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出血(ICH)大鼠血肿周围白介素-10(IL-10)的表达及其与脑水肿的相关性.方法 1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ICH组;应用肝素化Ⅶ型胶原酶建立大鼠ICH模型;制模后12 h、24 h、48 h、72 h、7 d及14 d应用Bederson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血肿周围IL-10的表达.结果 (1)ICH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脑组织含水量均在ICH 12 h升高,48 h达高峰,7 d后恢复正常.(2)ICH组脑组织IL-10表达ICH 12 h明显升高,14 d达高峰,各时间点间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0.01).(3)ICH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脑组织含水量呈正相关(r=0.761,P<0.01),脑组织IL-10表达与脑组织含水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负相关(r=-0.65,-0.753,均P<0.01).结论 ICH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IL-10表达逐渐升高,可能参与了ICH后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去铁酮、氯碘羟喹对大鼠脑出血模型铁含量及脑水肿的干预效果。方法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ICH)组、去铁酮组、氯碘羟喹组,大鼠右侧纹状体区注入胶原酶IV 0.4 U、肝素钠4 U制作脑出血模型。术后6 h开始灌胃干预组分别给予去铁酮[125 mg/(kg·次),1次/12 h]、氯碘羟喹[50 mg/(kg·次),1次/12 h],假手术组和脑出血组给予等量溶剂。并于术后1 d、3 d、7 d、14 d各时间点行神经功能学行为评分,通过ESWAN评估病灶铁含量、T2*WI评估血肿体积、T_2WI评估血肿周围水肿体积,14 d处死大鼠行脑组织铁染色。结果脑出血1 d后即出现神经功能缺损以1~3 d最重。14 d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别。与此相似,MRI显示血肿周围脑水肿体积以1~3 d最明显,7~14 d与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别。MRI同时显示出血后脑铁含量增加,以7~14 d最明显,其后逐渐消退。氯碘羟喹可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以第3~7 d最明显,可减少出血后3 d血肿周围水肿及3~7 d血肿周围脑组织铁含量,而去铁酮干预显著减轻脑出血后3~7 d铁含量,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未见明显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未见明显改善。结论 MRI显示脑出血后1~3 d血肿周围水肿体积、7~14 d脑铁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去铁酮、氯碘羟喹均可降低脑铁含量,氯碘羟喹可降低出血后3d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改善出血后3~7 d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微创血肿抽吸治疗对锥体束修复和神经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8)、假手术组(n=8)、脑出血自然恢复组和脑出血后6、12、24 h微创血肿抽吸组(n=8),后4组大鼠注射Ⅳ型胶原酶-肝素混合液建立基底节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6、12、24 h行微创血肿抽吸治疗后3组大鼠.2周后按照"楼梯测试"前肢功能的测试方法对各组大鼠进行前肢功能评分,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内囊后肢锥体束神经丝蛋白(NF)和神经生长相关货白(GAP-43)的表达.结果 各组大鼠造模前左前肢抓取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14 d微创血肿抽吸组前肢抓取功能均高于自然恢复组,其中6 h抽吸组高于12、24 h抽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微创血肿抽吸组NF染色阳性纤维、GAP-43的表达明显多于脑出血自然恢复组,6 h抽吸组NF染色阳性纤维多于12、24 h抽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6 h和12 h抽吸组GAP-43的表达高于24 h抽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后24 h内,尤其是6 h内予以微创血肿抽吸治疗能减轻内囊后肢锥体束的损伤,利于锥体束的修复,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4.
