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毒损肝络病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震  姚乃礼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1126-1127
从毒邪的特征入手,论述了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是湿热疫毒入侵,从致病特点看,其属于伏邪的范 畴,病机关键是毒损肝络,阐述了毒邪导致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机演变过程,提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应注意解毒通络的 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肾虚伏气"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童光东  彭胜权 《中医杂志》2004,45(10):726-728
以晚清温病学家柳宝诒"肾虚伏气"理论为指导,总结出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伏气认识,必须把握肾虚这一病机本质.具体到CHB,认为乙型肝炎病毒伏于肝血更易理解,也更合乎CHB病理特点.伏邪的性质,不囿于伏寒化温,当遵温毒或疫毒之邪.由此提出,CHB的病机为"肾虚湿热毒邪内伏肝血"假说,从而总结出清、透、活、补为一体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吴美琴  高嘉玮  阮诗玮 《河南中医》2023,(10):1502-1506
阮诗玮教授通过梳理伏邪的定义,认为伏邪的致病特点包括:伏邪致病,隐匿难除;伏邪所藏,病位多端;伏邪所发,正虚邪盛。伏邪在慢性肾脏病中,可伏藏于如下病位:邪伏少阴、邪伏膜原、邪伏营血、邪伏肾络、邪伏三焦。慢性肾脏病的病机在于脾肾亏虚,三焦气化无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湿毒瘀互结所致。其病机总以正虚邪盛为主,常兼有多焦、多脏腑之病变,正虚为伏邪致病之本,邪盛为其标,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大法,以透发为贵。阮教授擅从伏邪角度治疗慢性肾脏病,提出的正邪辨证法,在该病的治疗上起到提纲挈领之作用,临床上需掌握扶正与祛邪之法度,切不可过于攻伐,以伤正气。正虚之处,亦是容邪之处,故阮老师临床上以顾护先后天为要,在病情稳定之时,以固本培元为主,兼以祛邪;发作之时,可扶正祛邪兼顾,或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阮老师治疗慢性肾脏病还常伍以风药,重视顾护津液、截断病邪传变、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伏邪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的阐述,结合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及HBV感染的自然病程,提出伏邪潜藏、正邪消长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病机,并提出运用伏邪论治慢性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典型病例诊治过程的分析,总结出扈晓宇教授不联合抗病毒西药、单用"温肾法"治疗超高ALT(20ULNALT30ULN)水平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经验。认为超高ALT水平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机特点以肾虚正弱,伏邪鼓动,诱发无力透邪外出的正气相对亢进,进而导致邪正持续性地激烈交争为特点;治疗当以"温肾"之法为主,根据本病特点创制"温肾方",以补为主,补透兼施,标本兼顾,为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俞健  王茂泓  叶丹 《江西中医药》2024,(3):28-29+33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临床常见病,临床常规治疗患者易产生耐药性。王茂泓从六经辨证入手,认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多为少阳与厥阴合病,病机关键为邪伏于厥阴而病发于少阳,并从“伏邪理论”论治,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7.
“伏邪”在《伤寒论》中称为“伏气”,在《温疫论》中称为“伏邪”。《内经》中早已提到了“故邪”一名,如《灵枢·贼风篇》日:“……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从病邪潜伏与隐藏的意义来讲,可以说“故邪”就是“伏邪”。故邪者旧邪也,“伏邪”以病机而言,“故邪”指时间许久而言,其意思基本一样。  相似文献   

8.
