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 冠心病普查时,在进行心电图运动试验检查中,经常遇到阳性结果中以40岁左右的为多,而且女多于男,这是不符合冠心病的发病规律。为了提高对假阳性的识别,我们对30例异常心电图及150例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加作心得安试验。材料及方法:全部病例系普查时发现的30例异常心电图(多为ⅡⅢavF的ST段下降T波异常)及150例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85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运动试验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按Bruce方案对52例冠心病、84例正常人和18例运动试验假阳性者进行平板运动心电图检查,测定运动前后QT离散度。结果:冠心病患者运动前的QTD和QTcd明显大于正常人,运动后的QTD和QTcd较运动前更明显增大,正常人QTD和QTcd运动前后无差别;运动试验阳性而静息状态心电图正常,QT离散度不大的冠心病患者,运动后QTD和QTcd明显增大;运动试验阳性而又无冠心病的所谓假阳性者,运动前后QTD和QTcd变化不明显。结论:QT离散度可能对心电图运动试验的冠心病的诊断有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运动试验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对13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结果 运动后心电图倒置T波振幅变小,QTc、JTc明显缩短(P均〈0.01)。结论 运动试验有助于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正> 对阳性或运动试验缺血性心电图的标准的确定已经是甚为争论的课题。目前对运动试验引起心肌缺血的最常采用的标准是运动时或运动后S—T 段的异常移位,T 波倒置、U 波出现和近来R 波幅度增高均用作心肌缺血的指标。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另一指标是暂时性Q 波的出现。作者前瞻性地评价了运动试验引起暂时性  相似文献   

5.
运动试验各阳性指标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试验各种阳性指标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行平板运动试验结果阳性的156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运动试验各种阳性指标与冠状动脉造影阳性之间的关系。结果156例中ST段抬高组8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均阳性,ST段压低组116例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84例,T波正常化组22例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14例,心律失常组10例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4例。结论平板运动试验中ST段抬高能准确判定冠心病,T波正常化组与ST段压低组患者冠脉造影阳性率间无差别,可以作为运动试验阳性的新指标,心律失常诊断冠心病的价值较低,注意排除假阳性。  相似文献   

6.
心电图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是目前仍有价值的诊断手段之一,运动试验的心电图中蕴藏着很多有用的信息。为提高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很多学者着手对运动心电图ST段改变外的其他指标进行开发、挖掘。我们在做该项检查时发现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组』动电图上U波改变较阴性组明显,现对两组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U波的意义。l对象及方法1.l对象心绞痛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5687士694)岁。心绞痛诊断均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WHO冠心病诊断标准。平板试验结果阳性并除外心室肥大、心脏传导阻滞及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7.
运动心电图的性别差异与冠脉造影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运动心电图的性别差异与冠脉造影的经验,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了2001年1月~2004年12月在我科进行运动心电图与冠脉造影检查的1245例次的资料。其中男性745例,女性500例。结果1245例均完成了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平板运动试验,男性611例运动试验阳性(阳性率82%),582例冠脉造影阳性(阳性率78%);女性465例运动试验阳性(阳性率93%),325例冠脉造影阳性(阳性率65%)。结论运动心电图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运动试验假阳性较少,假阴性较多,而女性则相反,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评价运动试验结果时要注意性别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冠脉造影正常但有胸痛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冠脉造影正常但有胸痛表现的高血压和非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160例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病变的胸痛患者分为高血压组(71例)和非高血压组(89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心电图、运动试验、普萘各尔试验、超声心动图的特点。结果 高血压组多为典型的劳累型心绞痛(与非高血压组相比P〈0.01),采用以β受体阻滞剂为主的抗心绞痛治疗常有效;静息心电图表现为左室劳损及冠状T波,运动试验多阳性(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与非高血压组有明显差异(P〈0.05);冠状动脉迂曲、僵硬。结论 长期高血压而无冠状狭窄病变的病人可出现典型劳累型心绞痛、冠状T波、运动试验阳性、采用以β受体阻滞剂为主的抗心绞痛治疗有效等表现,临床上酷似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对这类患者的鉴别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动试验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按Bruce方案对52例冠心病、84例正常人和18例运动试验假阳性者进行平板运动心电图检查,测定运动前后QT离散度。结果:冠心病患者运动前的QTD和QTcd明显大于正常人,运动后的QTD和QTcd较运动前更明显增大,正常人QTD和QTcd运动前后无差别;运动试验阳性而静息状态心电图正常,QT离散度不大的冠心病患者,运动后QTD和QTcd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0.
