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临床与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临床与CT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30例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征象。结果: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均有腰腿疼,症状逐渐加重,狭窄部位:L4~5节段占49.7%,L5-S1节段占31.3%。混合型狭窄占65.2%,病因多见于关节增生、韧带增厚钙化、椎间盘异常。结论:CT扫描能得到确切诊断,有助于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2.
腰椎管狭窄症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管狭窄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本文主要分析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临床上多见.笔者自1995~2003年共搜集180例腰椎管狭窄症病例,回顾分析其临床特点及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氟骨症所致椎管狭窄的CT诊断(附1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氟骨症所致椎管狭窄病人的CT表现特点。方法:19例均来自高氟区(水氟含量为7~13ppm ),其中男6 例,女13例。使用全身CT机对胸椎、腰椎进行扫描,2例行CTM 扫描。结果:19例均经CT扫描确诊为黄韧带骨化所致椎管狭窄,而且均为多椎间发生,典型CT表现为椎管内背侧不同程度的骨样密度区,其厚度为0.6~1.2 cm ,平均为0.9 cm 。18例伴有椎间小关节增生硬化,手术病理证实有黄韧带骨化,其中2例做了骨化黄韧带含氟量测定超过正常20 倍以上。结论:CT扫描是诊断氟骨症所致椎管狭窄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内切圆面积(intemal tangential circular area,CA)在中央型腰椎管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例正常成人及183例中央型腰椎管狭窄患者行腰2~5椎管CT检查.每个椎间隙层面扫描5层,每个椎体弓根上1/3处扫描1层,均垂直于椎管,层厚层距均为3mm.在软组织窗下测量:椎间隙层面软椎管内切圆面积AIV和椎体弓根上1/3处软椎管内切圆面积AV.两组采用同样的扫描和测量方法.结果:①AIV、AV的平均值分别为(153.1±33.8)mm2、(152.6±34.1)mm2,正常下限分别为97.7mm2、96.7mm2;②AIV在不同节段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AV在不同节段间亦无显著性差异,且AIV与AV在同节段及不同节段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故合并统计,统称腰椎管内切圆面积CA,其平均值为152.8±34.0mm2,正常下限为97.0mm2;③分别用MSD、CA的正常下限值,来判断经手术证实的322个狭窄平面.MSD对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的符合率达83.8%,CA对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符合率达94.1%,高于前者.结论:内切圆面积测量法操作简单,符合率高,可同时用于评价椎体层面及椎间隙层面,可作为CT诊断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CT扫描在胸腰椎爆裂骨折诊断及分型中的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CT扫描在胸腰椎爆裂骨折诊断及分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CT扫描资料。结果:单椎体骨折58例,多椎体14例。骨折累及二柱或三柱,椎体常爆裂成多块,椎体后缘骨碎块占77.5%,易致椎管狭窄(P<0.001)。附件骨折发生率高(57.5%),可分为A、B、C、D、E型。结论:CT在显示胸腰椎爆裂骨折及椎体后缘骨碎块上的优势明显,对诊断、分型、判断失稳及椎管狭窄程度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胸腰椎骨折伴截瘫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70例胸腰椎骨折伴截瘫的CT表现,描述了脊柱三柱概念和胸腰椎损伤机制,着重就CT扫描对胸腰椎骨折进行准确分型、判断脊柱稳定性和选择适宜减压手术方式的重要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黄韧带厚度与椎管斜径的比值对黄韧带肥厚致椎管狭窄诊断的优越性。方法:对71例腰腿痛患者行CT与MR检查,以MR双旁正中矢状面图像上硬膜囊后方是否出现黄韧带压迹为依据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同时对50例无腰腿痛志愿者行腰椎CT检查;再以CT轴面分别选取L3~4、IA~5、1.5~S1椎间盘下缘层面,测量其黄韧带厚度与椎管斜径比值(简称厚度斜径比值),分析其与MRI阳性符合率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关系。结果:阴性组(35例)共210条黄韧带,厚度为(3.014±0.72)mm,厚度斜径比值为0.19±0.04;阳性组(36例)共119条黄韧带,厚度为(3.944±0.84)mm,厚度斜径比值为0.284±0.06;对照组黄韧带厚度为(3.164±0.85)mm,厚度斜径比值为0.194±0.04,阳性组黄韧带厚度与阴性组或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厚度斜径比值与阴性组或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厚度斜径比值〉0.24为标准,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4.8%、89.6%、73.6%;黄韧带厚度、厚度斜径比值与临床症状均呈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72、0.86,P值均〈0.05);黄韧带厚度、厚度斜径比值两种测量方法对临床症状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测量厚度斜径比值较单纯测量黄韧带厚度对判断黄韧带肥厚致椎管狭窄更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8.
