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溶栓治疗急性周围动脉阻塞性疾病的疗效及价值。方法:对14例血管阻塞性疾病进行国产尿激酶高剂量冲击疗法和短时间(平均5小时)局部灌注溶栓治疗。结果:14例急性血管阻塞性疾病完全或部分开通率达100%。无一例并发症。结论:急性周围动脉栓塞性疾病选择性血管溶栓治疗应是首选方法,注意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以及插管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2.
溶栓治疗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已近 30年 ,早期均采用经静脉滴注溶栓药物 ,成功率低。国外在2 0世纪 80年代开展了腔内血管介入治疗 ,到上世纪 90年代在国内少数医院才开始进行这一治疗 ,我院自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 2月共治疗 2 2例患者。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男性 2 0例 ,女性 2例 ,年龄 5 6~82岁 ,平均 62岁 ,病程 3个月~ 3年 ,平均 2 .5年。主要症状为患肢麻木、疼痛、发凉、间歇性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 :患肢病变远侧动脉血流信号明显减弱 ,血流峰值减低。体查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踝 /肱指数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2例(24条肢体)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经导管动脉内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选择性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除2例下肢动脉完全闭塞患者失败外。其余病例经综合介入治疗后均开通,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踝/肱指数由0.17~0.72(平均0.41±0.15)上升为0.55~0.95(平均0.76±0.18),随访6个月~3年,6个月、1年、2年、3年累计初次开通率分别为95.0%、85.0%、75.0%、65.0%。结论:经导管动脉溶栓、PTA及选择性支架置人为主的综合介入治疗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2例(24条肢体)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经导管动脉内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选择性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除2例下肢动脉完全闭塞患者失败外,其余病例经综合介入治疗后均开通,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踝/肱指数由0.17~0.72(平均0.41±0.15)上升为0.55~0.95(平均0.76±0.18),随访6个月~3年,6个月、1年、2年、3年累计初次开通率分别为95.0%、85.0%、75.0%、65.0%。结论:经导管动脉溶栓、PTA及选择性支架置入为主的综合介入治疗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外周动脉内血栓形成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外周动脉内血栓形成是临床治疗中的难点 ,外科手术治疗要求较高的技术和设备 ,且创伤较大。随着微创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 ,它在该病的治疗中日益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治疗方式有了较大的改进 ,本文就此作一综述。1 血管内药物溶栓药物溶栓是用药物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血栓溶解使血管再通。目前主要有尿激酶、链激酶和纤维蛋白溶酶等 ,尿激酶国内临床应用较多的有 2种方法 :(1)小剂量持续灌注 (每小时 6万~ 10万u) ,其特点在于减少进入体循环的药量 ,降低全身的副作用 ,但栓溶时间较长 ;(2 )大剂量灌注溶栓 (每分钟约0 .4万…  相似文献   

6.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介入治疗方法,临床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方法:临床确诊的16例住院病人,均经血管造影证实。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68.3岁,病程4小时-3年。股动脉穿刺入路,导管灌注尿激酶局部溶栓,视血管开通情况加经皮腔内球囊血管成形术(PTA)、内支架植入术。结果;溶栓后血管开通13例,开通率81%,血管存在严重狭窄者行PTA,成功率94%,其中1例失败,内支架植入后成功。随访1-48月,Doppler检查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再狭窄,其中1例再次PTA后满意。结论:导管灌注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为下肢动脉闭塞症的首选方法,PTA为内支架植入术作为溶栓后进一步治疗的手段,提高了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经血管内导管灌注尿激酶治疗动脉内血栓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作者自1995  相似文献   

8.