抑肽酶对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IL-1β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IL-1β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并探讨抑肽酶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尾状核注射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ICH)模型,分别用免疫组化法和ELISA法测定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参照Berderson's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模型组血肿周围脑组织的IL-1β阳性细胞数和蛋白含量在6h即有增加,48 h左右达高峰,而抑肽酶组相应各时间点的阳性表达明显减少,尤以48、72 h较为明显;模型组与抑肽酶组在6、12 h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各时间点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IL-1β参与了脑出血后的继发性脑损伤,抑肽酶能够明显减轻脑出血后的IL-1β表达,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鼠脑出血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和增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大鼠脑出血模型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的激活、增殖情况及其对神经行为学表现的影响.方法 将72只SD大鼠按单双号分为脑出血组和假手术组.每组36只.脑出血组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将一定量的Ⅳ型胶原酶用微量进样器分别精确注入大鼠内囊诱导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体积的PBS.分别于术后1、7、14、21、28和35 d观察大鼠的神经功能表现.所有大鼠处死前1 d腹腔内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BrdU),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检测大鼠脑内巢蛋白(nestin)和BrdU的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脑内未见nestin和BrdU的表达.脑出血组血肿周围基底节和脑室下区可见nestin和BrdU的表达.脑出血后7 d后开始明显增加.14 d达高峰,21 d开始下降.28d恢复正常.脑出血后l~35d大鼠神经功能无明显恢复,与内源性NSCs的增殖程度无明显相关.结论 脑出血可导致内源性NSCs的激活和诱导其增殖:然而这种状态下NSCs的增殖能力和内源性NSCs对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的修复均有限.  相似文献   

6.
大鼠缓慢注射自体血脑出血模型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重复性好的大鼠脑内注射自体血脑出血模型.方法将50μl不抗凝的自体血通过长20cm、内径0.60mm并已定量的细硅胶管、24G静脉留置针分两次缓慢注入大鼠尾状核,通过4.7 TeslaMRI验证血肿部位、大小(T2*序列)以及24h时血肿与水肿的体积(T2序列);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断血肿对机体的影响.结果T2*显示缓慢注射自体血50μl可形成尾状核体积恒定的血肿,平均体积31. 05±10.31μl,成功率80%.较快注射50μl不抗凝的动脉血(2min)只有33%的大鼠形成血肿,平均体积为11.12±7.20μl,其余动物只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出血,脑实质内血肿明显小于缓慢注射组(P<0.05).24h时前者脑水肿范围(指血肿和血肿周围水肿之和)为45.98±11.42 mm3,明显大于后者(20.31±6.76mm3).结论通过细硅胶管、24G静脉留置针将自体血50μl缓慢注射人大鼠尾状核,有80%的大鼠可形成体积恒定的血肿,24h时可引起明显的血肿周围水肿.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脑出血模型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神经细胞凋亡及大鼠神经行为的动态变化,为临床有效治疗脑出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制作胶原酶大鼠脑出血模型,检测大鼠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神经细胞调亡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脑组织含水量在建模后2h尚未出现,9h开始出现,1~3d达到高峰,3d后逐渐消退,7d趋于正常;TUNEL阳性细胞在建模后2h只有少量,9h已明显增加,并持续增多,3d达到高峰,7d数量下降;建模后2h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9~24h最明显,3d后开始减轻,7d明显减轻。结论出血后9h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时间窗。  相似文献   

8.
