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了解手足口病流行规律,为制定控制手足口病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响水县2009—2011年手足口病发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2011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45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5.51/10万。发病集中在3—6月,占67.03%;5岁以下儿童居多,占95.16%;以散居儿童为主,占86.15%。结论应针对手足口病发病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08—2012年汕头市濠江区手足口病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生、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2年濠江区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共报告手足口病2 35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67.89/10万,各年发病率在39.31/10万~283.52/10万之间。4—9月份是发病高峰,占发病总数的76.03%(1 789/2 353)。男性1 628例,女性725例,男女性别比为2.25∶1;病例以0~5岁年龄组儿童为主,共2 239例,占发病总数的95.16%。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共1 951例,占发病总数的82.92%。结论濠江区手足口病发病率呈阶梯式上升趋势,5岁及以下散居儿童是高发人群,4—9月是高发季节,应在高发季节对重点人群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吴晓军 《预防医学论坛》2015,(2):152-154,159
目的探索句容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发病情况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科学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句容市2009~2013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3年句容市共报告手足口病4 14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33.89/10万。发病率最高为2011年(183.51/10万),最低为2012年(74.92/10万)(P<0.01)。其中重症病例39例,占0.94%;发病时间集中在10~12月,占53.85%;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占64.10%;散居儿童占74.36%;1~3岁占79.49%;女性重症发生比例由2009年0.48%上升到2013年的2.81%。37例实验室诊断病例中病毒核酸检测阳性16例,阳性检出率为43.24%,其中EV71型占阳性的62.5%。结论句容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主要是以EV71感染为主,1~3岁散居儿童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咸宁市2008-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下一步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咸宁市2008-2010手足口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咸宁市2008年手足口病报告408例,报告发病率为14.16/10万,死亡1例;2009年手足口病报告910例,报告发病率为31.31/10万,无死亡病例;2010年手足口病报告1 470例,报告发病率为50.52/10万,死亡1例。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全年均有病例报告,但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集中在4月、5月和6月;以7岁以下年龄组为主;性别分布男性高于女性;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居多,占发病总数的79.91%;病原监测结果由EV71、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混合感染。结论咸宁市手足口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7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男性多于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肥城矿区2008~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个案资料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2008~2009年手足口病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2009年肥城矿区共报告手足口病9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2.74/10万;1~4岁为发病最多的年龄段,占74.74%;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89.46%的病例发生在5~8月份;散居儿童发病率高于幼托儿童;在托幼机构易发生聚集性病例。结论 2008~2009年肥城矿区手足口病发病率较高,已成为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高发病,应加强对托幼机构监管,严防托幼机构聚集性病例;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减少散居儿童发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重庆市北碚区2009-2013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病原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北碚区2009-2013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北碚区2009-2013年共报告手足口病4 441例,年均发病率为136.07/10万;街道发病率为169.87/10万,乡镇发病率为108.40/10万,城乡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63,P0.01);1年出现2次高峰,分别是4~6月和10~12月;人群主要集中5岁以下儿童占病例总数的95.61%,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占病例总数的51.97%;男性年均发病率150.73/10万,女性年均发病率120.97/10万,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0,P0.01)。病原学监测显示,EV71占42.03%,Cox-A16占27.46%,其他肠道病毒占30.51%。结论 2009-2013年重庆市北碚区手足口病发病率街道高于乡镇,男性高于女性,发病时间集中在4~6月和10~12月,人群集中在5岁以下散居儿童。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礼泉县2009—2011年手足口病发病情况,探讨流行规律,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礼泉县2009—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1年礼泉县共报告手足口病894例,年均发病率为62.55/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48.80/10万(239/489 715)、102.08/10万(502/491 761)和34.17/10万(153/447 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有明显的季节高峰,主要集中4—7月,共报告721例,占病例总数的80.65%。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91.50%(818/894)。男性600例,女性294例,男女性别比为2.04∶1;病例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占发病数的85.79%(767/894)。结论礼泉县2009—2011年手足口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发病以5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今后应在流行季节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管和防控,加强疫情监测,减少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聊城市2009-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探讨流行相关因素,为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中报告的聊城市2009-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聊城市2009-2011年共报告手足口病33 557例,总发病率为193.14/10万。