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围术期护理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广州市正骨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接受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围术期护理干预,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伤椎椎前缘高度的变化和愈合率。结果:(1)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术后伤椎椎前缘高度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伤椎椎前缘高度无明显差异(P0.05)。(2)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术后6月(86.67%)和术后12月(100%)骨折愈合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护理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和术后愈合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牵引按压复位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无神经障碍胸腰段骨折经中医牵引按压复位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患者的资料,采用Mc-Cormack脊柱载荷改良评分分类法分类,并用Lazzcano标准法评定获得随访的136例患者的疗效,分析疗效优良的主要因素。结果:在采用Mc-Cormack脊柱载荷改良评分分类法的基础上,所采用的中医牵引按压复位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功能恢复,总优良率95%。结论:中医牵引按压复位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手术可使无神经障碍的胸腰段骨折获得良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80例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系统护理。男52例,女28例。年龄18~62岁,中位数46岁。胸椎骨折35例,腰椎骨折35例,胸腰椎骨折10例。均无神经损伤症状。受伤至手术时间6~48 h,中位数22 h。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住院时间10~14 d,中位数11 d。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6~12 d,中位数10 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8个月,中位数14个月。1例患者发生尿路感染。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肺部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系统护理,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4.
脊柱胸腰段骨折是最常见的脊柱损伤之一,近年来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本病已十分普遍,技术日趋成熟,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我科自2002年11月~2007年10月收治152例胸腰段骨折病人,采用拔伸牵引加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手术固定加服中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手术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服伤科壮骨片方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0例。结果:通过对术前、术后定期X线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全部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30例患者伤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及胸腰椎生理弧度维持良好。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手术固定加服中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有理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手术室护理要点分析。方法:将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骨科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手术室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各指标、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术后腹胀、切口感染、切口延迟愈合、便秘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入室时收缩压、舒张压,以及手术时间、手术室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减少(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采用综合手术室护理效果更佳,能有效促进手术顺利完成,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后路伤椎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采用经后路伤椎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根据患者骨折及神经脊髓压迫情况,28例患者行椎板开窗减压、伤椎骨折复位器复位,使骨块回纳,伤椎冲入骨颗粒植骨融合治疗,椎体爆裂骨折采用椎间植骨融合;10例患者采用不切除椎板减压,直接撑开复位植骨融合治疗。结果 38例患者术后3,6,9,12,18个月进行随访,经DR及CT检查,患者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均比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骨折均获得良好复位,无脊柱后凸畸形发生,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有所恢复,达到1~3级。结论经后路伤椎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显著,具有复位效果好、植骨融合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断钉的原因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将5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8例。两组均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断钉预防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断钉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断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显著,但在治疗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对断钉加以预防,以降低断钉事件发生风险,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加GSS—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对防止术后并发症的意义。方法采用GSS—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并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20例,术前、术后摄X线片测定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了解患者后期有无腰背部疼痛情况,有无椎弓根螺钉松动、折断等并发症。结果术后骨折椎体高度明显恢复,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以及椎管狭窄改善均明显改善经过10个月~18个月随访,复位后椎体高度无丢失,无后凸畸形,无内固定松动、拔出、断钉等并发症。结论采用经椎弓根植骨加GSS—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地防止后期椎体高度再丢失、后凸角度加大和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胸腰椎骨折应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胸腰椎骨折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以行传统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38例患者为对照组,以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及切口长度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1d 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与后凸C0bb’s角均显著改善,且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术后1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无显著差异。结论:胸腰椎骨折应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操作简便且给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尽快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伤椎椎体内植骨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胸腰椎骨折患者8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2)。对照组行跨伤椎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经伤椎椎体内植骨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术中出血总量、术前和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术前和术后1周后凸Cob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时长明显短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后凸Cobb角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伤椎椎体内植骨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确切,术后恢复效果佳。  相似文献   

12.
兰端云  武相菊  梁雁冰 《新中医》2019,51(2):250-252
简版: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6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各31例,试验组患者均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对照组患者则果取常规护理干预,2组均进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置入X线及CT测量的作用。方法: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行X线及CT测量,根据X线及CT测出的参数指导椎弓根钉置入。结果:术中经C臂X线确认,术后X线及CT检查证实螺钉均在椎弓根内,粗细长短合适,椎体复位满意,椎管内减压充分,椎体高度及生理前凸恢复良好。结论:X线及CT测量有助于个体化置钉,从而提高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钉棒系统后路内固定治疗后效果。方法经椎弓根钉钉棒系统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56例,彻底减压植骨35例,AF钉内固定48例,钉棒系统内固定8例。结果伤椎前后缘高度分别从术前47.5%±5.2%和76.2%±4.3%恢复到95.1%±3.3%和98.5%±5.8%,Cobbs角由术前(23.3±3.1)°恢复到(4.9±2.3)°,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获得改善。结论椎弓根钉钉棒系统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后路Ⅰ期椎间颗粒骨打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脱位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后路减压国产通用型脊柱固定系统(GSS)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的1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脱位患者进行了随访,比较术前、术后相邻椎体上下终板成角(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椎管骨性占位率等指标,了解术后骨折复位情况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结果:通过手术减压复位,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椎管骨性占位率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测量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无1例内固定失败.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脱位可以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复位丢失和后凸畸形,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脱位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开展了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即将两对椎弓根钉分别固定于骨折椎及其相邻的正常椎体中,为治疗胸腰椎骨折提供选择.方法: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和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优缺点比较,为治疗胸腰椎骨折提供选择.治疗后随访观察,记录收集资料,利用统计学分析技术,得出结果.结果: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植骨量少,操作简单,卧床时间短,后突畸形发生少等优点.但是手术指征稍窄是缺点,前提是伤椎椎弓根完整,椎体未爆裂,且有一侧终板完好,骨质密度好.  相似文献   

17.
脊柱胸腰段椎弓根钉断裂、松动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松动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研究1999年1月—2005年5月本院脊柱外科实施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器械治疗的患者265例,其中有20例(21个椎体)术后椎弓根钉断裂或松动。其中13例螺钉断裂(18枚螺钉),2例螺母脱出、钉杆分离,3例螺钉松动,2例连接杆断裂。结果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发生问题的原因有:①骨折节段未形成有效的融合;②起撑开复位作用的椎弓根螺钉负荷过大;③螺钉位置不当或术中多次进钉;④椎间盘退变造成椎间盘高度丢失;⑤骨质疏松;⑥术后康复时间不足;⑦内置物取出过迟。结论术中有效地植骨融合,对合并有椎间盘损伤的患者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术,尽早取出内置物以及术后常规佩戴支具能有效地防止椎弓根螺钉断裂及松动等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复元活血汤加味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经椎弓根植骨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元活血汤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围手术期双下肢感觉、肌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的各项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元活血汤加味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胸腰段骨折约占脊柱骨折的1/2,相当一部分患者需手术治疗。随着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广泛应用,后路短节段固定逐渐成为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靠方法。对单椎体骨折常用的术式为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但往往出现术中复位欠佳、后凸复发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近年来,为改善手术效果,在伤椎置入椎弓根螺钉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黔南州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对照组20例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记录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前、术后3 d、末次随访的矢状位后凸Cobb's角度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结果:观察组术后两次影像学检查结果均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3 d与末次随访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与术后3 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术后3 d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与观察组术后随访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和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疗效,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可更好地重建并维持脊柱稳定性,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