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TIA患者116例,根据其症状持续时间分成≤1 h组65例(A组)和1 h组51例(B组)。两组患者均行DWI检查,观察其梗死灶检出率;再根据DW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成梗死组和非梗死组,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再发脑梗死率。结果 B组梗死灶检出率为82.4%,高于A组的54.3%(χ2=5.633,P0.05)。梗死组患者再发脑梗死率为12.7%,高于非梗死组的5.3%(χ2=30.413,P0.05)。结论建议TIA患者常规行DWI检查,症状持续时间与梗死灶检出率呈正相关,同时可对再次脑梗死进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2.
曹爱华  孙顺成 《山东医药》2009,49(37):46-4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影像学改变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分析131例TIA患者的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临床表现、血压、血糖、血脂,以及其与入院当日患者CT和(或)MR/影像学改变的关系。结果36例患者入院当日检出脑梗死灶,89例TIA发作持续时间≤2h。TIA发作持续时间〉12h、〉30min、〈10min,TIA发作次数≥3次,以及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语言功能障碍、跌倒发作者的脑梗死灶检出率较高;年龄≤50岁者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血管狭窄率70.0%。结论TIA发作持续时间〉30min、〈10min,发作次数≥3次,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语言功能障碍、跌倒发作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几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弥散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1例TIA患者发病72h内进行常规MRI的T1加权、T2加权、FLAIR和DWI检查,并对DWI阳性和阴性的两组病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41例患者DWI阳性者17例(占41%),表现与临床相关的局部高信号,其中皮层梗死5例,皮层下梗死12例,DWI阳性与TIA发作持续时间和高级皮层功能显著相关,与肢体的感觉障碍、血脂、TCD异常、心脏疾病、房颤等无相关性。结论 41%TIA的DWI可表现局部高信号提示新近发生的梗死灶,并与持续时间和皮层的高级功能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引起的,未伴有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TIA持续时间24 h[1],常表现为单肢无力、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单眼视力障碍、眩晕、视物模糊、共济失调等。以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并伴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的TIA临床上较为少见。本科近来收治1例该型TIA病人,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持续时间、次数及临床特征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7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其发作持续时间、次数及临床特征。发作后均在24h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CT检查,部分发作48h后复查,记录影像学异常(责任病灶)的例数。结果TIA发作≤30min、30min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14.3%(16/112)、36.1%(22/6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IA发作≤3次、3次TIA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14.7%(19/129)、43.2%(19/4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既往有、无卒中病史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34.9%(15/43)、17.7%(23/13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有、无高血压病史者发生脑梗死比例为27.5%(28/102)、14.1%(10/7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偏肢无力和(或)麻木、非偏肢无力麻木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40.2%(33/82)、5.5%(5/9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局灶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30min、发作次数3次、既往有卒中、高血压病史及表现为偏肢无力和(或)麻木的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比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持续时间及频度对脑梗死后脑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60例TIA后脑梗死病人,根据其TIA发作持续时间及频率分为A组(发作持续<10 min且发作1次者)、B组(发作持续10 min~30 min,发作1次~3次者)及C组(发作3次以上或发作持续30 min以上者),并选择同期不伴TIA的脑梗死病人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脑梗死的体积.结果 A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前的TIA对脑的保护作用与其发作持续时间及频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后继脑梗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发病前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脑梗死病情的影响.方法 选择有同侧TIA史的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共60例,根据TIA持续时间分为3组,<10 min组(A组)15例,11 min~20 min组(B组)28例,>20 min组(C组)17例.并选择同期住院无TIA的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40例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分别对患者入院及发病1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梗死体积进行评估.