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TGF-βR1)上调中的作用。方法:培养大鼠主动脉VSMC,以10-7mol/L AngⅡ刺激作为AngⅡ组,AngⅡ刺激前分别应用10-5mol/L氯沙坦(Losartan)、PD98059预处理,以正常的VSMC为对照组,细胞免疫化学法测定培养12h时VSMC TGF-βR1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ngⅡ刺激培养12h的VSMC TGF-βR1表达上调(P<0.01);AngⅡ受体AT1型拮抗剂Losartan使TGF-βR1表达显著降低(P<0.01),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PD98059能显著降低TGF-βR1表达(P<0.05)。结论:AngⅡ通过AT1上调TGF-βR1的表达,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参与AngⅡ的胞内信号转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胞质泛素蛋白连接酶1(KPC1)在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的蛋白表达情况,探讨其在新生内膜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将成年雄性SD大鼠(450 ~ 50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组,建模后以左侧损伤动脉为实验组,同时以假手术组的左侧正常颈动脉为对照组.实验组大鼠于损伤后1d、3d、7d、14d、28d分别处死并取材,采用Western blot检测KPC1蛋白、内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情况,以qRT-PCR检测KPC1的mRNA表达,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比较内膜增生程度;采用体外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建立增殖模型,运用Western blot及qRT-PCR检测其KPC1蛋白、KPC1 mRNA表达特征.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实验组KPC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PCNA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qRT-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KPC1的mR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HE染色结果示颈动脉球囊损伤后1d、3d时光镜下血管内膜增生不明显;7d时光镜下可见新生内膜,增生的VSMC向内膜下迁移,管腔开始狭窄;14d时,可见明显新生内膜,VSMC排列紊乱,内弹力膜断裂,管腔明显狭窄,内膜厚度超过中膜;28d时,血管内膜继续不规则增生,血管腔狭窄程度继续加重,狭窄超过50%.体外培养并模拟VSMC增殖,提取细胞进行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显示,KPC1蛋白、KPC1 mRNA表达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刺激增殖后开始逐渐减低.结论 抑制KPC1基因表达可促进损伤内膜增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VSMC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电导钙激活的钾通道mRNA在大鼠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高脂模型,观察假手术组、单纯球囊损伤后1,4,7,14,28 d组以及高脂、不同剂量氯沙坦下IKCa1 mRNA表达情况。结果球囊损伤后主动脉内膜增生明显,普通饮食28 d组增生达高峰;IKCa1mRNA表达升高,单纯球囊损伤后1 d组达高峰,高脂+球囊损伤时IKCa1 mRNA表达较单纯球囊损伤组1 d组增高,高剂量氯沙坦时IKCa1 mRNA表达下降。结论 IKCa1 mRNA表达增高可能在大鼠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中起重要作用,IKCa1 mRNA表达的增加和下降可能是高脂血症和氯沙坦影响血管内膜增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通心络对兔血管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 6 4只 ,普食饲养 ,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通心络组 ,并分别于术前以及术后即刻及第 1、2、4周留取各组受损动脉标本和手术前后血液标本 ,分别行病理、电镜、RT PCR检验及血清NO浓度测定。结果  ( 1)术后对照组新生内膜明显增厚 ,内含大量增殖、迁移的VSMC ,VSMC呈典型的“合成型”表现 ,血管腔狭窄 ;通心络组以上改变较同期对照组显著减轻。 ( 2 )对照组新生内膜面积、内膜增生指数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增殖指数均显著高于通心络组 (P <0 .0 1) ,但管腔面积和管腔狭窄指数均显著小于通心络组 ( P <0 .0 1)。 ( 3)对照组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MMP 3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BB(PDGF BB)的免疫组化及RT PCR表达均显著高于通心络组 ,而组织抑制因子 1(TIMP 1)的表达则相对低于通心络组。 ( 4 )术后对照组血清NO浓度显著低于通心络组 ( P<0 .0 5 )。