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何树芸  冯云  郭欢迎 《医学争鸣》2003,24(14):1330-1330
引言复方磺胺甲恶唑片为《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所载的品种,临床运用较为广泛,其中磺胺甲恶唑的含量测定,药典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操作费事且要求条件较高。我们利用荧光光度法测定磺胺甲恶唑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讨论磺胺甲恶唑的抗菌应用.方法 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 本品属中效磺胺类药物,具广谱抗菌作用,对非产酶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克雷白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肠杆菌科的部分菌株、淋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具有抗菌作用,此外在体外对沙眼衣原体、星形奴卡菌、恶性疟原虫和鼠弓形虫也有抗微生物活性.但近年来细菌对本品的耐药性增高显著,尤其是链球菌属、奈瑟菌属以及肠杆菌科细菌.  相似文献   

3.
4.
梁擎模 《右江医学》2000,28(4):309-309
近年来 ,尽管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 ,尿路感染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 ,但仍有不少患者反复发作 ,其原因较为复杂。本文总结我院应用复方磺胺甲恶唑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 2 3例的临床疗效观察如下。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本组 2 3例 ,为 1996年 6月至1998年 6月我院收治的门诊和住院病人 ,其中男性13例 ,女性 10例。年龄 18~ 72岁 ,平均年龄 36岁。引起复杂性尿路感染的原因及例数为 :尿路结石 13例 (56 .5% ) ,囊性肾脏病 4例 (17.4 % ) ,慢性肾炎 3例 (13.1% ) ,前列腺肥大 2例 (8.7% ) ,留置尿管 1例 (4 .3% )。2 .临床表现 发热 13例 ,…  相似文献   

5.
6.
患者,男,20岁。因发热伴皮疹1天,于2005年10月11日入院。缘于3天前,因鼻塞、咽干,怀疑上呼吸道感染,自服复方磺胺甲嚼唑,每日2次,1次2片。用药2天后,突觉浑身酸痛、四肢无力,体温达39.5℃,同时面颈及躯干部出现散在红斑伴瘙痒,后皮疹逐渐增多,故来我院就诊。查体温40.1℃,精神萎靡,眼结膜及咽部充血明显,眼结膜、口腔黏膜、咽喉及外生殖器出现疱疹,部分破裂出血形成溃疡。  相似文献   

7.
复方磺胺甲恶唑为磺胺类广谱抗菌药物,也是基层门诊部常用的抗菌素。有少数患者服用后发生过敏反应,多表现为皮肤上出现大片荨麻疹,发生于眼部报道较少。现将我门诊部发生的2例眼部过敏反应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例1,某战士,男,19岁。因双眼红、有烧灼感、畏光流泪1日就诊。眼部发病前晚因咽痛口服复方磺胺甲恶唑2片。眼部检查:视力双眼0.5,双眼睑红肿痉挛,双球结膜充血( ),角膜上皮不平,全角膜弥漫点状浸润,染色( ),并有上皮下混浊浸润,前房清。诊断为:双眼药物过敏性角膜炎。治疗:局部滴0.25%氯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每日4次;涂四环素可的松眼…  相似文献   

8.
甲氧苄胺嘧啶(TMP)为抗菌类药物,对细菌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二氢叶酸还原酶具有抑制作用,能阻断细菌的叶酸代谢。(1)因易产生耐药性,很少单独使用。与磺胺药及抗菌素有协同作用,常与磺胺药或抗菌素配伍使用。本品与磺胺甲恶唑(SMZ)联合,即复方磺胺甲恶唑片,为较好的广谱抗菌药,用于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肠道系统等疾病的治疗。复方磺胺甲恶唑片中TMP的含量测定,中国药典80版、85版等采用氯仿提取法,使TMP与SMZ分离,再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TMP的含量;(2)中国药典90版、95版等采用对照品,双波长…  相似文献   

