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检索我院1997—2005年共收治的16例EG患者,对他们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随访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结果:(1)EG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腹痛、腹泻、腹胀、恶心、呕吐、低热及体重下降等,其主要取决于病变累及的范围和程度。(2)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细胞计数随着症状的缓解而下降。(3)内镜下表现多为黏膜糜烂和水肿。缺乏特异性,以胃窭和回盲部最常受累。活检可见大量嗜酸细胞浸润。(4)激素为治疗EG的一线药物,可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嗜酸细胞恢复正常。(5)病情可反复,反复复发的患者可考虑延长激素的治疗时间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结论:EG在诊断上极易造成误诊,最后的诊断需要依靠活组织检查来证实。  相似文献   

2.
范颖楠  马洪升 《新医学》2011,42(12):820-822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完整的13例EG患者的住院资料,并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病理结果、治疗和预后等.结果:13例中4例既往有过敏史;临床表现以腹痛(9例)、腹泻(7例)为主,分型以黏膜型(11例)为主,10例出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算升高,3例IgE升高.内镜下病变表现为黏膜肿胀、红斑、糜烂、溃疡,无特异性,好发于胃窦及十二指肠,组织病理学及腹水检查均提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12例应用泼尼松、1例应用酮替芬治疗有效,治疗2~7d症状缓解,10例患者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下降(P<0.01).结论:过敏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及IgE水平升高对诊断EG有提示价值,但黏膜组织及腹水检查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诊断标准,治疗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酮替芬治疗亦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预后,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15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EG患者均有腹痛症状,不同分型(粘膜型、肌层型、浆膜型)临床表现各有差异,内镜下可见粘膜充血、糜烂、出血、溃疡。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结论EG临床表现多样性,无特异性,外周血及胃肠粘膜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健,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病例1:患者男,31岁,因下腹胀痛14d,腹泻7d,于2002年4月7日入院。患者1年来反复出现进食不当后排黄色稀水样便,自服黄连素、吡哌酸等药物后症状缓解。患者14d前饱餐后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呃逆,伴上腹及脐周痉挛性疼痛,自服胃复安、吗丁啉等药物,症状无减轻,并出现腹泻症状,为黄色稀水样便,每日3~5次,服黄连素、  相似文献   

5.
胡寒华 《新医学》2002,33(8):483-483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29岁.因上腹痛,腹胀20日于2001年6月20日入院.20日前因食用海鲜后出现上腹部间歇性绞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大便为稀水样便,1次/日~2次/日,无黏液及脓血,无发热、头痛、里急后重等.既往身体健康.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眼睑无浮肿,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正常,腹稍隆起,无腹壁静脉曲张,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扪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双下肢轻度压凹性水肿.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30 g/L,白细胞10.4×109/L,中性粒细胞0.34,淋巴细胞0.23,嗜酸粒细胞0.37,单核细胞0.04,嗜碱粒细胞0.02,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3.8×109/L.尿常规正常.  相似文献   

6.
正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并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胃肠道症状为主的一种少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变可累及食管到直肠的全胃肠道黏膜层、肌层、浆膜层,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男性多发为主。本院2014年11月2日收治1例EG患者,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17岁,20余天前开始腹泻,为黄色稀烂便或水样稀便,每日7~8次,伴呕吐和腹胀不适,在当地医院就诊,给予  相似文献   

7.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症状多样 ,缺乏特异性。自1937年Kaijser首次报道以来 ,国内外仅有 30 0余例报道。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国内个例报道增多 ,引起我们的重视。现对我院 1992年 4月~ 2 0 0 2年 12月确诊的 6例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5例 ,女 1例 ;年龄 19~ 4 8岁 ,平均 39岁。病程 1周~ 7年。 5例经回顾能查出可能诱因 ,其中进食海鲜、烤羊肉和野菜各 1例 ,另 2例可能与使用川虎宁、磷霉素及氨苄青霉素过敏有关 ,1例诱因不明。临床表现发热 4例 (6 6 .7% ) ;恶心、呕吐 5例 (83.3% ) ;持续性腹痛1例 (16 .7%…  相似文献   

8.
9.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自1937年由Kaiser首次报道,目前世界各国的患病率为每10万人中120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报道逐渐增多,因该病起病隐匿,临床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1],加之我们对该病认识不足,警惕性不高,容易漏诊或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20例误诊患者误诊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珊  李祎  陈君毅 《临床荟萃》2002,17(6):355-356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少见病。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易发生漏诊误诊。我院 1990年 1月至 2 0 0 1年 7月共确诊 6例。现将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分析如下 ,旨在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及确诊率。1 临床资料6例患者均为我院消化科近 11年间的住院患者 ,其中男4例 ,女 2例。年龄 2 6~ 5 1岁 ,平均 37.2 5岁。病程 3天至 2个月。其中 5例病程在 1周内。另 1例病程迁延为 2个月。诱因为进食海鲜 2例 ,酸笋 1例 ,芒果 1例 ,使用头孢噻肟过敏 1例 ,氨苄青霉素过敏 1例。临床症状腹痛 6例 (10 0 % )。其中阵发性绞痛 4例 ,胀痛 1例 ,隐痛 1例 ,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嗜酸性胃肠炎的认识.方法:分析了收治的2例嗜酸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过,并回顾了有关的文献.结果:两名患者为中年女性,发病无诱因,其中一名患者有过敏史.临床表现均为一般胃肠道症状,院外多次误诊误治,行内镜确诊,给予激素治疗后痊愈.结论:嗜酸性胃肠炎为罕见病,病因机制不明,症状无特异性.误诊漏诊率高.治疗上多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2.
张宏  丰慧 《临床误诊误治》2007,20(11):30-31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gastroenteritis,EG)是以大量嗜酸细胞浸润胃肠壁为特征的少见病,易引起误诊.我院1990~2006年共收治8例EG,均经活检及腹水检查确诊,予抑酸、、免疫抑制、保护胃黏膜等药物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北京:金盾出版社,  相似文献   