结论 通心络能明显抑制球囊损伤后VSMC增殖和迁移 ,阻止内膜增生 ,防止血管狭窄等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大鼠损伤后狭窄颈总动脉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mRNA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辛伐他汀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制备颈总动脉狭窄模型,辛伐他汀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于术前3 d起分别给予辛伐他汀5、10 mg.kg-1.d-1进行灌胃,连续给药17 d后处死,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左颈总动脉形态学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测定血管壁组织的bFGF mRNA与ERK1/2 m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管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显著,排列紊乱,向管腔及内弹力板方向增生扩展,管腔严重狭窄;辛伐他汀低剂量组血管内膜相对光滑,中膜VSMC排列趋于规整,管腔狭窄程度较轻;辛伐他汀高剂量组血管内膜比较光滑,中膜VSMC增殖程度显著降低,VSMC排列规整,管腔狭窄程度明显减轻。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他各组颈总动脉bFGF mRNA、ERK1/2 mRNA的表达均有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低剂量组bFGF mRNA、ERK1/2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高剂量组则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辛伐他汀高剂量组颈总动脉bFGF mRNA和ERK1/2 mRNA表达与低剂量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通过抑制bFGF mRNA和ERK1/2 mRNA的表达抑制VSMC增殖,实现其抗血管损伤后狭窄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断剂氯沙坦对动脉粥样斑块内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sclecell,VSMC)凋亡的影响及调控机制,阐明氯沙坦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理。方法:将21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胆固醇组和氯沙坦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动脉壁粥样斑块内VSMC增殖周期和凋亡,用透射电镜观察斑块内VSMC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c-myc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caspases-3mRNA水平。结果:氯沙坦对血脂代谢无影响,氯沙坦组与高胆固醇组比较,主动脉粥样斑块面积比和胆固醇含量减少(P<0.05),粥样斑块中VSMC凋亡增加(P<0.01),c-myc蛋白表达低于高胆固醇组(P<0.05),caspases-3mRNA水平降低(P<0.05)。结论:氯沙坦可能通过对c-myc蛋白和caspase-3基因的调控而促进动脉斑块内过度增殖的VSMC凋亡,从而抑制粥样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受体与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1/2)在再狭窄血管中的表达及川芎嗪(TMP)对其的影响,探讨TMP防治血管再狭窄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大鼠血管再狭窄模型,采用不同浓度的川芎嗪干预,观察颈总动脉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颈总动脉PDGF-β受体与ERK1/2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动脉各层结构正常、清晰,无明显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颈总动脉损伤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大量增殖,内膜显著增厚,川芎嗪处理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程度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再狭窄大鼠颈总动脉PDGF-β受体与ERK1/2表达显著增强(P<0.01),中、高剂量川芎嗪明显降低PDGF-β受体及ERK1/2的表达(P<0.01,P<0.05)。结论:TMP抑制血管再狭窄,其机制与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PDGF受体及ERK1/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探讨氯沙坦对大鼠动脉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及核转录因子κB活性的影响。②方法将4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氯沙坦组(n=21)及对照组(n=21),均行左侧颈总动脉球囊剥脱损伤内皮模型,术后不同时间取损伤段血管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核转录因子κB的表达。③结果氯沙坦组损伤段血管新生内膜面积和厚度明显较对照组减少(P<0.01,P<0.05),同时新生内膜中核转录因子κB的表达明显较对照组减少(P<0.05)。④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可以通过下调血管壁平滑肌细胞的核转录因子κB活性,从而抑制新生内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大鼠颈动脉损伤后平滑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探讨其临床预防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可行性。方法:将4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氯沙坦组(n=21)及对照组(n=21),均行左侧颈总动脉球囊剥脱损伤血管内皮模型,术后不同时间取损伤段血管研究,两组病理切片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Tunnel标记法检测平滑肌细胞调亡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法检测平滑肌细胞增殖率。结果:对照组和氯沙坦组于术后7d、14d均可见损伤段血管壁面积增加,其中对照组为0.3435±0.0450mm2和0.3812±0.0517mm2,而氯沙坦组为0.2822±0.0368mm2和0.3207±0.0243mm2。