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30只和缺血再灌注组30只。每组分3个观察时间点,分别为手术后6,12,24h,每个时间点10只。采用线栓法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假手术组手术过程同缺血再灌注组,但未插栓线,不造成脑缺血。测定手术后不同时点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水平。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6只大鼠死亡,缺血再灌注组有8只大鼠手术后模型评价为0级,被排除实验,随机补充14只大鼠,最终进入结果分析仍为60只大鼠。①缺血再灌注组术后6,12,24h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低于假手术组[(289.72&;#177;10.67),(534.77&;#177;22.67)μkat/L;(330.57&;#177;18.17),(539.11&;#177;11.50)μkat/L;(377.58&;#177;14.67),(550.78&;#177;11.50)μkat/L,P〈0.05]。②缺血再灌注组术后6,12,24h丙二醛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15.06&;#177;0.59),(6.78&;#177;0.25)μmoL/L;(13.53&;#177;1.11),(6.78&;#177;0.26)μmol/L;(11.31&;#177;0.97),(6.80&;#177;0.26)μmoL/L,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大鼠脑组织内丙二醛水平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说明自由基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9.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DNA氧化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研究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栓线法制备大脑中动脉再灌注大鼠模型,按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4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8-OHdG在脑内的表达,并用寡核苷酸末端核糖核酸转移酶(TdT)介导的dUTP缺口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标记DNA片段。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脑内偶见8-OHdG阳性细胞,缺血2小时再灌注2小时时,缺血区散在8-OHdG阳性细胞;再灌注24小时时,8-OHdG阳性程度达到高峰;48小时时,缺血区内的神经细胞显示中度的8-OHdG阳性,缺血区外的神经细胞为强阳性,此处的细胞TUNEL染色为阴性。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DNA氧化损伤比细胞死亡发生范围更加广泛,DNA氧化损伤并不一定导致细胞死亡。抗氧化治疗可能在限制脑缺血-再灌注时氧化应激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应用硝普钠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NAME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4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脑缺血再灌注加侧脑室微量注射L-NAME组,脑缺血再灌注加侧脑室微量注射硝普钠组。用栓线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自颈内、外动脉分叉处起始,假手术组的尼龙栓子插入13mm,其余3组插入(18.0±0.5)mm造成大脑中动脉完全缺血30min,缓慢拔出尼龙栓子形成再灌注状态,L-NAME组和硝普钠组侧脑室微量注射L-NAME和硝普钠进行干预,假手术组和脑缺血再灌注组侧脑室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再灌注术后12,24h,2,4d分别处死动物取材,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各脑组织一氧化氮含量,免疫组化法测脑组织NOS活性,TUNEL法检测调亡细胞。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急性期(术后12h),脑组织一氧化氮含量迅速增高犤(10.14±1.97)mol/g犦,L-NAME明显降低脑组织一氧化氮的含量犤(3.86±1.35)mol/g犦,硝普钠能明显增加脑组织一氧化氮的含量犤(12.46±1.57)mol/g犦,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LSD法统计结果,各组间比较,F=24.07,P<0.05,有明显显著性意义。术后12hL-NAME抑制NOS的活性犤(16.0±1.2)个/视野犦,硝普钠组NOS的表达增强犤(62.0±4.2)个/视野犦,组间比较,F= 相似文献
11.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NMDAR1蛋白表达对神经功能恢复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谷氨酸受体NMDAR1蛋白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2002-08/2003-03在山东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研究所进行。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2h再灌0,1,3,6,9,12,24,72h,1周、2周10个时相点脑的病理及NMDAR1免疫组化染色变化。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后脑组织出现神经细胞变性,细胞周围水肿,软化灶等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正常大鼠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神经细胞NMDAR1呈散在阳性表达,胶质细胞无表达。缺血再灌0-1h NMDAR1表达即明显增高,3h左右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24-72h表达明显低于正常,一两周表达开始恢复。结论:脑缺血后NMDAR表达的变化参与了脑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早期表达的升高是谷氨酸兴奋性细胞毒性作用的重要环节,后期表达的下降可能不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局灶性脑缺血及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制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方法。