黄芪注射液对脑出血大鼠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脑出血大鼠细胞凋亡的规律及黄芪注射液对出血后脑组织含水量和血肿周围区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肝素化Ⅶ型胶原酶脑内注入法制作大鼠(160只)脑出血模型.制模后根据药物干预的时间随机分成4个治疗组(手术同时组,术后6 h组、12 h组、24 h组,每组32只)和出血对照组(共32只).各治疗组每日经腹腔给予黄芪注射液1次,各组分别于第4 d及第7 d处死.再从上述5组中各选取12只大鼠用于脑组织含水量测定(干湿法),观察不同时间开始治疗对大鼠脑组织含水量、血肿周围区细胞凋亡(脑组织切片TUNEL荧光染色)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出血同时组(第4 d)、6 h组(第4 d、7 d)、12 h组(第4 d)]脑组织含水量较出血对照组明显减少(均P<0.01);脑出血后6 h血肿周围凋亡细胞开始出现,3 d达高峰,7 d后明显减少;各治疗组血肿周围细胞凋亡均明显降低,出血同时治疗组和6 h治疗组比24 h治疗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均P<0.01);脑出血后存在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结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凋亡是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损伤机制之一;黄芪注射液治疗脑出血,具有减轻脑水肿和神经细胞凋亡作用,以早期用药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老龄和低龄大鼠尾状核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血-脑脊液屏障(BBB)破坏的时机和脑水肿的严重程度。方法将50μl自体动脉血注入老龄(16个月龄,n=28)和低龄(2个月龄,n=28)Wistar大鼠尾状核,30min和24h后进行MRI(T_2*WI、T_2WI、DWI)观察,同时对发病后6h、12h、24h血肿周围和对侧皮质脑组织对伊文氏蓝的通透性、脑组织含水量、神经功能障碍程度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发病6h后老龄和低龄大鼠均出现BBB的破坏,12h和24h时老龄纽破坏较低龄组更为严重;24h时老龄组脑组织含水量、神经功能缺损、T_2WI显示的病灶体积(包括血肿和水肿)均明显大干低龄组。结论老龄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损害、血肿周围组织水肿、BBB破坏均较低龄大鼠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对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60例入选的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入组前及住院第4、12、24d利用CT测量血肿体积,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甘露醇静滴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尼莫地平针10mg/d,缓慢静滴,连用12d,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片40mg,3次/d.结果 治疗组第12、2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第12、24d血肿体积缩小程度大于对照组.结论 尼莫地平能促进脑出血血肿的吸收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对脑出血(ICH)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脑水肿的影响,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对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谷氨酸(Glu)含量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112只,随机分为脑出血组、脑出血+bFGF组,两组各分为(出血前、出血后4h、6h、12h、24h、72h、7d)7个时间点。利用化学方法测定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Glu含量,利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测定出血周边组织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并在脑出血后24h、48h、72h、7d测定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和脑含水量。结果脑出血后24h开始大鼠就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bFGF治疗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在1w内的各个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出血大鼠24h即出现脑水肿,脑水肿形成的高峰时间在ICH后48h~7d左右,ICH大鼠在bFGF治疗后脑水肿形成明显减轻,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大鼠脑出血后4h血肿周边脑区Glu含量开始升高(P<0.01),在血肿形成的高峰期12h达峰值。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6h出现凋亡细胞,12h上升显著(P<0.01),3d凋亡细胞达峰值,7d时仍存在较多凋亡细胞。bFGF干预后Glu含量及凋亡细胞数量与脑出血组对应时间点比较显著下降(P<0.01)。结论脑出血大鼠出现明显脑水肿和神经功能损伤,脑出血周边组织Glu含量增高,神经细胞存在长时间凋亡,Glu可以促其凋亡;bFGF干预后,大鼠神经功能改善,脑水肿减轻,Glu含量降低,bFGF减少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预防性应用辛伐他汀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6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4)、脑出血组(n=24)、高剂量辛伐他汀组(HS组,n=24)和低剂量辛伐他汀组(LS组,n=24)。采用Ⅶ型胶原酶注射法建立大鼠ICH模型,对照组注入1 μl生理盐水。辛伐他汀干预组造模前2周给予辛伐他汀灌胃至造模当天(LS组2 mg/kg·d,HS组8 mg/kg·d)。