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锁骨下静脉置管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的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将600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分为A、B两组,采用不同穿刺置管方法。结果经X线透视、X线摄片检查证实,锁骨下静脉导管误入颈内静脉者20例,其中A组18例,B组2例。结论采用阻断颈内静脉法,可降低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的概率。  相似文献   

2.
经颈部中心静脉置管长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静脉置管可以随时监测危重病人的中心静脉压,同时也提供了胃肠外营养支持的途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对置管方法、材料、径路以及并发症已有较多的研究和报告,以颈内静脉生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应用最普遍,但对其置管长度的研究报道甚少。本文结合30具尸体解剖和临床82例置管病人的X线造影,对中心静脉置管的长度进行了具体研究。结果表明,经低位颈内静脉(下1/3)穿刺置管和长度左侧15 ̄16cm,右侧1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脑卒中患者60例接受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资料,观察应用效果。结果 锁骨下静脉置管术54例,成功46例,失败8例,无一例出现局部血肿、气栓、血气胸、误穿等较严重并发症。失败8例改由股静脉穿刺置管,置管成功6例,另2例采取静脉切开置管。置管时间平均23 d。发生穿刺口渗液2例,加压包扎后好转;堵管4例,予以拔除;导管细菌培养阳性者4例,抗感染后恢复。结论 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在脑卒中患者中使用效果良好,加强导管护理可减少置管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是中心静脉置管的途径之一,对其操作方法改进,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方法:穿刺点在锁骨中点下缘1cm外,方向指向胸锁关节上1cm处,置管深度为,婴幼儿8~10cm,成人12~16cm。结果:急危重病人356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穿刺成功率95.50%,穿刺失败6例,占1.68%,结论:改进的锁骨下置管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利于护理。  相似文献   

5.
护理干预对喉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89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锁穿组(41例)和颈穿组(48例),颈穿组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锁穿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王管。观察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厦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厦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结论 颈内静脉穿刺应作为中心静脉置管的首选路径。  相似文献   

6.
超声引导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监视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78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48例)和观察组(130例)。观察组于超声引导下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盲穿法置管a比较两组置管一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成功率(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为(90.5%),(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可同步动态观察局部解剖结构及操作过程,其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盲插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床旁简单实用检测锁骨下静脉插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方法。方法 自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腺外科对179例胃肠癌病人实施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置管成功后,向导管内快速推注10mL生理盐水,同时触诊病人同侧颈内静脉处,手掌有震颤感为阳性。所有病人置管后均行胸部计算机X线摄影(CR)。 结果 剔除7例穿刺失败病例。9例(5.23%)阳性,均经胸部CR证实为导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未发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病例。胸部CR发现另有3例(1.74%)病人的导管经胸部CR证实插入右心房。结论 生理盐水冲击法是检测锁骨下静脉导管是否误入颈内静脉的简单实用床旁检测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小儿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可行性。方法对16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的患儿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观察置管的成功率、时间以及并发症。结果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3.75%,导管放置时间20~67天,平均42.0±17.40天。一例伤口轻微感染,二例导管阻塞,溶栓后复通。结论小儿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可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减轻患儿的痛苦,保证化疗计划及静脉高营养的实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右房心电图测定中心静脉置管深度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过深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内膜损伤、甚至罕见心脏穿破等并发症。本文测量 10 0例颈内、颈外静脉置管深度 ,供临床应用时参考。资料与方法心功能Ⅰ~Ⅱ级、无房颤、无心血管及颈肩部手术史的中心静脉穿刺 10 0例 ,其中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82例 ,右颈外静脉穿刺穿刺置管 18例。常规Ⅱ导联心电图监护。患者头偏向左侧 6 0度 ,右颈内静脉穿刺点为锁骨上 3~ 4cm ,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侧缘。右颈外静脉穿刺点为锁骨上 6cm左右 ,颈外静脉暴露明显处。事先将导引钢丝置入导管并与导管头端平齐 ,在导管末端处钢丝上作一记号。常规…  相似文献   

10.
不同途径经皮中心静脉置管用于6岁以下小儿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通过对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途径锁骨下静脉置管及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置管进行比较,评价锁骨上途径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用于6岁以下小儿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拟施各种大手术6岁以下的小儿18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Ⅰ组:经锁骨上途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Ⅱ组:经锁骨下途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Ⅲ组: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记录总穿刺成功率、一次试穿成功率、置管成功率、穿刺成功时间、置管完成时间及并发症。Ⅰ组患儿中随机选取30例于术后X线摄胸部平片,观察中心静脉导管位置。结果 Ⅰ组穿刺总成功率为100%,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6.67%,均显著高于Ⅱ组(91.67%和51.67%)和Ⅲ组(93.33%和58.33%)(P<0.05或0.01);Ⅰ组患儿穿刺成功时间(18±5)s,插管完成时间为(134±39)s,均短于Ⅱ组[(65±21 s)和(257±688)]和Ⅲ组[(51±16)s和(184±53)s](P<0.05或0.01)。Ⅱ组误穿动脉2例、置管困难3例;Ⅲ组误穿动脉3例;Ⅰ组无误穿动脉、气胸、血胸及导管异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用于6岁以下小儿具有操作容易、安全性大、穿刺置管成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等特点,是小儿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有实用价值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