方法:实验于2003-03/2005-03在泰山医学院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成年清洁级SD大鼠48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6只,脑缺血组24只,脑缺血再灌注组18只。选择韩国产的3号圆柱形尼龙钓鱼线,直径0.2864mm,剪成长30mm若干段,将其一端粘少许用乙醇稀释合适浓度的指甲油,可形成一薄层保护膜,使插线前端光滑无锐缘,且插线前端无明显膨大,然后垂直倒放,自然凉干,于距处理端18,20mm处做黑色标记备用。自制插线从颈外动脉经颈内动脉插入,栓塞大脑中动脉,形成脑缺血状态,分别缺血30min,24h,2,3d,每个时相点6只。精确控制栓塞时间30min,拔出插线,形成脑缺血再灌注状态,分别再灌注24h,2,3d,每个时相点6只。观察动物模型的成功率,大鼠脑组织溴化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红染色结果,光镜下脑组织尼氏小体的显示结果,脑细胞电镜观察结果,凋亡细胞观察结果。
结果:①假手术组动物模型成功率为100%,脑缺血组动物模型成功率为91.7%,脑缺血再灌注组动物模型成功率为94.4%。②溴化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红染色结果:脑缺血30min肉眼几乎分辨不出梗死灶;脑缺血24h梗死灶主要累及大脑皮质额叶颞侧及其纹状体颞侧靠近大脑皮质下的边缘部分;脑缺血2d梗死灶几乎累及缺血侧大脑半球额顶叶的全部及其纹状体的大部分;脑缺血3d梗死灶累及缺血侧的全部脑组织,甚至累及部分对侧脑组织;脑缺血再灌注显示梗死灶主要累及缺血侧大脑皮质颞侧及纹状体的颞侧部分。③尼氏染色结果显示脑缺血30min,脑组织结构无明显变化;脑缺血24h,脑损伤侧梗死区内广泛细胞坏死,部分细胞自溶;脑缺血30min再灌注24h,脑损伤侧呈现点状坏死灶;脑缺血2d,脑损伤侧呈现较多片状坏死灶;脑缺血30min再灌注2d脑细胞边界呈现毛刺样;脑缺血&;#183;3d,损伤侧脑组织大片状坏死;脑缺血30min再灌注3d,脑损害趋向稳定。④电镜结果显示:脑缺血30min,神经细胞结构、层次破坏不明显;脑缺血24h,细胞内出现许多高密度中毒颗粒。脑缺血30min再灌注24h,神经细胞胞质内出现少量小的空泡及高密度中毒颗粒;脑缺血2d,很少见到能分辨的细胞结构;脑缺血30min再灌注2d,神经细胞膜性结构继续破坏,结构尚可辨认;脑缺血3d,未见形态可辨的神经细胞;脑缺血30min再灌注3d,能够分辨细胞残存的部分膜性结构。⑤脑缺血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凋亡细胞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75.0&;#177;2.3),(47.0&;#177;3.7)。(8.0&;#177;1.2)个。F=12.3,P=0.019〈0.05]。
结论:该方法简便快捷(手术时间不足15min),结果可靠,稳定性好,是较理想的一种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赤芍总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并分析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01在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与药理学教研室完成。健康Wistar大鼠10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赤芍总苷3mg/kg组,赤芍总苷6mg/kg组,阳性药物组(灌胃灯盏花素),每组20只。赤芍总苷3mg/kg组、赤芍总苷6ms/ks组和阳性药物组分别灌胃相应的药物,给药容积为5mL/kg体质量,1次/d,连续6d。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分别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缺血2h再灌注24h后赤芍总苷对大鼠脑组织梗死面积(梗死百分比=梗死灶质量/右侧大脑半球质量&;#215;100%)、丙二醛含量及乳酸脱氢酶活性、Na^+-K^+-AT-Pase与Ca^2+-ATPase活性的影响。
结果:实验大鼠10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大鼠脑组织梗死面积百分比:赤芍总苷3mg/kg组、赤芍总苷6mg/kg组、阳性药物组与模型组相比均减少[模型组(27.4&;#177;3.3)%,赤芍总苷3ms/ks组(23.3&;#177;3.6)%,赤芍总苷6mg/kg组(18.2&;#177;5.3)%,阳性药物组(19.3&;#177;4.1)%,P<0.05&;#177;0.01]。②实验大鼠脑组织中丙二醛和乳酸脱氢酶含量: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丙二醛含量升高,乳酸脱氢酶活性降低,赤芍总苷3mg/kg组、赤芍总苷6mg/kg组、阳性药物组与模型组相比,可降低脑组织中的丙二醛含量,增高脑组织中乳酸脱氢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假手术组(2.11&;#177;0.32)μmol/g,模型组(7.43&;#177;1.24)μmol/g,赤芍总苷3mg/kg组(3.14&;#177;0.77)μmol/g,赤芍总苷6mg/ks组(2.54&;#177;1.08)μmol/g,阳性药物组(2.86&;#177;0.83)μmol/g;乳酸脱氢酶活性:假手术组(55.84&;#177;3.50)μkat/g,模型组(20.50&;#177;2.17)μkat/g,赤芍总苷3mg/kg组(28.0&;#177;5.83)μkat/g,赤芍总苷6mg/kg组(44.3&;#177;4.50)μkat/g,阳性药物组(34.01&;#177;5.17)μkat/g,P<0.05~0.01。③实验大鼠脑组织中Na^+-K^+-ATPase与Ca^2+-ATPase活性: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均降低,赤芍总苷3mg/kg组、赤芍总苷6ms/ks组、阳性药物组与模型组相比均升高[Na^+-K^+-ATPase活性:假手术组(21.54&;#177;4.98)mkat/g,模型组(13.32&;#177;3.42)mkat/g,赤芍总苷3ms/ks组(16.74&;#177;2.76)mkat/g,赤芍总苷6mg/kg组(20.58&;#177;2.16)mkat/g,阳性药物组(18.12&;#177;4.98)mkat/g;Ca^2+-ATPase活性:假手术组(15.00&;#177;2.40)mkat/g,模型组(7.32&;#177;1.44)mkat/g,赤芍总苷3mg/kg组(9.36&;#177;2.40)mkat/g,赤芍总苷6mg/kg组(13.26&;#177;1.98)mkat/g,阳性药物组(11.40&;#177;1.80)mkat/g,P<0.05~0.01]。
结论:赤芍总苷可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梗死面积百分比,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改善梗死后脑组织的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氧化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1在泸州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研室进行。将雄性成年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30只和缺血再灌注组30只。每组分3个观察时间点,分别为手术后6,12,24h,每个时间点10只。采用线栓法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假手术组手术过程同缺血再灌注组,但未插栓线,不造成脑缺血。测定手术后不同时点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水平。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6只大鼠死亡,缺血再灌注组有8只大鼠手术后模型评价为0级,被排除实验,随机补充14只大鼠,最终进入结果分析仍为60只大鼠。①缺血再灌注组术后6,12,24h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低于假手术组眼(289.72±10.67),(534.77±22.67)μkat/L;(330.57±18.17),(539.11±11.50)μkat/L;(377.58±14.67),(550.78±11.50)μkat/L,P<0.05演。②缺血再灌注组术后6,12,24h丙二醛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眼(15.06±0.59),(6.78±0.25)μmol/L;(13.53±1.11),(6.78±0.26)μmol/L;(11.31±0.97),(6.80±0.26)μmol/L,P<0.05演。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大鼠脑组织内丙二醛水平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说明自由基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表明,神经免疫调节肽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elanophorestimulating
