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热休克蛋白70在皮肤癌中的表达水平和分布特点及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SABC),用特异性热休克蛋白70单抗、p53蛋白单抗、PCNA单抗检测热休克蛋白70、PCNA、p53蛋白在皮肤良恶性病变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 热休克蛋白70在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癌细胞核内有异常增高表达,其中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中阳性与阴性标本  相似文献   

2.
生殖器上皮HPV感染皮损中p53蛋白过度表达的检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例鲍温样丘疹病和9例尖锐湿疣生殖器上皮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皮损进行了p53蛋白、p21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检测。结果p53阳性率为:鲍温样丘疹病(3/6)、尖锐湿疣(6/9),p53阳性细胞多位于基底层以及棘细胞层的中下层,同时发现受HPV感染的空泡样变性细胞核中有p53蛋白和PCNA的过度表达,说明p53蛋白表达与HPV感染及角朊细胞异常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p53 p21和PCNA在寻常疣中的过度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寻常疣p53蛋白、p21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过度表达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石蜡包埋组织标本进行检测。结果:15例寻常疣皮损中p53、p21以及PCNA阳性标本分别为6例(40%)、5例(33%)和9例(66%)。p53阳性细胞多位于基底层,p21阳性细胞则多分布于棘细胞层的中下层,PCNA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整个增生的表皮。受HPV感染的空泡样变性细胞核中均有p53、p21以及PCNA过度表达者4例。结论:证实了寻常疣中存在p53、p21和PCNA过度表达,并从原位上找到HPV感染与p53、p21过度表达和细胞异常增生相关联的细胞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nuclearantigen,PCNA)是一种仅在增殖细胞中合成表达的36kD核蛋白,它的合成表达与细胞增殖状态相关,并可作为S期的特异性标记[1]。而人重组γ干扰素(rIFNγ)能调节某些基因表...  相似文献   

5.
恶性黑素瘤增殖活性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们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HMB45、S100蛋白、波形蛋白(vimen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抗血清对44例原发于皮肤粘膜的恶性黑素瘤(恶黑)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探讨HMB45、S100蛋白、波形蛋白、NSE在恶黑中的表达及...  相似文献   

6.
外阴癌和外阴白斑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外阴癌和外阴白斑之间的关系受到普遍关注,外阴白斑是否为癌前病变尚无定论。我们对外阴癌和外阴白斑患者皮损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病例和方法1.所有病例均来自本院皮肤科和妇科的活检标本,其中现症病人42例,以往诊断的石蜡组织块筛选出38例,石蜡组织块作5um切片,HE染色进行分级和分型。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抗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单克隆抗体PC10,用ABC法显示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第一抗体为PCNA抗血清(Dako公司生产),工作浓度1:50,生物素标记的…  相似文献   

7.
色素痣从病理上可分为交界痣、复合痣和皮内痣。一般认为交界痣可发展成为复合痣和皮内痣[1],但这三种痣的增殖活性是否有差别尚不清楚。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以下简称为PCNA)是一种36000的蛋白质,在细胞周期的G1~G2期表达,其峰值在S期[2]。已证实PCNA是研究细胞增殖活性的一种可靠而敏感的标志[3,4]。因此,本研究用抗PCNA抗体PC10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交界痣、复合痣及皮内痣的增殖活性进行了比较。一、病例和方法1.病例:交界…  相似文献   

8.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中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其癌间质中巨噬细胞反应,在原位客观地观察癌细胞增殖活性,间质巨噬细胞反应与癌分化、分级的关系。结果表明本组病例p53蛋白检出率为56%,各级癌中p53蛋白阳性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但p53蛋白阳性这细胞数与癌分级呈正相关。癌中PCNA阳性率为100%,阳性细胞数与癌分级也呈正相关。癌中p53蛋白表达与PCN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相关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素E(cyclinE)、p21(WAF1/CIP)、p27在HPV6/11相关尖锐湿疣(CA)病变中的各种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诊断HPV6/11相关CA,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50例HPV6/11阳性CA患者皮损、25例正常人皮肤(包 皮)中PCNA、cyclinE及p21、p27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①CA皮损中P  相似文献   

10.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凋亡抑制基因蛋白Bcl-2蛋白在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同时分析比较了p53蛋白、Pan-ras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BCC中21/21例Bcl-2蛋白阳性,且几乎所有肿瘤细胞均呈阳性胞浆反应;5/10例p53蛋白阳性,阳性细胞率小于50%;Pan-ras蛋白在10/10例中均阴性;PCNA在9/10例中阳性,但阳性细胞率小于10%,这些表明,BCC是一种低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癌基因c-myc、抑癌基因p53和凋亡保护基因bcl-2在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异常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非同位素核酸原位杂交技术从蛋白和mRNA二个水平检测了36份建党型银屑病皮损中c-myc、p53和bcl-2的表达状况。结果 银屑病表皮中的c-myc、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加,而bcl-2阳性细胞在表皮基底层中明显减少。在PCNA阳性细  相似文献   

