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2)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75例CHB患者、41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30例健康献血员血清MMP-2和TIMP-2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检测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和Ⅳ型胶原(CⅣ)的含量,分析MMP-2、TIMP-2与肝纤维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HB中度、CHB重度、肝硬化A级、B级、C级患者血清MMP-2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肝硬化C级〉肝硬化B级〉肝硬化A级〉CHB重度〉CHB中度〉CHB轻度(P〈0.05,0.05,0.05,0.01,0.01),与HA、LN、C Ⅳ呈显著性正相关(r=0.913,0.845,0.897。P均〈0.01);CHB重度、肝硬化A级、B级、C级患者血清TIMP-2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硬化C级与CHB轻度、CHB中度、CHB重度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0.01,0.05),肝硬化B级、肝硬化A级、CHB重度与CHB轻度、CHB中度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HA、LN、CⅣ呈显著性正相关(r=0.693,0.574,0.646。P均〈0.01)。结论血清MMP-2、TIMP-2在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过程中明显升高,可做为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指标,尤其以MMP-2的诊断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LC)患者血清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因子(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因子(TIMP-2)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75例CHB患者和41例乙型肝炎后LC患者血清TIMP-1、TIMP-2含量,并与30名健康献血员比较。结果CHB轻度、中度、重度和LC A级、B级、C级患者血清TIMP-1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与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呈正相关(r=0.935、0.836、0.910,P均<0.01);CHB重度和LC A级、B级、C级患者血清TIMP-2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与HA、LN、CⅣ呈正相关(r=0.765、0.623、0.716,P均<0.01)。结论血清TIMP-1、TIMP-2在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过程中明显升高,并与肝纤维化指标呈正显著性相关,可作为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LC)患者血清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因子(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因子(TIMP-2)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75例CHB患者和41例乙型肝炎后LC患者血清TIMP-1、TIMP-2含量,并与30名健康献血员比较。结果CHB轻度、中度、重度和LCA级、B级、C级患者血清TIMP-1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与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呈正相关(r=0.935、0.836、0.910,P均〈0.01);CHB重度和LC级、B级、C级患者血清TIMP-2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与HA、LN、CⅣ呈正相关(r=0.765、0.623、0.716,P均〈0.01)。结论血清TIMP-1、TIMP-2在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过程中明显升高,并与肝纤维化指标呈正显著性相关,可作为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郭瑞雪  魏新亮  魏思忱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2):1666-1668,1672
目的探索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该院诊断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60例,其中肝纤维化患者30例(肝纤维化组),肝硬化患者30例(肝硬化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肝纤维化组及肝硬化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分别于入组当日(0周)、24周、48周检测所有受试者肝功能、APN、MMP-2、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比较各组各指标水平,评价APN及MMP-2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肝纤维化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3组受试者治疗0、24、48周时APN及MMP-2水平比较,由高至低依次为肝硬化组、肝纤维化、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N、MMP-2水平与AST/ALT、肝纤维化指标间呈正相关(P0.05);改善组APN及MMP-2水平明显低于未改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APN及MMP-2水平随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程发展而升高,二者水平与肝功能恶化程度、肝纤维化指标均有明显相关性。APN及MMP-2可作为预测及评价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74例冠脉造影证实有至少1支以上冠状动脉狭窄≥50%的冠心病患者的血清MMP-2水平。结果 血清MMP-2水平在临床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中明显增高,与正常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双支和三支血管病变患者血清MMP-2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MMP-2水平增高,且增高程度与冠脉病变程度、病变活动度有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痛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33例脑膜瘤患者肿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以研究MMP-2、MMP-9的表达与脑膜瘤临床病理的相关性,为临床预测脑膜瘤的复发及指导术后治疗提供部分理论与实验依据.