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调查孕期女性阴道假丝酵母病(VVC)情况,并分析其白假丝酵母微卫星基因多态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于武汉市第四医院妇产科就诊的759例孕期女性,收集阴道分泌物标本,进行VVC感染调查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微卫星标记法对鉴定的白假丝酵母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759例孕期女性中,检出阴道VVC感染114例,感染率为15.02%,早、中、晚孕期VVC感染检出率分别为17.44%、15.09%和13.58%;共检出VVC感染菌株120株,其中检出白假丝酵母82株(68.33%),其次为光滑假丝酵母31株(25.83%)、克柔假丝酵母4株(3.33%)、热带假丝酵母3株(2.50%);白假丝酵母对咪康唑、克霉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均有一定程度耐药;随着妊娠期的推进,有症状孕期女性白假丝酵母感染率逐渐减低,非白假丝酵母感染率逐渐升高,晚孕期女性阴道白假丝酵母感染情况与其临床症状间具有相关性(P<0.05); 82株白假丝酵母共检出35种基因型,主要包括4种优势基因型,分别为21:21基因型12株(14.63%)、30:45基因型7株(8.54%)、32:46基因型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念珠菌血症中白假丝酵母的基因分型,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患者血培养阳性,经科玛嘉显色培养基进行菌株的初步筛选;用扩增真菌的转录间隔间区(ITS区)和核糖体大亚基(26rRNA、D1/D2区)、基因测序对初筛的菌株进行标准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白假丝酵母的七对管家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利用软件分析其亲缘关系。结果各管家基因的等位基因的同一位点可出现多次碱基变异;在管家基因中ACC1基因的碱基变异位点最少,仅4个,而SYA1基因的碱基变异位点最多;16株白假丝酵母可分为10个群,其中一个群由5个菌株构成,2个群都是由2个菌株构成,其他的群都是由一个菌株单独构成。结论白假丝酵母的二倍体序列型都为新发的基因型,未发现流行的克隆株。  相似文献   

3.
白假丝酵母是临床常见的引起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生物膜的形成是白假丝酵母的重要致病因素,并可使其对药物的抵抗能力大大增强。白假丝酵母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包括黏附、增殖、成熟、分散步骤;其结构由多糖、蛋白质及脂质、胞外DNA及周围环境中的一些物质组成;致病因素包括细胞外基质及DNA、生物膜形成及致病相关蛋白、群体感应分子及与其他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的生物膜防治策略主要有研发新型抗菌药、中药单体成分的研究、改良生物医学材料及新型疗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黄连素增强氟康唑耐药白假丝酵母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6月医院住院标本分离出22份真菌标本,从临床尿管插管患者中分离出1株耐氟康唑白假丝酵母菌,采用纸片药敏试验及结晶紫染色法测定菌株抑菌圈直径及产膜能力;微量棋盘稀释法测定黄连素与氟康唑的体外抗菌活性的MIC值;分别设置四组生长对照组、氟康唑单用组16μg/ml、黄连素单用组4μg/ml、药物联用组16μg/ml+4μg/ml,采用时间-杀菌曲线法分别测定氟康唑、黄连素及药物联用组在时间点0、4、6、8、12、24、48h随时间变迁的杀菌作用及动态杀菌作用;利用qRT-PCR检测目的基因CDR1、MDR、ALS3、ERG11、TUP1的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从临床分离出1株耐药性较强的白假丝酵母,该菌具有中等强度的产膜能力;黄连素能增强耐药菌株对氟康唑的敏感性;经不同药物处理后的RT-PCR结果显示,药物联用组处理后的CDR1、MDR、ALS3、ERG11的mRNA的表达量比生长对照组降低,而药物联用组处理后的TUP1基因比生长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黄连素联合氟康唑更好地抑制白假丝酵母耐药菌株的形成,为临床治疗及控制耐药菌提供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白假丝酵母菌致食物中毒的机理。方法首先提取白假丝酵母菌的毒性物质,明确其性质,再进行小白鼠灌胃试验和家兔灌胃试验。结果白假丝酵母菌毒素为热不稳定外毒素,能使小白鼠疲倦、厌食、竖毛、发绀、颤抖、呼吸加快、腹泻、脱水甚至死亡;能使家兔心跳、呼吸加快、呕吐、腹泻。