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8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进行了16层螺旋CT胸腹联合增强扫描并将原始数据在Vitrea2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等后处理。结果:18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真腔、假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得到满意显示。结论:MS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主动脉病变中的诊断.方法 48例主动脉病变进行了MSCTA检查,在三维工作站对数据进行后处理并图像分析.结果 动脉瘤21例,主动脉夹层16例,腹主动脉闭塞1例,假性动脉瘤2例,主动脉壁内血肿6例,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2例.结论 MSCTA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是评价主动脉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夹层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5例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MSCTA检查,将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运用不同的重建方法对病变进行显示。结果De-BaKeyⅠ型8例,DeBaKeyⅡ型1例,DeBaKeyⅢa型4例,De-BaKeyⅢb型12例。多种重建图像与轴位图像相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夹层动脉瘤的解剖细节及其与周围器官的关系。结论:MSCTA技术对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在治疗方法选择、术后疗效观察及随访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4例主动脉瘤患者行多层螺旋CT(MSCTA)血管造影并进行二维和三维图像重组,重组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组(VR),表面遮盖成像(SSD),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真性主动脉瘤6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7例,1例假性动脉瘤。多种重组图像与轴位图像相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解剖细节及其与周围器官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MSCTA对主动脉瘤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血管成像CT(MS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2例临床考虑主动脉夹层患者均经MSCTA扫描。随后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容积再现(VR),回顾性地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 MSCTA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清楚显示主动脉夹层发生部位、范围、真假腔的大小与形态、受累血管分支情况以及有无合并钙化、血栓形成等。本组M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敏感性100%,特异性100%。结论 MS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一种无创、快速、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可作为主动脉夹层的首选影像检查。  相似文献   

6.
主动脉瘤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诊断主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2例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MSCTA检查,将原始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运用不同的重建方法对血管进行显示,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SSD)和容积再现(VR)技术.结果主动脉瘤13例,主动脉夹层19例,多种重建图像与轴位图像相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解剖细节及其与周围器官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 MSCTA技术对主动脉瘤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对于选择治疗方法、观察术后疗效及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主动脉瘤(AA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0例临床疑诊AAA患者均经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1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技术对传送至AW4.1工作站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获得二维或三维的立体图像。结果30例疑诊AAA患者中有7例真性腹主动脉瘤,15例假性动脉瘤,8例主动脉夹层。MPR能准确显示瘤体位置、形态、范围及附壁血栓。MIP能较好地显示瘤壁及附壁血栓内的钙化。VR技术能立体精确显示腹主动脉、瘤体及周围组织结构的空间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快速的检查方法,为临床诊断、治疗腹主动脉瘤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肾动脉瘤(RA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6例临床疑诊RAA患者经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应用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对肾动脉瘤显示情况进行评价。结果:6例均为单发,瘤体直径1.6~3.6cm。4例为囊状扩张,2例为梭形。多种图像与轴位图像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解剖细节及其与周围器官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无创、快捷、安全、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肾动脉瘤首选而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杜渭清  徐俊卿  徐健  彭勇  龚雪鹏 《西南国防医药》2007,17(6):707-708,F000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进行MSCT检查,将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运用不同的重建方法对血管进行显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技术。结果:12例主动脉假性动脉瘤MSCTA诊断均被手术或血管介入治疗证实。轴位图像与多种重建图像相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假性动脉瘤的解剖细节及其与周围器官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MSCTA是一项简便、无创而有效的影像检查技术,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主动脉夹层(AD)患者17例全部经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结合二维三维图像重建技术观察。结果本组17例按DeBakey分型,Ⅰ型3例,Ⅱ型1例,Ⅲ型13例。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敏感性,特异性较高,能直观、立体地显示真假腔、破裂口、内膜瓣、夹层累及范围和主动脉各分支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迅速准确诊断主动脉夹层,是最实用的并值得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临床分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胸腹主动脉联合扫描并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T)等后处理。结果20例均较好地显示了真假腔和主动脉夹层内膜瓣,显示破121位置18例,显示分支血管受累情况16例,按DeBakey分型:Ⅰ型8例,Ⅱ型1例,Ⅲ型11例。出现胸腔积液9例,出现心包积液1例。结论多层螺旋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并能提供准确的临床分型,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及术前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8例连续性AD患者行64层螺旋CTA,对所有数据进行MPR、MIP、VR等重建分析。结果:CTA结果显示依据DeBakey分类法,Ⅰ型夹层14例,Ⅱ型2例,Ⅲ型42例。所有患者均存在明确的撕裂内膜片及真假腔,动脉期真腔平均CT值较假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所有患者均明确显示了初始破口的位置,55例显示了一个或多个再破口,3例Ⅲ型患者未显示再破口。