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除双侧眼球对大鼠视交叉上核节律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年Wistar雌鼠57只,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行双眼摘除术。对照组27只。术后4周将各组动物体重相近的每3只列为一个配伍组,分别在09:00~10:00、17:00~18:00、23:00~24:00三个时间处死。将含有视交叉上核的脑组织经固定、恒冷箱切片后,用免疫组化ABC法染色显示视交叉上核内含VIP或AVP的神经元,微机图像分析仪上测量光镜下这两种神经元的相对切面面积及平均免疫反应强度。结果:(1)对照组不同时间处死的动物VIP能神经元切面面积以23:00~24:00最大,09:00~10:00次之,17:00~18:00最小,呈昼夜节律变化,AVP能神经元也以23:00~24:00最大,但在09:00~10:00和17:00~18:00间差异无显著性;(2)摘除双眼后各时间组间VIP能神经元和AVP能神经元切面面积均不再显示显著性差异。提示实验组动物视交叉上核的这两种神经元功能活动的昼夜节律已发生改变;(3)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VIP能神经元和AVP能神经元平均免疫反应强度在所测的三个时间中,均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摘除侧眼球对大鼠视交叉上核节律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年Wistar雌鼠57只,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行双眼摘除术。对照组27只。术后4周将各组动物体重相近的每3只列为一个配伍组,分别在09:00-10:00、17:00-18:00、23:00-24:00三个时间处死。将含有视交叉上核的脑组织经固定、恒冷箱切片后,用免疫组化ABC法染色显示视交叉上核内含VIP或AVP的神经元,微机图像分析上测量光镜下这两种神经元的相对切面面积及平均免疫反应强度。结  相似文献   

3.
采用双侧眼球摘除大鼠模型,术后存活不同时间,用免疫组化法探讨视交叉上核内VIP和AVP免疫反应强度和面积的变化;对变化明显的21d组进一步用光镜和电镜体现学方法进行形态学研究。<1>免疫组化研究:VID免疫染色,21d组免疫反应强度和面积均比对照组降低(P<0.05),2d和7d组免疫反应强度和面积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AVP免疫染色,三个时间实验组免疫反应强度和面积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2>体视学研究:实验组VIP样神经元胞体体积、胞核体积、核仁平均直径均明显缩小,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表面积密度明显下降。以上所见提示摘除眼球2ld时,视交叉上核内直接接受光信息的VIP样神经元的免疫活性下降是因阻断光传入所造成的。光传入的阻断和视神经纤维的溃变使视交叉上核中VIP样神经元的结构呈现功能性改变,推测这些变化将引起该神经元肽类物质含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侧眼球摘除大鼠模型,术后存活不同时间,用免疫组化法探讨视交叉上核内VIP和AVP免疫反应强度和面积的变化;对变化时明显的21d组进一步同光镜和电镜体视学方法进行形态学研究。<1>免疫组化研究:VIP免疫染色,21d组免疫反应强度和面积均比对照组降低(P<0.05),2d和7d组免疫反应强度和面积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AVP免疫染色,三个时间实验组免疫反应强度和面积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2  相似文献   

5.
视交叉上核具有生物钟功能已为很多实验研究所证实,但其功能机制尚在探索之中。本实验采用双重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技术对大鼠视交叉上核内VIP、AVP及SOM样三大神经元群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VIP样扣结广泛分布于AVP样神经元周围,数量最多、密度最大;而SOM样扣结贴附于VIP及AVP样神经元的数量次之;(2)AVP样扣结与VIP样神经元之间,VIP样扣结与SOM样神经元之间也形成联系.上述发现为视交叉上核功能机制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视交叉上核具有生物钟功能已为很多实验研究所证实,但其功能机制尚在探索之中,本实验采用双重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技术对大鼠视交叉上核内VIP,AVP及SOM样三大神经元群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VIP样扣结广泛分布于AVP样神经元周围,数量最多,密度最大,而SOM样扣结贴附于VIP及AVP样神经元的数量次之;(2)AVP样扣结与VIP样神经元之间,VIP样扣结与SOM样神经元之间也形成联  相似文献   

