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目的分析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病概况、手术治疗及复发等情况。方法对253例经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涎腺多形性腺瘤住院手术患者进行5~15年随访观察总结。结果男87例,女166例。20~50岁142例,发病率最高。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复发9例,占3.56%。结论该病多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好发部位为腮腺、颌下腺。恰当的手术可减少或避免肿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2.
涎腺多形性腺瘤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我院自1981-01~1997-01共收治涎腺肿瘤172例,经病理确诊为多形性腺瘤的136例。现将资料完整的118例病例分析讨论如下:1临床资料1.1年龄与性别118例中,男62例,女56例。年龄最大者70...  相似文献   

3.
对120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其中10例肿瘤和3例正常涎腺组织以KER、CEA、NSE、α_1AT、S-100和GFAP6种抗血清进行了ABC免疫组化染色观察。120例肿瘤中6例恶性(5%),3例为复发瘤恶变。根据肿瘤中主要病理成份将其分为四种亚型。腺瘤型、肌上皮型包膜多较厚而完整,浸润少,后者囊性变多。粘液型则包膜多薄弱或不完整,浸润及卫星灶多,复发和恶性瘤以此型多见。肿瘤细胞可对多种抗血清呈现不同程度和强度的阳性表达,且与正常涎腺闰管区细胞的免疫表达基本一致,说明此区可能是该肿瘤的发源地。CEA、S-100、GFAP对恶性腺瘤有较好的标记结果。  相似文献   

4.
在正常细胞中 ,染色体的数目和形状是相对稳定的 ,每一体细胞具有 4 6条 (2 3对 )染色体 ,称为二倍体细胞 (2C ,Component)。当染色体的数目整组增加 ,超过三倍体者为多倍体。如果染色体非整组性的增减则称为非整倍体。DNA的非整倍体即意味着恶性肿瘤 (二倍体或多倍体也不能完全排除恶性 )。DNA是细胞染色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正常细胞的DNA的质量是恒定的 ,而恶性细胞由于其调节和生长控制系统障碍 ,而获得无限增殖力 ,需要合成大量DNA以满足生长的需要。因此 ,DNA含量的测定 ,可以作为直接反映肿瘤增殖活力的…  相似文献   

5.
周晓琴 《口腔医学》2002,22(1):56-56
<正>多形性腺瘤(Plemorphic adenoma)又称混合瘤 Mixed tu-mor,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我们对38例多形性腺瘤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对其进行分类研究,提高肿瘤的诊断正确率。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 本文收集了本院1987-1999年间手术标本,病理诊断多形性腺瘤的38例。标本均用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相似文献   

6.
涎腺多形性腺瘤复发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涎腺多形性腺瘤是一种上皮病变的良性肿瘤 ,其生物学行为具有临界瘤的特性 ,如侵袭性、复发性 ,特别是肿瘤术后复发对临床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 ,本文就近几年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从病因、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加以综述 ,以助在临床工作中更好的认识此病。  相似文献   

7.
患者 ,女 ,35岁 ,以颏下区成簇壮小肿物 3年就诊。临床检查右颏下区稍隆起 ,皮下可触及成团块状 ,质硬 ,边界清楚小肿物与皮肤有粘连 ,无自觉症状 ,门诊以颏下区肿物行手术切除 ,术中见 9个直径约 3mm左右的小肿物。病理检查 :团块状标本呈淡黄色 ,界限清楚 ,包膜完整。镜下 :为单形性腺瘤结构 ,瘤细胞排列成实体片团状或平行的小梁状 ,基底侧细胞排列珊状 ,实体内可见管状或泡状结构 ,即由立方形细胞组成分支状小梁或小管或腺泡状结构。瘤细胞为同一立方形细胞 ,核大小一致 ,圆或卵圆形 ,基底细胞作珊状排列 ,瘤实质和水肿间质界限分明 ,…  相似文献   

8.
涎腺多形性腺瘤p53基因突变的SSCP及核酸序列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检测涎腺多形性腺瘤中p53基因第6外显子突变的密码及突变类型。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股构型多态分析(polymerase chainj reaction-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PCR-SSCP)技术及DNA核酸序列测定方法对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研究。结果 在11例PCR-SSCP阳性的肿瘤中,第6外显子异常者6例。对其中4例肿  相似文献   

9.
涎腺肌上皮瘤与多形性腺瘤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抗平滑肌的肌动蛋白(actin)、肌球蛋白(myosin);S-100蛋白以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研究涎腺肌上皮瘤和多形性腺瘤。结果发现,肌上皮瘤细胞对上述4种抗体呈不同程度的了性反应。在多形性腺瘤中,双层导管结构的外周瘤细胞,成片增生的梭形细胞以及粘液样区域内的星形、三角形瘤细胞对上述4种抗体反应阳性,鳞状化生的瘤细胞也反应阳性,导管内层瘤细胞对上述4种抗体反应阴性。本文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形性腺瘤粘液软骨样组织中纤维的种类及形成机理。方法 采用组织学及电镜组织化学技术观察8例多形性腺瘤。结果在多形性瘤液软骨样区域中,散在胶原纤维及弹怀纤维构成了该区域的支架结构。电组化研究表明,在多形性腺瘤软骨样组织, 含有直径约50nm的胶原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团块。在粘液软骨样细胞浆内可分泌囊泡:一种含 着色黑、电子密度均匀、致前弹性蛋白分子;另一种含着色灰淡、电子密度不均匀,囊泡中充满  相似文献   