2009-2011年分别报告16 018例、11 726例和5 813例,发病率分别为277.60/10万、201.44/10万和100.40/10万。发病高峰集中在4-7月,占78.15%(26 225/33 557);以5岁以下年龄组为主要发病人群,占94.47%;发病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占91.00%;男性发病高于女性,性别发病比为2∶1。结论聊城市2009-2011年手足口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有明显季节性;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以5岁以下散居儿童发病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宁县2009-2013年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宁县手足口病发病的三间分布特征。结果中宁县2009-2013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82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0.54/10万,2010年发病率为76.18/10万,2009年为36.67/10万。4-7月发病病例占全部例数的52.16%;≤5岁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占全部病例的95.01%;男性平均发病率为64.45/10万,女性平均发病率为36.27/10万;病原学检测2010年和2012年均以肠道病毒COx16为主,2011年以EV71为主,2013年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结论中宁县手足口病发病高峰为4-7月,≤5岁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是手足口病的主要发病人群,男性多于女性,病原监测各年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黎平县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和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2012年黎平县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黎平县2009—2012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504例,年均发病率为23.91/10万。报告重症病例7例,重症率为1.39%;报告死亡病例3例,死亡率为0.14/10万。男性368例,女性136例,男女性别比为2.7∶1;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1~3岁,占发病总数的84.52%(426/504);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共460例,占91.27%。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在4—6月(180例,占35.71%)和11—12月(137例,占27.18%)。结论 2009—2012年黎平县手足口病发病率比较低,发病以1~3岁散居儿童为主,今后应加强对散居儿童等重点人群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玉溪市2008--2011年手足口病HFMD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V2.0收集病例信息资料,采集的病例标本通过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进行实验室核酸检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的方法开展手足口病三间分布分析和病原检测结果分析。结果2008--2011年玉溪市全市9个县区共报告HFMD病例2257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45.41/10万;最低为2008年的65.82/10万,最高为2009年的398.72/10万,各年度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6,P〈0.01)。2008--2011年每周均有HFMD病例报告,有明显的季节性,病例在17~29周(5—7月)出现第1个高峰,48—50周(11月)出现第2个小高峰。玉溪市9县区均有手足口病病例报告,但各县(区)发病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62,P〈0.01);发病率最高的为新平县的328.77/10万,最低的为易门县的140.54/10万。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91,P〈0.01)。病例以1—3岁儿童为主,占病例总数的80.64%;在职业构成中,以散居儿童为主,占68.12%。病毒核酸检测EV71阳性率为24.94%,CoxA16阳性率为11.72%,其他肠道病毒阳性率为0.93%。结论玉溪市手足口病流行强度高,病原主要以EV71型为主,在落实综合性的预防控制措施的同时,要重点关注重症病例的早期发现和救治,尽可能地避免死亡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李园园  陈镜宇 《职业与健康》2012,28(7):858-859,862
目的了解西双版纳州2008—2010年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流行高峰、人群分布及病原构成。方法对2008—2010年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①2008年西双版纳州报告手足口病病例511例,发病率48.21/10万;无重症及死亡病例。2009年报告723例,发病率67.74/10万;重症1例,重症率为0.14%。2010年报告1 013例,发病率94.25/10万;重症3例,重症率0.30%。②2009年流行呈单峰分布,高峰在第16~23周,最高峰在第17周。2010年流行高峰则出现在第37~45周,最高峰在第40周,高峰期明显推后。③2008—2010年病例的年龄分布特点相似,主要集中在3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的64.05%,其中,以1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3岁以下发病率为218.96/10万,3~10岁发病率为22.04/10万。发病率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4 100.65,P0.01)。3岁以下发病率高于3~10岁的发病率。④2010年报告的1 013例病例中,采集标本60份,其中咽拭子52份,粪便标本6份,血清标本2份。使用中国广州安达公司生产的试剂盒进行检测,EV71阳性14例,阳性率23.33%,CoxA16阳性8例,阳性率13.33%。结论 2008—2010年间,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强度最强,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高于3岁以上。EV71流行是导致2010年疫情上升和重症增加的原因。预防控制以农村为重点,采取三级预防模式,包括卫生条件的改善、健康教育、易感人群保护和手足口病疫苗研制等;同时应重视二、三级预防,通过新的检测技术和手段早期发现患者,并给予及时的治疗,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海宁市手足口病流行规律,为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海宁市2008-2010年手足口病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应用SPSS17.0软件构建ARIMA复合季节模型进行疫情预测。结果:海宁市2008-2010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2 28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81.23/10万。发病高峰为5-10月份,夏秋季高发;发病主要集中于0~5岁儿童,占报告总数的91.47%。发病男性多于女性,以散居儿童及幼托儿童为主。全市各乡镇(街道)均有病例报告,3年间不同地区病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82,P〈0.01),无聚集性疫情发生。2011年预测发病数为1 277例。结论:手足口病的发生存在明显的时间、性别、年龄差异,且海宁市疫情处于上升态势,2011年疫情趋势预测与2008-2010年发病模式类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009—2013年资阳市手足口病的流行规律、变化趋势,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Excel 2003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整理分析和统计处理,检索条件为按发病日期。