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GI—Ⅱ型渗透陶瓷中氧化铝坯体和烧结体的孔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GI-Ⅱ型渗透陶瓷氧化铝坯体的烧结体的孔隙特征,分析其氧化铝多孔结构的形成机理和在渗透陶瓷增强补韧中的作用。方法 用BI-XDC粒度分析仪分析氧化铝粉体粒度的质量组成,压汞法测试氧化铝坯体和1125℃烧结的氧化铝烧结体的开孔孔隙分布特征,扫描电镜观察氧化铝烧结前后的微观结构。结构 氧化铝粉体细颗粒分布在0.09-0.1μm,0.2-0.5μm,粗颗粒主要分布在1.5-4.5μm,在质量上以粗颗粒为主。氧化铝坯体中孔隙在烧结后增大。坯体中孔隙半径集中在0.2531μm,在质量上以粗颗粒为主。氧化铝坯体中孔隙在烧结后增大。坯体中孔隙半径集中在0.2531μm,烧结体中孔隙半径集中在0.3081μm;平均半径由0.0956μm变为0.1102μm。扫描电镜观察烧结后的氧化铝中的小颗粒相互部分融合,而大颗粒无此现象。结论 氧化铝粒度组成有利于形成多孔可渗透氧化铝结构。这种多孔结构既是GI-Ⅱ型渗透陶瓷的形态骨架,也是力学骨架,是提高渗透陶瓷复合体力学性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以H2SO4和CH2OHCH2Cl为酸解介质时,氯化法金红石型钛白粉表面包铝的行为及形态特征。利用正交实验研究了包膜过程中,熟化pH、熟化时间以及温度对包铝钛白粉白度的影响。氯化法金红石型钛白粉浆在pH为10时,Zeta电位最大,在水中达到最佳分散,利用H2OHCH2Cl作为酸解介质时,浆液中的均相成核得到显著抑制,钛白粉表面的包膜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以稀硫酸作为酸解介质时,随熟化温度升高和熟化时间的延长,钛白粉包覆效果明显改善,白度值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 GI- 型渗透陶瓷氧化铝坯体和烧结体的孔隙特征 ,分析其氧化铝多孔结构的形成机理和在渗透陶瓷增强补韧中的作用。方法 用 BI- XDC粒度分析仪分析氧化铝粉体粒度的质量组成 ,压汞法测试氧化铝坯体和 112 5℃烧结的氧化铝烧结体的开孔孔隙分布特征 ,扫描电镜观察氧化铝烧结前后的微观结构。结果 氧化铝粉体细颗粒分布在 0 .0 9~ 0 .1μm,0 .2~ 0 .5 μm,粗颗粒主要分布在 1.5~ 4.5 μm,在质量上以粗颗粒为主。氧化铝坯体中孔隙在烧结后增大。坯体中孔隙半径集中在 0 .2 5 31μm,烧结体中孔隙半径集中在 0 .30 81μm;平均半径由 0 .0 95 6 μm变为 0 .110 2 μm。扫描电镜观察烧结后的氧化铝中的小颗粒相互部分融合 ,而大颗粒无此现象。结论 氧化铝粒度组成有利于形成多孔可渗透氧化铝结构。这种多孔结构既是 GI- 型渗透陶瓷的形态骨架 ,也是力学骨架 ,是提高渗透陶瓷复合体力学性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氧化铝生物陶瓷骨细胞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氧化铝生物陶瓷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方法 :选用 Wistar乳鼠颅顶骨成骨细胞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 ,将细胞接种于氧化铝生物陶瓷材料表面后 ,分别观察 1、7、1 4、2 1、2 8d时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附着、增殖情况 ,采用 SEM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形态变化 ,并且对 2 8d内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 :成骨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细胞增殖数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细胞在材料表面伸展良好 ,粘附牢固 ,并具有良好的细胞形态及增殖率 ,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增加。结论 :氧化铝生物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氧化铝柱层析精制三七总皂苷工艺.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三七总皂苷的含量,考察洗脱剂的浓度、洗脱剂的用量和吸附剂用量对工艺的影响.结果 确定最佳精制工艺为:洗脱剂的浓度为55%乙醇,洗脱剂的用量为10倍吸附剂的用量.吸附剂用量为5倍三七总皂苷的用量.结论 通过氧化铝柱层析精制后,三七总皂苷的收率大于70%,含量大于80%,说明此精制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纳米氧化铝(Al2O3)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纳米Al2O3低剂量组(1 mg/kg),中剂量组(10 mg/kg),高剂量组(50 mg/kg),每2 d腹腔注射1次,90 d后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测定大鼠的定位航行和空间探索能力.结果 在定位航行实验的4 d中,纳米Al2O3低、中、高各剂量组平均逃避潜伏期分别为:(9.90±0.57)s,(11.22±6.19)s,(12.50±2.91)s,明显长于对照组[(4.69±1.54)s],差异有显著性(P<0.05).纳米Al2O3低、中、高各剂量组目标象限游程占总游程百分比分别为(23.05±2.46)%,(22.77±5.17)%,(24.39±5.38)%,显著低于对照组[(34.66±4.57)%,(P<0.01)].结论 纳米Al2O3能够降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氧化铝尘肺合并结核感染的X线特点。方法:所有病例均摄有正、侧位胸片,其中CT摄影14例,高仟伏摄影29例,断层摄影10例。结果:根据其X线形态表现分为四型:①尘肺结核型:在胸部X线上各自仍保持原有病变特征,极易区分,抗痨治疗疗效好,预后满意。②尘肺结核结节型:短期X线观察形态有变化,病情进展快,早期颇易误诊为肺转移瘤及肺泡细胞癌。③尘肺结核空洞型:在同一病人不同时期胸片可呈不同类型。同一胸片不同时期发生的多个空洞,类型亦有不同。④尘肺结核融合团块型:由于尘肺与结核病变的交融,所形成的尘肺结核融合团块促使Ⅲ期尘肺典型的所谓“八字形”形态丧失,X线上所见为形态各异的大阴影,临床短期内影像学观察往往会误诊。结论:尘肺合并结核感染胸部X线表现错综复杂,尘肺病变与结核病变结合紧密,互相交融,各自失去原有病变影像学特征。临床上应仔细观察分析病人胸片的动态演变过程,同时采用其它多种检查手段,结合病史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矸石电厂粉煤灰组成及形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矸石电厂粉煤灰的组成,指导其综合利用。方法 运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等手段,重点对70μm以下矸石电厂粉煤灰的化学组成、物相组成和形貌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 该类固体废弃物以非晶态的硅铝质成分为主,按形貌特征可大致分为碳粒聚集体、丘状颗粒和片状颗粒。结论 矸石电厂粉煤灰为低温燃烧产物,组成及形貌特征与燃煤电厂粉煤灰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运用两种方法建立氧化铝/羟基磷灰石纳米陶瓷骨替代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模型研究,探讨因手术方式、材料的固定模式等因素对实验建模的影响。方法把20只成年中国家兔随机分为A、B两组,采用不同的术式将双侧桡骨制造成10-14mm长的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氧化铝/羟基磷灰石纳米陶瓷A、B两型骨替代材料,术后进行一般情况观察和1、2周X线平片检查。结果术式A的建模成功率为60.0%,术式B建模成功率为89.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χ2=4.439,P<0.05)。结论术中创伤小,对兔前臂组织结构破坏少的B术式和具有内固定功能B型材料的组合是良好的建模方式。  相似文献   