笔者搜集了 1993年 10月~ 2 0 0 0年 3月我院 14例血管闭塞性的病变经局部导管溶栓及部分应用 PTA术的资料完整的病例 ,现就其发病情况、治疗的方法、药物的应用与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14例 ,其中门诊病例 1例 ,住院病例13例。男性 12例 ,女性 2例。年龄 5 4岁~ 81岁 ,平均年龄 5 7岁。病程 1h~ 2 a,其中急性缺血者 5例 ,表现患肢皮温低 ,呈花斑色 ,伴有剧烈的疼痛 ,动脉搏动消失 (患有风心病伴心房纤颤4例 ,1例有糖尿病病史 ) ;长期缺血者 9例 ,表现间歇性跛行、疼痛 ,肢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介入碎栓、溶栓加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外周动脉阻塞的疗效。方法经血管莓影确诊并行介入治疗34例外周动脉栓塞患者。采用普通造影导管及导丝行碎栓,局部灌注尿激酶溶栓,仍有血管狭窄严重者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结果 34例患者中33例血管再通,仅有1例出现再闭塞,所有患者均获显著临床症状改善,技术成功率达97%.结论 经皮介入碎栓、溶栓加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外周动脉阻塞是安全有效的,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总结11例介入取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护理.护理要点:术前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发现休克征象及早采取措施;观察腹部体征,该病早期腹部体征与腹部疼痛程度不成正比;控制血管扩张剂的输入速度和浓度,以免诱发合并症.术后积极护理穿刺伤口及肢体;做好饮食指导;对于术后并发症严密观察、护理;抗凝药物的使用,严密监控,观察出血倾向,调整药量.本组9例成功治愈;2例好转,转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闭塞介入治疗的方法及价值。方法: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顺行或逆行穿刺插管,先行患肢动脉造影,然后应用渐进性脉冲—喷射法或保留导管持续72 h注射小剂量尿激酶法溶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结果:38例总的介入治疗成功率100%。20例采用渐进性脉冲—喷射法溶栓成功。14例采用保留导管持续72 h注射小剂量尿激酶法溶栓成功。4例采用PTA成形治疗成功。结论:采用不同的介入方法治疗下肢动脉闭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溶栓治疗是急慢性动脉闭塞的首选方法,是PTA治疗的重要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超长节段闭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病理基础及采用介入技术治疗本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经B超及下腔静脉双向造影,下腔静脉病变段长度超过5cm的患31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7~52岁,平均32.4岁,阻塞段长度5~12cm(平均7.1cm),闭塞近远端压差21~29cmH2O,平均24.6cmH2O,所有病例先行下腔静脉穿刺术,观察穿刺术中造影情况。穿刺成功后,观察PTA时球囊压迹的变化,并对21例患行内支架置放术。结果28例患治疗获得成功,总治疗成功率为90%,其中27例患显示了下腔静脉双膜闭塞的影像学特征,治疗全部成功,成功率为100%,腹水缓解率为71%(22/31),腹水消失率为35%(11/31),闭塞近远端压差降至5~12cmH2O(平均8.4cmH2O)。结论双膜闭塞为下腔静脉超长节段闭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类型。其治疗成功率与下腔静脉膜性闭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成功率一致。  相似文献   

13.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外周动脉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在定量评价外周血管弹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血管回声跟踪技术通过实时描记动脉管壁运动轨迹来评价血管弹性、内皮功能,提高血管病变、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结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在评价血管弹性、血管内皮功能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为临床无创性定量评价外周大血管弹性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导管选择性及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急性动脉源性大出血的介入操作技术、介入栓塞治疗的方法及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对41例动脉源性大出血,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动脉选择性及超选择性插管.其中支气管动脉破裂大出血7例,消化道大出血13例,子宫动脉破裂出血9例,外伤性肾动脉出血5例,肝癌肝动脉出血2例,腰椎间盘微创手术后腰动脉出血2例,下肢动脉出血2例,胆道支架术后出血1例.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弹簧钢圈及碘化油乳化剂.结果41例急性动脉出血患者行DSA造影,40例行动脉栓塞术,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未行栓塞术.40例介入治疗后38例活动性出血停止,即刻止血率95% (38/40),失血性休克得到纠正,39例经康复治疗后出院,本组病例介入治疗成功率95.1%,栓塞术后未出现相关严重并发症.