造模前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水平;造模后24 h,每组取6只大鼠测定血肿体积;造模后5 d,每组取6只大鼠评估肢体运动功能,然后采用干/湿重法检测脑含水量;造模后5 d,每组取6只大鼠采用FluoroJade B染色检测血肿周围神经元变性;造模后5 d,每组取6只大鼠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通道蛋白(AQP)4、磷酸化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和磷酸化c-Jun 氨基末端激酶(p-JNK)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脑出血组血肿体积显著增加(P<0.05),脑含水量、血肿周围脑组织FJB阳性细胞数以及VEGF、AQP4、p-ERK和p-JNK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神经功能显著变差(P<0.05)。预防性应用辛伐他汀,显著缩小血肿体积(P<0.05),显著降低脑含水量、血肿周围脑组织FJB阳性细胞数以及VEGF、AQP4、p-ERK和p-JNK表达水平(P<0.05),显著改善大鼠神经功能(P<0.05)。HS组血清TC和LDL-C水平、神经功能、血肿周围VEGF、AQP4、p-ERK和p-JNK表达水平较LS组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血肿体积、脑含水量、血肿周围变性神经元数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预防性应用辛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VEGF和AQP4的表达,减轻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减少血肿周围神经元变性,从而改善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脑出血的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例入选的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入组第1、4、12、24d利用CT测量血肿体积,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甘露醇静滴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尼莫地平针10mg/d,缓慢静滴,连用12d,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片40mg,3次/d。结果:治疗组第4、12、24d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第12、24d血肿体积缩小程度大于对照组。结论:尼莫地平能促进脑出血血肿的吸收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氯美噻唑对脑出血(ICH)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脑水肿的影响,氯美噻唑对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一谷氨酸(Glu)含量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112只,随机分为脑出血组、脑出血+氯美噻唑(CMZ)组,两组各分为(出血前,出血后4h、6h、12h、24h、72h、7d)7个时间点。利用化学方法测定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Glu含量,利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测定出血周边组织中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并在脑出血后24h、48h、72h、7d测定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和脑含水量。结果脑出血后24h开始大鼠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氯美噻唑治疗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在1w内的各个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出血大鼠24h即出现脑水肿,脑水肿形成的高峰时间在ICH后48h~7d左右,ICH大鼠在氯美噻唑治疗后脑水肿形成明显减轻,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大鼠脑出血后4h血肿周边脑区Glu含量开始升高(P0.01),在血肿形成的高峰期12h达峰值。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6h出现凋亡细胞,12h上升显著(P0.01),3d凋亡细胞达峰值,7d时仍存在较多凋亡细胞。氯美噻唑干预后Glu含量及凋亡细胞数量与脑出血组对应时间点比较显著下降(P0.01)。结论脑出血大鼠出现明显脑水肿和神经功能损伤,脑出血周边组织Glu含量增高,脑出血周边组织神经细胞存在长时间凋亡,Glu可以促进其凋亡;氯美噻唑干预后大鼠神经功能改善,脑水肿减轻,Glu含量降低,减少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神经细胞凋亡。这与氯美噻唑激动γ-氨基丁酸受体、使神经元产生突触前或突触后抑制、降低大脑谷氨酸能活性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出血大鼠的行为和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立体定向纹状体注入胶原酶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移植组(各15只),对照组制作脑出血模型,不移植;移植组制作脑出血模型并于造模后48 h经立体定向脑内注射1×105个干细胞,并于移植后1 d、3 d、5 d、7 d、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同样评分,各组再根据时间的不同随机分成五个亚组(每组3只),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在移植后1 d、3 d,两组大鼠评分及血肿周围脑组织内凋亡细胞的数量均较高,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移植后第5 d、7 d,两组大鼠评分及血肿周围脑组织内凋亡细胞的数量开始下降,移植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移植后14 d,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明显促进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延迟性亚低温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动态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假手术组(S),脑出血组(M),延迟12h亚低温组(HT12)和延迟24h亚低温组(HT24).