结果 B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小于A组、C组与对照组(P<0.05),但A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对后继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缺血耐受与TIA发作持续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头颈部血管造影(CTA)血管狭窄评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5年6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60例TIA病人为研究对象,于入院时均行头颈部CTA检查,针对多次发作的TIA病人于第1次发作时予以ABCD2评分,并随访TIA发作后第2天及第7天内继发脑梗死的发生率;分析ABCD2评分、CTA评估以及两者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T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 60例TIA病人中,8例(13.3%)于第2天进展为脑梗死,16例(26.7%)于第7天进展为脑梗死;ABCD2评分越高,TIA后第2天及第7天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狭窄程度≥50%的TIA病人脑梗死发生率较狭窄50%病人明显升高(P0.05);狭窄50%且ABCD2评分≥4分的TIA病人脑梗死发生风险明显增加(P0.05);ABCD2评分4分且狭窄≥50%的TIA病人发生脑梗死风险也明显增加(P0.05)。结论 ABCD2评分对T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有预测价值,且将其与CTA脑血管狭窄评估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为临床早期预防及治疗TIA后脑梗死提供了理论及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发病后90d的预后及其与各种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126例临床确诊为TIA病人的90d随访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头颅MR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及正常病人的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DWI检查异常者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7.0%,正常者发生率为4.3%。二者预后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TIA病人发生梗死的几率逐渐增加。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与无危险因素比较,梗死几率明显升高。颈内动脉系统TIA组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预后构成不同(P0.05)。结论 TIA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对改善脑血管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与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因素,以期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80例TIA者,其中18例TIA者进展为脑梗死、62例TIA者未进展为脑梗死;同时利用ABCD2评分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对比与观察,然后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 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血压、肢体状况、症状持续时间和有无糖尿病.结论 短期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因素诸多,而加强因素的调查与防控对控制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脑微出血的临床及与磁共振梯度回波加权成像(GRE-T_2~*WI)的特点。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9例,将其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血栓性脑梗死,28例)、脑栓塞(29例)和腔隙性脑梗死(32例)3个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患者30例,正常对照(正常对照组)31例。所有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均进行常规MRI和GRE-T_2~*WI检查。结果脑微出血在GRE-T_2~*WI中表现为圆形点状低信号。脑微出血在急性脑梗死患者、TIA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阳性发生率分别为38.2%、3.3%和6.5%。脑微出血在血栓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组患者中以轻、中度为主;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以中、重度为主;TIA组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皆为轻度。结论脑微出血在GRE-T_2~*WI中具有特征性,其检测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防治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对高卒中风险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70例ABCD2评分6分~7分TI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疏血通注射液。所有患者诊断后24h内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浓度测定,在入院后3d、5d、7d、10d重复测定上述指标。随访时间为3个月。主要转归指标为急性脑梗死和死亡。结果两组患者基线均存在t-PA下降及Fg、PAI水平增高。治疗组患者Fg水平于第5天下降,PAI浓度于第7天下降;对照组观察期内Fg、PAI浓度无显著差异。治疗组短期转归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能有效降低Fg和PAI水平,改善高卒中风险的TIA患者近期转归。  相似文献   

13.
A 61-year-old man with recurrent ischemic attacks was examined by diffusion-weighted MRI (DWI). He had reversible right hemiparesis and dysarthria five times during admission. DWI was obtained on the first two attacks, the last attack and four days after the last attack. The first two attacks were clinically diagnosed as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and the last attack was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symptoms persistent for one week with Babinski's sign. In the first and last images th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declined to approximately 80% of the corresponding area. We conclude that different images showed TIA with ADC declining, TIA without ADC declining, the hyperacute phas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before ADC declining,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after ADC declining. Consecutive DWIs were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 of recurrent ischemic attacks.  相似文献   

14.