本组病例中有1例胆道支架术后第30天出血、动脉栓塞术后第5天再次大出血死亡.1例下消化道大出血术中未见活动性出血,未行栓塞治疗,后再次出血,3d后死亡.1例小肠动静脉畸形出血介入治疗4月后再发出血行外科开放手术肠段切除.1例腰椎间盘微创手术后腰动脉出血行主干栓塞后造影,仍见造影剂外渗,但出血量明显减少,28 d后康复出院.其余所有患者随访3~15个月,无再发出血.结论动脉源性大出血介入栓塞治疗因创伤小、安全、疗效确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价值。方法37例IVCS中,男13例,女24例,年龄14~53岁,平均32.5±6.5岁,均行血管造影检查。由两名有经验的介入放射学医师按双盲法对其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IVCS经血管造影检查均能获得明确的诊断,发现IVCS为单纯左髂静脉受压者23例,单纯右髂静脉受压9例,双侧髂静脉受压5例。11例急性血栓形成者经综合溶栓治疗后获得成功, 16例行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者14例取得明确的效果,5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8例患者随访了3~26个月(平均18个月),无临床症状复发。结论血管造影有利于IVCS的临床诊断与指导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斌  钟志雄  张奇峰 《河北医学》2013,19(3):365-367
目的:探讨介入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并进一步探讨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期间患有下肢动脉闭塞症的38例患者,根据其病程和病变血管的具体情况,进行介入治疗,术后随访18个月,分期观察患者术后血管通畅性及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38例患者介入治疗通畅率分别为:髂动脉血管96%,股动脉血管97%,腘动脉及以下血管96%;随访后发现术后下肢血管通畅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明显降低(P﹤0.05);独立影响介入手术后复发的因素是糖尿病(OR=2.75,95%CI:1.43-3.88)和高血压(OR=1.96,95%CI:1.27-2.68)。结论: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术后注意控制血糖与血压有助于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望德  苑超  王克勤  邢彤  原标  李谈  秦力 《中国医药导刊》2005,7(5):361-362,365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28支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26例患者中24例25支锁骨下动脉成功置入内支架(均为自膨胀支架),28支锁骨下动脉中10支闭塞,18支狭窄均大于80%,2例3支锁骨下动脉闭塞未能成功置入支架;25支锁骨下动脉成功置入支架后桡动脉,肱动脉搏动好,椎动脉显影良好,窃血现象消失.本组有5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经肱动脉逆行穿刺置入内支架.随访发现1例1年后复发锁骨下动脉狭窄.结论:应用血管内置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经传统的股动脉路径难以实施时,可以选择经肱动脉逆行穿刺置入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血管内超声消融术治疗异种移植的人体完全闭塞性动脉硬化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1例人体完全闭塞的硬化动脉段异种移植于 6条实验犬的口径匹配的动脉上 ,并进行超声消融治疗。比较消融治疗和部分合并球囊扩张前后移植动脉的狭窄度和远端动脉血流量变化 ,并测算相应操作后移植血管的损伤系数。结果  11例完全闭塞动脉段经超声消融后 ,10例血管再通 ,单位长度消融率为 (72± 2 8)s/cm。超声消融后血管狭窄度由 10 0 %降至 (72± 15 ) % ,P <0 .0 1,无动脉夹层、穿孔和远端栓塞表现 ;合并球囊扩张后狭窄度降至 (4 1± 14 ) % ,P <0 .0 1。结论 血管内超声消融术可为完全闭塞的动脉建立新的血流通道 ,联合其他腔内介入技术可显著改善闭塞血管的通畅性 ;对正常血管壁损伤极小 ,不易引起远端栓塞  相似文献   

19.
超声消融在治疗下肢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Jiang H  Feng B  Li CY  Qian J  Yang XF  Fan SG  Qin HF  Pang J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0):837-840
目的 评价超声消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39例下肢动脉硬化性完全闭塞患者 ,在数字减影动脉造影 (DSA)下采用经皮穿刺方法行血管腔内超声消融 (美国 ,ENHANCEDACOLYSIS ,ANGIOSONICS)治疗 ,观察血管再通、临床疗效和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经过平均 115 7s± 376s超声消融治疗后 ,管腔再通率 97.4 % (38/ 39) ,平均残余狭窄为 32 %± 11% ,技术成功率 (残余狭窄 <5 0 % )为 82 .1% (32 / 39)。 38例开通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2 4h、30d、90d和 180d的管腔通畅率分别为 10 0 % ,94 .7% ,89.5 %和 81.6 %。超声消融相关的并发症有血红蛋白尿 9例 ,远端栓塞 1例。结论 超声消融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