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微血管病(Microvascular Diseases)是缺血(氧)、氧化应激、自身免疫等多种病因造成微血管及其周围组织形态、结构和功能异常而引起的组织器官损伤,是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结缔组织病、肾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多种疾病共同的病理过程[1]。研究表明,微血管功能障碍发生早于大血管病变[2,3],微血管功能状态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疗效、预后和转归。然而,临床常用的踝肱指数(Ankle  相似文献   

2.
微血管病(Microvascular Diseases)是各种病因造成微血管及其血流以及微血管周围组织形态、功能和代谢异常导致的组织器官损伤的状态,是肾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结缔组织病等多种疾病共同的病理过程。微血管病的科学问题来自临床,实验研究证实其发病机制涉及氧化应激、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旁、自分泌功能障碍等。上述研究规范了微血管病的概念、分类,研发了相应的检测方法、技术和药物,进而推动了临床微血管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因此,微血管病的发展历程堪称转化医学之范例。微血管病的快速发展需要借助转化医学的理念与模式,加快自身发展,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微血管病研究成果必将成为转化医学的重要平台和临床应用的新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脑电图随访1例报告@吴晓红!350003福建泉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杨冬云!350003福建泉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徐宏嵘$泉州市儿童医院脑电图室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脑电图[1]王国瑾,段申汉,谭来勋.表现为持久轻偏瘫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J].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5(3):142. [2]张烜,沈娣,王伟良.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斑一例报告[J].北京医学.1999,21(6):363. [3]黄远桂,吴声伶.临床脑电图学[M].西安: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41-142. [4]邹爱春…  相似文献   

4.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较为少见而又严重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多变。大量研究证实它们均为血栓性微血管病,应看成是同一疾病不同的临床表现。在所报告的4例病人中,其中2例为儿童HUS,1例为产后HUS,另一例为TTP。这些病人首发症状不相同,但实验室结果十分相似,有腹泻的HUS预后较伴妊娠的HUS或TTP好得多。及早诊断HUS/TTP综合征对于尽早开始恰当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遗传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ongenital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cTTP)也被称为Upshaw-Schulman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的发病机制为位于染色体9q34上的纯合或双杂合的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6.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P)是一罕见的微血管血栓 -出血综合征 ,其主要特征是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系统改变、发热和肾脏受损。临床表现多样化 ,容易误诊。而且病情多数凶险 ,无特效治疗 ,死亡率高。现就我院发现8例患者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病例所有8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其中男5例 ,女3例 ,年龄17~42岁 ,中位年龄27岁。2临床表现见表12.1贫血8例患者均有贫血 ,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进展较快 ,进行性加重。2.2出血8例患者均有皮肤粘膜出血 ,4/8例有牙龈出血和鼻衄 ,3/8例…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而导致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的疾病 ,临床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30%。特发性者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发病率最高 ,其次为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少见。现将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2例 ,报告如下 :例1女性患者 ,38岁 ,因皮肤粘膜有出血斑、头晕、发热、乏力3d ,于2001年10月21日入院。体检病人面色苍白 ,四肢皮肤有大小不等紫癜。体温37.8℃。实验室检查 :尿淡酱色 ,红细胞( +)。血红蛋白50g/L,红细胞1.4×1012/L…  相似文献   

8.
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是一组严重的急性临床病理综合征[1],其主要病理特征是内皮细胞肿胀脱落、内皮下绒毛状物质沉积、血管腔内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栓、血管腔内栓塞及红细胞碎裂等微血管系统异常,其基本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和微循环中血小板血栓造成的器官受累(肾、肺、肠、心、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诊断、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通过观察1例病例诊治过程、随访情况,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行血浆输注(PI)联合皮质激素和长春新碱治疗,病情不能控制,行血浆置换(PE)治疗很快达到缓解,但停止PE则出现病情反复.在缓解期内,患者外周血象表现为单一持久性的血小板减少,经皮质激素联合长春新碱治疗达到痊愈.随访18个月疾病无复发.结论 PE为TTP首选治疗措施,联合皮质激素和长春新碱治疗,有助于减少和防止复发,提高缓解率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丁后友 《医学信息》2010,23(16):2701-2701
目的探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诊断、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通过观察1例病例诊治过程、随访情况,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行血浆输注(PI)联合皮质激素和长春新碱治疗,病情不能控制,行血浆置换(PE)治疗很快达到缓解,但停止PE则出现病情反复。在缓解期内,患者外周血象表现为单一持久性的血小板减少,经皮质激素联合长春新碱治疗达到痊愈。随访18个月疾病无复发。结论 PE为TTP首选治疗措施,联合皮质激素和长春新碱治疗,有助于减少和防止复发,提高缓解率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加强微血管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微血管病(microangiopathy)的研究已有数十年历史[1]。它主要是指在各种病因作用下,微血管和微血流水平上形态、功能和代谢发生严重障碍,从而造成组织器官损伤。有人将其称为微血管病变。文献上也有人称其为microvascular diseases[2]。根据微血管病发病原因和过程,一般可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微血管病中微血管的病变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决定疾病的进程与预后,如血栓性微血管病引起肾功能衰竭、休克和DIC等[3],曾有人称休克为急性全身性微血管病(acute systemic microangiopathy)[4]。慢性微血管病中微血管的病变常与该病…  相似文献   