39例Ⅲ型患者初始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降部或降胸主动脉近端,其近端瘤颈长度、宽度分别为0.4~10.8cm(平均3.5cm)、2.2~3.6cm(平均2.8cm),瘤体最大径为3.2~9.2cm(平均5.4cm)。图像准确显示了所有患者主动脉重要分支受累以及假腔内血栓形成情况。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无创、快速、准确性高等优点,是主动脉夹层诊断及术前评价的可靠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主动脉病变的能力。方法:对临床可疑主动脉病变75例患者行MSCTA检查,对比剂使用碘海醇90~100ml,流速3~4ml/s,采用Surestar技术跟踪扫描,阈值140~160HU;采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主动脉瘤20例(发生在开主动脉3例,主动脉弓部7例,腹主动脉10例);主动脉壁内血肿2例,主动脉硬化性溃疡6例,主动脉缩率1例,其中,主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行介入治疗13例,与选择性血管造影结果一致。结论:从SCTA作为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主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安全、可靠、简便、快捷的优势,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A在颅内动脉瘤治疗前后应用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玲  甘万崇   《放射学实践》2009,24(9):994-99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颅内动脉瘤术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行颅内动脉瘤治疗且治疗前后影像资料完整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进行CTA检查,其中2例术后CTA复查两次。32例手术前后CTA检查相隔在10天之内,6例在11~27天之内。术前全部病例均DSA检查。结果:38例病例中颅内动脉瘤46个,其中行动脉瘤夹闭术34例,夹闭动脉瘤40个;介入栓塞术4例,栓塞动脉瘤4例;另有2个未作处理。46个动脉瘤CTA明确诊断40个,可疑5个,漏诊1个。术后CTA见夹闭不全2例,瘤颈残留1例。结论:MSCTA作为一种无创、快速、准确,易被患者接受的检查方法,不仅在颅内动脉瘤术前诊断及选择手术方法上具有优势,而且可成为术后随访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后循环脑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临床怀疑脑动脉瘤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A检查。所有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纳入本研究,运用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和瘤颈形态及动脉瘤与颅骨和周围血管的关系,并根据多层螺旋CTA结果选择血管内治疗或外科治疗。结果:460例中的98例患者发现102个后循环动脉瘤。多层螺旋CTA诊断所有后循环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96.1%,98.7%和97.9%。多层螺旋CTA对于后循环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与DSA的结果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通过CTA评价认为65个后循环动脉瘤适合行血管内治疗,19个后循环动脉瘤适合外科夹闭治疗,另外18个后循环动脉瘤行随访。结论:多层螺旋CTA在后循环动脉瘤诊断方面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后循环动脉瘤诊断的首选影像检查,并在指导其治疗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陈细香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2):1532-153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术前诊断及术后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患者25例,行64层螺旋CTA检查,其中21例诊断为动脉瘤,并经手术证实,术后亦行CTA复查,通过比较两次CTA结果评价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在25例患者中共发现21例25个动脉瘤,CTA可清楚显示的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与手术所见一致(符合率100%);术后CTA能够清楚显示动脉瘤体消失,载瘤动脉与动脉瘤夹之间关系及动脉瘤夹的数量和位置。结论:64层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及动脉瘤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detector row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及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transluminal stent-graft placement,TSGP)术后随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1例接受TSGP主动脉疾病患者,包括:Stanford B型夹层13例,真性动脉瘤3例,假性动脉瘤2例,弓降部穿透性溃疡1例,胸主动脉瘤合并局限性夹层1例,胸主动脉瘤合并Stanford B型夹层1例,术后采用MDCTA进行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1~24个月)。采用轴位图像与多种重建图像相结合来显示支架形态、术前术后主动脉管腔情况的变化和有无并发症。结果:13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置入后:所有患者均真腔扩大,假腔减小或消失并伴血栓形成,支架未发现移位或断裂;共3例(14%)随访中发现内漏,1例Ⅱ型内漏,建议随访观察;1例术后8个月复查新发现支架近端Ⅰ型内漏,密切随访2个月后患者出现胸痛,复查CT内漏增多,转外科治疗。1例腹主动脉瘤术后1月复查发现Ⅲ型内漏。所有患者介入术后CT随访图像均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论:MDCTA对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后随访较其他检查手段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能及时观察术后疗效、发现并发症,对主动脉疾病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CTA与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SAH)的应用价值及其限度。方法:收集153例s-SAH患者的CTA及DSA检查资料,回顾性分析2种检查方法的图像质量(采取13分评分制),并比较2种方法在脑动脉瘤检出方面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图像质量评分CTA为(2.63±0.262)分,DSA为(2.73±0.254)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脑动脉瘤的检出的灵敏度为96.2%,特异度为94.9%,准确度为95.9%;DSA灵敏度为97.7%,特异度为97.4%,准确度为97.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SAH患者中,CTA与DSA均能准确检出动脉瘤所致破裂出血。相较于DSA,CTA能多方位显示病变,对血管壁及血管周围情况的显示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64层螺旋CTA评价急性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并选择治疗方法。方法:对68例急性非外伤性SAH患者发病7天内行CTA检查,明确病因,根据CTA结果选择治疗方法并评价疗效。图像处理采用MPVR、MIP及3DVR重建。结果:68例SAH患者均经DSA及外科手术证实。其中45例为动脉瘤破裂所致,1例血管炎,2例动脉硬化,1例夹层动脉瘤,19例动脉无明显异常。68例SAH中64例由CTA做出病因诊断(准确率94.1%、敏感性91.8%、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82.6%)。CTA直接显示43例动脉瘤,1例血管炎及1例夹层动脉瘤。43例动脉瘤有42例根据CTA结果选择治疗(97.7%)。其中栓塞29例,有26例(89.7%)栓塞满意。13例行外科手术钳闭。结论:64层CTA能准确评价SAH病因及动脉瘤的特征。对选择治疗方法十分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16排螺旋CT在高危胸痛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一次CT扫描同时完成冠状动脉、主动脉和肺动脉CTA检查,鉴别上述高危胸痛,探讨16排螺旋CT在高危胸痛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12月~2008年6月住院及急诊胸痛患者46人。应用两种方法行行一次性胸痛三联检查。结果:46例患者一次检查均可清晰显示肺动脉段以上分支、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左右主干及主要分支。共发现冠状动脉狭窄42例,肺动脉栓塞5例,主动脉夹层2例。结论:16排螺旋CT一次动脉期增强扫描显示肺动脉、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对胸痛病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