12.
蕈样肉芽肿的bcl-2、p53和PCNA的蛋白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4例蕈样肉芽肿(MF)中bcl-2、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蛋白表达。结果发现bcl-2蛋白表达于大部分标本;p53蛋白表达于60%的肿瘤期MF、21%的斑块期MF和0%的斑片期MF;100%的肿瘤期MF、38%的斑块期MF和0%的斑片期MF的PCNA呈中或强阳性表达。表明PCNA和p53均与MF的恶性程度有关,对评估MF的临床生物学行为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良恶性皮肤病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摘要)顾军,陈明,牟贤龙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皮肤科(邮政编码200433)细胞增殖活性的评价在肿瘤研究中应用广泛,其中以免疫组化方法应用最多。我们采用ABC免疫组化方法对53例良恶性皮肤病及正常皮肤标本用增殖细胞...  相似文献   

14.
尖锐湿疣组织学诊断与病原学检测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外阴皮肤粘膜后的组织学改变性特征诊断尖锐湿疣,抽取31例行病毒核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和PCR检测HPVDNA。结果:HPV-Ag的检出率为83.87%,HPVDNA的检出率为100%(31/31)。  相似文献   

15.
红斑狼疮的特征是自身抗原驱动和T细胞依赖性,疾病活动期往往有自身抗体滴度升高,这些自身抗体的靶抗原位于细胞(细胞核,细胞膜,细胞浆)的不同位置,包括核慢白粒子DNA和其他RNA,后者又包括小核糖核蛋白SnRNAs,胞浆RNA(SSA/Ro)核糖体,以及带负电荷的磷脂,促进红斑狼疮发病和加重的因素如感染,妊娠,日晒,药物等与自身抗体滴度升高密切相关,有关促发自身抗原释放和T细胞打破这些自身原耐受的机  相似文献   

16.
转移抑制基因nm23在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nm23/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表达与人恶性黑素瘤(恶黑)转移潜力的关系,我们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了恶黑组织中nm23基因的表达,以及表达程度与组织病理、细胞DNA含量、增殖指数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发现nm23/NDPK在转移性恶黑及原发性恶黑伴淋巴结转移时表达减低。其表达程度与DNA含量及增殖指数呈负相关,而与临床分期无关。另外,nm23/NDPK表达程度高者生存时间较表达低者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结节性红斑(EN)的发病与Ⅱ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的关系。方法 用原位聚合酶链反应法(ISPCR),对35NE皮损组织及14例正常皮肤组织切片中的HSV-2DNA进行扩增,SP免疫组化染色,AEC显色,结果 HSV-2DNA在EN及正常皮肤中的检出率分别为57.1%(20/35)、8.3%(2/14),P〈0.01,阳性信号主要位于皮损部位,以小血管为著,细胞内的分布以核内型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含有人类乳头瘤病毒(HPV)16全基因的质粒转染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观察HPV16mRNA在转染细胞的表达。方法 用FuGENE^TM6转染试剂,将携带HPV16全基因的质粒pSV2-neo/16转染体外培养的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在转染后24h提取细胞总RNA和DNA,进行RT-PCR和Southern印迹分析,结果 24h后,RT-PCR成功地扩增出110bp的片段,转染细胞中已出现H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B细胞中CD23的表达与SLE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在SLE发病机理中可能的作用,我们应用ABC免疫组化法和斑点核酸杂交技术对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CD23蛋白和mRNA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30例SLE患者PBMCCD23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1),且与疾病活动呈正相关关系(rs=0.3814,P<0.05);具有不同ANA、抗dsDNA抗体水平,有无伴肾损、脑损的SLE患者,PBMCCD23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单纯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或和其它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的SLE患者,PBMCCD23表达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20例SLE患者PBMCCD23mRNA表达较正常人显著增高(P<0.01)。经治疗病情稳定后,CD23蛋白和mRNA表达均降至正常(P均>0.05)。提示在SLE活动期B细胞高度激活、增殖并大量表达CD23,且该种表达与ANA、抗dsDNA抗体产生水平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0.
皮肤鳞癌细胞中Ag-NORs计数与DNA含量的关系余春艳,关鹏举,苏勤,谢德豪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皮肤科(邮政编码710038)本文对1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以下简称鳞癌)病人进行Feulgen细胞光度测定法和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