13.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性疾病,临床大宗病例报道少见,误诊率高。我院2003年10月,2005年11月共诊治EG13例,随访1个月-2年,症状全部缓解,停用激素后复发2例,血中嗜酸细胞始终较高2例,临床首诊全部误诊。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本病的认识与警惕,现将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嗜酸性胃肠炎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嗜酸性胃肠炎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5例嗜酸性胃肠炎的CT及临床、病理表现特点,并回顾复习文献报道所见。结果临床主要表现有腹痛5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4例。CT上,5例均见有异常的胃肠道病变,主要有:胃肠道壁增厚5例,其中伴见分层状壁增厚3例,胃肠腔狭窄3例,黏膜皱襞粗大2例,多发溃疡、不全小肠梗阻、胃肠分泌液增多各1例。肿块4例,其中肠外肿块3例,肠内肿块1例;4例中2例呈均质密度伴强化,2例呈环形壁强化伴中心坏死液化。微少量腹水2例。结论 嗜酸性胃肠炎CT表现与嗜酸细胞浸润胃肠壁深度与广度有关;而分层状胃肠道壁增厚、伴黏膜皱襞粗大的壁增厚、坏死性或均质性肉芽肿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典型表现结合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名及过敏史的临床表现可提示本病的论断。  相似文献   

15.
胃嗜酸性肉芽肿14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兴明 《华西医学》2006,21(2):339-339
本文报道14例胃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治经验。14例病人均为男性,平均42岁,临床表现以腹痛、食欲下降和嗳气反酸、血嗜酸性细胞升高为主。术前胃镜检查12例表现为溃疡样病变,误诊为胃溃疡8例、胃溃疡恶变6例,分别施行胃大部切除术、胃空肠吻合术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胃嗜酸性肉芽肿。作者认为因病变组织深在粘膜下层、肌层或浆膜层,术前难以做出正确的组织学诊断,术中的正确诊断取决于快速冰冻切片检查。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骨斑点症:附16例平片和CT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骨斑点症属硬化性骨发育异常,临床上极罕见,本文报告16例(男10例,女6例),X线表现具有特征性,通常为多数边缘清楚、密度均匀、成串的、小的圆形或椭圆形致密斑点,对称分布于关节端的松质骨内,最好发于长管骨的骨骺和干骺区,腕、跗骨、骨盆和肩胛骨,肋、销骨和脊柱罕见,CT扫描能明确显示斑点所在骨内的部位,病灶大多位于松质骨内,并与骨小梁的分布一致,少数可位于骨皮质内,或紧贴骨皮质的内或外表面,在儿童期,随访片显示病灶大小和多少,可增加或减少以至消失,对其发病机理、合并症和鉴别诊断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肾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单纯性肾囊肿患者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17.24±1.23)ml、(50.23±1.75)h和(36.12±1.74)h,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14±5.11)ml、(71.89±3.58)h和(42.76±2.73)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拔除引流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费用为(3045±1231)元,住院总费用为(7858±1752)元,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64±559)元和(4122±751)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开放手术,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可有效较少患者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和排气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误诊为十二指肠乳头癌的弥漫性EG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因右上腹痛伴间断发热1年,加重伴呕吐2周入院,对青霉素及多种食物过敏,先后在当地医院及我院进行胃十二指肠镜、B超、CT及MRI等检查,怀疑十二指肠肿瘤,但活组织病理检查未发现肿瘤证据。考虑十二指肠乳头癌可能性大,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冷冻病理检查也未发现肿瘤证据,应患者家属要求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弥漫性EG。予相应治疗,患者恢复顺利出院。结论 EG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改变有时类似十二指肠乳头癌,临床医师应注意二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SPEs)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6例手术后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SPEs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和结论SPEs具有不同与脑室内型的临床特点。低级别SPEs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同其他大脑半球肿瘤相鉴别。手术和放射疗法是目前治疗SPEs的首选方法,多数病例可取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鼻腔恶性肿瘤的CT诊断(附16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鼻腔恶性肿瘤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鼻腔恶性肿瘤的CT表现,结合双盲阅片,评估CT对鼻腔衣、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16例中,13例密度不均,边界模糊,3例密度较均匀,境界清楚,双盲阅片结果表明,CT可对94%的鼻腔肿瘤正确定性,但不能确认其组织学类型。结论:CT对鼻腔恶性肿瘤可以正确定性,并确定肿瘤侵犯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