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分析1例食管畸形患者胃管误置于食管的案例,并总结相关文献,认为胃管置入长度应在传统置入长度基础上适当增加.传统的3种胃管定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置胃管过程中还应警惕存在食管走行畸形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减轻术前留置胃管给病人带来痛苦的方法,提高置胃管的一次成功率。方法将100例术前需置胃管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操作中使用液状石蜡充分润滑胃管,观察组在置管前5min先滴2滴利宁凝胶于置管侧鼻孔内,然后将剩余凝胶润滑胃管,观察两组病人置管时恶心、呛咳反应、鼻咽部黏膜损伤的发生率及插管成功情况。结果观察组留置胃管恶心、呕吐、呛咳发生率分别为6%(3/50)、6%(3/50)、4%(2/50),对照组为20%(10/50)、28%(14/50)、22%(11/50);鼻咽部黏膜损伤发生率对照组为6%(3/50),观察组为0;一次插管成功率观察组为98%,对照组为80%。两组留置胃管恶心、呕吐、呛咳发生率和一次插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33~8.58,P〈0.05)。结论置胃管过程中应用利宁凝胶保证了留置成功率,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6.
7.
临床护理工作中,留置胃管是一项基本技能操作,但是临床却一直存在留置胃管困难、置管失败的现象,操作的要领是当胃管通过咽部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当患者吞咽时将胃管迅速推进。由于患者不能配合,往往引起误插、呛咳,导致插管失败。因此,我科对传统置管方法进行改良,插管前在胃管中注入石蜡油,提高了胃管插管的成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目的 评价纤维支气管镜在困难胃管置入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87例常规胃管置入困难危重患者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置入和纤维支气管镜明视置入胃管,观察胃管置入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 187例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置入胃管135例,均1次成功置入,无明显鼻咽部黏膜损伤并发症;行纤维支气管镜明视置入胃管52例,1次成功置入49例,3例改为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成功置入.结论 对预测或常规胃管置入困难患者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或明视置入,能明显提高胃管置入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尤以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法为佳. 相似文献
12.
张忠顺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4):78-79
目的探讨应用Orem自理理论指导留置胃管期间患者自行刷牙进行自我口腔护理的可行性。方法选择60例留置胃管患者,指导其自行刷牙进行口腔护理,观察口腔护理后口腔的舒适度、心理状态等效果。结果进行自我口腔护理患者感觉口腔舒适,心理放松,对康复充满信心,同时节省了医疗费用和护理工作时间。结论 Orem自理模式可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放松训练在食管癌病人术前留置胃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4例食管中、上段癌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52例)、对照组(52例)。实验组采用放松训练干预后留置胃管,对照组采用常规操作。比较两组病人插管过程中出现不适反应,对留置胃管的感受,一次性留置胃管成功率和人均插管时间。[结果]实验组病人插管过程中出现的恶心、呕吐、呛咳、流泪、咽痛等不适反应轻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留置胃管的不适感受弱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照组一次留置胃管成功率分别为92.31%、75.00%,插管时间分别为34.96s±5.26s、38.65s±6.39s,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松训练可明显减轻食管癌手术病人术前留置胃管的痛苦,提高病人舒适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放松训练在食管癌病人术前留置胃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4例食管中、上段癌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52例)、对照组(52例)。实验组采用放松训练干预后留置胃管,对照组采用常规操作。比较两组病人插管过程中出现不适反应,对留置胃管的感受,一次性留置胃管成功率和人均插管时间。[结果]实验组病人插管过程中出现的恶心、呕吐、呛咳、流泪、咽痛等不适反应轻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留置胃管的不适感受弱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照组一次留置胃管成功率分别为92.31%、75.00%,插管时间分别为34.96s±5.26s、38.65s±6.39S,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松训练练可明显减轻食管癌手术病人术前留置胃管的痛苦,提高病人舒适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提高留置经鼻气管导管的患者插胃管成功率的方法,缩短插管时间,减轻患者不适。方法选择70例已经经鼻留置气管导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操作者插胃管至18~20cm时,由另一位护士把气管导管气囊内的气体全部抽出,继续将胃管送入胃内并确认后,再将气管导管气囊充气;对照组采用插胃管过程中不放出气囊内的气体,气囊保持充盈状态的插胃管术。比较2组第1次插管成功率及所需插管时间。结果观察组第1次插胃管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插管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观察组采用的插胃管方法不仅提高插管成功率,又大大减少插管时间,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提高留置经鼻气管导管的患者插胃管成功率的方法,缩短插管时间,减轻患者不适.方法 选择70例已经经鼻留置气管导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操作者插胃管至18~20 cm时,由另一位护士把气管导管气囊内的气体全部抽出,继续将胃管送入胃内并确认后,再将气管导管气囊充气;对照组采用插胃管过程中不放出气囊内的气体,气囊保持充盈状态的插胃管术.比较2组第1次插管成功率及所需插管时间.结果 观察组第1次插胃管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插管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观察组采用的插胃管方法不仅提高插管成功率,又大大减少插管时间,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中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降低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为主题,通过现状调查、分析原因、拟定对策并实施,比较QCC活动前后2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 QCC活动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1.0%低于活动前6.5%,(P<0.05),目标达成率107.8%,进步率84.6%,圈员技能等8个方面得到提高。结论 QCC活动能有效降低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提高护理管理执行力和患者的依从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脑卒中患者胃管留置长度的循证护理,以期积累临床经验并指导临床实践工作。方法收集234例需鼻饲行留置胃管的脑卒中患者,按所在病区分为对照组( n=110)和观察组( n=124),观察组根据循证步骤选取最佳的证据,最终胃管留置长度为患者眉心至脐的体表距离(55~65 cm),而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胃管留置长度为患者前额发际至剑突的体表距离(45~55 cm),比较两组患者留置鼻饲胃管期间反流、呛咳或误吸的发生率。结果留置期间观察组发生反流、呛咳、误吸的百分率为2.42%,3.22%,0.8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54%,17.27%,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942,5.188,5.360;P<0.05)。结论采取循证护理的方法制定科学、个性化的胃管留置长度,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护理疗效,值得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大力推荐。 相似文献
19.
对NICU新生儿胃管置入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正常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离不开语言链的作用,语言链一个以上环节障碍就会出现言语障碍,比如临床上气管插管、气管切开、鼻喉腔的疾病、失语、聋哑、危重病、传染病隔离、语种不同、方言不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脑部疾病、口吃、腭裂等患者,这些患者如果意识清楚但言语沟通障碍,无法与医生、护士、家属交流,身心需求就得不到满足。非语言交流作为一种特殊的方式应用于这些患者。可得到情感、信息及医疗护理等方面的支持,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留置胃管长度对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8例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患者插管长度55~65cm,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插管长度45—55cm。结果插管后3d及1周时,观察组患者胃管脱出次数少于对照组,胃肠道并发症恶心、呕吐、误吸、腹胀、腹泻、上消化道出血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插管后2周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患者呕吐反流、误吸、腹胀、腹泻、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明显降低;肺炎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