12.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少见的危重疾病,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最近,我们用血浆置换技术(TPE)成功治疗TTP患者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阿斯匹林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人存在着明显的血小板功能亢进,血小板的活化易引起微血栓的形成,进而导致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人病情发展的一大特征。能够抑制血小板活化,延缓微血管病变,对于延长糖尿病人的生命意义重大。阿斯匹林(ASA)是抑制血小板活化的常用药物,本文观察Ⅱ型糖尿病患者(NIDDM)服用ASA前后血小板数目及血小板膜表面GMP-140(GMP-140)水平变化,以探讨ASA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一、对象: (一)NIDDM患者106例,依据1980年WHO制定糖尿病诊断标准。有微血管病变者诊断依据:①1984年10月第三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制订眼底分级标准,眼底镜观察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②放射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为早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我们对82例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相似文献   

15.
赵瑶婉 《现代免疫学》1996,16(3):F003-F003,177
兄弟同患血小板减少伴湿疹的免疫缺陷病赵瑶婉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镇江212002血小板减少伴湿疹的免疫缺陷病(WiSkott-AldrichSyndrome)是以血小板减少、湿疹、反复感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伴性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累及男性,预后极差。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尸检病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光镜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 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腹部症状和发热,后期出现神志不清,经过呈爆发性;血实验室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贫血、肾功能损害、红细胞分布宽度和网织红细胞增加;尸检发现全身皮肤及右心房、室内膜弥漫性散在点状出血,全身多器官透明样血栓形成及出血,松果体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结论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少见疾病,病理学改变以弥漫性微循环透明样血栓形成为特征.早期易误诊、漏诊,若不及时有效治疗,病死率极高.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及血浆GMP—140测定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患者主要并发症是微血管的病变和微血栓的形成,其中血小板的活化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是血栓形成的关键。α—颗粒膜蛋白(GMP—140)是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标志,本文探讨了129例Ⅱ型糖尿病(NIDDM)患者血小板及血浆GMP—140变化。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一)正常人组:36名(男16名,女20名)为本院体检健康者,均无心脑血管疾病,肝、肺、肾功能正常者,平均年龄43.5岁。 (二)NIDDM组:129例,均符合WH01980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依据有无微血管病变将NIDDM患者分为两组:(1)眼科用眼底镜观察有视网膜病变在Ⅱ级以上;(2)肾脏病变以放免法测定  相似文献   

18.
微血栓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血栓病(micro-thromboembolism)的共同病理基础是在微血管内形成以血小板与纤维蛋白为主要成分的微血栓,多累及肺、肾、肝、脑、皮肤及肾上腺等器官,导致血液灌注减少,功能障碍和全身性多脏器损害.临床上常见的微血栓病主要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和糖尿病性肾病(DN)等.本文就它们的诊治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9.
王文荣  闫玉虎 《医学信息》2009,22(12):2774-277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lnbocytolaenia purlaura,ITP)又称为Werlhofs病,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为自身产生IgG型抗血小板抗体,使网状内皮系统加速血小板的破坏,使血小板异常减少,临床特点为血小板减少和皮肤粘膜出血 [1].  相似文献   

20.
研究沙土鼠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内皮损伤和GPⅢa的表达。方法用夹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30min再通造成灌注模型 ,由颈动脉注入FITC标记血小板。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活体软脑膜微血管中血小板对内皮细胞的粘附 ,用CD61抗体经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缺血再灌注沙土鼠脑组织血管内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上GPⅢa糖蛋白的表达。结果再灌注后即刻 ,软脑膜细静脉内有白细胞和血小板粘附 ,呈星点状分布 ;再灌注(30~60)min ,可观察到小动脉和细动脉内皮形成的空泡和血栓形成。免疫组化显示缺血再灌注(1~6)h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膜上GPⅢa表达增强。结论缺血再灌注可引起脑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粘附蛋白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