相同时间段两组比较,氯沙坦管壁增生程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术后7d、14d氯沙坦组的平滑肌细胞细胞调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7d、14d氯沙坦组增殖细胞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可以通过促进平滑肌细胞调亡,抑制其增殖;减轻血管损伤早期的管壁重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脉内支架置入后局部内膜增生的情况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的演变:方法建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微型猪动物模型、分别于支架置入后3、7、28、90和180d截取支架段血管连同临近的近端正常血管段.通过病理组织学分析和PCR技术检测支架局部内膜增生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水平的演变情况:结果正常血管段表达AT1R-mRNA在各个时间段没有显著性差异。支架置人后3d局部血管壁AT1R-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并在术后28d达到高峰。术后90dAT1R-mRNA的表达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仍显著高于正常血管段.且差异一直持续到术后180d。术后第3天支架段血管壁内膜加中膜面积与普通血管段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到术后7d支架血管段内膜加中膜面积已显著大于正常血管段,并随时间呈现持续的增生肥厚:存术后180d达到高峰:结论支架置入后局部血管壁AT1R-mRNA呈现持续的高表达状态,在局部内膜持续过度的增生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①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球囊剥脱大鼠胸主动脉内皮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变化及增殖的影响。②方法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ATRA治疗组(n=24)行球囊剥脱大鼠胸主动脉内皮术,术前4d开始予ATRA芝麻油混悬液(30mg.kg-1.d-1)灌胃至术后处死;手术组(n=24)行球囊剥脱大鼠胸主动脉内皮术,术前4d开始予芝麻油(1mL.kg-1.d-1)灌胃至术后处死;对照组(n=6)除不插入球囊导管外,其他操作同手术组。分别于术后2、7、14、28d取胸主动脉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法进行形态学、平滑肌α肌动蛋白(SM--αactin)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检测。③结果正常动脉VSMC高表达SM--αactin,处于非增殖状态;损伤后中膜SM--αactin表达迅速下降,2d达最低水平,而增殖旺盛,后趋向正常水平;新生内膜在术后7d出现,处于高度增殖状态,SM--αactin含量少,术后14、28d的SM--αactin表达明显增多,而增殖下降。ATRA治疗能明显抑制中膜SM--αactin的下调,诱导内膜和中膜SM--αactin表达,显著抑制VSMC的迁移和增殖,明显抑制新生内膜形成和管腔缩窄。SM--αactin表达与PCNA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738,P<0.01)。④结论维持并诱导VSMC于较高的分化状态,抑制VSMC迁移和增殖,是ATRA抑制球囊损伤大鼠主动脉后新生内膜增生和管腔狭窄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脉内支架置入后局部内膜增生的情况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的演变.方法建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微型猪动物模型.分别于支架置入后3、7、28、90和180d截取支架段血管连同临近的近端正常血管段,通过病理组织学分析和PCR技术检测支架局部内膜增生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水平的演变情况.结果正常血管段表达AT1R-mRNA在各个时间段没有显著性差异.支架置入后3 d局部血管壁AT1R-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并在术后28 d达到高峰.术后90 d AT1R-mRNA的表达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仍显著高于正常血管段,且差异一直持续到术后180 d.术后第3天支架段血管壁内膜加中膜面积与普通血管段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到术后7 d支架血管段内膜加中膜面积已显著大于正常血管段,并随时间呈现持续的增生肥厚.在术后180 d达到高峰.结论支架置入后局部血管壁AT1R-mRNA呈现持续的高表达状态,在局部内膜持续过度的增生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受体1亚型(AT1)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兔动脉成形术后血管内膜增生及CD68表达的影响,探讨AT1受体拮抗剂治疗血管再狭窄的机制和作用。方法:雄性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始终以普通饲料喂养12周,不加任何处理;模型组和缬沙坦组予高胆固醇喂养,4周后行腹主动脉内膜剥脱,继续高胆固醇饮食4周后行球囊成形术,模型组继续普通饲料饲养,而缬沙坦组给普通饲料+缬沙坦(10mg/kg.d)喂养4周。12周末取腹主动脉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及CD68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缬沙坦组较模型组内膜厚度减少56.58%,内膜面积减少66.81%。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缬沙坦组与模型组相比CD68表达显著减少(P<0.01)。结论:缬沙坦可以显著减轻兔腹主动脉成形术后内膜增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内膜损伤后巨噬细胞渗出、聚集,从而发挥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血管紧张素(AT)Ⅱ(AngⅡ)受体阻滞剂研究血管紧张素Ⅱ的1型和2型受体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胶原合成中的作用。