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分布及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对1995年10月~2001年3月收治的76例88例次接受机械通气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下呼吸道分泌物中的致病菌及其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用无菌吸痰管从下呼吸道采集分泌物,按常规方法培养、鉴定.定量培养液浓度≥107 CFU/ml的病原体为气道内致病菌.结果 88例次共培养阳性菌95株,其中10例有混合感染,阳性率76%,阳性率逐年增加(1995年~1997年阳性率为52%,1999年~2001年阳性率为91%);铜绿假单胞菌仍为常见菌(31株,36%);不动杆菌显著增长(由0株增加到8株);G-杆菌对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等有较高的耐药性;6年间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有动态变化.结论随着年代的变迁,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增加,细菌的耐药率明显增加,细菌谱亦有明显改变.积极地进行病原学诊断,合理地应用抗生素及辅助药物,对提高RICU病人的治愈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ICU机械通气继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和药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丽萍 《宁波医学》1998,10(6):271-272
  相似文献   

3.
王前 《四川医学》2000,21(11):973-973
机械通气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很高 ,国内报道可达 4 8.8%。对我院 ICU病房 1996年 1月至 2 0 0 0年 3月经机械通气 4 8小时以上 ,资料完整的62例病例进行分析 ,在机械通气期间发生下呼吸道感染 2 3例 ,发病率 37%。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62例中 ,男 4 7例 ,女 15例 ,年龄14~ 78岁 ,平均 4 7± 13.4岁。所有病例均采用经口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 4 8小时以上 ,在机械通气期间均选用 1~ 2种抗生素预防感染。 62例临床资料见表 1。表 1  6 2例临床资料 基础疾病 n 平均机械通气时间 (/次 ) 基…  相似文献   

4.
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院内感染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鲍康身  张惠 《四川医学》2002,23(3):261-262
机械通气作为严重呼吸衰竭患者重要的救治措施之一 ,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但同时也增加了院内感染的发病率 ,导致相关的病死率增加 [1] 。为了提高对院内感染的认识 ,本文对近 3年我院 ICU机械通气患者发生下呼吸道院内感染 35例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5例中 ,男 2 2例 ,女 13例 ,年龄 14~86岁 ,平均 5 6.2岁。原发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8例 ,多发伤或复合伤 12例 ,脑血管意外 6例 ,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术后 3例 ,格林巴利综合征 1例 ,有机磷中毒 2例 ,重症坏死性胰腺炎 3例。机械通气持续时间 3…  相似文献   

5.
机械通气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在临床广泛应用 ,但机械通气病人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率高[1] ,增加了治疗的难度。预防和减少机械通气病人肺炎的发生 ,了解致病菌的分布 ,指导治疗是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本文对我院近 3年呼吸内科ICU机械通气病人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及相关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 ,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呼吸重症监护室 (RICU )机械通气病人 61例。男2 7例 ,女 3 4例 ,年龄 2 5 79岁 ,平均年龄 5 9.2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3 3例 ,支气管哮喘 13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3例 ,其他 12例…  相似文献   

6.
机械通气病人下呼吸道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机械通气病人下呼吸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169株致病菌的分布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加以整理分析。结果 革兰阳性球菌占37.9%,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位各种分离菌之首,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及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分别占81.5%、84.6%、100%,未发现耐万占霉素菌株荸兰阴性杆菌占62.1%,主要集中在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白菌,检出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产生菌21株。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最低。结论 机械通气病人下呼吸道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细菌耐药性严重,应及时掌握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的特点,正确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8.
重症医学科院内感染病原学分析及治疗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危重症病人常常存在多器官功能不全并伴有严重的病理生理紊乱和免疫功能低下,特别是随着侵人性操作、呼吸机支持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得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较普通病房明显增加^[1]。  相似文献   

9.
10.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各种诊疗技术的推广应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已成为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持续机械通气导致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并发症。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ICU病  相似文献   