以伏邪学说为基础,结合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规律,从发生原因、藏匿部位、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4个方面探讨慢性荨麻疹的病机和治疗。慢性荨麻疹由伏风兼夹热、暑、湿、寒诸邪所致,本病伏邪主要藏匿于肌肤,长期反复发作的患者伏邪可藏于络脉;其发病可由正气虚衰、正不胜邪以致邪气肆虐,可由伏邪加强所致"因加而发",亦可由新感六淫外邪引动内伏之邪,内外相合而发病,治疗的总则为扶正、透邪辅以泄热、缓攻通络之法,将伏邪学说运用于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治疗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目前西医治疗仍有局限性,中医药治疗慢乙肝大有可为。我们上溯经典,借鉴"伏邪温病"理论,总结并提出:慢性乙型肝炎基本病机为脾胃亏虚,正气不足,湿热疫毒之邪伏于厥阴少阳,而以伏于厥阴为主的观点;治疗上以"扶正透邪"为基本大法,其中扶正以健脾益气、养阴为主,透邪以运转少阳枢机、驱邪外出为主并配合清热化湿、利湿、活血消瘀、导滞等治法,实践于临床,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伏邪学说对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伏邪的研究对疑难、复杂、危重病的防治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运用伏邪理论仅限于对“伏邪”疾病进行说理和针对发作期进行治疗,忽略了对发作前的研究。从伏邪的实质出发,探讨伏邪理论指导慢性迁延性疾病的治疗思路,特别是疾病发病前的治疗,来拓展伏邪理论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医学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环节是抗病毒,但非最理想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故应深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寻找其结合位点与治疗思路,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从中药具有抗病毒协同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及抗炎护肝改善肝功能作用、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中药具有抗纤维化作用并可提高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症的临床疗效以弥补西药治疗之不足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气不足、邪气内伏是伏气温病的主要病机。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乙肝病毒的ccc DNA潜伏肝细胞核内和机体免疫应答不全,这与伏气温病相类似。再者邪伏之所-膜原与"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密切相关,因膜原具有分布的广泛性、系统的复杂性,与脏腑之间的联系具有紧密性及中介性,这使得慢性肝病的治疗变得颇为棘手。中医学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由湿热疫毒之邪内侵,当人体正气不足无力抗邪时发病,常因外感、情志、饮食、劳倦而诱发。正气不足、邪气内伏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乙肝中药配方颗粒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6例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月1日~2009年1月1日的近两年我院门诊患者,采用乙肝中药配方颗粒剂药治疗。结果:显效48例,有效23,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3.42%。结论:采用乙肝中药配方颗粒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临床观察自拟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仅利用自拟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6例,1个月为疗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病情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自拟方对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甘露消毒丹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门诊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治疗的慢性乙肝活动期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甘露消毒丹加减联合西药)和对照组28例(单纯西药)。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甘露消毒丹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肝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几个方面。治未病理论对许多临床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重点从其基本思想出发,对慢性HBV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脂肪肝等常见慢性肝病的中医诊治思路进行探讨,认为治未病理论在肝病临床具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运用内服中药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采用内服中药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结果:72例患者中,基本治愈23例,有效4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0.28%。结论:中药甘露消毒丹加减方能显著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恢复,从而达到延缓病情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治疗拉米夫定耐药(LAM-R)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疗效。方法以ADV与LAM联合与单独用药治疗LAM-R慢乙肝250例,以治疗中的维持联合应答(HBV-DNA阴转率与ALT复常率)同步作完成治疗分析(ITT)与意向治疗分析(PP)。结果ADV对LAM-R慢乙肝的维持联合应答率48周达55%,96周达75%,96周未发现ADV-R基因耐药。结论ADV是目前治疗LAM-R慢乙肝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研究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意义与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肝病科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各50例.使用免疫比浊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免疫球蛋白M、A、G水平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免疫球蛋白检测指标对比显示慢性有乙肝患者其免疫球蛋白指标随病情加重逐渐增加,与健康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患者免疫球蛋白指标变化显示慢性乙型肝炎组50例患者经过针对性治疗后病情好转32例,进一步发展18例.治疗后好转病例其检测指标显著优于恶化病例(P〈0.05).结论: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免疫球蛋白检验可观察免疫球蛋白水平,为疾病分型提供正确科学的依据.另外,检验结果可清晰的反应患者疾病发展程度,并为临床医生进行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温阳益气解毒法联合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应用情况。方法:对近10年来有关温阳益气解毒法联合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应用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结果:核苷类似物通过直接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组织病变,延缓乙型肝炎病情进展,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抗病毒药物。但核苷类似物之容易发生病毒变异、耐药,尤其是E抗原转阴率低的缺点仍未得到根本纠正,需长期服药,核苷类似物结合中医药治疗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疗效。结论:核苷类似物与温阳益气解毒药的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减轻核苷类似物的不良反应并对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