hormone,α-MSH)可通过抑制促炎因子释放、改善淋巴细胞活力等途径发挥其抗炎、抗菌、退热和免疫调节作用,在防治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中可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的研究α-MSH对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及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1)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双盲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急救部.材料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由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分3组,即假手术组、缺血组和α-MSH治疗组,每组根据缺血2
h后再灌注6,12,24,48,72 h 5个时相点分为5组,每组各时相点4只.干预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在每个时间点取2只动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CAM-1的表达情况.各时间点取2只动物用于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脑组织细胞超微结构.主要观察指标ICAM-1阳性表达,MPO活性,细胞超微结构.结果缺血再灌注后高倍镜下(×200)每平方毫米大鼠脑组织切片的ICAM-1阳性细胞数在假手术组中稳定于(1.02±0.14)~(1.15±0.16)个/mm2;缺血组6
h后ICAM-1开始上升,于12 h达高峰,由(2.82±0.07)个/mm2增至(7.08±0.09)个/mm2,24~72
h其表达水平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α-MSH治疗组ICAM-1表达明显下调,由(4.51±0.11)个/mm2降至(2.97±0.09)个/mm2.脑组织MPO活性在假手术组中稳定于(3.17±0.27)~(3.67±0.23)nkat;缺血组于12
h开始升高,24 h达高峰,由(5.83±0.15)nkat增至(9.00±0.25)nkat,到72h活性持续升高;α-MSH治疗组MPO活性较缺血组明显下降,24
h活性为(6.63±0.27)nkat.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假手术组神经元结构完整;缺血组再灌注神经细胞膜和胶质细胞膜、核膜出现破坏,线粒体肿胀,12
h超微结构改变达高峰;治疗组早期同缺血组,12 h后并未随时间进一步加重.结论α-MSH能减轻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及ICAM-1表达,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脑保护机制。方法7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n=6);缺血.再灌注组(I-R组,n=36);异丙酚干预组(P组,n=36)。I-R组和P组按不同再灌注时间又随机分为三个亚组:1h亚组、3h亚组、6h亚组(n=12)。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s组行假手术操作,但不行线栓法阻断血流及药物干预;I-R组于缺血2h后再灌注时即刻右侧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1mg/kg);P组于缺血2h后再灌注时即刻右侧侧脑室注射1%异丙酚(1mg/kg)。所有大鼠于再灌注前进行神经学功能评分;分别于各再灌注时间点断头取脑组织,1Tr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灶(n=6);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n=6);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nNOS蛋白表达(n=6)。结果与I-R组比较,P组神经学功能评分降低(P〈0.05)。在I-R组内,与1h亚组比较,3h亚组和6h亚组脑梗死灶明显增大(P〈0.05);P组3h亚组、6h亚组与I-R组同时间亚组比较.脑梗死灶减小(P〈0.05)。S组神经细胞结构完整;I-R组神经细胞结构破坏,有核分裂及核溶解;与I-R组比较.P组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减轻。s组仅有少量nNOS蛋白表达;在I.R组内,nNOS蛋白在1h亚组表达升高,在3h亚组表达到高峰,6h亚组与3h亚组比较表达降低(P〈0.05);P组3h亚组、6h亚组与I—R组同时间亚组比较,nNOS蛋白表达减少(P〈0.05)。结论异丙酚抑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nNOS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区细胞周期因子和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方法选取成年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0只,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针刺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针刺组大鼠造模成功后给予针刺治疗。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4(CDK4)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凋亡率。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48 h后海马细胞Cyclin D1、CDK4表达升高,凋亡细胞增多(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针刺组Cyclin D1、CDK4表达下降,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0.05或0.01)。 结论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拮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控细胞周期因子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8.