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将Ⅳ型胶原酶注人大鼠尾壳核制作脑出血模型,模型制备后于12h及24h点将大鼠放入冷室降温,维持肛温在(33±1)℃,均持续12h,各组在模型制作后12h、24h、36h、3d、7d记录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死亡率.大鼠脑组织做HE染色及TUNEL染色,流式细胞技术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数目的变化.结果 亚低温(HT12,HT24)可减少脑出血后大鼠各时间点的TUNEL染色的阳性细胞数(P<0.05);与模型组相比,3d时亚低温组( HT12,HT24)神经细胞凋亡率及大鼠7d的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延迟24h的亚低温可降低大鼠7d的NDS评分(P<0.05),而12h的延迟治疗无此作用(P>0.05).结论 延迟的亚低温治疗可减少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细胞的凋亡,降低死亡率,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鼠脑出血后早期血肿状态对神经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预置管二次注射法,分别用加入促凝剂(6-氨基己酸)、抗凝剂(低分子肝素钠)以及无促凝剂和抗凝剂的大鼠自体动脉血建立尾状核脑出血模型,不同时间点(1h、6h、12h、24h、3d)对比实验组大鼠血肿容积、脑组织水肿病理变化与神经功能损伤的关系。结果血肿容积比较:1h时间点(P0.05);6h、12h、24h时间点,抗凝组血肿容积大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功能损伤比较:6h、12h、24h时间点,促凝组神经损伤评分大于其他2组(P0.01),1h、3d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组织水肿比较:6h、12h、24h时间点,促凝组大鼠脑组织水肿程度重于其他2组(P0.01)。结论大鼠脑出血后急性期血肿不同状态对神经功能损伤有影响,液化血肿易于血液扩散,益于减轻神经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紧密连接蛋白JAM-1在脑出血后的分布与表达变化及其重要意义.方法 12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F常对照组(16 只)及脑出血组(112只,立体定向注射75 μL自体血到右侧尾状核制作脑出血模型),并选择脑出血后6h、12h、24 h、48h,3 d、7d、14d 为观察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6只).静脉注射伊文思蓝检测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血肿周围脑组织紧密连接蛋白JAM-1的分布及表达情况.结果 脑组织中伊文思蓝含量在脑出血后24 h、48 h、3d、7d时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到脑出血后12h、24 h,48 h时血管上JAM-1表达减弱;3d时呈不连续表达,同时在粘附于血管腔表面的白细胞上表达;7d时可见血肿周围大量JAM-1阳性细胞;荧光双染进一步发现JAM-1表达在ED-1阳性的巨噬细胞上.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脑出血后12h、24h、48h JAM-1 mRNA表达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d时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后紧密连接蛋白JAM-l的表达变化不仅参与血脑屏障的破坏,同时也参与了脑出血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抑肽酶对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抑肽酶干预,研究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炎症和细胞凋亡的关系,以探讨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的机制.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手术脑尾状核胶原酶注射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用抑肽酶进行干预,于不同时相点测定TUNEL阳性细胞,用组织病理学HE染色观察不同时相点的炎症浸润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TUNEL阳性细胞造模后6h即出现,24h明显增加,3d达到高峰,7d时仍有较多表达;HE染色见6h血肿内及周围有少量散在白细胞,24h明显增加,48h到高峰,3d时稍减少,7d时仍有较多的白细胞浸润.模型组血肿周围脑组织的IL-1β阳性细胞数在6h即有增加,48h左右达高峰;抑肽酶组与模型组比较,TUNEL阳性细胞在24h、48h、72h时明显减少(P<0.01);HE染色可见浸润白细胞数目在24h、48h、72h时明显减少(P<0.01).抑肽酶组IL-1β相应各时间点的阳性表达明显减少,尤以48h、72h较为明显.结论抑肽酶能明显抑制脑出血后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而抑制炎症反应很可能是减少脑出血神经细胞凋亡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大鼠脑出血(ICH)后星型胶质细胞可塑性的影响,探讨G-CSF在ICH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断尾取自体血法制备大鼠ICH模型,治疗组于造模1h后腹腔注射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60μg/kg。3组大鼠于术后6h、24h、48h、72h、7d、10d进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免疫组化检测血肿周围GFAP的动态变化。结果治疗组各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假手术组未见GFAP阳性细胞表达;模型组6h出现少量GFAP阳性细胞表达,48h增多,72h大量表达,7d达高峰,10d表达减弱;治疗组GFAP阳性细胞表达6h与模型组相似,24h、48h、72h、7d、10d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ICH后G-CSF可抑制星形胶质细胞过度活化,改善ICH大鼠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