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检测大鼠满性心肌梗死所致心绞痛之后,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锥体细胞突触传递活性的变化,探讨调节慢性心绞痛可能的中枢机制。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慢性心肌梗死(chronic myocardial infarction,CMI)手术组,每组5只。手术2周后,制备mPFC区域急性脑片,通过全细胞膜片钳方法记录锥体细胞的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电流,比较假手术组和手术组的突触电流活性变化。结果:相较于假手术组动物,手术组动物mPFC内兴奋性突触电流传递明显增强,抑制性突触电流传递明显减弱。同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动作电位释放下降。结论:CMI之后mPFC内锥体细胞的兴奋性突触信号传递增强,可能是由于局部抑制性神经元活性降低所致。鉴于mPFC内锥体细胞活性对于镇痛具有正向效应,这种变化对于mPFC对慢性心绞痛的中枢抑制可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鼠扣带皮质各区的传入联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HRP-TMB逆行追踪法研究了扣带皮质各区的传入联系。结果表明扣带各区间存在着纤维联系,与新、旧及中间皮质有联系,与皮质下结构间存在着较广泛的联系。扣带皮质前、后部的传入显著不同,例如与痛及抗痛反应有关的丘脑束旁核、尾状核、隔外侧核及中缝背核等主要与其前部相联系。此外,还观察到目前尚未见之报道的丘脑带旁核、梨状皮质及内嗅皮质投射到25区,脚间核投射到32和24区,隔外侧核投射到24区,斜角带核投射到扣带皮质的5个区域。关于脚间核和隔外侧核向扣带皮质的投射与本研究室脚间核、隔外侧核传出研究所见一致。 相似文献
3.
4.
应用荧光双标记法和HRP法,研究了26只大鼠斜角带核垂直支背、腹侧部及斜角带核水平支向扣带皮质不同区域的投射和分支投射。HRP法研究表明,斜角带核垂直支背、腹侧部及斜角带核水平支均发出纤维投射到扣带皮质前部及后部,向后部的投射多于前部。荧光双标记法研究结果提示,斜角带核垂直支背、腹侧部及斜角带核水平支均有分支投射到扣带皮质不同区域,但投射量不多,说明斜角带核垂直支背、腹侧部及斜角带核水平支分别主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光遗传学手段,特异性调控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 PFC)锥体细胞活性的变化,观察对于大鼠内脏痛及焦虑行为的影响。方法:雄性成年大鼠分为3组,随机注入AAV_(2/9)-Ca MKII-mcherry,AAV_(2/9)-Ca MKII-ChR2-mcherry以及AAV_(2/9)-Ca MKII-Arch T-mcherry病毒,特异性感染锥体细胞。病毒注射4周后,将光纤埋入双侧m PFC内,之后通过给予蓝光或黄光刺激激活含ChR2或Arch T的神经元,观察对于大鼠内脏痛和焦虑行为的影响。结果:AAV注射很好地感染了m PFC内的锥体细胞,表达ChR2的大鼠经蓝光照射后Fos表达量增高,内脏痛反应和焦虑行为受到抑制。表达Arch T的大鼠经黄光刺激后Fos表达量降低,内脏痛反应和焦虑行为增加。结论:兴奋m PFC内的锥体细胞对于内脏痛和焦虑产生明显抑制,而抑制锥体细胞则增强内脏痛和焦虑行为。 相似文献
6.
大鼠额叶皮质损害的脑电功率谱和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5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正常组、假损害组和损害组。采用机械抽吸法制作大鼠右侧额叶皮质损害模型。对各组大鼠分别进行脑电功率谱分析和比较.结果发现:正常大鼠和假损害大鼠两侧大脑半球δ、θ、α和β频段相对功率值相近似(P>0.05),DT/AB值(即δ+θ/α+β的绝对功率值之比)也相似(P>0.05),功率谱曲线两侧基本对称。额叶皮质损害大鼠损害侧δ、θ频段相对功率值较健例显著增高(P<0.05),α、β段相对功率值较健侧显著降低(P<0.05);DT/AB值较健侧显著增加(P<0.05),功率谱曲线两侧明显不对称。额叶皮质损害后3天、2周、4用及8周功率谱分析结果无明显不同。形态学观察证实额叶皮质存在缺损区不因时间延长而自行修复.额叶皮质损害出现的脑功能障碍及损害区形态变化均不能自行修复,表明功能效应和形态结果相一致,提示脑电功率谱分析可作为临床和实验研究中评价脑功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采用荧光双标记法,研究了18只SD大鼠丘脑、屏状核及蓝斑向扣带皮质不同区域的分支投射。结果表明丘脑内侧核外侧部发出少量侧枝投射到扣带皮质的23区和29区;丘脑外侧核发出少量侧枝投射到扣带皮质的24区和23区以及23区和29区;屏状核发出侧技投射到扣带皮质较广泛的区域;蓝斑偶见有细胞发出侧支投射到扣带皮质32区和23区。 相似文献
8.
