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天,每当我们看一张跟骨X片时都会提到贝氏角。本期和大家一起回顾Lorenz B¨ohler氏的工作。他擅长于跟骨骨折的治疗,跟骨结节角测定方法是其对骨科界最大的贡献。他在一战期间治疗创伤士兵的指导思想奠定了现代创伤骨科的基础。1885年,贝出生于奥地利边界的一个木匠家庭。儿时,他对解剖非常感兴趣,喜欢解剖小鸟等小动物。当他11岁的时候,他开始沉迷于当时著名的伦琴射线,经常在书本上绘图。青年时期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被雇佣为一个商船医师去了南美洲。当他返回维也纳时,在奥地利第二外科大学接受了外科医师训练。1914年…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恢复B(o)hler角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09年05月本院收住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SandersⅢ、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病例,采用术中监测并恢复B(o)hler角的手术方法,B(o)hler角≥25°(25°~36°),平均29°±3.2°.样本数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1~60岁,平均35.3岁,骨折按Sanders分型,Ⅲ型12例、Ⅳ型9例;术后随访包括临床检查、问卷式调查、摄X线片,术后评分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11~22个月,平均16.5个月.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患侧在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9.7分(62~95分),其中优8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90.4%.末次随访X线片上的跟骨形态学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跟骨关节内骨折SandersⅢ、Ⅳ型骨折治疗中,术中恢复良好的B(o)hler角有助于术后功能的恢复,可获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跟骨结节骨折比较少见,多发生于老年女性骨质疏松和糖尿病患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糖尿病患者的增多,跟骨结节骨折发病率也逐渐增多。跟骨结节骨折通常是由于腓肠肌-比目鱼肌复合体同轴收缩引起的撕脱骨折,移位的骨折块会损害足跟后的皮肤;因此,必须早期确诊并治疗。笔者现对跟骨结节骨折的解剖特点、损伤机制、分型、诊断、治疗、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跟痛症与跟骨结节骨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解跟痛症与跟骨骨刺的大小、方向及形状的关系,作者对1980~1985年间因跟痛症就诊的107例双足跟骨侧位X线片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并对其中30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结果与对照组30例(1994年7、8月间就诊的30例跟痛症患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提示:(1)跟痛症与跟骨骨刺的大小、方向及形状无关。(2)疼痛侧足踵厚度增加,提示跟痛症与足跟软组织炎症有关。(3)跟骨骨刺与年龄及性别有关,本组中年女性为高发组,年龄41~60岁女性为61例,占全组44.52%,是否与内分泌改变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4)跟痛症治愈后跟骨骨刺仍然存在,个别病例骨刺还会继续增大。  相似文献   

6.
林世伟  赵晶晶  郝铖  谢威  方真华 《骨科》2024,15(4):362-364
骨样骨瘤是一种良性骨肿瘤,可引起局部疼痛,疼痛通常在夜间加重,可通过非甾体药物缓解。其中股骨和胫骨是最常见的部位,足踝部骨样骨瘤的发病率较低,常见于7至25岁的人群,男性病人居多。跟骨骨样骨瘤病例比较罕见,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漏诊率较高。本文报道1例开放性手术治疗跟骨后结节骨样骨瘤,为临床诊治跟骨后结节骨样骨瘤提供参考,提高临床工作人员对跟骨后结节骨样骨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跟骨结节切除术治疗跟腱末端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跟骨结节切除术治疗跟腱末端病的疗效。方法15例跟腱末端病患者采用跟骨结节切除术,术中切除足够大的骨块,行撞击试验证实跟骨后间隙得以充分减压。术后石膏固定4周。结果15例获6个月-2年随访。采用Sammarco和Taylor疗效评价标准:优11足,良3足,可2足。术后1例切口边缘坏死,经清创换药愈合,1例足跟部麻木,于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所有患者踝关节背伸跖屈正常。