9.
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片溶出度考察徐定英陈东刘宁(江西省药品检验所南昌330046)关键词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片溶出度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片为一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其所含磺胺甲口恶唑、甲氧苄啶均在水中几乎不溶,因此进行溶出度检查是必要的。本文基本采用中国药典199...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小儿复方磺胺甲恶唑颗粒中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Alltech Alltima C18柱5μ(150×4.6mm),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三乙胺(25∶74∶1∶0.3),检测波为270nm,流速为1.0ml/min。结果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分别在0.5-1.5μg(r=0.9999)、0.2-0.6μg(r=0.9999)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8%(RSD=0.07%)和99.4%(RSD=0.1%)。结论该方法简便,精密度高,结果准确可靠,专属性强,可控制小儿复方磺胺甲恶唑颗粒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根据ISO 14855的检测方法,研究了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在堆肥条件下的生物降解性能,结果 表明PBS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且其形态对其降解速率有显著的影响,降解速率:PBS粉末>PBS片>PBS 颗粒。对堆肥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在所选堆肥中主要分离出四种菌株:杂色曲霉菌、青霉菌、芽包杆菌 和直杆高温多孢菌,它们对PBS的降解能力各不相同,其中最有效降解PBS的菌株是杂色曲霉菌。  相似文献   

12.
对菌株Bionectria sp. BFM-X1(简称BFM-X1)分别利用不同碳源对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薄膜的降解情况及降解后的残留膜进行了观察分析,揭示PBS薄膜的微生物降解过程。结果表明:菌株分别以PBS乳剂、葡萄糖、大豆油及甘油为唯一碳源时均能有效降解PBS薄膜;降解过程表现为表面失去光泽期、裂纹状结构期、破碎期和完全降解期4个阶段,并存在迟滞期,且葡萄糖碳源下的降解速率快于其他碳源的;菌株的菌丝能在PBS膜表面上扩展生长是该菌株降解PBS的前提,真菌的寄生作用是前期降解的主要动力;降解过程中胞外酶的水解作用使聚合物的酯键水解,生成可被菌株同化吸收的小分子;菌株BFM-X1对PBS薄膜的降解首先发生在膜表面,非结晶部分先于结晶部分被降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以构成比不同的聚乳酸 聚羟基乙酸共聚物 (PLGA)为原料制备人工神经诱导管 ,并对其体内外降解性能变化进行观测。方法 ①以 0 2mol LPBS(pH 7 4)为人工降解液 ,观测PLGA ( 85 :15 )和PLGA ( 5 0 :5 0 )管 12周体外降解期间吸水率、失重率及生物降解率变化 ,并以扫描电镜观察其微结构变化 ;②采用肌肉包埋方法 ,观测PLGA ( 85 :15 )和PLGA ( 5 0 :5 0 )管 8周体内生物降解率变化。结果 ①体内外降解条件下 ,PLGA ( 5 0 :5 0 )管吸水率、失重率及生物降解率显著高于PLGA ( 85 :15 )管 ;②两种材料样品体内生物降解率显著高于体外降解率 ;③扫描电镜观察显示 ,随降解时间延长 ,材料样品表现为特征性的虫蚀样破坏并逐渐加重 ,以PLGA ( 5 0 :5 0 )管尤为明显。结论 共聚物的构成比以及降解环境是影响聚乳酸 -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生物降解性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对聚琥珀酸丁二酯(PBS1)采用两步法辐照,比其它辐照法得到的凝胶含量高,这是由于在室温下预先辐射所形成的交联网络结构减少了聚合物的降解。交联后的PBS1有较高的耐热变形性。通过酶降解试验和土需求量法降解实验,PBS1有很高的生物降解性,即使它产生了很高的交联结构。在65℃时,酶的降解率最高。由于交联样品所含有的交联网络结构阻碍它的降解,交联PBS1的生物降解失重低于未交联样品。  相似文献   