结论白假丝酵母菌能产生热不稳定外毒素,引发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在综合医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学分布情况,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从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站中导出2013—2019年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使用Excel进行整理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数据的收集和标本检测按照《甘肃省食源性疾病监测手册》进行。结果 2013—2019年沙门氏菌阳性检出率为3.32%,各年间呈散发趋势,2019年的检出率最高,为11.22%,各年龄、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志贺氏菌阳性检出率为0.76%,以宋内氏志贺氏菌(D群)检出最多,为6例,在婴幼儿中发病较多。诺如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为3.32%,在各性别、各年龄段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婴幼儿发病最多。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属和副溶血性弧菌未检出阳性病例。结论 2013—2019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为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诺如病毒。可通过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和控制食品污染,预防食源性疾患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王恒芹  郎中凯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2):5940-5941,5943
目的查明一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病原学,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GB/T4789-2008进行沙门菌等肠道病原菌检测。结果 12份样品中检出7株沙门菌,检出率为58.33%,5份病人肛拭子中分别检出3株丙型副伤寒沙门菌、2株婴儿沙门菌;剩余混合凉菜中检出婴儿沙门菌1株;餐碗物表样中检出丙型副伤寒沙门菌1株;其余样品中均未检出致病菌。结论此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系聚餐者误食被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或婴儿沙门菌污染的食物或餐具所致。  相似文献   

8.
环境污染致食源性疾病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因环境污染暴发的和致死性食源性疾病病因,为该病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对连云港市1986年来因环境污染所致暴发食源性疾病或有病者死亡的按疾病病因分类法进行分析整理。[结果]对乡镇集中式供水暴发的伤寒、甲型副伤寒流行;麻痹性贝类毒素、E型肉毒毒素、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_(157)H_7)及化学性(亚硝酸盐、有机磷)致病物所致食源性疾病进行分析。[结论]食源性疾病病因因环境污染呈现多样化。  相似文献   

9.
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玉华  田海霞 《职业与健康》2005,21(12):1977-1978
1983年,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FAO)及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在“食品安全对健康和发展的作用”的报告中指出:污染食物引起的疾病是对人类的健康最常见的威胁之一,也是削弱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原因.食品安全是一个日趋重要的公共卫生议题,由于大量增加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广大消费者不断增加的关注,世界各国政府正在加倍注意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0.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 ,连续发生一系列令世界震惊的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 :英国的疯牛病 ,日本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和雪印牛奶的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爆发 ,法国的李斯特菌中毒等。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2 0 0 2年 3月最新公布的信息表明 ,全球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的病例达到数十亿例 ,即使在发达国家至少有 1/3的人患食源性疾病。