11.
作者采用等离子光谱法对24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瘤组织、自身瘤旁涎腺组织内十八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检测与分析,以初步探讨组织内微量元素含量与腮腺多形性腺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临床资料男性,45岁,无意中发现左舌下无痛性肿物2年,渐增大。2009年4月在外院活检,病理诊断为舌下腺多形性腺瘤。  相似文献   

13.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38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DNA含量和细胞增殖周期的检测。根据WHO分类标准将本组肿瘤分为良性型(27例)、低度恶性腺癌(0例)和恶性型(2例)。此外,尚有9例在形态学上不同于良性和恶性型,我们称之为交界型,此型上皮成分呈轻度非典型性。为了探讨肿瘤成分、基质比例与恶性度的关系,将良性型又分为三个亚型,即上皮成分为主型、粘液成分为主型和上皮粘液混合型。结果提示:良性型中各亚型DNA指数  相似文献   

14.
腮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分析--附2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恶变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2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追踪调查。结果:多数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病例肿块呈多灶性(18/22),手术越简单其复发率越高,复发间期越短(P<0.05)。22人中有7例发生恶变,占31.8%,恶变与初发年龄较大有关(P<0.05),与手术次数关系不大。末次手术分别采用浅叶切除术,腮腺全切术、扩大切除术,对7例有恶变者于术后辅以放射治疗。术后平均追踪54月,除1例多形性腺瘤恶变者于术后30月时肿瘤复发外,其余均未见复发。结论:不恰当的手术方式是导致腮腺性多形性腺瘤复发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涎腺多形性腺瘤中 p5 3基因突变。 方法 采用非同位素聚合酶链式反应———单股构型多态分析 (PCR -SSCP)技术对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研究。结果  14例多形性腺瘤中有 11例出现PCR -SSCP异常电泳带 (阳性率 78.6 % )。突变部位分布在第 5~ 8外显子 ,其中第 5、6、7、8外显子的阳性例数分别为 2、6、7、3例。在 11例阳性肿瘤中有 2例肿瘤同时出现 3对外显子 (第 6、7、8外显子 )异常 ;3例肿瘤同时出现 2对外显子(第 6、7和 7、8外显子 )异常。结论 ①涎腺多形性腺瘤发生中 p5 3基因的第 5~ 8外显子均有突变 ,其中突变频率最高的是外显子 6和 7;②在阳性的肿瘤中约有半数出现多位点突变。  相似文献   

16.
人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体外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建立人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系。方法 取自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原发肿瘤进行体外培养。对培养的细胞进行活细胞观察和组织学染色。观察细胞生长状况,绘制生长曲线。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内特异性抗原标记物对细胞进行鏊定,并对肿瘤的致瘤性进行裸鼠异种移植实验。结果 多形性腺瘤体外培养细胞呈多边形或梭形,有的细胞围成腺腔结构,胞浆内富含粘液,形成空泡。有的成片排列,细胞外有粘液样物质。细胞的生长曲线较平缓,无明显快速生长期。肿瘤性腺上皮细胞角蛋白阳性,肿瘤性肌上皮细胞肌动蛋白阳性。结论 建立的涎腺多形性腺瘤有限细胞系(SPA-02),保留了原代细胞的特点,并与原发肿瘤的组织学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透射电镜观察7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MPA)的超微结构特征并对19例各型MPA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着重讨论免疫组化在多形性腺瘤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结合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特征探讨了肿瘤性变异肌上皮细胞在MPA发展变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CD44v6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及其恶变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CD44v6在涎腺多形性腺瘤(PA)及其恶变(Cain-PA)中的表达,旨在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恶变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5例涎腺多形性腺瘤、25例涎腺多形性腺瘤恶变CD44v6的表达。恶变后呈弱表达,细胞间粘附力减弱,从而利于浸润转移,CD44v6在Cain-PA的原发灶及转移灶中弱或不表达,显示瘤细胞粘附力弱,易于脱离肿瘤主体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自制的角蛋白和S-100蛋白抗体、细胞性角蛋白(低分子量)和波形丝蛋白单克隆抗体,对26例涎隙多形性腺瘤进行了PAP法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显示:导管样结构的内层细胞、鳞状化生区、肌上皮片块及粘液样组织的部分细胞以及软骨样陷窝的周边均呈角蛋白阳性,导管样结构的外层细胞、肌上皮片块和粘液样组织及软骨样细胞均呈S-100蛋白阳性,波形丝蛋白在肌上皮片块及粘液软骨样结构的部分细胞呈阳性。本文将这些结果与正常涎腺的免疫组化结果相对比,经分析讨论得出:多形性腺瘤的组织发生主要与导管上皮有关。肿瘤内的肌上皮样细胞可能为固有肌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分化,也可能为导管上皮在病变时化生而来,而粘液,软骨样结构主要为导管上皮通过肌上皮细胞的多向分化、形成所致。上皮细胞在发生肿瘤化时,其内的角蛋白抗原可能也同时发生着某种规律性的变化。了解这点,对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涎腺上皮性肿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癌基因C-myc的改变与良恶性多形性腺瘤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斑点杂交研究42例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C-myc癌基因的表达。结果 涎腺多形性腺瘤中C-myc癌基因表达均值高于正常腮腺组织(P〈0.05)。结论 在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的发生过程中,C-myc癌基因有激活和过量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