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植物乌蕨(Stenoloma chusanum(L)Ching)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开展其抗茵试验。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进行成分分析;采用纸片法扩散法开展其抑茵试验。结果:从乌蕨挥发油中分析出41种成分。鉴定了其中的24种,其主要成分是芳樟醇(24.76%),松油醇(7.24%)和香叶醇(6.06%)。抗茵活性研究显示,乌蕨挥发油对枯草芽孢杆菌、伤寒沙门氏茵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茵大肠埃希氏茵、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藤黄微球菌抑制活性很低或没有活性。结论:乌蕨挥发油成分检出率为72.0%,其中主要成分单萜类化合物;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茵活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灌木柴胡(Bupleurumfruticosum)挥发油的成分及其抗炎和解痉活性。经鉴定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单萜烃类化合物,约占总挥发油的80%以上,其中α-蒎烯(41.21%)和β-蒎烯(35.89%)的含量最高。总挥发油中其它微量成分是月桂烯(3.10%)、  相似文献   

3.
目的:西洋菜、破铜钱和马兰三种中草药挥发油成分进行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活性研究.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检测.结果:三种中草药的挥发油成分菌具有抑制三种耐药菌株活性.结论:破铜钱挥发油在三种中草药中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4.
乌蕨挥发油成分分析及其抗菌活性(研究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植物乌蕨(Stenoloma chusanum(L)Ching)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开展其抗菌试验。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进行成分分析;采用纸片法扩散法开展其抑菌试验。结果:从乌蕨挥发油中分析出41种成分,鉴定了其中的24种,其主要成分是芳樟醇(24.76%),松油醇(7.24%)和香叶醇(6.06%)。抗菌活性研究显示,乌蕨挥发油对枯草芽孢杆菌、伤寒沙门氏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藤黄微球菌抑制活性很低或没有活性。结论:乌蕨挥发油成分检出率为72.0%,其中主要成分单萜类化合物;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5.
印度黄檀花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印度黄檀花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为开发利用该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乙醚浸渍法从新鲜印度黄檀花中提取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出其中的46种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挥发油中含较多的酯类、脂肪酸、醛酮类等化合物,其中含量最高的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37.114%),其次为5-羟基-7-甲氧基-2-(4-甲氧苯基)-4H-1-苯并吡喃-4-酮(7.846%)等;挥发油中相对含量在1.000%以上的成分有14个,占挥发油总量的80.045%.[结论]印度黄檀花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成分是具有抗肿瘤等多种活性的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其他活性成分含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6.
连翘挥发油的成分分析及抗病毒活性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连翘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α-蒎烯及β-蒎烯对甲、乙型流感病毒与乙肝病毒的活性。方法:①通过GC—MS分析翘挥发油的化学成分;②以2.2.15细胞为乙型肝炎病毒载体,分别测定它们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进行DNA复制和产生HBsAg、HBeAg的能力;③以MDCK(狗肾)细胞为病毒宿主,分别测定它们抑制病毒引起细胞病变的程度(CPE)。结果:①在最大无毒剂量时,即在连翘挥发油258.69μg/ml、α-蒎烯258.69μg/ml、β-蒎烯192.45μg/ml时,均无抗乙肝病毒活性;②连翘挥发油α-蒎烯、β-蒎烯的浓度分别是192.5μg/ml时,均无抗甲、乙型流感病毒活性;③连翘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α-蒎烯及β-蒎烯,总相对含量为71.48%。结论:连翘挥发油、α-蒎烯及β-蒎烯均无抗甲、乙型流感病毒与乙肝病毒的活性。  相似文献   