在食源性疾病上的花费达数十亿美元 ,全球每年因食源性微生物污染引起的腹泻而死亡的 0~ 15儿童约 170万。据估计 ,美国每年发生 60 0~ 810 0万例食源性疾病 ,每年至少有 90 0 0人因之死亡[1~ 4 ] 。我国 1987~ 1996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二相性与致病性的关系。方法分别将孢子相、菌丝相白念珠菌与人口腔颊粘膜细胞(BEC)进行粘附试验,比较二相性白念珠菌对BEC的粘附率;用兔抗人sIgA血清和人唾液sIgA,125I-sIgA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唾液中sIgA的浓度,比较含sIgA及不含sIgA的唾液对二相性白念珠菌粘附BEC的影响;分别用小鼠腹腔中性粒细胞(PMN)、巨噬细胞(MΦ)对二相性白念珠菌进行吞噬实验,研究对二相性白念珠菌的吞噬作用。结果菌丝相白念珠菌对BEC的粘附率显著高于孢子相(P<0.001);含sIgA的唾液抑制孢子相及菌丝相白念珠菌粘附BEC的能力强于不含sIgA的唾液(P<0.005),且唾液中sIgA抑制孢子相白念珠菌粘附BEC的能力强于抑制菌丝相白念球菌粘附BEC的能力(P<0.05);PMN、MΦ对孢子相白念珠菌的吞噬作用强于菌丝相白念珠菌(P<0.01)。结论菌丝相白念珠菌的致病力强于孢子相白念珠菌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展示有白色假丝酵母菌HSP90(热休克蛋白90)表位H的重组质粒建立ELISA检测体系,对易感人群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做出早期诊断。方法将构建的展示有HSP90表位H的重组质粒表达并纯化,确定其免疫原性,之后将其作为固相包被抗原建立ELISA检测体系,并使用该体系检测706例白色假丝酵母菌肿瘤患者的血清。结果表达并纯化的展示有HSP90表位H的杂合噬菌体能与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血清中的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确定该ELISA检测的条件为:包被浓度70μg/ml,抗体稀释倍数200倍,cut-off值为1.5;706例肿瘤患者的检测结果:31例为阳性,其中有2例后来被临床检测为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此31例再次经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其中有18例被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为阳性。结论杂合噬菌体可以用来检测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感染,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方法 检测假丝酵母菌阴道炎,寻找临床上能快速、准确诊断假丝酵母菌阴道炎的检测方法.方法 对200例假丝酵母菌培养确诊白念珠菌感染的阴道分泌物标本分别进行临床镜检和念珠菌细胞快速处理试剂盒检测.结果 临床镜检和念珠菌细胞快速处理试剂盒检测白念珠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5.5%和55.5%,经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χ2=37.35,P<0.05).两种方法 同时检测的检出率为70.0%,一致率为41.0%,临床镜检对临床症状明显的白念珠菌检出率高于念珠菌细胞快速处理试剂盒,但无显著性差异(χ2=3.73,P>0.05).念珠菌细胞快速处理试剂盒对临床症状不明显的的假丝酵母菌检出率高于临床镜检,经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χ2=81.87,P<0.05).结论 念珠菌快速检测试剂盒更适合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假丝酵母菌阴道炎患者人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非白色念珠菌和白色念珠菌感染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至2009年4月ICU获得性念珠菌感染患者103例,其中非白色念珠菌感染46例,白色念珠菌感染57例,对其多个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非白色念珠菌中,光滑念珠菌19例(18.4%),近平滑念珠菌13例(12.6%),热带念珠菌10例(9.7%),克柔念珠菌2例(1.9%),其他念珠菌2例(1.9%).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中心静脉导管(CVC)留置>2 d(OR=32.477,95%可信区间:4.905~215.035,P=0.000)、全胃肠外营养(OR=3.119,95%可信区间:1.214~8.015,P=0.018)和氟康唑预防治疗(OR=5.084,95%可信区间:1.319~19.596,P=0.018)与非白色念珠菌感染密切相关.结论 CVC留置>2 d、全胃肠外营养和氟康唑预防治疗是非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指导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15.