对11至38周20例胎儿的额前区,运动区,枕区,颞区,岛区五处的大脑新皮质的组织发生,作光镜研究,其中对11至22周胎儿端脑的皮质板和边缘带及24至38周胎儿大脑皮质的六层结构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比较,以探讨胎儿大脑新皮质发育的规律,结果表明,(1)11周胎儿五个脑区的脑室壁中,皮质板均已发育;(2)皮质板在发育过程中,有两个生长高峰期,在各脑区中,高峰期出现的时间有差异;(3)岛区的皮质板发育最早,枕区和颞区最晚;(4)边缘带的发育与皮质板的发育同步。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小鼠大脑新皮质片层化的组织发生过程和细胞周期的关系,对有丝分裂后神经元在迁移中的细胞周期变化、神经细胞的增殖、神经元的迁移进行观察.方法 各日龄共计200只小鼠,应用免疫荧光法、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检测和DiI标记技术对胚胎期和出生后小鼠的大脑皮质进行形态学观察,对皮质BrdU和Cyclin D1阳性细胞密度进行测量.结果 皮质板最早在胚龄15d(E15)时形成,小鼠大脑新皮质深层(第Ⅵ~Ⅴ层)片层化进程开始于生后0 d(P0),皮质浅层(第Ⅳ~Ⅱ层)的片层化趋势开始于P5,P7时6层结构完全形成,但未呈现片层化特点,P14时小鼠大脑新皮质片层化完全形成,P30时片层化结构趋于稳定.在大脑新皮质片层化过程中,锥体细胞在E17时呈椭圆形,树突有小分支,在P15时发育成熟,呈锥形并有复杂的顶树突和基树突.BrdU检测发现,室管层和室管层下区有大量增殖的干细胞,在此期间由BrdU阳性细胞增殖生成的有丝分裂后神经元可以迁移到大脑新皮质;P0至P30,迁移到皮质板的有丝分裂后神经元逐渐减少.利用G1期特异性标记物Cyclin D1对有丝分裂后神经元的细胞周期进行分析发现,有丝分裂后神经元处于G1期,它们一旦定居到皮质板将退出细胞周期.新皮质中Cyclin D1阳性细胞数量呈抛物线变化,在P12达到峰值,P30后在皮质板只能发现少量的Cyclin D1阳性细胞.结论 小鼠大脑新皮质片层化过程经历了细胞增殖、分化与迁移,同时伴随着皮质板锥体细胞的成熟.神经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主要发生在胚胎期和生后早期,迁移的细胞主要处于G1期.有丝分裂后神经元的分化过程实际上是G1期到G0期的过渡,一旦在皮质板定居下来,有丝分裂后神经元将退出细胞周期,进入G0期. 相似文献
11.
大鼠扣带回与大脑皮质运动区的神经纤维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皮质内微电极刺激和双重逆行荧光标记相结合的方法 ,探讨了扣带回与大脑皮质一级运动中枢不同机能代表区之间的纤维联系。在确定颜面、前肢和后肢在大脑皮质的机能代表区的基础上 ,将逆行性荧光物质分别微量注入到上述各部位 ,观察和计数在扣带回被逆行标记的细胞。结果表明 ,投射到颜面机能代表区的神经元分布在扣带回的吻、腹侧部 ;投射到前肢机能代表区的神经元分布在尾、背侧部 ;未见到从扣带回投射到后肢机能代表区的神经元。提示扣带回可能与二级运动中枢共同组成运动的高级中枢实现对复杂的随意运动的调控 相似文献
12.
Mormyrid鱼电感受叶神经元的形态与电生理学特征韩中胜(HanZhongsheng)(LegacyGoodSamaritan,HospitalandMedicalCenter,RobertS.Dow,NeurologicalSciencesIns... 相似文献
13.