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3例脑膜瘤组织标本中的MMP-2、MMP-9蛋白相关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恶性脑膜瘤组中MMP-2与MMP-9蛋白的表达率和染色强度明显高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良性复发脑膜瘤组MMP-2、MMP-9蛋白的表达率和染色强度明显高于良性未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MP-2与MMP-9蛋白在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可作为鉴别脑膜瘤良、恶性的辅助诊断指标.MMP-2、MMP-9蛋白在良性脑膜瘤中较高的表达可能与脑膜瘤复发相关,MMP-2、MMP-9蛋白表达的检测对预测脑膜瘤的复发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口腔疣状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2)的表达.探讨其在口腔疣状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取25例口腔疣状癌,10例正常口腔黏膜,25例口腔鳞癌(高、低分化鳞癌各为15、1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述标本中MMP-2、MMP-9及,TIMP-2的表达和分布.结果:正常口腔黏膜组织TIMP-2为阴性表达:MMP-2、MMP-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20.00%.口腔疣状癌MMP-2阳性表达率为28.00%.MMP-9阳性表达率为44.00%,TIMP-2阳性表达率为72.00%.口腔疣状癌、口腔高分化鳞癌、口腔低分化鳞癌MMP-2、MMP-9、TIMP-2表达均高于正常口腔黏膜(P<0.05).结论:在口腔疣状癌,口腔高分化鳞癌、口腔低分化鳞癌中.MMP-2与MMP-9的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与TIMP-2呈负相关;相关分析发现,MMP-2、MMP-9和TIMP-2的袁达两两相关,同时3者的表达可能单独或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8.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物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组织抑制物(TIMPs)检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分别测定90例未经治疗的EH患者(EH组)和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MMP-9和TIMP-1水平。经6个月降压治疗后,检测EH患者的血清MMP-9和TIMP-1水平,并与治疗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EH组的血清MMP-9和TIMP-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8、484、8、483)。EH组患者MMP-9与TIMP-1呈显著正相关(r=0.585,P〈0、01),但其水平与收缩压和舒张压无相关性(P〉0.05)。与治疗前相比,EH组治疗后的血清MMP-9和TIMP-1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16.597、26.298)。结论EH患者MMP-9和TIMP-1降低可能反映了EH患者细胞外基质代谢异常,可将其作为EH相关血管活性异常的间接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正>在接受IVF-ET患者中,有一部分患者虽然有优质胚胎植入,却仍不能受孕,考虑与受精卵的侵袭力和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关。受精卵着床涉及到滋养细胞浸润,子宫内膜基底膜的分解和由粘  相似文献   

10.
在接受IVF-ET患者中,有一部分患者虽然有优质胚胎植入,却仍不能受孕,考虑与受精卵的侵袭力和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关。受精卵着床涉及到滋养细胞浸润,子宫内膜基底膜的分解和由粘多糖组成的透明带的消失,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及其抑制物(TIMP)系统参与其中。MMP/TIMP的协调作用使得妊娠得以顺利进行,而它们的异常则与不孕、流产、妊高征及滋养细胞疾病等多种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瘦素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测定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后肝硬化(LC)患血清瘦素水平,并探讨其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79例CHB、77例LC患的血清瘦素水平,同时检测76名正常人血清瘦素水平作为对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HB和LC患,无论男女其血清瘦素水平均明显降低,且CHB患瘦素水平明显低于LC患。以上3组血清瘦素水平女性均高于男性。结论:CHB和LC患,不论肝功能异常程度如何,其血清瘦素水平均低于正常人,其原因与肝脏受病毒感染损伤、肝脏功能异常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腺苷脱氨酶(ADA)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DA及各项肝功能指标,放射免疫法检测肝纤维化指标,对其中36例患者做肝活组织检查。结果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轻度慢性肝炎、重度慢性肝炎至肝硬化,患者血清ADA水平逐渐升高(p=0.000)。在行肝活组织检查的36例患者中,肝硬化患者ADA水平也高于慢性肝炎患者(P=0.0t6)。血清ADA与血清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球蛋白、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Ⅲ型前胶原(PCm)呈明显正相关(r=0.391,P=0.000;r=0.261,P=0.000;r=0.336,P=0.002;r=0.611,P=0.000;r=0.391,P=0.000),与白蛋白、胆碱酯酶(ChE)呈明显负相关(r=-0.352,P=0.000;r=-0.200,P=0.005)。结论血清ADA水平随乙型肝炎的病情进展逐渐升高,能较好地反映肝脏的储备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肝纤维化的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各型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脾静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将11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成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及肝硬化组。选取2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超声检测门、脾静脉内径及平均流速,计算二者血流量及血流量比值,并行组间比较。结果轻度组与对照组比较,门静脉平均流速(Vpv)、门静脉内径(Dpv)、脾静脉内径(Dsv)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度组的Vpv较对照组、轻度组减慢(P〈0.05)。重度组和肝硬化组的Vpv较轻、中度组及对照组减慢(P〈0.05)。重度组Dpv、Dsv较对照组增大(P〈0.05)。肝硬化组的Dpv、Dsv较其他组增大(P〈0.01)。肝硬化组脾静脉血流量(Qsv)和脾、门静脉流量比值(Qsv/Qpv)较其他组增高(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Vpv、Dpv、Dsv能反应肝脏功能损害程度,Qsv、Qsv/Qpv是反映门静脉压力的较好指标,为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评价提供了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4.