结论跟骨结节切除术治疗跟腱末端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术中细致操作、足够大的骨块切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Boehler角改变不同角度后跟骨应力的变化情况,为B6hler角作为l临床判定骨折严重程度和评估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正常足踝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Boehler角减少5°、10°、15°、20°时的有限元模型,研究5种模型的应力分布、应力峰值及位置。结果正常模型跟骨的应力集中出现在后关节面后内方、后关节面前内方及跟骰关节面,最大应力出现在后关节面后内方,最大应力值16.608MPa。B6hler角减小后跟骰关节面处应力集中消失,B6hler角减少5°、10°、15°、及20°时,应力峰值分别为18.492MPa、18.603MPa、19.674MPa及19.8999MPa。结论Boehler角可作为临味上判定跟骨骨折严重程度和评估跟骨骨折治疗效果的一项指标,且术中应尽可能将B6hler角恢复至正常,若复位困难时至少应复位到减少15。以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固定治疗跟骨后结节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跟骨后结节骨折患者根据骨折部位不同采用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其中锚钉固定8例,拉力螺钉固定13例,螺钉结合钢板固定10例。结果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3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2~25周。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评分:优15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0.3%。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及骨折复位丢失。结论跟骨后结节骨折的治疗应根据骨折部位选择内固定方法,才能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内固定失效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跟痛症的跟骨跖侧压痛点与跟骨结节骨赘的位置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骞  陈振伟  解谦 《中国骨伤》1998,11(3):44-45
跟痛症是一个症状性诊断。关于跟痛症与跟骨结节处骨赘(以下简称“跟骨骨刺”)究竟有无关系颇有争论~([1~3])。但是,几乎所有的报道都是仅根据跟骨侧位X线片判断和推测跟痛症与跟骨骨刺的关系,尚缺乏跟痛症跟骨跖侧压痛点(以下简称“压痛点”)与跟骨结节及跟骨骨刺在相应跟骨轴位X线片的位置关系。为了解跟痛症跟骨负重痛的病因,1996~1997年对眼病症28例(34只足)的42个压痛点进行金属标记,跟痛症不分单侧、双侧.全员并足拍摄双侧跟骨侧位X线片及轴位片,研究跟痛症的压痛点与跟骨结节及跟骨骨刺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跟骨结节撕脱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治疗15例跟骨结节撕脱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6例;年龄31~68岁,平均51.4岁;均为单侧急性损伤,左足7例,右足8例。根据Beavis分型:Ⅰ型3例,均采用切开复位螺钉固定;Ⅱ型12例,其中10例采用切开复位螺钉固定,2例骨折块较大累及部分距下关节面者采用钢板加螺钉固定。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1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8~25周,平均13周。术后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47~100分,平均91.1分;优7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10)。1例术后8周出现皮肤软组织坏死、钢板外露患者,行保留钢板的清创加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术后3周切口愈合;1例术后7周复位丢失患者,再次行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于初次术后25周骨折愈合。结论 对骨折块移位明显,软组织严重激惹者,应急诊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防止皮瓣坏死;对骨折块较小者,应采用切开复位大直径螺钉固定;对骨折块较大者,尤其当骨折线延伸至部分距下关节面时,应采用钢板加螺钉固定。  相似文献   

12.
<正> 跟骨结节骨折一般分纵形和水平型(即横形、鸟嘴形)。临床上以后者较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其分类与治疗。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9例,女性14例;年龄20~63岁;右侧18例,左侧8例;致伤原因均为撕脱应力。 分类 依据跟骨结节的损伤程度和位置分为二类:Ⅰ类骨折指骨折块不超过结节的1/3,不伴有旋转和/或倾斜;Ⅱ类骨折指骨折块超过结节的1/3,骨折处可发生旋转和倾斜。  相似文献   

13.