7.
Gao  H  方唯硕 《医学教育探索》1992,(1):20-22
已从柴胡属植物中分出了柴胡皂甙、挥发油、酚类化合物、生物碱和多糖等化学成分。柴胡提取物真有抗炎、保护肝和肾、抗惊厥、镇静和抗肿瘤、刺激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其柴胡皂甙和挥发油是抗炎活性的来源,而免疫促进和抗肿瘤活性则归因于皂甙和多糖成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临床治疗老年痴呆方剂中的常用中药益智仁盐炙前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并评价其对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抑制活性。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利用薄层色谱(TLC)生物自显影技术评价挥发油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结果 益智仁经盐炙后,挥发油提取率降低。从益智仁盐炙前后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29种化学成分,其中圆柚酮含量最高,其次为瓦伦亚烯;炮制前后挥发油中四个成分发生了变化:菖蒲烯、喇叭茶醇、氧化石竹烯和香附子烯仅在生益智仁中检出;而桉叶-11烯-1a-醇、9,10-脱氢异长叶烯、古芸烯环氧化物、1R,4R,7R,11R-1,3,4,7-四甲基三环[5.3.1.0(4,11)]-十一-2-烯仅在盐益智仁中检出。盐炙前后益智仁挥发油成分均具有一定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结论 益智仁盐炙前后挥发油成分有部分变化,盐炙可除去喇叭茶醇这一潜在的毒性倍半萜类成分;益智仁挥发油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可能与其治疗老年痴呆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川续断科植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三方面综述了川续断科植物最近的研究进展。该科植物主要含三萜皂苷、环烯醚萜苷、黄酮、挥发油等类型的化合物。一些种类所含成分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氧化、抗炎、镇静等方面显示了较好的活性。进一步开展川续断科植物的研究,对更好的发现新的药用活性成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活性成分与药理作用 肉豆蔻种核和肉豆蔻皮挥发油含有肉豆蔻醚、榄香素、丁香酚、异丁香酚、gerinol和黄樟脑等。肉豆蔻种核、皮及它们的挥发油具有抗氧化活性,并与挥发油含量无关。肉豆蔻皮具有抗细菌和抗真菌作用。其种核还具有解痉活性和精神活性,可引起幻觉、幻想、精神愉快和妄想。虽然其精神活性归因于肉豆蔻醚,但是合成的肉豆蔻醚自身不会引起幻觉。一些实验认为,其他挥发油成分如丁香酚和gerinol可能会提高其致幻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孔雀草抗急性炎症的活性成分,为其药用价值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二甲苯诱导建立急性小鼠耳肿胀模型,以阿司匹林作为阳性对照,孔雀草不同组分(水煎液、醇沉组分、上清液组分与挥发油组分)分组给药后,比较各组间耳肿胀度,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血清TNF-α、IL-6含量差异。HPLC法比对相同色谱条件下对照品与样品的保留时间,对孔雀草各组分化学成分定性分析。结果:孔雀草水煎液、挥发油及上清液组分能显著降低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肿胀度,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并且对血清炎症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具有显著性降低趋势(P0.01)。通过比对保留时间发现,孔雀草水煎液及上清液组分中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结论:孔雀草的挥发油与总黄酮成分是抗急性炎症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2.
桉树油     
活性成分与药理作用桉树油含70%~85%桉叶油素(1,8-桉树脑),可刺激唾液产生和分泌,随即激活吞咽反射。自主吞咽可抑制即将发生的咳嗽。口腔摄入桉树油有助于咯出分泌物,桉树油具有轻微抗菌活性和解痉作用。体外,具有抗菌和杀真菌活性。局部应用具有轻度抗刺激和抑制前列腺素生物合成的活性。粗的桉树叶提取物已知对兔具有降血糖活性。桉树是尿刺激剂。  相似文献   

13.
药用鼠尾草Salvia officianalis L.叶粗提物具有抗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作用,从中分离出活性成分齐墩果酸,并研究了它与相似三萜类化合物熊果酸、山楂醇、桦木酸、桦木醇等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4.
又名Balm,Cure-All,Dropsy Plant,Honey Plant,Melissa,Melissae folium,Melissenblatt,Sweet Balm,Sweet Mary。植物名Melissa officinalis。活性成分与药理作用香蜂花药用部位是其叶,具有镇静、抗肠胃气胀、解痉、抗菌和抗病毒活性。其活性原先归因于挥发油,但是无挥发油的醇  相似文献   