结果 2009—2013年资阳市手足口病累计报告5 745例,死亡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9.99/10万,年均报告死亡率为0.05/10万;2009—2013年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分别为5.63/10万、21.83/10万、35.28/10万、39.89/10万和47.33/10万。男性累计报告发病3 481例,占发病总数的60.59%;女性累计报告发病2 264例,占发病总数的39.41%,男女性别比为1.54∶1。报告重症病例50例,聚集性疫情81起。2009—2013年全市各县(市、区)每年各月均有手足口病报告,发病呈双峰分布。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岁及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的96.64%,呈典型的婴幼儿高发,职业构成以散居儿童(77.04%)为主。实验室确诊的594例病例中,EV71感染287例(48.32%),CoxA16阳性128例(21.55%),其他肠道病毒阳性179例(30.13%)。结论 2009—2013年资阳市手足口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呈明显的季节性和人群分布特点。应加强疫情监测,采取针对性措施落实各项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五华县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今后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五华县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9年五华县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803例,发病率为80.96/10万,无重症、死亡病例;发病年龄最小30d,最大16岁;男性发病549例,占68.37%,女性发病254例,占31.63%;病例主要集中在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占90.78%;散居儿童占83.94%;发病季节呈现两个发病高峰,第1个高峰是在春夏交替的4~5月,占30.39%,第2个高峰是在夏秋交替的9~10月,占27.77%。[结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卫生意识,加强重点人群防控措施的落实,是控制手足口病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柳州市2009--2012年手足口病分布特点和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9--2012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柳州市手足口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2年柳州市共报告手足口病发病65735例,重症409例,死亡23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05.54/10万、437.94/10万、456.81/10万和624.42/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4—乇月;11个县(区)都有病例报告,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5岁及以下儿童发病数较高,占95.68%;职业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分别占67.79%和28.95%。实验室诊断病例366例,其中肠道病毒71(EV71)型阳性占71.86%,柯萨奇病毒A16(CoxA16)型阳性占9.29%,其他肠道病毒阳性占18.85%。结论柳州市手足口病疫情呈上升趋势,防治工作不容忽视,应强化多部门协作,加强社区散居儿童和托幼机构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以减少手足口病的暴发。  相似文献   

17.
沈阳市2009—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穆金萍  张秀月 《职业与健康》2011,27(22):2592-2594
目的掌握手足口病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沈阳市手足口病疫情资料。结果 2009—2010年手足口病年均报告发病率为99.52/10万,两年度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为119.56/10万,女性为78.91/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V71病毒感染占41.18%;6—9月份报告发病占81.80%,其中7、8月份报告发病占56.30%,呈典型的夏季发病高峰;散居儿童、幼托儿童报告手足口病病例数分别占全部病例的72.60%和23.60%,职业高峰明显;城区手足口病年均报告发病率为96.15/10万,农村手足口病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03.09/10万,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5岁年龄组报告发病数占发病总数的91.58%,其中2~4岁年龄组占报告发病总数的64.57%,呈典型的婴幼儿高发的态势。结论该市应加强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管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做好卫生宣教工作,提高防控意识和防控水平;做好疫情监测分析,及时做出流行趋势预警;做好应急处理工作,有效控制手足口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沈阳市手足口病发病强度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该市手足口病疫情资料。结果2009--2012年手足口病年均报告发病率为92.49/10万,各年度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为110.78/10万,女性为73.75/10万(P〈0.01),男女性别比为1.54:1;EV71病毒、CoxAl6病毒、其他肠道病毒分别占实验室诊断病例的33.10%、47.91%、18.99%;6—8月报告发病数占全年报告发病数的72.99%;散居儿童、幼托儿童报告手足口病病例数分别占全部报告发病数的52.13%和42.48%;0~5岁年龄组报告发病数占发病总数91.47%。结论沈阳市2009i2012年手足口病呈典型的夏季发病高峰;以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发病为主;男性发病水平高于女性;呈典型的婴幼儿高发。该市应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人群对手足口病的防范意识;强化疫情流行趋势监测,做好高发趋势预警与手足口病应急处理工作,有效防止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保山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探索流行规律,为制定手足口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保山市2008—2013年的手足口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3年保山市共报告11 268例手足口病,其中重症病例86例(0.76%),死亡病例5例(0.04%)。总发病率为524.99/10万,发病率从2008年的12.49/10万上升至2012年的153.06/10万。5岁以下幼儿占93.46%(10 531/11 268),男女性别比为1.66∶1,隆阳区发病数占43.26%(4 875/11 268),发病高峰在4—7月,散居儿童发病占84.91%(9 568/11 268);病原学检测:Cox A16病毒数占37.75%(114/302),EV71病毒数占33.11%(100/302)。结论保山市手足口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有明显的年龄、性别、职业、地区和季节性特征,且EV71病毒与Cox A16病毒交替为主出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深圳市某街道2009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09年手足口病病例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对重症病例进行个案分析。结果 2009年手足口病发病1 357例,发病率149.09/10万,高于全国水平;各月均有发病,4~7月为发病高峰,占全年的54.6%;主要为3岁以下儿童发病,发病1 121例,占发病总人数的82.6%;发病人群以散居儿童为主,发病1 059例,占全部病例的78.0%。结论 2009年手足口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人群差异,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将有利于下一年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