心电图运动试验中R波振幅的变化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是近年来广泛讨论的一个问题。心电图运动试验,一向采用ST段压低的标准进行分析判断;这一指标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虽较高,但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假阳性和假阴性问题。因而,可否将运动试验中R波振幅的变化作为诊断冠心病的一项辅助性指标,颇值得研究。我国自1982年起已开始注意探讨这个问题,至目前为止已对496名受试者的检测结果进行了研究,各家初步结论基本趋于一致。可是在这些受试者中只有118名(23.79%)为女性,因而实际上主要是反映了男性的情况。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不仅冠心病的发病率在增长,而且女性(22.18‰/年)显著多于男性(8.83‰/年)。Sketch等指出,运动试验中妇女的假阳性率可高达67%,甚至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梅花针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影响。方法选择4~12岁弱视患儿共38例(69眼),在配镜矫正屈光不正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联合电梅花针叩刺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分别进行P-VEP及矫正视力的检查;实验组患儿电梅花针1次叩刺治疗前后分别进行P-VEP检查。结果 P-VEP:实验组电梅花针叩刺即刻效应,P100波峰潜时明显缩短,P<0.05,而振幅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1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P100波峰潜时明显缩短,P<0.05,而振幅无显著性差异。视力:实验组36眼经治疗视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者32眼(88.9%);对照组33眼视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者24眼(72.7%)。根据弱视患儿年龄、弱视程度、弱视类型与疗效的分析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电梅花针叩刺治疗可使弱视儿童P-VEP的P100波峰潜时缩短,该治疗可明显提高患儿视力,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傅皞  王勇 《安徽医学》2003,24(6):40-41
目的 观察肌力训练与分米波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膝关节炎患者 86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试验组 ) 44例 ,对照组 42例。试验组用分米波加肌力训练 (等长运动 +等张运动 ) ,对照组仅用分米波治疗 ,对治疗前后临床病状和活动功能进行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t检验 )。结果 两组疗效综合评估 ,治疗后治疗组明显进步 9例 ,改善 3 0例 ,无效 5例 ,总有效率 88.6%;对照组分别为 6例 ,2 9例 ,7例 ,总有效率 83 .3 5 %。两组膝关节的活动痛和关节痛都有显著改善 (P <0 .0 0 1) ,但在关节功能改善方面 ,试验组远远优于对照组 (P <0 .0 0 1)。结论 分米波疗法和肌力训练不仅能缓解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 ,而且能显著改善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张怀彬  张锦  李艳 《黑龙江医学》2009,33(10):736-738
目的探讨F波参数在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43例,21例为康复组;22例作为对照1组;1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2组。运用肌电仪追踪分析肢体恢复过程中患肢正中神经F波参数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卒中康复组和未康复组F波的波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卒中早期,瘫痪侧F波的波幅异常,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1个月,未康复组瘫痪侧F波波幅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F波波幅是卒中偏瘫早期康复评价的1项比较敏感的神经电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4.
刺激麻醉大鼠一侧腓总神经,在同侧L_(3-4)硬膜外的背柱部位记录到脊髓诱发电位(SEP),由快三相峰电位A波,慢负波N_1,N_2及正波P组成。这些电位在2—4小时的空白对照观察中,保持稳定。在压强分级递增压迫L_(4-5)及其尾侧邻近节段过程中,A波潜伏期未见变化;A波和N波峰潜伏期随压强递增而延长;A波、N波和P波幅度随压强递增呈线性下降;在压强值增到225mmHg(X)时,N波和P波消失,A波残留并变成最后电位。压强达300mmHg并持续5分钟后去除压迫时,SEP各波幅度在15分钟内迅速恢复到一定程度,然后恢复变得缓慢;慢波幅度较快波幅度恢复明显;A波峰潜伏期与幅度同步的恢复,N波峰潜伏期落后于幅度的恢复,实验结果表明:脊髓对机械压迫敏感,脊髓功能减低与压强增高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心肺运动试验在指导2型糖尿病患者精准化运动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接受心肺运动试验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运动指导,干预组根据患者心肺运动试验结果给予精准化指导。运动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试验前后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BMI、峰值摄氧量(VO2peak)、峰值氧脉搏(O2Pulsepeak)、无氧阈(AT)、峰值潮气量(VTpeak)结果,统计患者运动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3个月后与基线比较,对照组患者HbA1c、BMI、O2Pulsepeak、VTpeak的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VO2peak、AT的变化无差异(均P>0.05),干预组所有数值变化显著(均P<0.05);干预组除HbA1c(P>0.05)外,其余数值较对照组改善程度明显(P<0.05);不良事件中,两组患者低血糖的发生无差异(P>0.05),对照组心脏危险事件明显高于干预组(均P<0.05)。结论:两种运动方式均能降低患者血糖水平,但是根据心肺运动试验结果指导2型糖尿病患者的精准化运动,更能有效提高患者心肺功能,减少运动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张晨阳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7):66-67,72
