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应用纤维结肠镜检对788例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进行了分析。大组病因中慢性结肠炎310例占首位,其次为结肠息肉175例,结肠癌112例。将其分青、中、老年三组,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老年组中结肠癌上升至首位,而青年组中结肠息肉构成比较中、老年组有明显增高。探讨了结肠癌与结肠息肉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下消化道出血病人结肠镜检查与治疗的意义。方法:在2004年5月-2009年5月间对403例因下消化道出血在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患者进行结肠镜的检查与治疗。结果:大肠息肉215例(53.35%),大肠癌62例(15.38%),阴性19例(4.71%),慢性结肠炎54例(13.40%),溃疡性结肠炎40例(9.92%),肛门肛周病6例(1.49%),血管癌、P-J综合征各2例(0.50%),肠结核、孤立性溃疡、结肠憩室各1例(0.25%)。结肠镜对下消化道出血病因确诊率为95.29%。在215例中发现并摘除息肉265个。结论:对下消化道出血病人应及早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明确病因,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我科自1987年~1992年作纤维结肠镜(下称纤结镜)检查共1944例,本文就其中下消化道出血的544例检查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7.
下消化道出血是指Treitz韧带远端的小肠和大肠出血,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出血病因繁多,分类各异。明确其病因对临床正确诊治下消化道出血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现将我院1997年1月至2003年4月收治的经结肠镜检查的120例非痔下消化道出血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我科1984年4月~1990年6月作1094例纤维结肠镜检查,其中430例为下消化道出血,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430例中男279例,女151例,男女之比1.89∶1,年龄2~78岁。本组无急性大量出血临床表现,慢性显性出血者302例(占73.3%),隐性出血者128例(占26.7%)。检查距出血的时间,短者10天,长达20年。检查结果1.阳性发现412例,占95.8%,未发现病变18例,占4.2%(表1)。2.本组出血病变以乙状结肠直肠最多占61.2%(表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消化道出血病因。方法1 561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按年龄分为4组:儿童组71例(4.55%),青年组617例(39.53%),中年组572例(36.64%),老年组301例(19.28%)。全部病例经非急诊结肠镜检查和急诊结肠镜检查确诊。结果其中前5位病因是溃疡性结肠炎457例(29.28%)、大肠癌270例(17.3%)、痔疮243例(15.57%)、大肠息肉226例(14.48%)、结肠炎200例(12.81%)。其中溃疡性结肠炎在青年组中所占比例较高,大肠癌在老年组较高,大肠息肉在儿童组中所占比例较高。结论下消化道出血首要病因是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息肉是儿童组常见病因,青年人大肠癌恶性程度高,故应提高青年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改善预后,大肠癌随年龄增长发病增高。早期行结肠镜检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急诊肠镜检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在保守治疗无效情况下.进行超选择动脉栓塞治疗的血管造影表现、临床应用价值及检塞技术要点。方法:本组25例均是在积极抗休克、全身止血的前提下.采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首先有目的地选择某一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尽快栓塞止血.普通导管难以达到栓塞部位的应用SP微导管.栓塞材料主要以明胶海绵为主.加用真丝线段、PVA颗粒、微钢圈。结果:本组25例一次栓塞成功22例。二次栓塞1例。2例栓塞后24小时仍有少量出血,给予全身止血药物出血停止。25例术后随访20~60天无1例复发出血。结论:介入治疗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创伤小,止血快速安全.栓塞治疗目标准确.是一种有效的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12.