对5例新鲜成人男性脑用改良Golgi法和计算机图象分析仪计量分析,研究了颞平面的锥体细胞基树突和树突棘的形态特征,并进行左、右侧对比以及和左、右侧听皮质的相同结构对比。发现:(1)左右侧颞平面锥体细胞第1~3级基树突的平均数量大于左右侧听皮质的同级树突量;但第5~6级树突量左侧颞平面不仅大于左右侧听皮质的同级树突量,也大于右侧颞平面;(2)左侧颞平面锥体细胞基树突总长度大于其它三个区域;各级分支的平均长度除左侧颞平面第6级大于其它三个区域外,其余各区域的各级分支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3)左侧颞平面锥体细胞基树突第4~6级分支长度占树突总长度的比例较其它三个区域所占的比例大,(4)第3~5级基树突上L型棘大于其它三个区域。以上结果显示:左侧颞平面锥体细胞的平均树突量、总长度均占优势,为语言功能的左侧优势提供了形态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三叉神经中脑核(Vme)神经元的电生理和形态学特征,本研究应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技术、biocytin细胞内标记技术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大鼠Vme内假单极神经元的电生理和形态学特征。结果显示:(1)长时程去极化方波刺激能够引起Vme神经元重复放电,且根据放电模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快适应型神经元和慢适应型神经元两种类型,其中快适应型神经元占绝大多数;(2)经biocytin细胞内标记并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两种类型的Vme神经元在形态上均为假单极神经元,无显著差别。以上结果提示:形态学类型相同的Vme神经元的电生理学特点具有多样性,这可能与Vme神经元担负复杂的口面部本体觉信息的传递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大鼠吻侧前扣带皮层的传入投射纤维联系--荧光金逆行追踪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荧光金(FG)逆行束路追踪技术研究了大鼠前扣带皮层吻侧(rostralanteriorcingulatecortex,rACC)的传入投射纤维联系。将0.2μl的3%荧光金注入到大鼠单侧rACC,7d后灌注取材,将切片贴于载玻片上,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FG标记神经元的分布。FG标记神经元主要位于注射区同侧的许多皮层和皮层下结构,如丘脑中线核群和板内核群、杏仁核、次级视皮层、次级听皮层、外嗅皮层和嗅周皮层等。上述结果表明rACC不但接受来自丘脑的伤害性信息传入,也接受来自视、听、嗅皮层等的环境信息的传入。本研究的结果为rACC参与痛的情绪反应提供了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16.
以大鼠和树作为研究材料,在脑桥下缘切断一侧锥体束,用HRP逆行标记和计算机三维重构观察锥体束神经元在皮层的分布,以及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锥体束神经元和GABA能神经元的关系。逆行标记的锥体来神经元主要分布于皮层的运动区和体感区,在枕区、扣带区、颞区和屏状皮层中都有少量分布。树锥体束神经元的总数是大鼠的1.5倍,用计算机重构显示HRP标记的锥体束神经元在脑内吻尾方向上的分布跨度比大鼠小,故其分布范围较大鼠集中,密度较高,且其中大细胞也较多.树的锥体来神经元长径在15μm以上者占74.0%;大鼠则占62.9%。在电镜下观察这些锥体束神经元的胞体上全分布着对称型的突触,其中既有GABA能,也有非GA-BA能者。不同胞体上接受GABA能和非GABA能突触的比例不同,一种较大的胞体上GABA与non-GABA阳性终末相比,前者数量大(13:3)而较小的胞体上则相反,两者的数量相比,为7:18。大鼠和树的锥体束神经元胞体的单位周长上接受的突触数目也不同,树锥体束神经元胞体的10μm单位周长上分布有4.4个突触。大鼠则为3.4个。随着动物进化锥体束神经元接受突触的数目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5例新鲜成人脑用改良快速Golgi法染色,计算机图象分析仪计量分析,研究了运动性语言区(以下简称左盖部)锥体细胞基树突和树突棘形态的特征,并与右侧相应区(以下称右盖部)和左、右中央前回的相同结构作了对比分析。发现:(1)左盖部第4、5级基树突的平均数量均大于右盖部的同级树突量,第4级基树突量还大于左、右中央前回的同级树突量,(2)左盖部锥体细胞基树突第4—6级分支长度占树突总长度的比例较右盖部和左、右中央前回的所占比较大;(3)第4—6级基树突上L型棘多于右盖部;(4)自第3级起,左盖部的平均树突量、总长度,棘量均较其它部增加,分支级数越高,增加趋势越明显,显示了优化现象。上述的这些形态特征与国外资料相比虽有相似之处,但在低、高级树突所占树突总长度的比例上,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间脑和脑干对眶皮质的传入投射。方法:HRP逆行示踪法。结果:将HRP分别导入18只大鼠的内侧及腹侧眶区、腹外侧内和外侧区后,在同侧丘脑背内侧核中可见密集的标记细胞,并有一定的局部定位,其次在内丘脑的胶状核、前内侧核、菱形核、腹我侧和腹内侧核中可见大量标记细胞。在同侧下丘脑餐侧区、背侧区、未定带和背内侧核中可见少量标记细胞。在脑干的黑质致密部、腹侧被盖区、中缝背核、导水管周灰质中也可见标记 相似文献
19.
65只成年雄性大鼠,切除大脑皮质顶叶正中部分(4×3×1mm),术后第4d取材。其中10只大鼠用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抗体,30只用烯醇酶抗体,25只用神经丝抗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室管膜细胞和室管膜下层的细胞。位于损伤区邻近的室管膜细胞呈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免疫染色阳性,在室管膜细胞间可见有伸展细胞,也呈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并具有特殊的形态。与损伤区邻近的室管膜下层,细胞出现增生分裂现象,个别细胞的胞体较大,直径约20~24μm,这些大细胞经用烯醇酶抗体和神经丝抗体免疫染色均呈阴性,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免疫染色则出现强阳性。这些细胞可能是分化较低的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