7.
大鼠视交叉上核内VIP、AVP及SOM样神经元的分布及相互联系──免疫组化多重标记法研究王蕾,欧可群,操高原,陈文玉华西医科大学成都610041视交叉上核(SCN)具有生物钟功能已为众多实验所证实,但对其节律发生并保持与外界同步的机制却尚在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建立松果腺切除模型和松果腺褪黑激素注射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显微图象分析技术,分析了褪黑激素对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糖氨酸血管加压素、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昼夜分泌节律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褪黑激素影响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的昼夜分泌节律,而对血管加压素神经元无此影响,推测血管加压素神经元可能是视交叉上核昼夜节律起搏器作用的内在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9.
大鼠中缝背核及中缝正中核内的VIP、GABA样触液神经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CB-HRP注入侧脑室,用CB-HRP逆行迫踪与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鼠脑干内的中缝背核及中缝正中核的远位触液神经元进行了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中缝背核内存在VIP样、GABA样免疫反应阳性的触液神经元;中缝正中核内亦存在少量VIP样、GABA样免疫反应阳性触液神经元。它们的形态和数量各异。本文首次报道中缝背核和中缝正中核内远位触液神经元的化学性质,为探索其机能意义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揭示视网膜节细胞与视交叉上校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神经元间有无直接的联系,本文将假狂犬病毒注入大鼠眼球内通过顺行追踪结合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法观察到:(1)视交叉上核神经元被病毒感染的时间始于病毒注入后56h,并随存活时间的延长而增多;(2)呈绿色荧光的病毒感染神经元见于双侧视交叉上核,注射对侧优于同侧,主要位于视交叉上核的腹外侧部和嘴侧份,个别散在于二者之外;(3)视交叉上核内个别病毒感染的神经元可同时呈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的红色荧光,此类双标神经元系病毒由视网膜节细胞顺行运输并跨突触传给视交叉上核的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神经元所致。表明视网膜节细胞与视交叉上核的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神经元间有直接的突触性联系。这一结果为视交叉上核节律机制和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神经元的机能调控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用9 只成年SD 大鼠向单侧眼球玻璃体内注入假狂犬病毒3~4 μl,存活72 h 或96 h 后灌注、取材、Epon 812 包埋,行免疫电镜胶体金标记。结果:(1)两个时间组视交叉上核内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神经元被胶体金标记;(2)假狂犬病毒感染的视交叉上核神经元以含病毒颗粒为特征;(3)视交叉上核内少量神经元既含病毒颗粒又被精氨酸血管加压素胶体金标记。本研究结果首次证实视网膜节细胞与视交叉上核内的少数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神经元之间有直接的突触联系,提示此类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神经元可能直接接受来自视网膜的光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加压素免疫阳性(VP-IR)神经元在树Qu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中的分布并与其在大鼠豚鼠视交叉上核中的分布进行比较,探讨VP-IR神经元分布的种属差异性。方法:树Qu、大鼠、豚鼠内固定后恒冷箱冰冻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PAP法染色。结果:三种动物的视交叉上核形状不同,VP-IR神经元在三种动物视交叉上核中的分布位置、数量和密度不同,此外,在豚鼠两侧视交叉上核间以及第三脑室底部与视交叉正中背侧之间,还观察到一些散在分布的VP-IR神经元,而树Qu和大鼠相应区域却未见有VP-IR神经元分布。结论:VP-IR神经元在视交叉上核中的分布有较大的种属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揭示视网膜节细胞与视交叉上核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神经元间有无直接的联系,本文将假狂犬病毒注入大鼠眼球内通过顺行追踪结合免疫荧光参重标记法观察到:(1)视交叉上核神经元被病毒感染的时间始于病毒注入后56h,并随存活时间的延长而增多;(2)呈绿色荧光的病毒感染神经元见于双侧视交叉上核,注射对双侧优于同侧,主要位于视交叉上核的腹外侧部和嘴侧份,个别散在于二者之外;(3)视交叉上核内个别病毒感染的神经  相似文献   

14.
用9只成年SD大鼠向单侧眼球玻璃体内注入假狂犬病毒3-4μl,存活72h或96h后灌注,取材,Epon812包埋,行免疫电镜胶体金标记。结果:(1)两个时间组视交叉上核内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神经元被胶体金标记;(2)假狂犬病毒感染的视交叉上核神经元以含病毒颗粒为特征;(3)视交叉上核内少量神经元既含病毒颗粒又被精氨酸血管加压素胶体金标记。  相似文献   