尿毒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毒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30例尿毒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胃镜下表现糜烂性出血性胃炎18例(60.0%),十二指肠球部溃疡8例(26.7%),胃溃疡4例(13.3%);综合止血治疗5d后,紧急血液透析组20例中15例(75.0%)出血停止,非紧急血液透析组10例中5例(50.0%)出血停止;最终分别有3例(15.0%),4例(40.0%)死亡。两组治疗5d后止血率及死亡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尿毒症合并消化道出血以胃肠粘膜糜烂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为主,共24例(86.7%),它的治疗较困难,紧急血液透析可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1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机制和防治。方法:分析2002-2008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35例,其中应激性溃疡出血113例。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应激性溃疡发生率高,预防性应用奥美拉唑针剂(洛赛克针剂)可以降低发生率,应用地塞米松发病率高。结论:应激性溃疡出血与重型颅脑损伤和糖皮质激素应用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5月~2010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68例晚期产后出血患者,其中20例入院时已出现失血休克,另4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入院后立即给吸氧、输血、输液、纠酸、宫缩剂及抗菌药应用等处理。其中48例在输液、输血纠正休克等抢救下行诊刮术。结果:产后子宫局部感染是晚期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其次是胎盘残留,分别占54.41%和29.41%。结论:为了预防和降低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其关键措施是加强产期阴道细菌学检查及减少人工流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自发性脑出血消化道出血(ICH)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应激性溃疡预防措施(SUP)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09年12月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科及神经内科收治的808例ICH患者病历资料,其中消化道出血组216例及无消化道出血组592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头颅CT结果(出血部位、血肿体积、破入脑室与否)、治疗情况、SUP应用情况、脓毒症、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等资料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消化道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①808例ICH患者中,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26.7%(216/808),其中3例(0.35%)为严重消化道出血。②消化道出血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病死率均显著高于未并发消化道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年龄、既往消化道性溃疡或出血、肾功能不全、GCS评分、出血部位、血肿体积、破入脑室与否及脓毒症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共有512例(63.4%)患者接受了SUP,接受SUP患者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未接受SUP患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血肿体积、GCS评分及脓毒症是消化道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ICH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较高,但严重消化道出血少见。年龄、血肿体积、GCS评分及脓毒症是消化道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SUP对于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价值仍需进一步研究确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99mTc-RBC动态显像(DI)定位诊断下消化道出血(GIH)的临床价值。方法:①对21例GIH患者行DI(1F/1min×10 1F/5min×10)。腹部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即用核素在体表标记。若60min结果为阴性,则行3、6h或24h延迟显像。②异常放射性浓聚位于左上腹者选择纤维胃镜检查,腹周边者行结肠镜检,中腹部且内科治疗无效者予以手术探查。③经手术或纤维镜检证实后,评价DI定位诊断GIH的临床价值。结果:5min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者8例(42.1%),10min者5例(26.3%),30min者5例(26.3%),3h者1例(5.3%);DI诊断GIH的灵敏度为90.5%(19/21),定位符合率为94.7%(18/19)。结论:DI能提高定位诊断GIH的符合率,对进一步选择检查和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99mTc-RBC动态显像(DI)定位诊断下消化道出血(GIH)的临床价值。方法:①对21例GIH患者行DI(1F/1min×10+1F/5min×10)。腹部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即用核素在体表标记。若60min结果为阴性,则行3、6h或24h延迟显像。②异常放射性浓聚位于左上腹者选择纤维胃镜检查,腹周边者行结肠镜检,中腹部且内科治疗无效者予以手术探查。③经手术或纤维镜检证实后,评价DI定位诊断GIH的临床价值。结果:5min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者8例(42.1%),10min者5例(26.3%),30min者5例(26.3%),3h者1例(5.3%);DI诊断GIH的灵敏度为90.5%(19/21),定位符合率为94.7%(18/19)。结论:DI能提高定位诊断GIH的符合率,对进一步选择检查和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选择性动脉造影在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选择性动脉造影和造影时机选择在不时原因下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运用Seldinger技术对32例患者进行选择性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分支造影,其中少量出血患者17例,中至大量15例。首次出血3例,2次以上反复出血29例。结果 32例中28例发现病变(87.5%),其中肿瘤性病变(n=15)非肿瘤性病变(n=13),少理出血未见造影剂外溢征,中至大量出血中造影剂外溢征占33%。结论 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下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少量出血和出血间歇期仍有很大价值;造影显示病变部位更重要于显示出血征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少见原因引起下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近十年来由外科诊治的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22例临床资料,分析少见原因导致的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检查及治疗方法。结果选择性血管造影阳性检出率为75.0%(12/16),超选择性血管造影置钢丝标记定位准确率100.0%(4/4)。纤维结肠镜阳性栓出率25.0%(5/20)。22例中血管畸形16例(72.7%),小肠间质瘤4例(18.2%),结肠憩室2例(9.0%)。出血病灶位于小肠13例(59.1%),住于大肠9例(40.9%)。介入栓塞治疗术治愈血管畸形12例(54..5%),其余病例手术治愈10例(45.5%)。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下消化道出血病灶定位价值很高,经动脉导管放置钢丝标记出血部位对术中找出病灶所在肠段有积极意义,介入栓塞治疗术是血管畸形的首选治疗手段,外科手术是治疗下消化道大出血必要而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