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经桡动脉行双侧颈动脉造影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46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 a.因活动中出现晕厥,于2003年11月2日入院.次日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双侧颈动脉造影术.取右侧桡动脉为入路穿刺,置入6 F桡动脉专用鞘管,使用桡动脉共用造影导管,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后,将导管回撤,旋转调整导管头端,顺利进入右侧颈总动脉开口,进行右颈动脉造影(图1,见封三)后,再前送造影导管至主动脉弓处,顺时针旋转导管至左颈总动脉开口处.因导管在此位置难以固定而换用Simmons造影导管,在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处成形,形成开放的"8"字形,导管头端顺利进入左颈总动脉开口处进行造影(图2,见封三).  相似文献   

2.
<正> 患者男,49岁。23年前发现高血压,1968年经动脉造影证实有右肾动脉狭窄,1987年行右肾切除。1979年因头痛、头晕、晕厥、左上肢无力、时有劳累后胸骨后压榨样痛,经休息即可缓解,于本院拟诊多发性大动脉炎,给予左旋咪唑,强的松等治疗效果不显著。1980年于上海某医院行动脉造影,发现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狭窄,确诊多发性大动脉炎予以强的松治疗,并行经左锁骨下左颈总动脉大隐静脉移植术,术后上述症状有好转,但胸骨后压榨样痛发作次数增频,发作持续时间延长,口含消心痛剂量逐渐增加。此次于三天前晚,休息时突然心前区剧痛,向双肩放  相似文献   

3.
戈小虎  刘杰  李雪松 《新疆医学》2006,36(5):223-224
我院采用辅助性右-左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并通过旁路人工血管,置导管至左颈总动脉精确定位,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repairEVR)主动脉弓夹层动脉瘤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解剖一男性尸体时发现其主动脉弓的凸侧自右向左依次发出右锁骨下动脉、右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三个分支,而左颈总动脉则发自于主动脉弓的右后壁,与左锁骨下动脉呈前后重叠的位置,其口径明显大于右颈总动脉,四条动脉被压扁后直径测量结果为:右锁骨下动脉0.86mm,右颈总动脉9.23mm,左锁骨下动脉9.75mm,左颈总动脉13.21mm.左颈总动脉位于主动脉弓、左锁骨下动脉与气管颈段之间的部分,与左喉返神经的关系密切.左喉返神经先行于左颈总动脉的内侧,继至其后方,再于气管、食管沟中走行.  相似文献   

5.
颈部外伤所致的颈总动脉破裂形成巨大假性动脉瘤较为少见,在国内未见报导,国外报告例数不多。现将利用介入放射方法行假性动脉瘤手术治疗体会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 男性患者,19岁,于1989年颈部受枪伤,当即昏迷收入某医院,诊断为颈部外伤伴血气胸、腹部脏器损伤,行颈部清创缝合开胸开腹探查。术后第二天患者发现左颈部有胀痛性肿块,肿块逐渐长大,于6月19日来我院检查时所见:左颈部有约10×10cm搏动性肿块,拟诊左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入院。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兔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前后脑血管的改变情况。方法经股动脉插管行兔脑血管造影,再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15d后行第二次脑血管造影,并进行前后对比。结果与结扎前比,结扎后大部分兔脑血管,尤其是基底动脉迂曲、延长、增粗。颅内外侧支循环广泛形成。结论颈总动脉结扎后,兔脑可能靠侧支循环增加和基底动脉增粗来代偿脑血流的下降;在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制作中,颈总动脉结扎是一项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一例52岁男性死于心供血不足的日本尸体内发现本变异,主动脉弓分支类型正常,左颈总动脉上行高至第二颈椎水平分为颈内与颈外动脉、左颈总动脉自下而上依次发出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及咽升动脉。左颈外动脉发出耳后动脉并发出上颌动脉及颞浅动脉两终支。左颈内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 8例中,男5例,女3例。年龄7~45岁。术前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共济失调2例,头额部血管性肿块1例。共完成19条次脑血管造影。其中:右颈总动脉7条次,左颈总动脉6条次,椎动脉6条次。经造影诊断:正常2例,异常6例。其中脑血管畸形2例,动脉瘤3例,头额部软组织血管瘤1例。 2 方法用菲利浦1000mAX光机,双相快速连续摄片,高压注射器推注造影剂。Seldinger氏穿刺插管技术。成人用7F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血管中内膜厚度与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程度和范围的关系.方法:将107例因高度怀疑为冠心病而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又依有无狭窄和狭窄程度分为3组,A组(44例)狭窄程度小于50%,B组(27例)狭窄程度大于50%,对照组为36例冠脉造影正常者.71例冠脉狭窄者依病变范围分为单支病变(50例)及双支病变(21例)组.采用彩色多普勒声像仪测取颈总动脉、股总动脉和动脉起始端的中内膜厚度.结果:颈总动脉的中内膜厚度从对照组、A组至B组依序增厚,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而左右股总动脉和动脉的中内膜厚度A组与对照组比较,除左股总动脉有显著差异外,余无统计学差异.各支血管中内膜厚度与冠脉狭窄程度均显著相关,相关程度依次为: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右股总动脉、右动脉、左股总动脉、左动脉.单支病变组的各支血管中内膜厚度与双支病变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能很好地反映中青年冠脉狭窄程度,但与冠脉病变的范围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手术指征及技巧。方法: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观察,分析诊疗过程中的相关资料。采用腔内隔绝术治疗13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0.5cm~2.50cm 11例,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近端2cm1例,破口位于第10胸椎下缘1例。行预防性右颈总动脉一左颈总动脉一左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后,封堵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例;未行预防性动脉旁路术,完全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开口4例,部分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开口2例,完全封堵第10、11对肋间动脉开口1例。结果:13例均成功释放覆膜支架,无中转手术、截瘫、偏瘫及围手术期死亡。即时造影结果:11例(84.6%)成功封堵破口;Ⅰ型内瘘2例(15.4%),近端、远端Ⅰ型内瘘各1例,但内瘘量均不大。结论:腔内隔绝术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有效方法之一,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迷走锁骨下动脉的显示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对经320排CTA确诊的迷走锁骨下动脉患者12例的影像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2例迷走锁骨下动脉中有11例为迷走右锁骨下动脉,1例为迷走左锁骨下动脉,CTA表现为主动脉弓上分支血管数目和走行次序异常,迷走右锁骨下动脉表现为主动脉弓上依次分出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和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其中2例伴有Kommerell憩室;迷走左锁骨下动脉表现为主动脉弓上依次分出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和迷走左锁骨下动脉,同时还伴有右位主动脉弓和Kommerell憩室。结论:320排CTA能清晰、直观地显示迷走锁骨下动脉的走行和伴发的其他解剖变异,有助于避免在血管介入、胸外科手术以及肿瘤放疗中损伤迷走血管,同时可鉴别于食管或纵膈疾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腔内修复结合右-左颈总动脉旁路移植("杂交技术")治疗内膜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部的急性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方法采用"杂交技术"治疗5例内膜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部的急性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先用8mm人工血管行左-右颈总动脉旁路移植,再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下用覆膜支架行降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同时堵闭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结果 5例均置入1个覆膜支架移植物,手术均获成功,无内漏、截瘫及脑部等并发症发生,左上肢也无缺血表现。术后平均1周出院,术后3个月行心脏血管造影复查,显示旁路血管通畅,胸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消失。结论 "杂交技术"治疗内膜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部的急性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创伤小及安全可靠的特点,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重建技术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颈动脉体瘤的颈部血管CT成像(MSCTA)、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的表现以及其中5例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征象。结果11例病变均为单发并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CT平扫呈等密度软组织肿块,形状多较规则;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表面有丰富血管网,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增大,其中3例瘤体较大并包绕颈动脉生长。MSCTA清晰显示肿块与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的关系,并与5例DSA表现基本相似。结论MSCTA对于颈动脉体瘤有重要诊断价值,且对于指导临床选择手术方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右锁骨下动脉异常1例报告宁夏医学院解剖教研室高天顺,胡庆和,赵承军1本例报告:一成人女尸,其右锁骨下动脉紧邻左锁骨下动脉的左后下方起自主动脉弓。此时主动脉弓上的动脉分支自左向右为右锁骨下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四大分支。然后右锁骨下...  相似文献   