15.
研究聚氧化乙烯 R- 150 辐射接枝聚乙烯醇所形成的水凝胶膜的理化性能,结果显示,聚氧化乙烯接枝水凝胶的交联密度与辐射剂量呈正相关,与混合物质量分数呈负相关,与聚乙烯醇的接枝比例未见明显相关性。聚氧化乙烯 R- 150 接枝水凝胶的交联密度明显低于单纯聚乙烯醇水凝胶。其膨胀度与辐射剂量和聚乙烯醇接枝比例呈负相关,与其混合物浓度呈正相关,并且明显高于单纯聚乙烯醇。聚乙烯醇水凝胶膜的硬度与辐射剂量呈正相关,聚氧化乙烯 R- 150 接枝水凝胶膜的硬度与其浓度呈负相关,而与聚乙烯醇的接枝比例呈正相关。结果表明,聚氧化乙烯 R- 150 接枝水凝胶的交联密度主要受聚乙烯醇的影响,平衡水含量主要受聚氧化乙烯 R- 150 的影响,膜的硬度则受二者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6.
 肺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的常见并发症,预后不良且死亡率高,是PM/DM患者住院和死亡的重要原因。PM/DM相关ILD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治疗上仍以激素为主,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对ILD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就参与发病的自身抗体、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组织蛋白酶、遗传因素学等方面对PM/DM相关的ILD的发病机制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五种石斛的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建立密花、马鞭、短棒、鼓槌和金钗等五种石斛的色谱指纹图谱。方法:采用HPLC/UV/MS技术对五种石斛的色谱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结果:建立了五种石斛的HPLC/UV指纹图谱,并对其中三种石斛HPLC/MS指纹图谱中的色谱峰进行了解析,共对15个谱峰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初步归属。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石斛指纹图谱的测定,并为其全面质量控制及化学成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采用紫外光辐照接枝的方法,通过本体聚合,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接枝至聚乙烯(PE)隔膜表面,以改善其对电解液的润湿性能。结果表明:通过紫外光辐照可实现有效的表面接枝,当引发剂质量浓度为0.10 g/mL,光照时间为150 s时,表面接枝率达到49.15%,通过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等对膜表面形貌变化进行了观察,静态接触角测试表明,接枝改性后膜对电解液的接触角从47.8°~48.1°降至18.1°~20.4°,润湿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和拉伸指数模型(stretched exponential model,SEM)评估自然生长状态下裸鼠原位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空间和时间异质性的价值。方法   将25只原位HCC裸鼠模型随机分为A、B、C、D和E组,每组5只,分别于原位种植瘤生长至第21、28、35、42和49天进行1.5T MRI扫描,获得DKI和SEM以下各参数: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MK)、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扩散异质性指数α和扩散分布指数(distributed diffusion coefficient,DDC)。使用Kruskal-Wallis H 检验和Mann-Whitney U 检验比较各组间肿瘤DKI和SEM各参数的差异。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DKI和SEM各参数与组织病理学上坏死分数(necrotic fraction,NF)、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肿瘤细胞增殖指标Ki-67指数、HE染色肿瘤最大径切面直方图异质性指标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和峰度以及肿瘤大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各组间肿瘤MK、MD、α和DDC值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D组肿瘤MK值明显高于A、B和E组(P均<0.05),α值明显低于A、B和E组(P均<0.05)。D组肿瘤MD和DDC值显著高于B组(P均<0.05),E组显著高于B、C组(P均<0.05)。5组肿瘤的MK值与SD和峰度值高度正相关(r=0.603和0.604,P均<0.05),α值与SD和峰度值高度负相关(r=-0.627和-0.620,P均<0.05)。从第21天至第42天肿瘤MK值与NF(r=0.587,P=0.006)、MVD(r=0.490,P=0.028)、Ki-67指数(r=0.569,P=0.009)和肿瘤大小(r=0.503,P=0.024)中度正相关,α值与NF(r=-0.577,P=0.008)、MVD(r=-0.490,P=0.028)、Ki-67指数(r=-0.574,P=0.008)和肿瘤大小(r=-0.488,P=0.029)中度负相关。从第28至第49天肿瘤MD和DDC值与NF高度正相关(r=0.706和0.664,P均<0.05),与肿瘤大小中度正相关(r=0.492和0.525,P均<0.05)。结论   DKI和SEM或可成为临床无创性评价HCC时间和空间异质性的生物影像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及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单侧颈内动脉(ICA)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影像学评估价值。方法选取35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单侧ICA重度狭窄的TIA患者,对其进行常规头颅MR、MRS及DTI检查。比较狭窄侧及对侧半卵圆中心区脑内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和乳酸(Lac)的浓度值。比较狭窄侧及对侧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内囊前肢、内囊后肢FA值的差异。结果 35例TIA患者半卵圆中心区层面双侧脑代谢存在差异,ICA狭窄侧NAA降低、Cho升高,与对侧相应区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Cr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A狭窄侧额叶、顶叶、内囊后肢FA值较对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枕叶、颞叶、内囊前肢FA值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MRS、DTI技术可提示TIA患者脑组织生物代谢的改变及脑白质缺血受损情况,为临床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