王英    余平  贝宁  郭小妹  裴华  陈锦龙  王华民 《现代预防医学》2015,(23):4276-4279
摘要:目的 对海南地区女性孕期阴道假丝酵母菌进行病原学调查,进一步了解菌种分布情况及探讨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妊娠女性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发生和优生优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采集1512例2010年6月-2013 年12 月在门诊产检的妊娠女性阴道分泌物进行假丝酵母菌培养及菌种鉴定,并对其病例进行统计,了解相关影响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女性孕期阴道假丝酵母菌总的分离率是36.5%,其中白假丝酵母菌47.1%,光滑假丝酵母菌27.5%,热带假丝酵母菌4.3%;晚孕期女性阴道假丝酵母菌携带率明显增加,高达49.3%。(2)分离出的白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的敏感性分别为99.2%、98.5%,对伏立康唑、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程度不一;非白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的敏感性均为100%,对唑类抗真菌药的敏感性普遍不高。(3)孕前VVC史、人流史、血糖异常史的OR值(95%CI)依次是17.3(11.67~25.67)、3.79(2.78~5.18)、21.9(14.58~32.94)。结论 海南地区女性孕期阴道假丝酵母携带具有分离率高、菌群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有上升的趋势的特征;分离株的耐药性较普遍。为防止对妊娠结局的不利影响,需要早期给予干预,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并加强优生优育知识的宣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非白色念珠菌和白色念珠菌感染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至2009年4月ICU获得性念珠菌感染患者103例,其中非白色念珠菌感染46例,白色念珠菌感染57例,对其多个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非白色念珠菌中,光滑念珠菌19例(18.4%),近平滑念珠菌13例(12.6%),热带念珠菌10例(9.7%),克柔念珠菌2例(1.9%),其他念珠菌2例(1.9%).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中心静脉导管(CVC)留置>2 d(OR=32.477,95%可信区间:4.905~215.035,P=0.000)、全胃肠外营养(OR=3.119,95%可信区间:1.214~8.015,P=0.018)和氟康唑预防治疗(OR=5.084,95%可信区间:1.319~19.596,P=0.018)与非白色念珠菌感染密切相关.结论 CVC留置>2 d、全胃肠外营养和氟康唑预防治疗是非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指导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非白色念珠菌和白色念珠菌感染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至2009年4月ICU获得性念珠菌感染患者103例,其中非白色念珠菌感染46例,白色念珠菌感染57例,对其多个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非白色念珠菌中,光滑念珠菌19例(18.4%),近平滑念珠菌13例(12.6%),热带念珠菌10例(9.7%),克柔念珠菌2例(1.9%),其他念珠菌2例(1.9%).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中心静脉导管(CVC)留置>2 d(OR=32.477,95%可信区间:4.905~215.035,P=0.000)、全胃肠外营养(OR=3.119,95%可信区间:1.214~8.015,P=0.018)和氟康唑预防治疗(OR=5.084,95%可信区间:1.319~19.596,P=0.018)与非白色念珠菌感染密切相关.结论 CVC留置>2 d、全胃肠外营养和氟康唑预防治疗是非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指导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抑制剂消炎痛对白色念珠菌形态发育的影响。方法:分别用含不同浓度消炎痛的RPM I1 640加10%小牛血清的液体培养基和玉米-吐温80固体培养基培养3株白色念珠菌,观察白色念珠菌形态发育变化。结果:消炎痛对白色念珠菌芽管和菌丝形成的抑制作用与其剂量相关。在液体培养基中,消炎痛浓度为0.75 mM时可抑制50%芽管形成,浓度为2.0mM时可完全抑制芽管和菌丝形成;而在固体培养基中,消炎痛浓度为1.0mM时可抑制菌丝和厚壁孢子的形成,浓度为2.0 mM时,几乎没有菌丝形成。结论:消炎痛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芽管、菌丝的形成,阴道内给予消炎痛将有助于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  相似文献   

19.
洁泽2号预防白色念珠菌阴道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洁泽2号(JZ2)中药复方洁泽1号(JZ1)与外用杀精剂壬苯醇醚(N-9)混合制剂体外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活性及对小鼠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琼脂稀释多点接触法检测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造模前阴道内按分组分别注入各药物凝胶20μl,1min后阴道接种白色念珠菌液5×104个/只,分别于造模后第2、4、7、14天观察小鼠阴道灌洗液菌丝生成及菌落计数结果,阴道、子宫组织PAS染色,各组阴道组织的炎症分值及阴道炎预防率。结果:体外实验中,JZ2对念珠菌的抑制作用较N-9好,菌液浓度为5×105个/ml时,JZ2的MIC和MBC均为1∶64(含JZ17.8mg,N-90.78mg);随着JZ2凝胶中JZ1浓度的降低,小鼠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预防率逐渐下降,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JZ2高剂量凝胶组预防率可达65.0%,与模型组预防率0、空白凝胶组预防率2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对照组(联苯苄唑凝胶)作用相当,但强于N-9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Z2中、低剂量凝胶组预防率较低,但与模型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实验中JZ2(含JZ17.8mg,N-90.78mg)即可抑制念珠菌的生长;JZ2凝胶对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