目的探讨下肢踏车运动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吸气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科收治的COPD患者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低强度日常活动训练,研究组患者进行3个月的下肢踏车运动训练,比较两组运动前后肺通气功能、弥散功能、肺容积、最大吸气峰值流速,最大吸气压,比较研究组患者下肢运动训练前后运动持续时间和峰值运动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训练后,运动持续时间及最大运动功率均较之前明显升高,最大吸气压、最大吸气峰值流速较之前明显增加,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对照组上述指标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常规通气指标、弥散指标、容量指标训练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肢踏车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能力及吸气肺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8周间歇无氧运动对轻度哮喘患儿呼吸功能、炎症反应和运动能力的影响,为哮喘患儿制定特异性的运动处方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46例轻度哮喘患儿按意愿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运动组进行为期8周的间歇无氧运动,对照组维持原有的生活状态,实验过程中记录运动组患儿参加训练的情况及不良反应。分别于实验前后采用肺功能仪测定2组患儿的呼吸功能,一氧化氮测定仪测定气道炎症反应,功率自行车测定运动能力。结果:运动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患儿失访。运动组患儿实际完成训练计划509人次,发生不良反应11人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11/509)。与实验前比较,实验后运动组患儿呼气流量峰值(PEF)升高(P<0.05),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降低(P<0.05),30 s无氧功率测试实验时的平均功率(MP)和峰值功率(PP)升高(P<0.05);对照组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运动组患儿上述各指标(PEF、FeNO、MP和P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适当管理下,间歇无氧运动对轻度哮喘患儿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改善呼吸功能、降低气道炎症反应并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患者神经肌肉损伤的肌电图与神经传导速度表现。方法选取2009-01/2013-03月在作者医院进行治疗的Graves病患者92例作为观察组,同期的健康志愿者62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股四头肌和三角肌肌电图检查以及胫后神经(趾1-内踝)和正中神经(中指-腕,拇指-腕)传导速度检查,比较分析两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股四头肌的时限、波幅以及三角肌的时限、波幅和峰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胫后神经趾1-内踝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正中神经中指-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拇指-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明显高于对照组,F波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Graves病患者多伴有神经肌肉损伤,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是检测Graves病患者神经肌肉损伤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色图形视觉诱发电位(color pattern revers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CPR-VEP)在不同时间频率时对原发性青光眼诊断的敏感性,寻找最佳时间频率参数及色彩参数.方法:采用法国Métrovision公司生产的Vision Monitor视觉电生理仪对41例(70眼)青光眼患者(青光眼组)和13例(26眼)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在不同时间频率(1,2,4,8,16,32 Hz)及色彩刺激(黑/白、红/绿、蓝/黄)下记录CPR-VEP的变化,比较P100的波幅值.结果:(1)正常对照组黑/白刺激下CPR-VEP P100波幅-时间频率曲线的波幅值随着时间频率的增加而下降明显;红/绿及蓝/黄刺激下2 Hz及8 Hz处波幅增高.(2)青光眼组CPR-VEP P100波幅-时间频率曲线的波幅值随着时间频率的增加而下降明显,但在8 Hz处波幅明显增高;除32 Hz及红/绿刺激下的1 Hz外,不同时间频率的色彩刺激下CPR-VEP P100与Hum-phmy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值呈显著相关关系,以8 Hz的频率及蓝/黄刺激下的2 Hz和16 Hz相关性较大.(3)青光眼组与正常对照组P100波幅具有差异,3种色彩刺激在8 Hz处差别大.结论:CPR-VEP P100的波幅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客观反映青光眼患者的视功能损害,3种色彩刺激在8 Hz及蓝/黄刺激在2 Hz和16 Hz处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病窦综合征患者体表心电图P波振幅与右心房平均电压特点,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200例病窦综合征患者作为病例组,20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患者体表心电图Ⅱ导联P波振幅及Ptf-V1.测量右心房三维电解剖电压,并计算右心房平均电压.结果 病例组患者的Ⅱ导联P波振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的右心房平均电压为(1.3±0.7)mV,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0.5)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窦综合征患者的体表心电图II导联P波振幅与右心房平均电压之间有关联性,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