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庭学     
20031139成人骨半规管的观察和测t/于海玲…//青岛医药卫生一2003,35(3).一169~1 71 目的:对成人骨半规管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以期为临床内耳疾病的诊疗和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制作26侧成人颖骨骨迷路标本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l)半规管长度以后半规管最长,上半规管次之,外半规管最短;(2)半规管横断面呈椭圆形,其弓顶处管腔纵径大于横径;(3)三个半规管弓除外半规管弓在同一平面上外,前、后半规管弓均不在同一平面上,而呈不同程度的扭曲;(4)同侧三半规管之间并非相互垂直。结论:本研究结果为骨迷路结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为临床内耳手…  相似文献   

2.
Tullio现象是由眩晕和异常的眼球和 /或头部运动联合产生的 ,这种运动由声音刺激引起。这种对声音的前庭反应由 Tullio在 192 6年研究鸽子的迷路瘘管时首先描述 ,之后 Huizinga在 1935年证实。人们提出两个 Tullio现象可能的病因 :耳石症和半规管刺激。Tullio现象与梅尼埃综合征、先天性内耳异常、感染如梅毒和慢性耳疾、外伤、外淋巴漏和医源性瘘如开窗术等有关。最近 Minor等报道 7例伴 Tullio现象患者出现上半规管缺裂 ,表现为与上半规管刺激一致的垂直旋转的眼球运动。作者报道 1例上半规管缺裂的病例 ,伴有孤立的 Tullio现象 ,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迷路后进路处理桥脑小脑角区及内耳门区病变手术中内耳道的定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4%多聚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正常完整颅底)15例(30侧,性别不限),模拟迷路后进路操作,沿外半规管平面导入0°2.7mm耳内镜,观察内耳道与外半规管的关系。结果:内耳道口中心与外半规管平面一致,面听神经束的走行(内耳道走行)与外半规管平面的关系:①面听神经起始部位于外半规管平面之下者2侧(6.7%);②面听神经起始部位于外半规管平面者15侧(50.0%);③面听神经起始部位于外半规管平面之上者13侧(43.3%)。结论:在迷路后进路桥脑小脑角区及内耳道手术中,以外半规管定位内耳道具有直接、准确、对周围组织损伤小的优点,更符合微创外科手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中人体依靠前庭、视觉及本体觉组成"平衡三联"维持平衡,而其中前庭系统是司平衡的器官.目前临床上对前庭功能的检测(vestibular function test),常通过视眼动系统、前庭眼反射(vestibulo-ocular reflex,VOR)通路、前庭脊髓通路等几种途径来实现.前庭感受器主要由成对的水平半规管、前垂直半规管、后垂直半规管和两对前庭囊(椭圆囊和球囊)组成,其中冷热试验(caloric test)和旋转试验(rotation test)作为水平半规管功能检测的常用方法已经得到广泛运用,但尚无常规有效检测垂直半规管(vertical semicircular canal)功能的方法[1],所以还不能反映整体的前庭功能,临床常见眩晕性疾病与人体的垂直半规管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垂直平面摆动试验检测垂直半规管功能并探讨中青年垂直半规管功能正常值.方法 运用自主研制的SRM-Ⅳ全自动前庭功能诊治系统,采用垂直平面180°正弦非阻尼摆动方法对100名18 ~59岁的健康受试者诱发垂直眼震,记录眼震视频和眼震曲线,采集眼震个数、持续时间、慢相速度等参数.将100名健康受试者以45岁为界分为青年组(68例)和中年组(32例)进行比较.试验中以右前半规管和左后半规管为一对(right an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and left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RALP),以左前半规管和右后半规管为一对(left an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and right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LARP),计算出两对垂直半规管垂直眼震平均慢相速度两侧不对称比( canal paresis,CP),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青年组和中年组平均慢相速度C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CP值,RALP为10.2%±7.1%,LARP为10.4%±6.2%.健康中青年人群垂直半规管垂直眼震平均慢相速度CP值95%参考值范围,RALP为低于23.7%,LARP为低于22.9%;CP正常范围:≤20%为理想值,20%~ 25%为正常偏高.结论 垂直平面180°摆动试验可有效检测垂直半规管功能,此方法有望在临床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6.
离体蛙半规管的静息及机械诱发放电对内、外淋巴压力变化非常敏感。文章目的是在生理状态观察离体迷路外环境渗透压改变对后半规管传入活动的影响。在麻醉下处死蛙,取出右侧颧骨、打开听泡,显露含完整壶腹神经的后半规管。将全迷路置于转台中央,使后半规管位于旋转平面,周围充满人工外淋巴液。记录和监测后壶腹神经冲动发放率(Nfr)。旋转间期更换小室内液体。加速度到165”/s恒速2分钟后开始正弦刺激(频率0.ZHz,振幅30”~300”儿)。Ringer’s液的正常渗透压为240mosm,以6OmO。m前级改变渗透压。减少NaCI获低张液体,增加Na…  相似文献   

7.