15.
苍术挥发油与水溶性成分的主要药理作用比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比较苍术不同部位的药理作用。方法 采用不同病理模型和试验方法观察苍术挥发油部分和水溶液部分在抗动物胃溃疡和抑制动物肠蠕动以及利尿、抗炎方面的作用。结果 在对抗胃溃疡方面水溶液部分与挥发油部分作用相当,在抑制肠蠕动方面挥发油部分效果略佳,在抗炎作用方面水溶液部分和挥发油部分作用相近,在利尿作用方面挥发油部分作用略强。结论 苍术的挥发油和水溶性成分均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提取川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石油醚索氏提取法(SE)和超临界CO2萃取法(SFE-CO2)提取川芎挥发油,运用GC-MS、DPPH法结合直观比较、主成分分析(PCA)等比较不同方法提取的川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差异.结果:SD、SE和SFE-CO2提取的川芎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28%、2.62%和2.15%,分别检测到44、23和30个色谱峰;分别鉴定了其中32、18和21个色谱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鉴定色谱峰相对含量之和分别是93.74%、96.61%和94.44%.SD、SE和SFE-CO2提取的川芎挥发油有10个共有成分,各共有峰相对含量有所不同,但均以Z-藁本内酯含量最高,分别为53.71%、43.43%和46.93%;共有成分相对含量之和分别为87.17%、76.58%和83.40%,且以苯酞类为主,相对含量分别为79.13%、74.08%和80.13%.除共有成分外,SD提取的挥发油还主要含有烯类、酚类和醇类,SE和SFE-CO2提取的挥发油则主要为脂肪酸及其酯类.PCA结果表明,SE和SFE-CO2提取的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相似,且与SD法提取成分有一定差异.SD、SE和SFE-CO2提取的川芎挥发油均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其IC50值分别是0.20 mg/mL、0.42 mg/mL和0.93 mg/mL.结论:SD、SE和SFE-CO2提取的川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种类、数量和抗氧化活性存在一定差异,但主要化学成分相似,仅相对含量不同.  相似文献   

17.
制定综合利用技术是合理利用植物药原料的合理途径之一,在含挥发油的药用植物中尤其重要。挥发油只占植物所有活性成分的一小部分。在水蒸汽蒸馏后,原料中尚残留有倍半萜类、香豆素内酯类、酚类、多糖、胡萝卜素等成分。有人提出,从香叶天竺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栗色鼠尾草 Salvia castanea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的活性成分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人源PTP1B的体外抑制活性筛选模型,利用该模型对HPLC分离的栗色鼠尾草提取物进行活性成分的追踪分析并进行结构确认,采用分子模拟方法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 从栗色鼠尾草根的甲醇提取物中鉴定获得了2个活性化合物,分别为已知化合物二氢丹参酮Ⅰ与丹参酮Ⅱ-A,其IC50分别为34.01 μmol/L和44.16 μmol/L。分子模拟对接分析揭示了两个化合物的立体构型及作为氢键受体的邻醌结构均有利于与PTP1B的活性位点口袋产生亲和作用。结论 丹参酮类化合物对PTP1B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并可能成为开发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新资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中药野艾的药用价值进行研究,主要对其挥发物进行抑菌活性研究及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进而为野艾的药用价值寻找依据。方法①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CO2)萃取法提取野艾的挥发油,然后测定挥发油对于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真菌的杀菌抑制作用;②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鉴定。结果①挥发油对革兰阳性菌杀菌效果较好,对真菌的效果一般,对3种革兰阴性菌无杀菌活性;②分离鉴定出39种成分,野艾挥发油主要成分是蒿酮(15.47%)、蒿醇(9.55%)、顺式丁香烯(8.85%)、艾醇(7.28%)和桉叶素(6.78%)等。结论挥发油对所测试的菌落有很好抑制作用,对革兰阳性菌有很好的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20.
测定了3种江西产陈皮药材中挥发油的含量,用GC-MS联用技术鉴定了挥发油中96%以上的成分,并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各药材挥发油均主含柠檬烯、γ-松油烯、β-月桂烯及芳樟醇等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