15.
取正常Wistar大鼠,雌雄兼用。老龄鼠(20个月)和壮龄鼠(8个月)各10只。用福氏痢疾杆菌及福氏完全佐剂免疫动物,免疫成熟后处死取材。石蜡切片,ABC法染色,DAB显色。光镜下观察下丘脑及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免疫反应(ACTH-ir)和β-内啡肽样免疫反应(β-END-ir)阳性细胞的形态、分布和计数。图像分析仪测其灰度值。结果:多数鼠第三脑室室周层出现许多β-END-ir强阳性细胞。弓状核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采用PAP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P物质和亮-脑啡肽样免疫反应神经元在鼠中脑中缝核的分布并作了计数。1.含P物质样免疫反应神经元胞体仅见于中缝背核最尾侧部,含P物质阳性胞体数平均167个/只;而亮-脑啡肽样免疫反应胞体几乎遍于中缝背核全长,其阳性胞体数平均132个/只。2.亮-脑啡肽样免疫反应胞体主要定位于中缝背核中线区;而P物质样免疫反应胞体除分布于中缝背核中线区以外,也定位在其两侧的延伸。3.亮-脑啡肽样免疫反应胞体恒定地出现在中缝正中核内,平均199个/只;而P物质样免疫反应胞体仅见于2例动物。4.中缝背核内有些含P物质样免疫反应阳性胞体或突起,紧邻血管壁排列,未观察到亮-脑啡肽样免疫反应神经元有类似现象。本实验观察到鼠中缝正中核内存在含P物质样免疫反应神经元胞体。  相似文献   

17.
切除大鼠双侧颈上节后用免疫组化PAP法和荧光法处理,主要观察松果腺浅部。发现:(1)对照及实验组松果腺浅部均含VIP纤维。多数纤维沿血管走行,少量分布在松果腺细胞之间,实验组纤维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2)对照及实验组松果腺浅部显示出DβH和NPY样阳性纤维。数量较VIP纤维少,实验组纤维数量较对照组减少近半。(3)实验组5-HT纤维大大减少。纤维与松果腺细胞的荧光强度减弱。以上结果表明松果腺浅部纤维除来自颈上节外,尚有脑源性或其它来源的神经支配。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采用假狂犬病毒(猪疱疹病毒)作为跨神经元追踪示踪物,对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与下丘脑室旁核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实验大鼠于摘除双侧颈上交感神经节后,向单侧眼球内注入假狂犬病毒,术后动物分别存活48、56、72及96h.结果显示:56h组仅在视交叉上核内有极少数的细胞被病毒感染;72h组机交叉上核内被病毒标记的细胞增多,定劳核内也出现了被病毒感染的神经元,主要集中在背内侧帽区;96h组在室旁核内被病毒感染的神经元增加,除背内侧帽区外,其它亚孩也出现了被病毒感染的神经元;各实验组的亚室旁带未见有被病毒标记的神经元.以上表明视交叉上核的传出纤维直接投射到室旁核,两核团神经无间可能存在有直接的突触联系.  相似文献   

19.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16~40周人胎儿中脑甲啡肽(M-ENK)样和亮啡肽(L-ENK)样神经元的发育与分布。结果发现:于16周时在中脑已出现两者阳性神经元,开始仅在中央灰质和黑质出现散在分布的浅染神经元,随着发育阳性神经元增加,染色加深;20周后在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及网状核等部位出现阳性神经元,各区域中阳性大多极神经元出现较晚。ENK在人胎儿中脑发育主要集中于16~32周,且M-ENK强于L-ENK。根据上述结果本文对ENK在人胎儿发育中的可能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bFGF对成年大鼠损伤的大脑皮质神经元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验用SD大鼠40只,其中30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切片用甲基绿-派洛宁染色;另10只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只,切片用神经丝免疫组化染色.手术毁损大鼠大脑顶叶皮质,立即放入分别浸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实验组)或PBS(pH7.2,0.2moL/M)(对照组)的海绵胶粒(1mm3),于术后14d,24d,34d在损伤的皮质腔内重复注射相应的实验用液25μl.术后40d取材,在大脑皮质损伤腔颞侧边缘Ⅱ~Ⅲ层距边缘500μm范围内,对每只大鼠计数了1mm2面积中的存活神经元数目,并观察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发现,实验组大脑皮质存活神经元数目较多,对照组存活神经元较少.经体视学定量方法分析,结果其均数±标准差为:实验组919.45±165.40,对照组628.39±57.50/mm2,经两样本均数t检验,P<0.05.提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大脑皮质损伤神经元有一定的维持存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