腰椎管狭窄症的CTM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36例腰椎管狭窄症.着重对照其CTM所见与手术中发现.CTM是检查此症的理想方法.它能直接显示椎间盘、硬膜囊、神经根袖和硬膜外间隙的细微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缺血性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5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CTA、MPI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按照心肌灌注缺损部位评估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结果 150例患者中,CCA检出90例存在狭窄≥50%的冠状动脉共有165支,255个节段,其中有125个节段处于冠状动脉远端和分支。冠状动脉CTA检出狭窄≥50%节段的灵敏度、特异性、PPV和NPV在所有节段是47%、90%、55%、94%,在可评估节段为57%、93%、56%、98%。MPI一共检出了可逆性缺损患者25例,CCA检出可逆性缺损灵敏度、特异性、PPV与NPV分别是95%、71%、19%以及100%,CTA检出可逆性缺损灵敏度、特异性、PPV与NPV分别是52%、85%、10%、93%。结论 冠状动脉CTA异常的患者需要率先使用MPI,然后按照MPI的结果有选择性的行CCA。  相似文献   

10.
腹腔内型隐睾症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CT对腹腔内隐睾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年龄在3~31岁,临床未触及且B超未显示的隐睾症病人行CT检查,均经手术证实.结果全部未降睾丸(34枚)均由CT正确显示.34例中6例为两侧性,28例为单侧性.结论CT应成为腹腔内隐睾首选的术前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11.
腰椎正中矢状径在椎间隙层面与椎体层面测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正中矢状径(median sagittal diameter,MSD)在椎间隙层面(DIV)与椎体层面(DV)是否相等,并计算出正常值和正常下限。方法对200例正常成人及183例腰椎管狭窄患者行L2~5椎管CT检查。每个椎间隙层面扫描5层,每个椎体弓根上1/3处扫描1层。均垂直于椎管,层厚层距均为3mm。在软组织窗下测量:椎间隙层面正中矢状径DIV及上方相应椎体弓根上1/3处正中矢状径DV。2组采用同样的扫描和测量方法。结果(1)DIV及DV的平均值分别为(18.38±2.29)mm、(15.40±2.30)mm,正常下限分别为14.6mm及11.6mm;(2)DIV和DV在不同节段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DIV与DV在不同节段及同节段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3)分别用DV和DIV的正常下限值,来判断经手术证实的322个狭窄平面。DV法对先天性骨性椎管狭窄符合率较高(95.6%),但对继发性椎管狭窄符合率很低(17.3%);DIV法对继发性椎管狭窄符合率较DV法明显提高(82.0%);MSD对椎管狭窄的符合率达83.8%,高于DV。结论MSD在椎间隙层面(DIV)与椎体层面(DV)不相等,应分开分别使用,可提高符合率。  相似文献   

12.
腰椎管狭窄症的CT诊断(附102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102例腰椎管狭窄症的CT表现,提出了腰椎管狭窄各径线的测量标准,并比较它们的诊断价值,提出该病诊断标准,同时指出本病是一种较常见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 3 1例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 3 1例均为继发性腰椎管狭窄 ,其中 2 9例为退行性变型。 2 3 % (7/ 3 1 )同时合并颈、胸椎管狭窄。 2 9% (9/ 3 1 )合并椎间盘突出。椎管造影优点多。治疗中存在误区。结论 椎管造影是不可取代的腰椎管狭窄症诊断方法。避免重手法推拿按摩或大重量牵引和反复椎管内封闭 ,合并颈、胸椎管狭窄者需分期手术。充分、彻底减压特别不能忽略侧椎管狭窄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胸椎管狭窄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7例胸椎管狭窄,对其在胸椎平片,脊髓造影,CT和CTM上的表现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是椎板小关节的增生肥大、间盘疝,黄韧带和后纵韧带的肥厚和骨化,同颈和腰椎管狭窄相化,胸椎管狭窄具有如下特点:(1)发病率低;(2)临床症状出现晚,进展缓慢,呈进行性加重;(3)狭窄部位主要位于间盘-椎间关节平面,(4)韧带骨化更明显,范围更广泛,对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价值和早期诊断的重要性进  相似文献   

15.