方法实验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以及SD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别分为空白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作用组,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阻滞剂组,血管紧张素Ⅱ+AT2受体阻滞剂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量上清中细胞分泌Ⅰ型胶原的含量,细胞ELISA法测量细胞中贮存的Ⅰ型胶原的含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法测量Ⅰ型胶原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阻断AT1受体后,两种大鼠VSMC分泌以及胞内胶原量较AngⅡ照组明显下降(P〈0.01);阻断AT2受体后,SHR大鼠VSMC分泌以及胞内胶原量均较Angli对照组下降(P〈0.01,后者P〈0.05),而在SD大鼠中,则无明显下降。结论在胶原合成方面,源自SHR的VSMC对于AngⅡ反应性高于源自SD大鼠的VSMC。AT1受体参与Ang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胶原合成的过程;AT2受体参与AngⅡ诱导SHR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胶原合成的过程,但是在SD大鼠的VSMC巾没有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κB)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对大鼠自体静脉移植术后血管内膜增殖及相应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n=10);自体静脉移植组(B组,n=18);空载体组(阴性质粒脂质体医用蛋白胶复合物转染移植静脉,C组,n=26)和基因转染组(NF-κB siRNA阳离子脂质体医用蛋白胶复合物转染自体移植静脉,D组,n=26)。B、C及D组需制作大鼠自体颈外静脉——腹主动脉移植模型,每组4个时点( 3,7,14,21d),相应时间点取移植静脉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CR测定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的mRNA含量,Western blot测定NF-κB p65蛋白的表达。结果    自体静脉移植术后,B、C和D组移植静脉血管桥均出现内膜增生变厚,新生内膜有大量PCNA阳性细胞,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活跃。术后3d,B组和C组 MCP-1 mRNA及TNF-α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但D组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7d,B、C组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与C组相比,D组NF κB p65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NF-κB的基因表达产物和MCP-1mRNA、TNF-αmRNA的表达有一定相关性,自体静脉移植术后新生内膜增生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在不同时相点呈动态变化。转染NF-κB siRNA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可抑制NF-κB的表达,减少MCP-1及TNF-α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和VSMC增殖,减轻再狭窄。  相似文献   

16.
I型内皮素受体反义寡聚核苷酸抑制VSMC增殖及内膜增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 型内皮素受体 (ETA)反义寡核苷酸(ODN)对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增殖和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 .方法  1细胞培养 :取家兔主动脉中膜消化后培养传代 ,经抗 α- actin鉴定后使用第 4~ 6代传代细胞 ;2人工合成ODN:经 Genbank检索筛选 ,合成含 18bp ETA- ODN片段 ,再对 5 端硫代修饰以增加稳定性 ,同时行地高辛标记以检测反义片段的细胞膜穿透性 ;3 MTT分光光度法检测 ETA-ODN对 VSMC增殖的抑制作用 ;4运用放射受体结合分析法 (1 2 5I- ET- 1)了解 ODN对 ETA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 ,以探讨其反义作用 ;5兔颈动脉空气干燥模型在体研究 ODN对血管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 :应用 F- 12 7凝胶载体携带 ETA-ODN(3.0μmol· L- 1 )导入血管周围 ,术后不同时间观察增生内膜相对厚度 .结果  ODN于培养后 12 h进入细胞内 ,并逐渐增加 ;15 μmol· L- 1 ETA- ODN对 VSMC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2 4h后即有显著作用 ;ETA- ODN对 ETA表达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表现为 CPM于 2 4h逐渐减少 ;ETA- ODN导入后 ,血管增生内膜相对厚度减少 .结论  ETA- ODN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方式抑制 ETA蛋白表达以及 VSMC的增殖 ;反义寡核苷酸是通过反义机制实现对 ETA蛋白和 VSMC增殖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白藜三醇对血管内皮剥脱术后内膜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白藜三醇对兔髂动脉内皮剥脱后血管内膜增殖的作用。方法:建立兔髂动脉内皮剥脱后血管内膜增殖模型,从术前1周至术后4周,给予2~4mg/(kg·d)的白藜三醇。