激光照射于耳蜗,引起的变化是相当局限的,当激光作用于猴迷路的前庭部分,前庭功能明显破坏时听觉尚可保存。作者以前的研究曾证实当激光作用于猴的外半规管时,形态学的变化仅限于被照射的半规管壶腹部。在迷路外科,特别是在美尼尔氏病,应用激光可在所希望的部位引起局限性的破坏。本文用16只体重2~2.5kg的家兔作试验,用钕激光250焦耳/cm~2照射垂直半规管,以消除前庭功能,对侧迷路作为对照。在激光照射后1小时、3昼夜和1个月后剖检动物。制做标本时在显微镜下目视评价膜性迷路情况。在1小时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正常豚鼠行三个半规管阻塞术中ABR反应阈值的动态变化。方法:健康白色纯种豚鼠10只,分别于术前、打开听泡、开放与阻塞各个半规管后测ABR阈值。结果:三个半规管阻塞结束后,ABR阈值平均升高6.82dB。各个半规管开窗前后ABR阈值上升较明显,而阻塞前后ABR阈值变化不明显。结论:半规管阻塞术中的听力下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引起听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外淋巴的流失,迷路受刺激并非造成听力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美尼尔氏病患者中,一部分人仍有足够的听力,治疗时要求选用既能解除眩晕、又能保存听力的手术方法。通过实验证实迷路冷冻术可以达到上述目的。经各种动物试验的耳蜗微音电位、组织学检查、变温试验以及行为反应评价低温手术对迷路的影响,表明半规管功能减退出现率与所给的温度和暴露时间有关。在一定的暴露时间,降低冷冻温度可缩短半规管功能消失所需的日数;而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多平面重组对半规管的显示能力及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6例(正常79耳,病变93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行HRCT扫描,正常耳行轴位、冠状位及各半规管多平面重组(s-MPR)图像整体显示半规管的形态和结构情况;病变耳观察各半规管的破坏情况,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正常耳轴位仅部分能显示外半规管全程(仅显示外半规管68耳),冠状位各个半规管全程均不能完整显示,s-MPR可分别在同一层面上显示各半规管全程(上半规管73耳,外半规管79耳,后半规管77耳)。病变耳轴位显示外半规管瘘5耳,冠状位显示外半规管瘘4耳,两者均显示1耳上半规管瘘;s-MPR显示外半规管瘘6耳,上半规管瘘2耳。手术探查见外半规管破坏6耳,上半规管破坏2耳。结论:s-MPR可以完整显示各半规管全程,对迷路瘘管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垂直半规管功能的检测对于全面了解半规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尚无应用于临床的垂直半规管功能的检测手段。本文综述几种常用的垂直半规管功能检查方法,以利于该项功能测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垂直半规管功能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直半规管功能的检测对于全面了解半规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尚无应用于临床的垂直半规管功能的检测手段。本文综述几种常用的垂直半规管功能检查方法,以利于该项功能测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半规管手术的基础与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由于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对内耳解剖和生理的认识不断提高 ,临床上应用半规管手术治疗内耳疾病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本文就半规管手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简介。1 半规管手术的实验依据Hara等 (1 993 )报道 ,在迷路外淋巴间隙中存在迷路界膜 (membranelimitaus) ,界膜将迷路分隔为上部 (三个半规管和椭圆囊 )和下部 (球囊和耳蜗 )。它在迷路上、下部之间起着屏障作用 ,限制上、下部外淋巴液中的物质相互弥散。由于界膜的存在 ,我们可以在迷路上部给药而不影响下部 ,反之亦然。在膜性半规管周围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运用自主研制的SRM- I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 ional ver t igo,BPPV)诊疗系统在上半规管BPPV的诱发试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中将367例高度怀疑BPPV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181例依序进行Dix-Hallpike试验及SRM-IV BPPV诊疗系统采用后半规管BPPV诱发试验和上半规管BPPV诱发试验检查,有20例被确诊为上半规管BPPV;另一组186例检查顺序相反,共有21例被确诊为上半规管BPPV,观察并记录该41例确诊为上半规管BPPV的每位患者每种体位下的特异性眼震,计算每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并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Di x-Hal lpike试验中有26(63.4%)例患者诱发出典型垂直向下眼震;SRM-IV后半规管BPPV诱发试验中有28例(68.3%)患者诱发出典型垂直向下眼震;SRM-IV上半规管BPPV中有35例(85.4%)患者诱发出典型垂直向下眼震。