凝血酶原活动度是重症肝炎及肝硬化病人评价肝脏储备功能及评价凝血功能的指标[1],同样,胆固醇,胆碱酯酶也是评价肝功能破坏严重程度及影响预后的重要指标。对2001年1月至2005年10月我科急性乙型肝炎病人,慢性重症乙型肝炎和乙肝后肝硬化病人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胆固醇(CHO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血、晚血、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抗凝血及纤溶功能。方法收集血防站诊治的慢性、晚期血吸虫病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各5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和分析血浆凝血功能(PT、APTT、TT、Fg)、抗凝血功能(AT-Ⅲ、PC、PS)及纤溶功能[纤溶酶原(PLG)、D-二聚体(D-D)]。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⑴慢血组凝血功能(PT、APTT、TT、Fg)差异无显著性,抗凝血功能(AT-Ⅲ、PC、PS)差异有显著性,纤溶产物D-D水平差异有显著性而PLG无统计学差异;⑵晚血组PT、TT、Fg差异有显著性而APTT差异无显著性,抗凝血功能(AT-Ⅲ、PC、PS)和纤溶功能(PLG、D-D)差异有显著性;⑶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组凝血功能、抗凝血和纤溶功能差异均有显著性;2、慢血组与晚血组比较:PT、TT差异有显著性而APTT、Fg差异无显著性,AT-Ⅲ、PC差异有显著性而PS差异无显著性,D-D、PLG差异有显著性;3、慢血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凝血功能和抗凝血功能差异非常显著,纤溶功能PLG差异非常显著而D-D差异无显著性;4、晚血组和肝硬化组比较:凝血功能除TT差异无显著性外PT、APTT、Fg差异有显著性,抗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差异有显著性;5、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比较:TT、Fg差异无显著性而PT、APTT差异有显著性,抗凝血功能和D-D差异有显著性,PLG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慢血、晚血、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抗凝血和纤溶功能紊乱,且凝血、抗凝血及纤溶指标的检测有助于监测慢血、晚血、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病情的出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不同免疫状态与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B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变化。方法:收集慢性HBV感染者75例,其中免疫清除状态20例、免疫不全状态(非活动期)20例、肝硬化35例(代偿期17例、失代偿期18例),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T、B细胞亚群和NK细胞百分比,并分析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各组CD4+T细胞均低于对照组(P<0.05),由高到低顺序为对照组、免疫不全组、免疫清除组、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免疫清除组的CD4+/CD8+、NK细胞低于对照组,CD8+T细胞、B细胞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不全组的CD4+/CD8+低于对照组,CD8+T细胞高于对照组(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的CD4+/CD8+、B细胞高于其他各组,CD3+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体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检测对于了解患者免疫状态、疾病进展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HBV DNA水平自发性下降的现象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64例在入院时HBV DNA水平超过1.0×105copies/mL的慢乙肝和肝硬化患者进行为期12周(观察期)的HBV DNA水平动态观察,观察期全程未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药物.并于观察期1周内检测HBV DNA、HBeAg、ALT、AST、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B超测定肝脏左肝前后径、左肝上下径及右肝斜径;观察结束复测HBV DNA.按HBeAg是否阳性、HBV DNA是否下降分组(下降亚组、非下降亚组)比较上述指标.结果:264例中发生HBV DNA水平自发性下降136例,占51.1%.其中HBeAg阳性138例,发生HBV DNA水平自发性下降69例(50.0%); HBeAg阴性126例,发生HBV DNA水平自发性下降67例(53.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BeAg阳性患者中,下降亚组患者的AST、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初检值均高于非下降亚组(P<0.05~0.01);在HBeAg阴性患者中,下降亚组患者的HBV DNA、ALT、AST、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初检值均高于非下降亚组(P<0.05~0.01).结论:超过半数的慢乙肝和肝硬化患者有HBV DNA水平自发性下降的现象,而且肝功能越差,病情越重,越易发生HBV DNA水平自发性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