11.
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7—2009年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为医院感染控制和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分离培养出的266株感染病原菌,采用MIC法进行药敏试验,使用WHONET 5.4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主要为G-杆菌,占66.54%,常见为:鲍曼不动杆菌(30.83%)、铜绿假单胞菌(13.53%)、肺炎克雷伯菌(8.65%);G+球菌占16.9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11.65%);真菌感染占16.54%。非发酵G-菌对包括亚胺培南在内的绝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高达80%以上。结论 ICU非发酵G-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严重,有增加趋势。应重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并采取措施防止医源性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2.
急诊ICU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急诊重症加强治疗病房(EICU)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菌株分布和治疗转归。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4例在EICU机械通气中发生下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124例机械通气患者中80例(64.5%)出现下呼吸道感染,其中伴有真菌感染21例(26.2%),皆为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11例、热带假丝酵母菌5例、光滑假丝酵母菌3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例)。真菌感染(n=21)与非真菌感染患者(n=59)比较,Apache Ⅱ评分较高,机械通气和住EICU时间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白假丝酵母菌感染者无一例死亡,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者死亡7例。 结论 EICU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发生率较高,主要是假丝酵母菌感染,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病死率高,对氟康唑耐药,提示应早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急诊重症加强治疗病房(EICU)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菌株分布和治疗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124例在EICU机械通气中发生下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4例机械通气患者中80例(64.5%)出现下呼吸道感染,其中伴有真菌感染21例(26.2%),皆为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11例、热带假丝酵母菌5例、光滑假丝酵母菌3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例).真菌感染(n=21)与非真菌感染患者(n=59)比较,Apache Ⅱ评分较高,机械通气和住EICU时间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白假丝酵母菌感染者无一例死亡,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者死亡7例.结论 EICU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发生率较高,主要是假丝酵母菌感染,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病死率高,对氟康唑耐药,提示应早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ICU机械通气患者并发下呼吸道院内感染病原学构成和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46例接受机械通气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下呼吸道分泌物中的致病菌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用无菌吸痰管或纤支镜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按常规方法送检培养。结果检出致病菌84株,其中G-菌62株(占73.81%),G 菌16株(占19.05%),真菌6株(占7.14%)。前4位致病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22株(占26.19%),不动杆菌属16株(占19.05%),肠杆菌属12株(占14.29%),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占11.91%)。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和肠杆菌属均对亚胺培南最为敏感,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最为敏感,上述菌株多重耐药现象严重。结论ICU机械通气患者并发下呼吸道院内感染病原菌以G-菌为主,其药敏试验呈现多重耐药,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并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我科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89例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构成及药物敏感性结果进行分析。抗生素敏感性测定采用Kribry-Bauer(KB)纸片法,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结果89例患者共分离出菌株163株。培养结果以革蓝阴性杆菌为主(128株,79.2%),其中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为主要革蓝阴性病原菌。真菌占第二位,共27株,占16.6%,以白色念珠菌为主。革蓝阳性球菌占第3位(7株,4.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同时获得2种以上细菌的54例,占42%。对革蓝阴性杆菌敏感性在70%以上的有美洛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万古霉素对革蓝阳性球菌的敏感性为100%。结论革蓝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和真菌为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美洛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等抗生素是治疗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抗生素;我科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混合病原菌感染较多,且存在多重耐药,应动态监测细菌的耐药性,合理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菌群分布及相关性危险因子,探讨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对ICU 21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痰培养结果调查,统计下呼吸道感染率、菌群分布和危险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下呼吸道感染65例,感染率为30.9%。感染致病菌较多的为革蓝氏阳性球菌,其次为革蓝氏阴性杆菌和白色念珠菌。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结论:对于引起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子如昏迷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和气管切开、胃管留置时间、体温、血糖,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可减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G^-杆菌在ICU病人下呼吸道感染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 用API20E细菌鉴定系统对ICU送检的痰标本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用ATB G^-5药敏卡行20种抗感染药物的敏感试验。ESBLs检测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结果 ICU下呼吸道感染G^-杆菌中位于前6位的菌株分别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复数菌感染率为24.2%。所有G^-杆菌耐药率均高,产ESBLs者耐药率更高。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除对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天然耐药外,对大多数G^-杆菌仍敏感。结论 ICU下呼吸道感染的G^- 杆菌耐药情况严重。临床医生应熟悉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普通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重大手术后呼吸功能障碍患者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43例重大手术后呼吸功能障碍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前后情况,结合患者术前心肺功能状况,分析患者治疗后一般情况及心率、呼吸、血气分析指标的改变。结果:43例术后需行机械辅助通气治疗患者术前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呼吸功能减退,术后一定时间内予以辅助机械通气治疗,可以使其PaCO2,心率、呼吸频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手术后呼吸功能减退患者适时应用机械通气治疗,辅以合理用药,能促进患者心肺功能恢复,缩短监护病房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医学科患者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进行口腔护理对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0月-2013年9月我院所有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分为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Sempoll牌,含葡萄糖酸氯己定1.2 g/L,甲硝唑0.2 g/L)和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对2组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共592例患者,下呼吸道感染41例,感染率为6.93%;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组共688例患者,下呼吸道感染27例,感染率为3.92%,2组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进行口腔护理,可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我院呼吸科及ICU符合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者痰标本所培养的细菌分类及对抗菌药物耐药情况进行调查,为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在我院呼吸科及ICU收治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培养出的307株细菌及其耐药性,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主要致病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25.4%,78/307)位居第一,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19.5%,60/307)、克雷伯杆菌(12.4%,38/307)。革兰阳性球菌中以耐甲氧西林金葡萄球菌为主(7.2%,22/307)。分离出的G-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泰能)、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等;G+球菌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对阿奇霉素、克拉霉素、青霉素、氧氟沙星等耐药,但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结论: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主要致病菌,耐药率高,尤其在呼吸及相关性肺炎患者更为突出,应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