Dix-Hallpike试验与SRM-IV后半规管BPPV诱发试验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RM-IV上半规管BPPV诱发试验对上半规管BPPV检出率高于其余两种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RM-IV上半规管BPPV诱发试验对上半规管可产生有效的刺激,对诊断上半规管BPPV敏感性高,此方法应该在临床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上半规管裂综合征患者在外耳道、中耳或颅内压力变化时会发生眩晕和眼震 ,原因在于上半规管骨质缺损。本文旨在研究上半规管裂综合征迷路压力敏感性的机制 ,并建立手术修复的绒鼠模型。该作者观察上半规管开窗前后、开窗修补术后外耳道压力变化时绒鼠前庭传入神经激动值的变化 ,结果发现上半规管开窗前外耳道压力变化对水平半规管或耳石传入器无影响 ,只有占 1/9的上半规管传入器对压力变化有反应。上半规管开窗后 ,所有上半规管传入器受正压激动 ,被负压抑制 ;18个耳石器中的 9个和 33个水平半规管中的 2 1个传入器不受压力影响。上半规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和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上半规管BPPV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对所有患者的诊断及复位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SRM-Ⅳ模拟Dix-Hallpike试验诱发出典型垂直向下眼震28例(68.3%),其中眼震伴有向地扭转的成分19例,不伴有扭转成分9例;SRM-Ⅳ上半规管BPPV诱发试验诱发出典型垂直向下眼震35例(84.6%),其中眼震伴有向地扭转的成分30例,不伴有扭转成分5例。在所有41例患者中有38例能通过两种诱发试验对受累侧别做出判断,其中因诱发眼震伴有扭转成分而判断侧别30例,单侧诱发诱发出垂直向下眼震且不伴有扭转成分3例,双侧诱发出垂直向下眼震5例,且不伴有扭转成分,但因眩晕及眼震的强度有明显差别而判断出侧别,患者对受累侧别不能判断3例。在能判断出侧别的38例患者中有左侧上半规管受累25例,右侧上半规管受累13例。对41例采用SRM-Ⅳ上半规管BPPV复位法进行治疗,通过一次治疗痊愈28例,有效12例,无效1例。结论 上半规管BPPV 临床上被越来越重视,应用SRM-ⅣBPPV诊疗系统对上半规管BPPV进行诊治效果好,应该在临床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迷路下入路切除岩尖病变之手术入路,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标志和依据。方法①应用30例干颞骨标本依次测量颈内动脉膝部到面神经管垂直段的距离、面神经管到岩尖的距离以及颈内动脉到岩锥后面的距离。并在干颞骨标本上磨出该手术路径;②应用10具(20侧)经10%甲醛固定成人尸头湿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模拟迷路下入路切除岩尖气房,分别测量后半规管最低点到颈静脉球最高点骨板之间距离,面神经管垂直段和乙状窦骨板之间距离。结果①干颞骨标本测量:面神经管垂直段到颈内动脉膝部距离为(13.26±1.66)mm,面神经管垂直段到岩尖的距离为(34.48±1.07)mm,颈内动脉膝部到岩部后面的距离为(9.68±1.53)mm;②湿标本模拟手术测量:面神经管垂直段中点到乙状窦前壁距离为(6.42±2.65)mm,后半规管骨管到颈静脉球距离为(5.76±3.38)mm。能够完成迷路下手术入路的13侧。结论经迷路下入路手术切除岩尖病变能够保护内耳道、耳蜗、迷路不受损伤,保存听力,是一个具有临床应用意义的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18.
脑干听诱发电位已被证实和临床所接受,而平衡器的诱发电位则很少报道。本文报道有关方面的一些技术问题。在听诱发电反应技术基础上,用角加速度代替短声作刺激,设计了用于豚鼠实验的专门仪器,包括放置动物的水平台、固定头位的旋转板和齿轮驱动系统三部分。使水平半规管的平面和旋转板一致,保证一侧半规管和作用加速度呈直角,旋转板固定在轴承上,齿轮驱动装于特殊箱内以排除噪声,试验动物为10只豚鼠,全麻后电极置于被试耳廓后,参考电极在对侧耳廓后,接地电极插入臀肌,针状电极间阻抗小于1KΩ。每只动物进行三个周期实验,每周期256次刺激,频率为1Hz。为排除声干扰,事先将驱动器和板脱开,用另一扬声器产生宽频带90dB噪声,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部分迷路切除手术到达内听道和桥小脑角区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5个成人湿尸头经乳突分别切除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再向深部削除岩部骨质,观察对岩尖、内听道及桥小脑角区暴露情况。结果选择性切除上半规管或/和后半规管的迷路部分切除术可到达岩尖和暴露部分内听道,不损及面神经和蜗神经,桥小脑角区显露改善。结论部分迷路切除人路可用于某些岩尖、桥小脑角或内听道占位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近期诊断的6例上半规管裂综合征患者,总结其临床症状、体征、听力学和影像学特点。结果6例患者中4例患耳表现为低频听力下降,声反射均能引出;1例合并有中耳炎表现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另1例听力正常。2例次患者有明显的自声增强,不能耐受自己说话的声音。5例次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眩晕,眩晕持续时间数小时不等,程度不一。2例次患者主诉不能耐受外界噪声。4例次患者利用强声能诱导眩晕。所有患者在强声刺激或增加中耳压力、捏鼻鼓气时能观察到慢相向健侧的垂直旋转性眼球运动,其中1例患者强声刺激能诱发头部运动。所有患者均行颞骨CT检查,并行上半规管重建显示上半规管表面不同程度的骨质缺损。2例患者全身麻醉下行上半规管裂填塞修补术,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上半规管裂隙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颞骨高分辨率CT提示上半规管表面覆盖的骨质缺损,同时患者具有相关的前庭耳蜗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