结果:白藜三醇高剂量可有效地抑制血管内膜的增生,使内膜增生指数从模型组(M组)的0.41降低到白藜三醇高剂量组(H组)的0.28(P<0.01);相对管腔面积从M组的0.39增加到H组的0.53(P<0.001);相同管腔直径的增殖内膜中平滑肌细胞(SMC)数目从M组的1935减少到H组的1115(P<0.05)。结论:提示白藜三醇可抑制血管内膜的增殖,对于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可能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构建靶向哺乳类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基因的RNA干扰表达载体,研究其对离体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活性及大鼠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设计并合成针对大鼠mTOR基因的短发夹环RNA(shRNA)序列和对照序列,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LXIN,转染包装细胞获得重组的病毒载体。感染VSMC,Northern杂交和免疫蛋白印迹检测mTOR及其下游底物4E-BPl和p70s6k表达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VSMC增殖周期的变化,MTT法检测VSMC增殖活性的改变。建立大鼠自体静脉移植模型54只,随机分成转基因组、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术后7d、14d、28d取材,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蛋白印迹检测mTOR表达,TUNEL法检测VSMC凋亡。结果 shRNA序列插入pLXIN载体,成功包装并且感染VSMC,证实针对mTOR基因的pLXIN-shRNA能够显著抑制mTOR表达,mTOR通路下游的p70s6k表达减少,而4E-BP1的表达却显著增加;被感染VSMC的分裂、增殖过程受阻,更多细胞停滞在G0/G1期;局部感染移植血管能够显著减少mTOR基因的mRNA及蛋白质产物表达(均P〈0.01),内膜增生程度亦较其他组明显减轻(P〈0.01),凋亡细胞增多(P〈0.01)。结论 成功构建靶向mTOR基因的RNA干扰表达载体,沉默mTOR基因表达能够抑制VSMC分裂、分化和增殖,减轻内膜增生,增加VSMC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对Egr-1mRNA的10-23脱氧核酶对大鼠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方法制备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96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假手术组;B组为1mmol/LMgCl2对照组;C组为FuGENE6对照组;D组为FuGENE6介导的ED5转染组;每组再按术后3,7,14和21d,分为4个亚组,每组6只。术后3、7、14、21d各处死每组动物6只,分别应用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血管组织Egr-1mRNA水平及蛋白合成情况;HE染色观察损伤血管内膜的增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PCNA的表达。结果与B组和C组比较,D组各时间点血管内膜、中膜的厚度和管腔的狭窄率均显著减小(P<0.01);正常血管组织有微量Egr-1表达,术后Egr-1mRNA和蛋白水平逐渐增高,而D组血管组织E-gr-1mRNA和蛋白水平较B组和C组均降低(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术后3dPCNA表达开始增加,7d达高峰,14d开始下降,D组血管壁PCNA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1)。B组和C组之间相比较,以上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ED5可能通过抑制Egr-1和PCNA的表达,而减轻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κB)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对大鼠自体静脉移植术后血管内膜增殖及相应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珐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n=10);自体静脉移植组(B组,n=18);空载体组(阴性质粒脂质体医用蛋白胶复合物转染移植静脉,C组,n=26)和基因转染组(NF-κB siRNA阳离子脂质体医用蛋白胶复合物转染自体移植静脉,D组,n=26).B、C及D组需制作大鼠自体颈外静脉--腹主动脉移植模型,每组4个时点(3,7,14,21 d),相应时间点取移植静脉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CR测定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含量,Western blot测定NF-κB p65蛋白的表达.结果 自体静脉移植术后,B、C和D组移植静脉血管桥均出现内膜增生变厚,新生内膜有大量PCNA阳性细胞,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活跃.术后3 d,B组和C组MCP-1mRNA及TNF-α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但D组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7 d,B、C组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与C组相比,D组NF-κB p65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NF-κB的基因表达产物和MCP-1mRNA、TNF-αmRNA的表达有一定相关性,自体静脉移植术后新生内膜增生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在不同时相点呈动态变化.转染NF-κB siRNA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可抑制NF-κB的表达,减少MCP-1及TNF-α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和VSMC增殖,减轻再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