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方法 对236例60岁以上TIA患者临床表现、血生化指标、心电图、颈动脉彩色超声、脑血管多普勒(TCD)、影像学特点及短期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老年人TIA患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电图异常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检出率均较高.另外运动少、肥胖、嗜烟酒者较多.TIA持续1h以内最多,超过1h脑梗死发生率较高.结论 老年人TIA有较多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运动少、肥胖、嗜烟酒者.发作时间超过1h的老年TIA患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如加强监护,积极治疗,警惕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1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概念的再探讨(附5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20年收治的52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①TIA发作时间为偏态分布,其中95%的患者发作时间在2.65小时以内,99%在5.37小时以内;②在198例有CT或MRI资料的TIA病例中,发现62例有与症状一致的梗塞灶,其中58例发作时间持续3小时以上,并且梗塞灶的出现与发作时间的长短呈正相关;③在167例有随访资料的病例中,131例发生脑梗塞,其发生机率与TIA发作时间的长短呈正相关。因此认为,传统TIA概念中的发作时间应调整为3小时内为宜,此与现代病理学与影像学结论相符,同时也有利于临床脑梗塞的诊治(特别是溶栓治疗)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预后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TIA患者64例,根据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7 d脑梗死组16例、30 d脑梗死组9例和无脑梗死组39例,对患者进行ABCD2评分和影像检查,分析影响早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病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脑梗死组比较,7 d脑梗死组和30 d脑梗死组患者的ABCD2评分明显增高,颈内动脉狭窄或软斑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弥散加权成像阳性合并大血管狭窄或软斑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后短期脑梗死的发生与ABCD2评分、弥散加权成像阳性及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就诊时间延迟也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水蛭素合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和卫生经济学差异。方法59例TIA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口服水蛭素0.32g/次,3次/d,阿司匹林100mg/d;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75mg/d,观察治疗后90d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不同时期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病例数、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治疗费用。结果两组在降低90d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方面无显著性差异。水蛭素合用阿司匹林组的治疗费用为单用氯吡格雷的42%。两组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水蛭素合用阿司匹林降低TIA患者90d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风险的疗效与单用氯吡格雷相似,而治疗费用显著低于氯吡格雷,但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液内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浓度与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TIA患者77例,根据血液内LPA浓度分为LPA增高组(>3.2μmol/L,49例)和LPA正常组(≤3.2μmol/L,28例),用氯吡格雷75 mg/d进行治疗,随访1个月,观察TIA患者的发作频率以及发展成为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LPA增高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LPA浓度明显高于LPA正常组,LPA增高组患者治疗后LPA浓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经过1个月的氟吡格雷治疗,LPA增高组患者中,1个月内平均发作(1.53±0.34)次,共有8例发展成为脑梗死,发生率为16.3%,而LPA正常组患者中,1个月内平均发作(2.17±0.52)次,有7例发展成为脑梗死,发生率为25.0%。结论氯吡格雷治疗高血浓度LPA的TIA患者疗效优于正常血浓度LPA的TIA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血管CT成像(CTA)在颅脑血管Willis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50例颅脑CTA检查,并且部分在24h内做MR平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组),14例无症状 (无症状组),15例脑梗死 (脑梗死组).多方位观察Willis环的形态及分型.结果 TIA组和脑梗死组中Willis环I型比例明显下降,Ⅲ、Ⅳ型比例明显增加;而TIA组与脑梗死组之间Willis环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CTA不但能很好地显示Willis环的结构而且对Willis环代偿潜能进行评估,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普通肝素微量持续静脉泵入治疗频繁发作的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 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给普通肝素12 500 U加入到生理盐水500 mL中,以40 mL/h[约合18U/(kg.h)]速度用微电脑输液泵持续泵入。对照组采用奥扎格雷钠80mg加入到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输注,1次/日;合用阿司匹林100mg口服,每日1次,连用14d。观察治疗后TIA发作停止的时间、例数,复查头颅CT有无脑梗死或脑出血发生。监测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肝肾功能及牙龈出血、镜下血尿、皮下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3d内TIA得到完全控制44例,占97.78%,而对照组为34例,占75.56%(χ2=9.615,P=0.002),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控制TIA发作有优势。治疗组发生出血不良事件共6例(13.33%),对照组发生出血不良事件2例(4.44%),经卡方检验无统计学意义(χ2=2.195,P=0.138)。结论普通肝素微量持续抗凝治疗频繁发作的颈内动脉系统TIA可以尽快控制发作,降低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与对照组相比出血不良风险没有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