10.
纳米氧化铝致大鼠肺部急性损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纳米氧化铝颗粒对Wistar大鼠肺部的急性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方法 将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纳米氧化铝悬液低、中、高剂量组和生理盐水组4组,每组12只,制备纳米氧化铝悬液,按14、70和350mg/kg剂量分别进行单次气管滴注。染毒后3d和28d取肺部灌洗液(BALF)和肺部组织,检测生化指标、白细胞计数分类及氧化应激指标,并观察肺部病理变化。结果 (1)染毒后3d,中、高剂量组BALF中的总蛋白(TP)含量明显升高(P〈0.05),各剂量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碱性磷酸酶(AKP)活性、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均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升高(P〈0.05);染毒后28d,中、高剂量组BALF中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加(P〈0.05);各染毒组中,总蛋白(TP)含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均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加(P〈0.05)。(2)染毒后3d,中、高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均有明显增加(P〈0.05)。染毒后28d,高剂量组中性粒细胞所占的比例仍高于生理盐水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染毒后3d,中、高剂量组中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增加(P〈0.05)。中、高剂量组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染毒后28d,高剂量组中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增加(P〈0.05);高剂量组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各剂量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染毒后3、28d均无差异;高剂量组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在染毒后3、28d均明显降低(P〈0.05)。(4)各染毒组中小鼠肺组织均出现明显的炎症改变,肺泡毛细血管扩张,支气管细胞周围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部分肺泡腔受压,有纤维素的渗出,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并随剂量的增加改变明显加重。结论 纳米氧化铝可引起肺部急性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11.
以神府煤煤灰化学成分和灰熔融性为研究对象,讨论了煤灰化学成分与熔融性的关系,发现煤灰化学成分中碱性氧化物及SO1含量对煤灰熔融性有较大影响,提出了用熔融指数FI(FI=wSO3 ωFe2O3 ωCaO ωMgO ωK2O ωNa2O)来预测煤灰熔融特征温度的回归公式,用FI回归公式计算的煤灰熔融特征温度计算值与实测值之差小于国家标准规定的误差值(再现性≤80℃)。  相似文献   

