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比电视辅助胸腔镜(VATS)下解剖性肺叶切除术与亚肺叶切除术分别联合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早期NSCLC患者78例,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肺叶切除组(n=39)、亚肺叶切除组(n=39).肺叶切除组采用VATS下解剖性肺叶切除术+纵隔淋巴结清扫术,亚肺叶切除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癌淋巴结合理的清扫范围。方法:回顾分析53例行肺叶切除术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3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共清扫淋巴结823枚,其中72枚淋巴结有转移。N1转移8例(15.1%);N2转移4例(7.5%),其中跳跃性N2转移1例,跨区域纵隔转移1例,未见跳跃式纵隔转移。结论:对一般状况较好的肺癌患者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安全可行,可最大程度地减少癌残留;但是,对于早期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不高)以及肺功能差、高龄、有胸腔广泛粘连等的T1和T2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不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或仅行区域纵隔淋巴结采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对80例NSCLC患者施行患侧肺手术切除并行广泛肺门、肺叶间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共清扫602组淋巴结,分析NSCLC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结合T分期、病理学类型、分化程度及原发部位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在共清扫的602组淋巴结中,单纯N1淋巴结转移率为18.8%,N2淋巴结转移率30.4%;原发性NSCLCT分期T1、T2、T3、T4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02,P=0.000);跳跃式转移占N2转移的31.8%。 结论NSCLC的淋巴结转移与T分期有关,具有较多的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肿瘤部位及肺癌的病理学类型与淋巴结的转移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胸段食管癌术中淋巴结清扫方式的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480 例行根治术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标记各部位清扫淋巴结分别送检,进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研究淋巴结转移规律,为食管癌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胸上、中、下段食管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7.2%、10.5%和2.2%,上纵隔分别为22.6%、23.5%和3.7%,中纵隔分别为7.5%、69.3%和11.0%,下纵隔分别为0.9%、28.6%和33.8%,腹部分别为3.8%、19.7%和33.1%.胸部各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变长度愈长、肿瘤分化越低、肿瘤浸润越深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也越高(P <0.05).结论 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以颈段食管旁、锁骨上、上中纵隔转移多见,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的上下双向转移和跳跃性转移特点,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以腹部、中下纵隔转移多见.建议胸上段食管癌行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重点清扫颈段食管旁及锁骨上、下界包括隆突下淋巴结,胸下段食管癌可行胸、腹两野淋巴结清扫,重点清扫隆突下、下胸段食管旁、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清扫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设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食管癌根治术中行隆突下淋巴结清扫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康平县人民医院于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82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将行隆突下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1例),将不进行隆突下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作为对照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情况、手术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82例患者,清扫淋巴结902枚,其中淋巴结转移26例,占31.71%。观察组手术时间(206.64±12.24)min,出血量(227.48±14.67)mL,长(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17.07%,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切口感染发生率9.76%,胃排空障碍发生率2.44%,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在食管癌根治术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患者体质及肿瘤特性行隆突下淋巴结清扫,认为一般在肿瘤侵及食管纤维膜时进行,但是可能会增加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加大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微创切除术后的复发与转移状况。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123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围手术期资料和随访结果,记录术后复发与转移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复发与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全部患者的中位手术时间为165 min(60~43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95 ml(20~3 100 ml),术后共出现15例(12.2%)并发症。全部患者出院后均进行定期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3.5个月(6~69个月),随访期间分别有36例(29.3%)患者出现复发,42例(34.1%)患者出现转移;其中,有16例(13.0%)患者同时出现复发与转移。同侧肺部(52.8%)是最常见的复发部位,其次是纵隔淋巴结(38.9%),骨(28.6%)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其次是对侧肺部(26.2%)、脑部(1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Ⅱ~Ⅲ期、纵隔淋巴结转移、低分化是患者出现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Ⅱ~Ⅲ期、淋巴结转移数目≥3个、术后无放化疗是患者出现术后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NSCLC患者而言,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的术后复发、转移主要发生在同侧肺部与骨,TNM分期、纵隔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数目、术后放化疗与术后复发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7.
胸段食管癌颈、胸、腹三区域淋巴结清扫术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颈、胸、腹三区域淋巴结清扫提高胸段食管癌的手术根治性和外科的正确分期。方法49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在切除肿瘤的同时接受了颈、胸、腹三区域淋巴清扫术,清扫范围包括双侧下颈中央区,锁骨上区,和全纵隔及上腹部区域淋巴结。结果47例患者获根治性切除,术后并发症6例(12.8%),无手术死亡,34例(72.3%)淋巴结受累。颈部、纵隔、和腹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8.3%、53.2%、12.7%(P>0.05)。结论胸段食管癌早期即可发生广泛及跳跃性淋巴结转移,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有利于提高手术根治性和外科分期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cm,原发于肺段支气管以下的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987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共诊治的42例周围型小肺癌,术前得到明确病理诊断者仅7例,本组患者行传统开胸切口一叶肺切除20例;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肺叶切除17例,5例行肺段切除。37例患者在术中行淋巴结清扫。所有患者术后均做化疗3~6个疗程,6例行术后放疗。结果:4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病理报告:35例为腺癌,2例肺泡癌,2例腺鳞癌,3例小细胞癌。6例发现淋巴结转移,其中4例隆突下淋巴结转移,另2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结论:周围型小肺癌在诊断上较困难,剖胸探查后冰冻活检仍然是最准确的诊断手段。对能够承受肺叶切除的患者应行肺叶切除,同时行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电视胸腔镜手术切除亚厘米(≤1 cm)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方式。方法:自2009—2015年,78例肺部亚厘米结节患者,根据术前CT表现将其分为3组,纯磨玻璃样结节(ground-glass opacity,GGO)组、混合型GGO组和实性结节组。78例患者均行电视胸腔镜下微创手术,术后病理提示为非小细胞肺癌(包括原位腺癌、微浸润癌以及浸润癌),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纯GGO及混合性GGO组均未见淋巴结转移,在实性结节组可见4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其中2例为纵隔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纯GGO组为100%,混合性GGO组为99%,实性结节组为90%。结论:胸部CT表现为GGO形态(包括纯GGO和混合性GGO)的早期肺癌患者无淋巴结转移,可行包括解剖性肺段切除及楔形切除在内的亚肺叶切除术;对于实性亚厘米结节的肺部病灶,因其存在淋巴结转移可能,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系统性清扫术仍然作为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根治性手术治疗的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因素,并分析不同亚组的生存率差异。方法回顾中日友好医院200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行肺癌根治术,并经病理证实为ⅢA-N2期的92例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并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分析生存率差异,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P=0.001)、术后治疗(P=0.011)、纵隔淋巴结转移数量>3(P=0.010)、纵隔淋巴结跨区域转移(P=0.010)、纵隔淋巴结多区域转移(P=0.013)是影响生存率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纵隔淋巴结转移数量>3(P=0.007)和跨区域转移(P=0.046)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发肿瘤在左肺下叶、右肺下叶者最易出现跨区域转移,发生率分别为53.3%和48.0%;其次是左肺上叶(31.6%)、右肺中叶(14.3%)和右肺上叶(11.5%)。结论纵隔淋巴跨区域转移和纵隔淋巴结转移数量>3是独立的生存预后因素,作为ⅢA-N2期NSCLC的一种亚组特征,提示肿瘤侵袭性更高和预后不良。任何部位的肺癌均可发生纵隔淋巴结跨区域转移,下叶肺癌的跨区域转移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