CT旁矢状位重建对腰椎间孔狭窄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螺旋CT旁矢状位重建对腰椎间孔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2003-01~2004-04,对腰腿疼患者临床和常规CT检查考虑有椎间孔狭窄时,使用螺旋CT旁矢状位二维重建,诊断并手术腰椎间孔狭窄症15例。结果15例螺旋CT旁矢状位重建均显示有L4~5或L5~S1椎间孔狭窄,2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8例椎体终板后外缘局限性增生骨化突入椎间孔,1例腰椎滑脱峡部裂假关节,4例后外侧椎间盘突出间隙狭窄并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上移。水平狭窄型7例,垂直狭窄型8例。Ⅱ度狭窄6例,Ⅲ度狭窄9例。结论螺旋CT旁矢状位重建可以弥补常规横断CT扫描的不足,对椎间孔显示清晰直观,对手术减压有定位指导意义,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腰椎管狭窄症的CT分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症的CT分型。材料与方法 对745例腰椎管狭窄症的术前CT分型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分为3组,I型:中心椎管狭窄型;Ⅱ型:脊神经根管狭窄型;Ⅲ型:混合型(即I、Ⅱ型并存)。其中I型104例(13.96%),Ⅱ型158例(21.21%),Ⅲ型483例(64.83%)。CT分型与手术符合率为92.21%,不符多见于Ⅲ型。结论 CT分型对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腰椎隐匿性中央椎管狭窄多层螺旋CT轴向负荷检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轴向负荷(ACE)检查对腰椎隐匿性中央椎管狭窄(OCSS)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选择临床有神经根功能缺陷症状而常规CT(PRP)检查无明显神经根、硬膜囊压迫征象的50例患者进一步作PRP和ACE检查.分别测量下腰椎3个平面两种检查硬膜囊面积(DCSA). 结果 50例中无椎间盘膨出(A组)33个平面,PRP检查未发现DCSA<75 mm2平面, 负荷后3个平面DCSA<75 mm2.117个椎间隙伴椎间盘膨出或突出(B组),PRP检查8个平面DCSA<75 mm2,负荷后33个平面DCSA<75 mm2.负荷后B组OCSS明显多于A组(P<0.01). 结论 多层螺旋CT ACE检查能够发现PRP检查未能发现的OCSS,提高了椎管狭窄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腰椎峡部裂的CT诊断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 提高对腰椎峡部裂CT征象的认识。方法 用Elscint 2 40 0CT机进行检查。对 3 2例峡部裂患者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峡部裂的特征性CT表现为“环裂征”。 2 5例合并椎体滑脱患者CT的特征性表现为椎管矢状径增长、夹心征、椎管变形、椎间盘假性后脱。其它还有小关节不对称等。结论 “环裂征”是峡部裂的特征性表现 ,对于无椎体滑脱峡部裂患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不同角度MPR图像诊断腰椎弓峡部裂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64层CT不同角度MPR图像诊断腰椎弓峡部裂的价值。方法利用64层CT扫描的50例腰椎弓峡部裂病例的各向同性扫描的容积数据,采用不同角度的多平面重组(MPR)方式进行图像后处理。利用MPR模拟出4种扫描模式(1)常规的椎间盘扫描方式的断面图像;(2)腰椎横断面图像;(3)沿椎弓方向的斜横断位(椎弓反角度扫描)图像;(4)沿腰椎长轴的矢状断面图像。分析4种方法的峡部裂隙检出率、峡部裂断端错位检出率、碎骨片检出率、假关节形成检出率。结果峡部裂隙检出率以矢状MPR图像、斜横断MPR(100%)最高(u=8.51,P<0.05);峡部裂断端错位检出率以矢状MPR图像(90%)最高(u=4.18,P<0.05);碎骨片检出率以斜横断MPR(28%)和矢状MPR图像(20%)最高(u=2.08,P<0.05);假关节形成检出率以斜横断MPR(18%)最高(u=2.237,P<0.05)。结论64层CT后处理图像的多平面重组(MPR)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平面分析椎弓峡部裂的各种征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