跟骨结节是跟腱的附着点,由于跟腱的力学特性,对于有移位的跟骨结节撕脱性骨折,多数学者建议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由于跟骨为松质骨,内固定不够牢固。术后需长期石膏等辅助外固定,易导致踝关节僵硬,活动功能障碍。2004年3月至2007年7月.笔者采用钢丝限制环治疗跟骨结节撕脱性骨折。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切开复位螺钉钢丝内固定治疗跟骨结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骨骨折在临床上较常见,占全身骨折的2%,占跗骨骨折的60%[1],大多因高处坠落伤、交通事故伤或运动伤所致.治疗不当常遗留疼痛、扁平足、足跟变宽等后遗症,患肢功能亦受影响.跟骨结节骨折是跟腱附着于跟骨后结节处的骨折,对移位跟骨结节骨折,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005年3月~2008年12月,作者采用螺钉钢丝固定治疗跟骨结节骨折14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年龄≥60岁)跟骨结节骨赘型跟痛症微创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0年7月~2010年7月本院治疗的159例(173足)跟骨结节骨赘型跟痛症老年患者的手术方式及疗效进行分析.根据Maryland 评分患者均<50分,其中82足(微创组)患者接受了微创骨赘切除、跖腱膜止点松解、滑囊切除手术,91足(开放组)接受开放式手术.[结果]共有93例(104足)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19个月,其中微创组55足疼痛完全消失,行走无影响;2足明显好转,剧烈活动后,有疼痛感,休息后缓解;开放组45足疼痛完全消失,行走无影响;1足好转,剧烈活动后,有疼痛感,休息后缓解;1足,半年内瘢痕疼痛,半年后瘢痕软化,疼痛消失.[结论]针对跟骨结节骨赘致跟痛症老年患者,微创及开放式手术通过松解跖腱膜止点,切除骨赘及滑囊治疗,效果 均令人满意.相比于开放式手术,微创术式因其创伤较小,恢复较快而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研究跟骨钢板治疗的肱骨大结节骨折病例,以探讨该类内固定物在肱骨大结节骨折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对2006年12月31日~2010年12月31日在三家医院采用跟骨钢板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及随访,治疗结果采用UCLA肩关节功能评定系统进行评分。[结果]肱骨大结节骨折采取跟骨钢板治疗31例,女15例,男16例;年龄34~71岁(平均53.6岁)。合并损伤情况:25例合并肩关节前脱位;合并冈上肌部分损伤4例;合并臂丛神经损伤1例;合并肱骨干中上骨折1例。31例大结节骨折病例均采用经三角肌入路;其中27例的固定方法只应用剪切、塑形的跟骨钢板,4例加用缝线。全部病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8.7)个月。伤侧肩关节UCLA评分结果:优28例;良2例;差1例。[结论]本组病例研究提示,应用经过剪裁、塑形的跟骨钢板固定肱骨大结节骨折,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评价Osteoset(R)人工骨加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并植入Osteoset(R)人工骨的23例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并随访.所有患者术前拍摄X线片和计算机扫描加三维重建分析,测定B(o)lher's角、根据CT结果进行Sanders骨折分型;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X线检查,参照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进行随访.[结果] 23例25侧骨折SandersⅡ型7侧,Ⅲ型15侧,Ⅳ型3侧.术前B(o)lher's角4.8°±6.6°,术后B(o)lher's角平均增加26.8°±8.6°,术后3个月Bolher's角平均减少0.4°±2.27°.术后1个月植入的Osteoset(R)人工骨逐渐降解吸收,被新生的骨组织替代.功能优良率92%.[结论] Osteoset(R)人工骨加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满意,人工骨的使用发挥了自体髂骨取骨植骨相同的功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量蒙古族正常成年人跟骨X线片上B?hler's和Gissane's角,比较在年龄、性别、侧别、种族等中存在的差异,为治疗跟骨骨折提供形态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2011年5月~2014年5月,从内蒙古第一附属医院、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影像学中心PACS系统中收集186例正常足部或踝关节侧位X线片,测量跟骨B?hler's角和Gissane's角。对不同年龄、性别及侧别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以往国内外相关研究比较。[结果]共纳入186例正常成年人踝关节或足部X线片,其中男88例,女98例,年龄18~68岁,平均(39.25±13.21)岁。2名医生测量B?hler's角、 Gissane's角的相关系数分别为ICC=0.872、ICC=0.893。测得B?hler's角为(30.64±4.79)°、Gissane's角为(113.91±7.89)°。两角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女性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B?hler's角与年龄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179,P=0.014),Gissane's角与年龄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187,P=0.011)。[结论]成年蒙古族正常跟骨B?hler's角和Gissane.角与汉族、维吾尔族人等存在差异,且与年龄呈负相关,但在性别、侧别间无差异性,同时观察者间一致性很好,具有一定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9.
20.
患者,男,47岁,扭伤致右足跟部疼痛肿胀3 d余,于2020年11月18日至山东省中医院治疗.患者患有痛风性关节炎,未受伤前患者右足跟后侧阵发性肿痛,受伤时患者正处于蹲起姿态的转化过程,无剧烈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