甲钴胺、叶酸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甲钴胺、叶酸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健康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甲钴胺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叶酸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甲钴胺联合叶酸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MCAO)模型,预处理组给予甲钴胺、叶酸、甲钴胺 叶酸灌胃治疗,预先4周,每天2次灌胃.测定各组脑梗死面积、凋亡细胞数、不同时间点测定血浆中Hcy含量、免疫印迹法测定ERK的活性.结果 叶酸、甲钴胺预处理组的脑梗死面积、细胞凋亡数、Hcy含量均比缺血组减少(P<0.05),叶酸、甲钴胺预处理组的脑组织ERK的表达增加(P<0.05),联合应用组差异更显著(P<0.01).结论 甲钴胺和叶酸明显减轻缺血性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联合应用作用更佳. 相似文献
19.
背景:在临床实践中异丙酚可以收缩脑血管,降低脑血流量,减少脑代谢耗氧量,从而达到降低颅压的目的。实验证实异丙酚对话性氧损伤的内皮细胞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对实验性大鼠脑缺血的神经损害有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
材料:实验于2004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药理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清洁级SD雄性大鼠40只,鼠龄三四个月,体质量200-300g。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尼莫地平组及异丙酚组,每组1O只。
方法:分别在大鼠腹腔内注射氯胺酮及异丙酚,待其翻正反射消失后,分离并结扎颈外动脉,对照组仅将尼龙线放在颈外动脉残端处,但不结扎。模型组:在缺血前10min腹腔注入生理盐水10mL;对照组:在术毕后腹腔注入生理盐水10mL;尼莫地平组:在缺血前10min腹腔注入10g/L尼莫地平1mg/kg;异丙酚组:在缺血前10min腹腔注入10g/L异丙酚110mg/kg。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缺血3h再灌注3h.眼眶取血,开颅取脑,观察麻醉剂量异丙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主要观察指标:大鼠脑梗死范围,脑组织含水量,血清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钙离子含量,电镜下脑细胞超微结构。
结果:①异丙酚组梗死范围明显小于模型组[(10.45&;#177;3.65,19.68&;#177;4.03)%,(t=3.493,P〈0.01)]。②异丙酚组肌酸激酶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471&;#177;200,1930&;#177;917)IU/L(t=3.493,P〈0.01)];乳酸脱氢酶含量为(8240&;#177;2580)U/L,与模型组[(15470&;#177;2680)U/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441,P〈0.01);异丙酚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模型组[(78.2&;#177;2.4,82
9&;#177;2.9)%,(t=3.321,P〈0.01)]。③异丙酚组大鼠死亡率为13.6%,与模型组47.6%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6.21,P〈005)。④异丙酚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为(1690&;#177;780)U/g,与模型组(830&;#177;110)U/g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A20,P〈0.01);丙二醛含量明显低于摸型组[(0.05&;#177;014,0.115&;#177;0.047)μmol/g,(t=3.336.P〈0.01)]。
结论:麻醉剂量异丙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钙离子超载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FasmRNA和FasLmRNA的表达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3-01/06-30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科研中心进行。取健康Wister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即假手术组,缺血2h再灌注6,12,24,48和72h组,每组8只鼠。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及再通模型,应用RT-PCR技术检测MCAO及再通后缺血半暗带皮质FasmRNA和FasLmRNA表达。结果:假手术组FasmRNA,FasLmRNA均未见表达,再灌注6h起二者开始有少量表达(分别为0.23±0.02和0.06±0.01),FasmRNA的表达高峰在再灌注24h(0.94±0.06),FasLmRNA的表达高峰在再灌注48h(0.35±0.02),再灌注72h二者的表达均明显下降(分别为0.45±0.03和0.22±0.03)。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可诱导FasmRNA和FasLmRNA表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