12.
系统研究了碳酸钠活化粉煤灰提取铝过程中铝、铁、硅的酸浸出规律。高温条件下,碳酸钠与粉煤灰中的莫来石反应形成霞石,同时释放出CO2;粉煤灰中铝、铁的酸浸规律一致,但铁更容易被浸出;烧结碳酸钠 粉煤灰样品中硅浸出发生在体系由烧结状态向完全熔融过渡的阶段,超过2%的氧化硅可以被浸出。  相似文献   

13.
煤灰的黏温特性对以液态排渣的气流床气化炉至关重要。选用岳阳煤灰为原料,在实验室购置的RV DV Ⅲ型高温黏度计上分别从样品量、升温条件、降温速率等方面对煤灰黏温特性的测试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此仪器进行煤灰黏温特性测试,制灰量至少为80 g,预熔后的渣样量为40~50 g;一般以待测样品流动温度(TF)以上200 ℃作为测试的最高温度,样品升温段在灰熔点以下100 ℃能以较快速率升温,在灰熔点附近降低升温速率并在灰熔点左右恒温。采用连续降温方式进行测试,分析显示以1 ℃/min降温速率进行测试较合理。  相似文献   

14.
利用灰熔点测定仪和高温旋转黏度计,研究了鲍店煤和混配煤的两种煤灰和经气化炉高温熔融后熔渣的熔融特性和黏温特性。在高温条件下,煤灰和熔渣的黏度变化规律相似;根据煤灰和熔渣的组成及其在Al2O3-SiO2-CaO-FeO四元相图中的位置和在临界黏度附近矿物质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煤灰和熔渣熔融特性和黏温特性差异的原因,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5.
理工大学 1.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 化工学院,上海 200237) 摘要:应用均匀设计方法研究了高强高掺粉煤灰试块的配比关系。基于遗传算法与改进的BP神经网络建立了适用于抗压强度试块原料配比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加入罚函数项并二次采用遗传算法对数学模型寻优求解得到最优配比,此配比下模型预测7 d和28 d强度分别达到35.61 MPa和34.25 MPa,与实验结果35.89 MPa和34.10 MPa非常相近。  相似文献   

16.
为了考察煤灰中的化学组分对熔融特性温度的贡献,借助我国69种重要的商业用煤的灰熔融特性温度和灰中SiO2和Al2O3等6种主要化学组分的测试数据,利用多项式模型的偏回归函数分析方法,对煤灰的熔融特性温度进行一至四阶多项式模型回归分析,获得了各化学组分的偏回归函数。研究结果表明:各化学组分的偏回归函数能够表现熔融温度对应于该组分变化的趋势;同一组分偏回归函数不同,该组分对变形温度、软化温度和熔融温度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CaO和TiO2的偏回归函数反映熔融温度变化趋势的可信度最高。实验为进一步研究煤灰熔融特性温度的数学模型和参数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常压、温度为800~1400℃范围内,以二氧化碳为气化剂,研究了我国神府、后布连、东胜3种煤焦的高温气化反应特性。结果表明:气化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可以分成3个区域,低温区为反应动力学控制区,反应速率符合Arrhenius方程;中温区为内扩散严重影响区,其表观活化能约为反应动力学控制区活化能的一半;而在气化温度高于1150℃的高温区,同一温度下随碳转化率的提高气化速率的差异逐渐加大,活化能下降,反应速率随气化温度的增加反而降低。  相似文献   

18.
选择3种不同灰熔融温度的煤,在弱还原性气氛下,利用XRD考察不同加热温度下煤灰熔融过程中的矿物演变过程,并对煤灰的熔融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3种煤中的晶体矿物主要有高岭石、石英、方解石、石膏和黄铁矿等,煤中高岭石和石英的含量与煤灰熔融温度成正相关影响。煤中方解石、黄铁矿和石膏含量与煤灰熔融温度成负相关影响。815 ℃煤灰中晶体矿物主要为石英、硬石膏和赤铁矿等。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煤灰中石英、硬石膏等结晶矿物含量逐渐减少,生成新的矿物。莫来石的生成是导致煤灰熔融温度高的主要原因。低灰熔融煤灰在加热过程中,1 100 ℃时少量铁钙辉石的生成起到了降低煤灰熔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1000-1600℃制焦温度下,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扎莱诺尔、后布连、东胜、西山、沈北、沈阳和阳泉7种煤焦中的矿物质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高温热处理后焦中的矿物质变化行为与相应煤的灰熔点密切相关。当制焦温度接近或超过相应煤灰的熔融温度时,焦中的矿物质出现了明显的迁移倾向,从初始的随机分散分布发展列团聚,温度越高,矿物质的分布改变也越大,由矿物质团聚的颗粒尺寸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