15.
本例为成年女尸,约50岁,身高153厘米。解剖所见:主动脉弓(管径32毫米)位置正常,自弓上缘,由前至后依次发出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及右锁骨下动脉共四支。右颈总动脉(管径11毫米)发出后居气管左侧,先向上行25毫米,继折向右36毫  相似文献   

16.
成年,男尸。在制做标本时,发现在主动脉弓凸缘有三个分支,但居右侧的不是头臂干,而是右颈总动脉。在主动脉弓凸缘未见右锁骨下动脉,具体报告如下: 右颈总动脉起于主动脉弓凸缘右侧,起点外径0.85cm。左颈总动脉紧贴右颈总动脉起于主动脉弓凸缘,起点外径0.70cm。左锁骨下动脉在距左颈总动脉左缘1.45cm处,起于主动脉弓凸缘,起点外径0.65cm。右锁骨下动脉在距左锁骨下动脉左缘1.10cm处,起于主动脉弓与降主动脉转折处后壁,起点外径0.70cm。自左向右走行,跨过第3胸椎和第4胸椎间的椎间盘,经食管和脊椎之间斜向右上方,进入右斜角肌间隙。 另外,在本例尸体还伴有右椎动脉的变异。右锁骨下动脉的分支中,未见右椎动脉。右椎动脉在距右颈总动脉起点3.50cm处,起于右颈总动脉的后外侧壁,起点外径  相似文献   

17.
<正> 食管后位右锁骨下动脉是主动脉弓分支类型中较少见的变异,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现将所见两例,简要报导如下。 解剖所见 例1[图1],为成人,男性。主动脉弓位置偏左,由近向远依次发出: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及右锁骨下动脉。起始外径依次为12毫米、11毫米、13毫米、12毫米;间距依次为2毫米、4毫米、3毫米。 右颈总动脉发起后,斜过气管右前方,至气管、食管右侧上行。左颈总动脉发起后,经气管左前方至气管、食管左侧上行。  相似文献   

18.
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臂干是主动脉弓凸面自右向左发出的第一条分支,其上行至右胸锁关节后方分为右颈包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我们在解剖一男尸时,发现头臂干缺如,主动脉弓自右向左发出四条分支: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右锁骨下动脉。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1985年以来先后为四例髂内动脉血管性疾患病人采用一种新的途径进行造影诊断和治疗——即经皮穿刺左颈总动脉插官行髂内动脉造影加拴塞治疗,获得了及时明确的诊断和满意的治疗效果。兹将造影准备、用具、造影方法、术中配合等有关问题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20.
病例1,男性,62岁,身高170em,体重60kg。4年前因脑梗死人住我院神经外科。诊断为左侧颈总动脉狭窄,脑梗死,并行左颈总动脉支架植入术。此次因头晕加重,左颈总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入院。入院后行颈动脉三维重建提示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可见支架,左侧颈内动脉起始处可见非钙化性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程度约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